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彙編|利用高通量微電極陣列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1-01-20 腦科學君

高通量微電極陣列應用案例分享第四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以神經元退行性病變導致個體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中兩個典型代表是阿爾茨海默綜合症(AD) 和帕金森病 (PD)。儘管其臨床表現各有不同,這兩種疾病的發生過程中都伴有神經元功能的改變。因此,探索疾病背後神經功能異常的原因並依此制定相關治療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天,小編為您精選了利用Maestro 高通量MEA(微電極陣列)進行AD和PD研究的四個案例,幫助大家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人自體iPSC-mDA用於PD模型的運動功能復建

來源: 哈佛醫學院, 2020,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帕金森疾病(PD)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與黑質體的中腦多巴胺能(mDA)神經元退化所導致的紋狀體多巴胺減少相關。本文研究者使用MEA等多種技術檢測了iPSC分化的mDA神經元功能。Maestro MEA檢測熱圖顯示,在分化後的第30-44天間(如下圖)神經元發放密度和分布均有所增加。光柵圖則顯示出明顯的同步簇放電規律,說明神經網絡已成熟。

隨後,研究者將這樣的細胞移植入PD嚙齒類動物模型,動物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運動能力和大腦的神經支配功能。植入的細胞沒有發生擴散,而且沒有任何成瘤副作用。因此,這個平臺有望用於PD病人的個性化自身細胞治療。

藥物NitroSynapsin抑制hiPSC AD模型的超同步神經網絡活動

來源: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2020, Molecular Psychiatry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患有AD的人腦就表現出超興奮性。後續產生的大量突觸丟失,可能與認知障礙有關。本文研究目的在於在人類細胞模型的基礎上獲得校正AD的治療方案。研究者們使用病人來源及等基因對照的2D培養 (h)iPSC皮層神經元和3D培養的類腦器官,開展了一系列的電生理實驗,分別為膜片鉗、鈣成像和微電極陣列(MEA)。其中Maestro MEA的檢測結果證明了:1) 病人來源的hiPSC培養2D樣本和類腦器官,可以作為神經網絡中突觸可塑性的研究模型,用於新型藥物的藥效驗證。2) 在體外,AD病人來源的異常神經網絡可以被NitroSynapsin藥物再平衡,並且比已有AD治療藥物Memantine更加有效。

被激活的骨髓來源巨噬細胞可消除AD相關Aβ42寡聚體並保護突觸功能

來源: Cedars-Sinai醫學中心,2020,Frontiers in Immunology

早期AD的致病機理涉及澱粉樣β肽(Aβ)在大腦和視網膜中的聚集,其中Aβ42被認為是最具診斷特徵的標誌物之一 。但是Aβ42的亞穩態對於突觸功能和周圍先天免疫細胞修復突觸能力的影響還不為所知。

本文中,研究者首先使用光誘導交聯的可溶性Aβ42寡聚體,比較它們和Aβ42纖維體在對於神經元及突觸功能影響上的不同。相比纖維體,Aβ42寡聚體對皮層神經元傷害作用更強。MaestroMEA檢測結果發現,Aβ42寡聚體體外處理AD小鼠原代神經元,會引起樣本發放波形改變和超興奮性。他們的結果還發現,醋酸格拉替雷(Glatiramer Acetate,GA)激活的巨噬細胞能夠有效地清除上述樣本中Aβ42寡聚體,恢復突觸功能。這些結果有助於鼓勵研究者們在未來開展更多以巨噬細胞為基礎的AD治療研究。

