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日本,有一個名詞一定不會陌生,甚至非常熟悉:團地(可理解為公營住宅小區)。
大眾印象裡,房子老、治安差、窮人扎堆、孩子不好學習……可你知道它曾經的當打之年嗎?
日本經濟騰飛時期,到處都是欣欣向榮景象。為了解決大量的新增人口居住問題,城市裡開始大批建設「集合住宅」——團地。
顧名思義,大家團在一塊地裡。集中居住大量人口,家裡有抽水馬桶、餐廳廚房、陽檯燈現代化標配,家外商店學校醫院等生活設施配套齊全。
六十年代,能住進這樣的現代化樓房,在當時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非但不low,還潮得很。
▲松戶市博展示的當年團地家庭內景
東京大型團地的老字號代表之一高島平團地,建成之初,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夫婦還曾親去參觀。
隨著時光流逝時代發展,團地老去,公寓樓興起。團地成了大眾印象裡,房子老、窮人扎堆的存在。
市營住宅等政府廉價公屋,多設在團地裡。要獲得入住資格,必須符合收入規定。如果從住戶水準下沉角度看,的確得承認:團地low了。
※這裡暫且不談「UR住宅也是團地呀,收入低還住不了呢!」的例子。畢竟公務員宿舍、企業社宅也可以是團地。
日本鄉民的團地論
●在團地出生,一直住到28歲。小時候,有很多團地裡的好朋友,也不懂住團地沒面子啥的。不過,到了初中,開始覺得難為情,不會像以前那樣說「我們團地」,而是用「我們公寓」來替代。
我家五口人,熟悉的朋友曾驚嘆過:竟然住得下五個人!這話曾讓我很難為情。
關於團地的回憶,有好也有壞。現在,我結婚了,住普通的公寓。父母也從團地搬出來,也住普通的公寓。
●幼年時,父親病逝。單親家庭,住進團地公屋。班上有同學不跟我玩,說是家裡叫他們不要和「團地子」做朋友。
小時候不懂為什麼要歧視團地,長大後懂了。現在想來,也就是曾經有過那麼一件事。
●騙低保的、為了申請最低房租而隱瞞實際收入的、混黑社會的這部分DQN們,把整個團地印象給帶壞了。這些人家裡的孩子,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心境。
●住在團地的貧困層居多是事實。然後,團地孩子裡缺少教養的多。孩子們一塊兒玩的時候,東西或錢被誰偷了之類的事也多。
●大部分都是很普通的家庭吧。只是一部分裡,有兒子和老子吵架動手拿菜刀的;有突然爸爸或媽媽離家出走消失不見了的。要好的小朋友家就是,媽媽突然不見了,她得幹家裡全部家務,照顧弟妹們。她本來學習很好,後來卻走上邪道。家庭環境非常非常重要。
●的確團地多的地區,中學也亂。沒有團地或團地少的地區,升學率高。不應該歧視團地,但也不應該無視數據結果。
●我家是單親家庭。母親收入很低,所以那時後每月房租才1萬2000。等到我工作有收入了,房租一下就漲價了。還有就是團地裡的居委會,事兒事兒的特別煩人。
●在團地住到上高中才搬走。爸媽拼命工作,攢夠錢,買了戶建。印象裡,周圍小朋友家大多都是這樣,住著住著就有誰搬家轉學了。
●我四十多歲,我們那時候,好多小孩子都是住團地的(嬰兒潮?)零食鋪、牛奶鋪、豆腐鋪、肉鋪……團地裡什麼都有,開心又熱鬧。後來孩子們大了,陸續離開團地。商店街沒了,幾所小學校合併成一所,團地就剩下老人。
也許現在的人們對團地沒什麼好印象,但我很喜歡團地,大家都很要好,非常美好的回憶。
不僅日本人,在日中國人也會在談到團地時,憂心孩子教育環境、周圍不良少年、樓裡奇怪的鄰居等問題。
就像曾經的紅米飯南瓜粥,是日子艱苦的象徵。現在搖身一變,代表會吃,說明對健康養生有追求。你說紅米飯南瓜粥它low還是不low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