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地居浙江省衢州市仙霞嶺高山深谷之中,歷史上是邊區的重要集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此為「文化飛地」,學者稱其為「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
廿八都古鎮地勢險要。
四方關隘拱列,東有安民關,南有楓嶺關,西有六石關,北有仙霞關,易守難攻。
三省邊界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方言王國」和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
曲折的巷弄,可曾記得烽火硝煙
院落完整,物是人非
石子鋪成的小路,留下一段段歷史的痕跡
狹弄幽幽,縱橫交通
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
楓溪水自北向南穿鎮而過。
古蹟依稀
古橋古樓相依
硝煙已退,英雄永駐
過客去匆匆,客棧依舊
一彎碧水繞古鎮
歲月的痕跡
重簷古風
悠悠歲月,留下慢節奏
別致的木樓
俯瞰古鎮
隔溪相望
晨昏煙霞
紫氣東來
與周莊、同裡、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
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
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隻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
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
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被浙閩邊界的仙霞嶺阻擋,於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岭間開闢了這條仙霞古道,使旁邊的小鎮有了歷史記載。
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44個,這個小鎮排行28,當地人稱「廿八都」。
人們一直用「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來形容廿八都的戰略險要,這不僅因為她地處閩浙贛三省的交界處,更因為她有安民、楓嶺、六石、仙霞四道關口,易守難攻而變得聲名赫赫。
廿八都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末年,鄭成功的父親也是由這條古道退兵福建進而退守臺灣的。後來清政府為防範明軍的反攻,在全國各地招募了1500名士兵駐紮在廿八都南面的楓嶺關口,有了軍隊的駐紮自然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廿八都逐漸演變成一個移民城鎮。
中華文化歷來以宗族脈絡繁衍,在中國,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姓氏。始於唐代,繁盛於明清的小小古鎮廿八都,總共一萬人口,卻有142個姓氏,13種方言。
於是廿八又有「方言王國」和「百姓古鎮」的雅號。
據說,抗美援朝時,鎮裡幾個志願軍青年在遼寧丹東市停留時,發現當地老百姓的語言和廿八都的官話幾乎一樣。年輕軍人走過萬水千山之後,竟然在關外找到了迷失數百年的故鄉,終於搞清楚「廿八都官話」原是「關東話」,幾位年輕人不禁喜極而泣。 歷史上形成的移民現象,使古鎮的民居民俗獨具個性。
鎮內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北為潯裡街,南為楓溪街。整個古鎮由此呈走廊型不規則的團塊結構 。古鎮在清同治年間處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
地處偏遠的廿八都人雖然靠著古道經商致富,但眼睛始終盯著京都,巴望子女學而優則仕。於是建造文昌閣,便成了這個百姓之鎮的集體安慰和夢想的寄託。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廿八都遵循著自己的文化邏輯;在古樸而恢弘的舊宅裡,在沉重而悠遠的石板小路上廿八都將古老的文化風情傳承至今,並靠著這份自尊,悠悠自得、不卑不亢地佔據著這片土地,一代一代地演繹著那個「文化邊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