高質量發展的長沙「逆襲點」到底在哪?
文/唐學偉
5月21日下午,在江西南昌,習總書記親自主持了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座談會上,習總頻頻發問:「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能不能持續下去?能不能在先進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一連串追問,令人深思,催人奮進。
近年來,中部地區發展成績單十分耀眼。2018年中國中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780億美元,佔全國當年利用外資的58%,成為重要的外資目的地。今年又恰好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出臺十年節點,此時「中部崛起」戰略再次受到關注。為展現中部崛起的成就,特通過「透視」長沙高質量發展步伐,更能說明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性。數據顯示,長沙是近年來逆襲發展最為成功的城市,長沙發展正是中部崛起的一個縮影。為什麼是長沙?一個不沿邊、不靠海的中部省會,既不是國家級的計劃單列市,更非副省級中心城市,長沙憑什麼?
一問:長沙「逆襲」的特點是什麼?
當今世界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在增加,「黑天鵝」、「灰犀牛」也不時冒頭。我國經濟運行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在這樣的「大課題」下,長沙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的「逆襲」。2018年長沙市GDP總量突破1.1萬億元,增長8.5%,其中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49.6%,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11.9%;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9.6件,A股上市企業67家,均居中部首位;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項目)總數達27個,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簡言之,長沙逆襲呈現出如下特點:高質量的發展已呈現出智能製造擴面提質、新舊動能轉換提速、營商環境大幅提升等新特點,項目和人才引進創歷史新高,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產業發展邁向價值鏈高端。有一種現象,很能說明問題。每天,分布在全球的數十萬臺挖掘機,所形成的大數據都會輸往長沙,這樣一個獨特的「挖掘機指數」,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涼熱」的風向標。
二問:在「一帶一路」上,長沙能否書寫「傳奇」?
4月27日,外交部公布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長沙倡議》就是重要成果之一。由此不難看出,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上,長沙的步驟同樣是走得很實、很深。可以說,長沙正在書寫「絲路傳奇」。中歐班列(長沙)已開通七條線路,貨運量居全國第五。去年,長沙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首批文化出口基地,為推進高水平開放進一步增添了「砝碼」。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68.4億元,同比增長63.1% ,增速領跑中部省會城市。亮眼成績單中,長沙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貢獻不少,實現貿易額105.7億元,同比增長71.5%。
三問:長沙「逆襲」的「引力場」在哪?
如前所述,長沙既不靠邊、又不沿海,並沒有「天然」優勢。那麼長沙「逆襲」的「秘訣」在哪?
一是緊緊拽住國家戰略發展機遇的「窗口期」。從「一帶一路」到長江經濟帶,從中部崛起到粵港澳大灣區,曾經不東不西的長沙「左右逢源」,抓住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成為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在裝備製造的細分領域,長沙其實就是全球裝備製造的「一線城市」。從研發到製造,從人才到資本,裝備製造業最優質的「要素」都在長沙聚集。無論是首都新機場,還是全球的高鐵建設工地,從雄安新區,到長三角、珠三角,長沙裝備製造業的「基因」無處不在。2018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成績單格外耀眼:整體產值達1660億元,全球工程機械50強有4強在長沙,全國前5強中長沙佔據三席。今年5月15日—18日舉辦的長沙2019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有1150家中外企業參展,囊括了24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主機企業、14家世界500強配套件企業,國際展商比重超過22%,現場訂單和採購金額超過200億元。「世界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已具備潛質。
二是長沙房價平穩,成了聚集「全要素」的「窪地」。當許多城市靠「拼」土地資源,患上土地財政依賴症的時候,長沙市保持了「產業興城」謀發展的定力,抵擋住了「土地財政」的誘惑,沒有被房地產綁架。去年以來的反炒房攻堅戰,讓長沙成為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最嚴的城市。據數據統計,2019年3月長沙平均房價只有11011元,排名全國第61位。可以說,長沙是少有的產業上去了,房價卻依然平穩的城市。長沙的經驗表明,招商引資、產業發展、人才引入,要力求聚焦城市最需要的要素,將產業做深、做長、做實。從近三年看,長沙城市淨增人口分別為21.34萬、27.29萬、23.66萬,充分體現了低房價的吸引力,也給這座城市注入了創新創業的發展活力。
三是將智能製造作為統領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抓手」。長沙的製造業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決策者保持定力、持續發力,在「打造國家智能製造中心」上著力,明確提出「三智一自主」(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和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作為長沙智能製造的發展方向,藉助速度的力量、資本的力量、市場的力量,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智造」之城呼之欲出。首先是「擴面」, 600家智能製造試點企業;其次是「深耕」,將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智能駕駛、5G等先進技術結合,拓展應用場景;第三是有融合,構建融合的產業生態。通過這樣的「定力」,長沙實現了加快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這是長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即堅持以智能製造為引領,以產業鏈建設為抓手,推動製造之變、工廠之變、智能蝶變,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效益的提升,實現「長沙製造」向「長沙智造」的升級。最關鍵是,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創新鏈和產業鏈、金融鏈、人才鏈、政策鏈等的完美融合,有效支撐長沙經濟的高質量發展。2017年底,長沙梳理出22條新興和優勢產業鏈,每條產業鏈由一位市領導擔任「鏈長」,形成了一個「鏈長群」。針對產業鏈的關鍵、薄弱和缺失環節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有一個實例,很能說明問題。3年前,一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在湘江新區破土動工,如今已成為國內測試區之最:場景類型最多、測試道路裡程最長、研發辦公配套最齊全。百度、阿里、中車等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紛至沓來。「鏈」就是這樣「構架」出來的。過去一年,測試區已開展700餘場測試,積累了5萬公裡測試裡程,下一步還將建設車路協同的100公裡開放城市道路和100公裡智慧高速的測試區域,彰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新優勢。
