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賣食材、星巴克賣咖啡豆和杯子、肯德基賣啤酒......現在,一些知名餐飲企業賣起了「伴手禮」,有人會質疑:這樣的方式到底能給餐飲店增加多少營業額呢?
在日本,伴手禮卻非常普遍。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餐飲店鋪都在賣「伴手禮」,從甜品店到拉麵店、壽司店、包子店等等都有伴手禮。這樣,產品除了堂食之外就賦予了外帶甚至「禮物」的屬性。並且,日本人把包裝做到了極致精美,一盒簡簡單單的甜點,甚至是包子、壽司都可以做為很好的禮物送給他人。據了解,日本很多餐飲店的伴手禮售賣可以高達店鋪總營業額的30%-40%。伴手禮可以突破時間、形式等等的限制增加額外收入,這也是很多日本餐飲店鋪全時段都人流如潮的原因之一。
餐飲食品化趨勢日漸顯露
業內人士認為,餐飲食品化將是餐飲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即消費者去餐廳不僅可以就餐,還能購買各種伴手禮帶走。現今餐飲店所賣的伴手禮大體分為三種:
一種是,跟自己產品相關的食材或器具。比如西貝莜麵村推出的「西貝甄選」,基於自己的品牌背書,直連消費者和工廠,在線售賣優質食材和高品質餐廚具,例如大米、木耳、蓮子、蜂蜜、兒童餐具等。
一種是,餐飲店產品之外的品牌周邊。比如,星巴克的杯子,喜茶的雨傘,肯德基的青島啤酒。它們販賣的是門店之外的「衍生品」,甚至是與別的品牌跨界合作的產品。當粉絲拿著這些品牌周邊出沒在大街上、辦公室等公共空間時,變相幫品牌做了一次免費廣告。當然,他們也享受著品牌標籤給自己帶來的身份認同感。
還有一種是,把自己的產品附上精美的包裝。比如甜品店、蛋糕店、肉食店的外帶禮盒。
餐飲店賣伴手禮是不務正業嗎?
餐飲企業賣伴手禮,聽起來有點「不務正業」。伴手禮對國內餐飲品牌來說似乎不那麼流行,但這在國際品牌中不乏成功案例。麥當勞賣玩具已經很多年,每年在麥當勞全球3.5萬家門店賣出的玩具約有15億隻,這是玩具巨頭都難以企及的。星巴克禮品卡佔其全年營收的25%,並且這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杯子。大品牌多以賣周邊類的伴手禮為主,不論賣什麼周邊,目的都是基於品牌拓展新的消費場景,讓品牌反覆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中。對它們來說,伴手禮也是品牌理念和調性的呈現方式之一。
伴手禮拓展了餐飲店的業態和領域,讓餐廳在日常營業之外,有更多觸角進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一方面,伴手禮傳遞的是品牌形象和生活方式,當羊羔腿變成西貝羊羔腿,就和「好食材」畫上等號;當兒童餐具變成西貝兒童餐具,父母就不會再擔心材質等安全問題。另一方面,伴手禮為店鋪開拓新的銷售通道,可以補充營業額收益,提升市場佔有率。著名歌手林依輪賣的飯爺辣醬火遍大江南北,僅僅2年時間經過3輪融資,估值達3.6億。你肯定不知道,飯爺其實是他開的一家餐廳,餐廳沒有火起來,但是作為伴手禮的辣醬卻大火特火。
對小餐飲品牌來說,伴手禮同樣是一種提升店鋪營業額的很好的手段。可能小品牌辨識度不是那麼高,這時候伴手禮可以選擇做自己產品相關的食材或者是將自己的產品通過技術手段和包裝做成禮盒。比如火鍋店可以賣調料,小龍蝦店可以賣真空包裝的小龍蝦禮盒,港式茶餐廳可以賣港式糕點禮盒等。消費者通過用餐對食材有了最直觀的接觸,食材類的伴手禮既提升了餐廳的美譽度,也增加了利潤。這樣的伴手禮,除了產品讓人稱道之外,包裝也一定要夠好看,在這個「靠臉吃飯」的時代,顏值也是取勝的一個法寶。
餐飲店有密集的人流,消費者也有注意力空間,的確是伴手禮優質的展銷平臺。提供日式拉麵配方教學課程,感興趣可以留言,專人進行服務。通過優質伴手禮搭售來引流並提升到店消費體驗,的確可以給餐飲店鋪帶來新的價值。當然,如何打造適合自己的伴手禮,如何利用伴手禮有效提升店面的營業額,都是需要餐企結合自身情況去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