AD患者hiPSC衍生神經元與類腦器官超興奮性機制

來源: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2020, eLife

一些實驗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和轉基因AD小鼠模型的神經元會表現出過度興奮,且可導致非驚厥性癲癇放電,這其中的潛在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為了研究這種過度興奮的機理,本文作者使用攜帶AD相關突變的等基因樣本,對hiPSC衍生的大腦皮層神經元和類腦器官進行了電生理和免疫螢光檢測。Maestro MEA的結果顯示,培養8周的成熟離散皮層階段的3D類腦器官表現出穩定的超興奮性特徵。因此,使用AD患者hiPSC-神經元模型進行研究被證明可能是有效的。鑑於在這些體外培養系統中觀察到了與活體模型相似的放電錶型,這種還原論的方法使科學家們能夠開始闡明AD大腦中異常電活動的潛在機制。

小貼士

Spike Sorting Protocol Available

當種板密度足夠大時,就可能會有多個細胞接近單個電極。Axion公司的微電極陣列技術能夠完美捕獲這種情況下的所有獨立發放信號。在使用這種原始數據計算電生理表型參數時,用戶並不需要做繁瑣的sorting,就能對神經網絡在電活動、同步性和震蕩這三個方面的功能做出評估。對於某些特殊應用而言,單個發放的來源信息會有助於我們了解網絡中不同神經元是如何對藥物或其它刺激做出協同反應的。這時,在完成最終的參數計算前,就必需先用第三方軟體進行sorting,通過形狀計算將網絡發放波形進行分類,從而推斷出單個發放的源頭。

「在設備的操作和數據獲取方面,Maestro MEA系統做到了極致。軟體界面用戶友好、直觀,能夠實時地對每孔中樣本的神經活動進行可視化顯示。所以我實驗室的成員都能獨立操作該設備開展藥物作用和電刺激實驗。系統對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素的精準控制,使得長期連續的實驗設計成為可能。另外,MEA板(耗材)的訂購和送貨流程很順暢,其它客服工作也做得很好。"

Axion公司簡介

Axion BioSystems公司是一家創始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球第一臺商品化的高通量MEA(微電極陣列)系統。作為最新一代產品,Maestro Edge & Pro的並行檢測通道多達768個。配合各種通量(6,24,48,96通量)的MEA板,可用於實時、無標記、無損地記錄並分析可興奮性細胞(如神經、心肌和肌肉細胞)的場電位和動作電位信號。適用於藥物篩選、毒理、安全評價,個性化用藥指導,以及幹細胞的開發、質控、疾病模型建立等研究方向。

