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卷收盡南海記憶
一塊奇石昭示大愛無疆
一石碑記見證舊日繁榮
一頂獅頭凝聚龍獅情結
在佛山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
散落著許多歷史珍寶
有心人一一拾撿並貯之博物館
繪就了繽紛多彩的佛山文化圖譜
今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帶您暢遊佛山各大博物館
一睹「鎮館之寶」風採
祖廟博物館
位於禪城區祖廟路21號
佔地面積2.55萬平方米
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築藝術和佛山傳統文化的民俗類博物館
館藏以地方文物為主
有瓷器、陶瓷、玉器、字畫、木雕、端硯、錢幣以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等
共3.5萬件
珍貴文物1萬餘件
清代浮雕石樑枋、石獅子
漢朝彩繪倒立雜技俑陶
明代宣德五年「重建祖廟碑」石碑
明代銅鑄貼金真武坐像
清代石刻
南海博物館
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學術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佔地面積34396.7平方米
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西樵山南門入口處東側
南海博物館內收藏有康有為字畫、手稿500餘件
數量超過上海博物館等對康有為作品的收藏
堪稱目前對康有為作品收藏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鎮館之寶 康有為真跡書法
此三件為康有為《大同書目錄》手稿,有多處修改痕跡,對研究康有為著《大同書》的思想變化有重要意義。
東漢陶屋
該陶屋為南海平洲漢墓出土。
商周銅戈
2005年7月21日南海裡水北沙鹿眠村白坎建築工地出土
此為南海區內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的青銅戈
對研究南海地區的歷史有重要意義
高明世紀錢幣博物館
世紀錢幣博物館位於高明區沿江路靈龜公園側
創辦於2002年5月
在300多平米的展廳裡
該館收藏的貨幣達上萬枚
展出的貨幣實物約2000件
是目前廣東省唯一對外開放的私立專業錢幣博物館
鎮館之寶 八角型寶廣局機制樣幣
此樣幣系廣東造幣廠試打樣幣(旁邊小幣為正式流通幣),據查此樣幣目前存世僅三枚,福建、新加坡各一枚,另一枚為高明世紀錢幣博物館
中國最大面額60億元的紙幣
館內面額最大的紙幣就是一張六十億元的民國紙幣
數額的巨大反應了當時通貨膨脹的現象
貝幣——天然海貝、骨貝(夏商時期)
貝幣是我國公元前約21-3世紀夏商及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貨幣
魚幣(西周)
我國西周時活動在西北寶雞渭水區國的錢幣
魚幣在清朝晚期就有過出土的記載,近年有古泉家認定,魚幣是漁民「行用之幣」
半兩(秦)
秦漢時期鑄的小半兩是世界最小的金屬幣
廣東粵劇博物館
坐落在佛山市禪城區兆祥路的兆祥黃公祠,2003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館內陳列分史、藝、人三大部分共13個展區
展出明代、清代至當代的粵劇劇本、木魚書、海報、戲橋、戲服、樂器以及早期的粵劇電影、唱片、劇照、名伶書畫等珍貴文物3000餘件
展品包括
清代粵劇表演地瓊花會館遺石
李銳祖竹製粵劇樂器「五架頭」
由洋人灌錄於清末的現存最早粵劇唱片等
展示了粵劇文化豐富的內涵和獨有的魅力
黃金愛穿用的燈泡大石芯正鳳、白地繡銀線宮裝
粵劇服飾使用電燈泡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銳祖自製五架頭
廣東音樂與粵劇的早期樂隊
使用的樂器以二弦、竹提琴、三弦、月琴、橫簫的組合形式
為硬弓組合
號稱「五架頭」
鐵磬
收藏在廣東粵劇博物館裡的這個鐵磬
是民國4年(1915年)新加波八和會館專程
遠道到佛山「源慶隆」鐵鋪訂做的鐵磬
專門用於粵劇祭祀活動使用的
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
是廣東省首家民營絲綢博物館
再現順德「桑基魚塘」的生態景觀
保留南國絲都輝煌歷史記憶
博物館內陳列大量圖片、文字、標本、古代原始設備、設施、工具、物品、服飾及豐富的絲綢精品
讓參觀者親自體驗從摘桑、養蠶、繅絲剝繭、織布、染布等活動
龍頭織布機(70年代)
大型織布機
機身為鑄鐵
上裝有提花龍頭
織初幾百種不同的花紋
屬於電動織布機種最先進機器
20世紀初期土絲(民國)
由於存放時間較長