四是網際網路實現「高位逆襲」。數據顯示,2018年,長沙網際網路發展指數為223,在全國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中排名第六,在中部地區排名第一。長沙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後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第五城」,移動網際網路企業達到2.6萬家,產值突破900億元。而在5年前,長沙的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總數不超過200家。湘江新區成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磁場」聚集區,長沙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高地」。這樣一部「大片」的製作速度是驚人的,湘江新區移動網際網路產業持續保持每年100%以上的高位增長,平均每天就有四五家網際網路企業註冊。今年4月份舉辦的2019網際網路嶽麓峰會,吸引了近300名網際網路及IT業界大咖、50多家投融資機構代表、50餘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專家代表參會,參加人數超3萬人。「冬有烏鎮、春有嶽麓」,成為長沙的一張靚麗名片。
五是「中國芯」在長沙有了完整產業鏈。「鏈長群」在「中國芯」產業鏈上,也有不凡表現。長沙在算法、晶片、軟體、商密系統等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條。在產業鏈上遊核心元器件和作業系統上,以國防科技大學、景嘉微、國科微等為代表在CPU、GPU、DSP等核心高端晶片研發設計方面居於全國領先地位。在中遊整機及終端領域,中國長城作為中國電子網信產業的主力軍,已經全面具備了從設計、研發、驗證到生產自主可控整機和伺服器的能力,在多個重要國產化替代項目中試點應用並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在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領域,盛鼎科技、中育至誠、浩鯨科技、數字政通等商業密碼企業極大的增加了長沙高新區商業密碼產業實力。
六是崛起「文創」新高地。長沙的文創經濟風生水起,形成了「廣電湘軍」「出版湘江」等一系列品牌。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再領風騷?長沙乘著「網際網路+文化」的東風,正在打造新的「引爆點」。3年前,在長沙瀏陽河畔,有一塊不為投資者所動的「城中村」,如今成為了長沙市的「文創高地」,這就是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2000多家視頻文化企業註冊落地,躋身首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2018年實現產值400億元,成為了湖南文創經濟增長的新增長極。「中國V谷」正在長沙崛起。這變化背後,正是長沙市矢志不移奔向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七是「人才高地」成功「破牆」。從2017年開始,在湖南省委部署下,長沙開始拆大學城內的「無形之牆」。意在打破思想觀念、行政級別和行業分割「三大圍牆」,推廣「高校+平臺」「一校一園」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引導、區校共建、市場運作、專業運營的合作機制。中南大學依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一項技術,成立了湖南新雲網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南大學科技園總部生根發芽。公司致力於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目前已申請國內外專利86項,軟著135件。以「透明計算」技術為基礎,研發生產出可穿戴設備、桌面終端、內外網安全隔離終端、醫療自助終端、智慧手錶、智慧校牌、智慧課桌、智慧黑板等,這些產品在市場得到了廣泛應用。數字顯示,由嶽麓區和中南大學共建的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總部開園不到一年,已有150家科技型企業完成工商註冊,27家企業籤訂入駐合同。長沙大學城聚集了29所高等院校,32位「兩院」院士,57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2萬科技人才,30萬青年學子。拆了「圍牆」之後的嶽麓山大學科技城,成了長沙「科教興城」的窪地。
四問:「種業矽谷」有何藍圖?
眾所周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隆平高科技園已正式邁入建設「種業矽谷」的奮進之路。為此,長沙出臺了21條支持政策真金白銀推動「種業矽谷」建設。根據發展規劃,「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矽谷」的空間總體布局以「一園」為核心區,以「六鎮」為拓展區,以「多基地」為輻射區。到2025年,「種業矽谷」建設要實現種業創新能力一流、高端人才加快集聚、各類企業做大做強、產業集群質效雙增「四大目標」。在實現產業集群質效雙增上,到2025年要實現種業貿易總額、種業總產值、種業關聯產業總產值分別達到13.5億元、100億元、240億元,佔中國種業市場比例達到40%,將「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矽谷」建設成為中國一流的生物育種技術及產業聚集區。
五問:如何彰顯省會擔當?
湖南省委、省政府對長沙的基本定位是省會城市,在高質量發展中強化省會擔當是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省會擔當四個字,成為長沙的「高頻詞」。長沙既要在全國爭地位,也要在全省作示範,多次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榮,也成為湖南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排頭兵。長沙的決策者,對於新時代進一步體現省會擔當,同樣有深邃的謀劃。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表示,省會擔當是全方位的,要體現在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在長沙落地生根。基於此,長沙率先推進三大攻堅戰、推進長株潭一體化、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省會該有的「樣子」。長沙市市長胡忠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把握省會城市這一最基本的定位,牢記使命、不負重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發揮「一帶一部」首位城市優勢,當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排頭兵。
六問:如何推進更高質量的發展?
毫無疑問,長沙高質量發展仍然在路上。對於未來,長沙也成竹在胸。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強調,長沙高質量發展首先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方向堅定不移。突出目標導向,探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比如把研發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製造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作為重要發展目標。突出創新引領,在培育新經濟、新動能上突出「五六七」布局,即聚焦「五大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共享經濟;強化「六大技術」攻關: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新能源技術、功能材料技術、信息終端技術、生物基因技術、視頻技術;打造「七大應用場景」:智能網聯汽車、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行動支付、分享經濟、區塊鏈。突出主體支撐,做強做優市場主體,推動企業「入規、升高、上市」和智能化改造「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