相關焦點

  • 小熊軟糖上列印的微電極陣列:有望帶來新型醫療診斷工具!
    背景微電極,可用於直接測量大腦或心臟中的電信號。Adly / TUM)技術首先,Bernhard Wolfrum 教授的團隊並不是將圖案或者商標列印到軟糖上,而是一個微電極陣列。其次,當在活細胞中使用微電極陣列時,小熊軟糖具有一種重要的特性:柔軟。微電極陣列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它們的初始形式是由硬質材料例如矽組成。當它們與活細胞接觸時,會帶來一些缺點。例如,在實驗中,它們的硬度會影響細胞的形狀和組織。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34:28 美國史丹福大學Lacramioara Bintu和Michael C.
  • 諾獎風向標:近年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重大成果!
    Kappler和Philippa Marrack就獲得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其因通過在胸腺中的克隆消除發現了T細胞的耐受性,從而更深入地對類風溼關節炎、狼瘡和格林-巴利症候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機制進行了深入闡釋,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 LinkSAT解決Ka高通量衛星互聯關鍵技術,衛星通信的5G時代來了
    同年4月,中國衛通成功發射了我國首顆高通量寬帶衛星。未來5年,中國衛通、中航科技、中航科工的中國「Starlink」計劃將實現對我國疆域及「一帶一路」重要區域的「天地一體化」全覆蓋。 高通量通訊Ka頻段的天線技術,將帶來衛星通信的「5G」時代 中國衛通發射的新型衛星均是Ka頻段高通量通信衛星。
  • Nat Med:利用靶向缺陷性CLN3基因的反義寡核苷酸有望治療貝敦病
    貝敦病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美國每10萬名兒童中就有4人患上這種疾病。這種疾病無藥可治,治療方案也很少。圖片來自Nature Medicine, 2020, doi:10.1038/s41591-020-0986-1。這項研究證實利用經設計後特異性地結合到CLN3貝敦病中受到破壞的CLN3基因產物上的反義寡核苷酸(ASO),可以減輕這種疾病的齧齒動物模型的症狀。
  • 開發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法所面臨的挑戰、進展及展望!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機體免疫系統被錯誤導向攻擊宿主自身所引發的一種疾病,如今越來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進行治療,一般而言,目前的治療性手段較為廣泛且是非疾病特異性的,而且其還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副作用,因此研究人員就迫切需要開發精準化的早期幹預措施,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Challenges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廣州分會場...
    、高速高性能像素和陣列設計、處理單元陣列電路設計等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利用上述發光材料和透明柔性PI薄膜構建高效OLED器件和柔性OLED器件。 本成果已經申請中國發明專利69餘件,其中已授權42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件。發表SCI論文170餘篇。論文他引1萬餘次,15篇論文進入ESI高被引論文。 本成果與華星光電、華為、生益科技、華科創智、順鉉新材等企業進行了產學研開發合作。
  • 一批重大醫療成果在合肥誕生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布生命 健康與腦科學領域重大項目成果! 12月4日上午,「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生命健康與腦科學領域重大項目成果發布會」在合肥高新區舉行。
  • 火星退行 天秤當心詐騙 獅子留意身體小警訊
    此外,因為整個九月火星都在退行,持續至11月13號為止,所以部分計劃會被延遲。近期若無法出國也可以安排短期的小旅行,適時放鬆。本月的1日將會為你帶來意外的驚喜。財運方面開低走高,面試謀職把握上半個月。感情可採取主動,本月單身的你,有機會吃窩邊草。
  • 科學家準備利用基於抗體的新洞察力來解鎖對自噬的理解
    該過程涉及許多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在Nature Methods論文中,渥太華大學的研究小組描述了一種方法,該方法利用Abcam的RabMAb抗體(ab195242),經由重要的蛋白質檢測實驗(例如蛋白質印跡、免疫螢光和免疫組化)來檢測ATG16L1的磷酸化形式。
  • 研究思路|高通量qPCR晶片檢測案例解讀(第四期)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一篇高通量qPCR晶片檢測服務的應用文章,研究通過高通量qPCR晶片檢測技術對人類致病病原體和糞便汙染物來源進行檢測和定量,原文於2020年7月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
  • ...檔案館接收《中國共產黨上饒市廣豐區(縣)歷次代表大會文獻彙編...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王兵報導:日前,中共上饒市廣豐區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撰發行的《中國共產黨上饒市廣豐區(縣)歷次代表大會文獻彙編》一書由該區檔案館接收入藏,這是豐富檔案館藏又一重大成果。 上饒市廣豐區檔案館接收《中國共產黨上饒市廣豐區(縣)歷次代表大會文獻彙編》一書入館  據了解,這次出版的《中國共產黨上饒市廣豐區(縣)歷次代表大會文獻彙編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天海一體,遠航無憂——打造中國首顆高通量衛星海洋通信解決方案
    (鑫諾公司全球網衛星覆蓋示意圖)2017年,國內首顆Ka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發射成功,並由中國衛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商業運營,標誌著我國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為海洋通信業務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日前,鑫諾公司已推出基於中星16號衛星的「海星通」高通量衛星海洋寬帶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
  • 主流麥克風陣列技術對比:訊飛、思必馳、雲知聲等方案如何選?
    QdAednc麥克風陣列一般來說有線形、環形和球形之分,嚴謹的應該說成一字、十字、平面、螺旋、球形及無規則陣列等。至於麥克風陣列的陣元數量,也就是麥克風數量,可以從2個到上千個不等。這樣說來,麥克風陣列真的好複雜,別擔心,複雜的麥克風陣列主要應用於工業和國防領域,消費領域考慮到成本會簡化很多。QdAed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