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不能否認,電視在進化。在硬體上,廠商正努力推出更薄更大更清晰的智能電視,增強電視的視覺體驗;在內容上,電視臺也在引入更優秀的節目。回顧過去的一年,筆者大膽從5個方面梳理2017中國電視嬗變,預看2018趨勢。
2017年的電視屏幕有驚喜,也有失落;行業發展有大趨勢下的量變,也有新生力量的蓄勢爆發。總結2017展望2018,現狀中有趨勢,趨勢中有規律,筆者從5個方面梳理2017中國電視嬗變,預看2018趨勢。
一、臺網競合——誰主沉浮?
2017年的臺網競爭更趨激烈,劇集與綜藝在不同平臺上的此消彼長時刻牽動著廣告主的心。
首先,在電視劇方面,2017年視頻網站的進攻更加猛烈。從《外科風雲》電視臺早半小時播出,到《軍師聯盟》網絡早19.5小時上線,2018大劇《贏天下》將採取「同步播出」。在這背後更多的資本的勝利。
拿《贏天下》為例,東方衛視、江蘇衛視以4.65億元的價格獲得了首輪衛視播映權,天貓技術網臺同步播出,單集價格為750萬元/集,以暫定60集計算,共4.5億,已接近衛視授權許可費用的收益。而在2011年《甄嬛傳》電視臺單集300萬元,網絡版權也只是每集30萬元左右,兩者相差10倍。
除去資本的博弈,從劇集產生的社會、話題效應來看,電視劇仍然是劇集的主流。正如中國社科院冷淞提出:不要盲目唱衰電視,因為沒有電視就沒有朋友圈的刷屏傳播。他說,以劇王《人民的名義》為例,不管放在任何一個視頻網站,都不會起到電視臺的傳播效果。因為,電視的線性傳播是劣勢,但也有把注意力集結於一個爆點的巨大優勢。
其次,綜藝方面,已成一片紅海。2017年,電視綜藝冠名費一路飆升,熱門綜藝的冠名費幾乎是以億元起步。根據公開的網絡資料顯示,《極限挑戰》第三季的冠名費達4億元,oppo則花費5億重金冠名《中國新歌聲2》,而vivo今年也繼續冠名長壽綜藝《快樂大本營》。相比電視綜藝,網絡綜藝攀升的冠名費也一路看漲,《奇葩說》從第一季的5000萬,到第四季總招商金額4億元,增幅可觀,但是總體上,70%的網綜都在賠錢賺吆喝。
然而,對於廣告主來說,臺網之間的關係預示著廣告費用的分配。在今年2月份,前可口可樂全球首席營銷官指出,在所有的廣告渠道中,電視仍然提供了最好的投資回報率。「自2014年以來,可口可樂在電視上的投入每一美元能換來2.13美元的回報,而數字媒體帶來的回報僅為1.26美元。」
對於臺網之爭,阿里文娛大優酷總裁楊偉東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臺網關係不是你消我亡的競爭關係,而是一種競合關係。中央電視臺新媒體新聞部主任楊繼紅認為,媒體融合等於臺網融合,媒體融合等於大屏。
二、內容風向——如何「接地氣」?
2017年螢屏注入「清風」,面貌煥然一新。無論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白鹿原》《雞毛飛上天》,還是綜藝節目《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都是本年度廣受讚譽的作品。
整體2017年電視劇市場呈現大IP式微、大女主盛行、現實題材風起的態勢。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在2017年再次崛起,今年的劇王《人民的名義》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對於腐敗的大尺度揭露,以及藝術與現實的交相輝映,也展示了國產現實主義作品獲得成功的可能,在《人民的名義》後,《雞毛飛上天》、《情滿四合院》、《生逢燦爛的日子》等劇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這些劇都有個共同的特點:貼近現實。
在今年的古裝劇中,大女主依舊佔據著絕對霸主的地位。從年初的《孤芳不自賞》到年中的《楚喬傳》,再到暑期檔大熱的《那年花開月正圓》都是典型的大女主劇集。而且,從2018年的片單來看,大女主依然戲份十足,雄霸半壁江山。
9月,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指出,要完善電視劇播出結構,要在黃金時段安排播出重大革命歷史、農村、少數民族、軍事等題材電視劇,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
2018年電視劇片單中,不再是清一色IP劇,尤其古裝偶像劇、玄幻仙俠劇大大降溫,現實題材的原創劇數量大幅上升。2018,電視螢屏將越來越「接地氣」了。
綜藝方面,則更是「文化」導向、「慢」綜突起。2017年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文化盛宴」,一大批文化類綜藝節目,如《見字如面》、《喝彩中華》、《國學小名士》、《閱讀閱美》、《百心百匠》、《兒行千裡》等遍地開花,直至12月央視《國家寶藏》的誕生,為2017螢屏的「清流」激起了更高潮。
2017年,綜藝政策調整不斷。「限娛令」將全明星真人秀清除出黃金檔,《極限挑戰》、《挑戰者聯盟》等多檔明星類綜藝首當其衝受到影響,部分節目只能以加入素人嘉賓的形式「曲線救國」擠進黃金檔,如《我們來了3》和《極速前進4》。
進入九月開始,政策持續收緊,主管部門對於綜藝審查的標準也愈發嚴格,力度也越來越強,不少衛視和網絡節目面臨停播、下架危機,但之後部分節目都成功復播。可見,把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導向正確放在首要位置,是綜藝節目今後的方向。
2017綜藝最熱的一個關鍵詞無疑是「慢綜藝」,年初的《嚮往的生活》和年中的《中餐廳》,以及第四季度民宿的扎堆(《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漂亮的房子》、《三個院子》等),都印證著慢綜已經成為綜藝的主流。
三、衛視格局能否突破?