該土絲顯微黃色
但其條幹精細、手感柔軟、編絞整齊
可見當年土絲的質量
刺繡服裝(清)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
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
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香雲紗(民國)
本名莨紗、莨紗綢是莨紗與莨綢的合稱
是廣東省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織造和染整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
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織布機(清)
最早的織布機
是席地而坐的踞織機也叫腰機
使用樊方法是用足踩織機經過線木棍
右手持打緯木刀在打緊緯線
左手在做投緯印線的姿態
玄憬龍博物館
前身為藏璞居藝術館
博物館總面積8000平方米
部分區域由嶺南老建築「百年蠶房」改建而成
設計上保留傳統民居特色庭院與之映襯
池塘翠竹、芭蕉頑石,儼然一派嶺南文人之田園意趣
徜徉其間,猶如走進百年前的書香人家
館藏以天然觀賞石為主
兼有傳統家具、古陶瓷字畫等
鎮館之寶——清代大多寶閣
來自印度最為名貴的小葉紫檀
多寶閣主要用來擺設首飾的
整個櫃精雕了極為豐富的吉祥圖案
如佛教八寶,道教的暗八寶以及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都是寓意吉祥幸福的意思
景泰藍
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
春秋時已有此技術
到明代景泰年間製作最為精美而著名
故稱「景泰藍」。
宮廷納紗繡
,又稱戳紗繡、打點繡
是世界上久負盛名的繡種之一
它是以純天然的桑蠶絲為原料
全手工地在方格紗網面料上一針一針數紗而繡成的
中國家電博物館
堪稱是中國家電工業的一部「濃縮史」
上世紀初生產的檯燈
上世紀二十年代製造的電風扇
上世紀八十年代引以為傲的「老三件」
堪稱古董級的家電產品都成為館內的經典藏品
中國第一颱風扇-華生風扇
製造中國第一臺電風扇的
既不是電器專家
也不是高級工程師
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帳房先生
此人就是楊濟川先生
華生牌電扇的問世
打破了美商慎昌洋行經銷的奇異牌電扇獨佔中國市場的局面
世界第一臺家用消毒櫃
1987年,杏壇鐵工廠(康寶前身)正式開發電子消毒櫃項目
在經過幾個月反反覆覆「敲敲打打」的艱苦攻關後
1988年1月
世界第一臺電子消毒櫃終於研製成功
清末民初龍頭檯燈
龍頭檯燈全身木雕刻
燈泡是最早期的美國GE生產的愛迪生牌燈泡
代表我國最早的家庭用電
北京牌電視機
1958年3月17日是我國電視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
這天
我國電視廣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
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後改為天津通信廣播公司)試製小組
參照蘇聯旗幟牌14英寸電子管電視機
研製出電視接收機實地接收試驗成功
這意味著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的誕生
被命名為「北京」
民國麵包機
民國時期
中國就出現了電加熱吐司機
具備切片麵包加熱的功能
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麵包機
看完這麼多寶貝
心痒痒的話
記得趁著周末
帶著小朋友或者伴侶
一同前往佛山各大博物館
一覽這些各式各樣的寶物哦
- The End -
策劃:柳剛 龍翔
攝影:周春、甘建華、黎漢沿以及博物館供圖
編輯:王偉楠
佛山日報視覺新聞中心 出品
任何媒體及微信公號若要轉載本文,應提前告知本號,獲得授權後請清晰標註出處為微信號「視覺佛山」。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更多往期內容
大良柏樹巷——佛山版「上海弄堂」 | 舌尖上的春耕 | 95後入殮師:給生命最後的尊嚴 | 不用婚車,他們「跑」進婚姻殿堂!| 珍貴!整整70年!佛山春節記憶老照片!| 十年高考全紀錄 | 端午大片 | 30秒的佛山 | 工匠堅守龍舟製作 | 純真年代 | 夏日詠荷 | 股市十年 | 水下曲棍球 | 神仙的PARTY | 鳳凰花開 | 中考諮詢會 | 航拍三山 | 零基礎攝影學院逆襲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