由於央視作為國家媒體的屬性導致其在新聞領域具有無可匹敵的優勢,因此綜藝與電視劇歷來是省級衛視發力的雙翼。一線衛視的排名地位格局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支撐衛視格局的內在結構卻在悄然改變。對電視劇收視越來越倚重的局面,間接使得各大衛視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以至於一部體量大、集數長、明星多的大劇表現,能夠直接影響到頻道整年的排名名次。
其次,衛視分化越來越嚴重。有統計顯示,二三線衛視廣告收入進一步下滑,與一線衛視差距逐漸拉大,一線衛視廣告收入超過衛視整體收入的3/4,電視臺的馬太效應已經十分明顯。酷雲大數據發現,56頻道範圍內,三成的上星頻道貢獻了七成的直播關注度,離業界所說的「二八」法則還有一定距離,這說明,電視頻道之爭雖然已經很激烈,但一線衛視與二三線衛視還是有共處空間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二三線衛視抱團取暖已經成為共識。今年的招商會上,深圳、天津、山東衛視組團招商,河南、湖北、廣東、黑龍江與四川五家結盟,以及「絲路聯盟」都是二三線衛視招商資源層面進行合作聯合的例證。
不過,抱團取暖只是應對成本壓力的策略,二三線衛視要想實現自存乃至發展,從根本上還是要依賴內容生產方面的創新。從目前來看,一些二三線衛視已經開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政策鼓勵文化、科技、經濟、公益類節目的風向,於是多家二三線衛視湧現出一批有口碑的文化類、科技類節目,如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深圳衛視《極客智造》等。
四、技術驅動——OTT營銷2018爆發?
在剛剛結束的OTT智能營銷高層論壇上,酷雲互動董事長兼CEO李鵬用數據對當前流行的關於電視的論調進行了駁斥。近年來,唱衰電視論調的依據是:電視的開機率在下滑;年輕人不再看電視了。然而,「酷雲大數據發現,OTT開機率超過50%,在緩步提升,日均使用時長平均達到401分鐘,其中,點播佔43.3%,直播佔35%。同時,OTT用戶中,18-34歲的觀眾佔比超過60%,這說明:年輕人正在回歸大屏。」李鵬說。
2017年,寶馬、可口可樂、Dior、寶潔、奔馳等廣告主紛紛在OTT上投放廣告。據統計,今年上半年OTT廣告總營收達到10億元,與去年全年收益(9.7億)相當,2017全年將達到20億。
五、電視的未來——如何進化?
網絡會給電視產業帶來更多的改變,但這種改變並不是革命性的,更多是一種自我進化。而廣告主和廣告公司能做的,就是在這塊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的屏幕上提供更加精準和體驗超強的品牌廣告體驗。電視臺能做的,就是不斷創新內容。
智能電視是否就是電視進化的最終形式?再進化下去,是否連電視這個形態都會發生改變,電視已經不叫電視?但不妨來想像一下,在可預見的未來,電視的收視內容會完全網絡化,可定製,高度自由化,可以與各種媒介無縫對接。最為奇妙的是,這種高度智能化的東西不需要你頻繁地點擊滑鼠或遙控器,它知道你想要什麼,並且呈現在你眼前。
總而言之,電視在進化。在硬體上,廠商正努力推出更薄更大更清晰的智能電視,增強電視的視覺體驗;在內容上,電視臺在引入更優秀的節目;新媒體給電視帶來了多屏聯動體驗的可能,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廣告收益,電視的進化讓人們的家庭娛樂體驗加強,當然,也包括廣告的體驗。
所以,或許不久,你會發現「你還看電視嗎」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已經身處體驗的時代,而這一切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