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氣,是誰研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2020-12-12 每日漢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次使用了毒氣戰。那麼,德國毒氣戰是誰研發的?很多人想不到,這個人竟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毒氣施放現場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戰役結束後,德軍計劃攻佔英軍據守的伊普爾突出部,為佔領沿海港口開闢通路,這就是一戰中著名的伊普爾戰役。

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爾戰役打響。傍晚5時,當德國人的重炮停止轟鳴時,四周靜寂無聲唯有陣陣微風吹拂過陣地,英法聯軍紛紛從戰壕裡爬起來伸展身體,當他們看到北方隨風而來的團團黃綠色煙雲,他們還嘖嘖稱奇起來以為自己看到了奧妙的歐洲景觀,殊不知一個前所未見的死神正在向他們揮舞鐮刀。

這些黃綠色煙雲是德國第4集團軍向伊普爾突出部的英第5軍、法第20軍陣地施放的6000罐18萬公斤氯氣。這場戰役是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毒氣,造成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正面10公裡、縱深7公裡的地帶無人防守。德第26軍衝向缺口,迅速佔領朗厄馬克和皮爾克姆,並向伊普爾—科米訥運河推進。

無論德軍如何殘忍,最後還是在一戰中失敗了,我們在這篇文章中不過多的關注戰役。那麼,德國的毒氣生化武器是誰研發的呢?

弗裡茨·哈伯

就是上面圖片這個人,名字叫做弗裡茨·哈伯。

很早,人類就認識了有毒物質,很早知道利用有毒物質作為武器。16世紀以後,就有人開始研製化學武器。1654年,米蘭人發明了一種能散發毒煙的火藥,法國工程師將它裝入手榴彈,出現了毒氣手榴彈。後來,出現一種爆炸後能釋放毒煙的炮彈。

早期毒氣彈只能在小範圍使用,殺傷作用不大。1914年初,德國準備挑起戰爭,研發毒氣戰被提上了日程。誰負責呢?弗裡茨·哈伯成為首要人選。

1868年,弗裡茨·哈伯出生在德國西裡西亞布雷斯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學工業。

讀大學期間,哈伯在柏林大學霍夫曼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哈伯在兩位企業家答應給予大力支持開始研究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並於1909年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因此,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科學院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

如果他不研發毒氣彈,可能會成為人生贏家,然而最終被卷上了一戰的戰車!

施放毒氣

德皇讓哈伯擔任德國化學兵工廠廠長,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後來,德軍將這些毒氣用於戰爭,造成大量傷亡。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儘早結束戰爭」,但哈伯這一行徑,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殺的方式以示抗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戰後的一段時間裡,哈伯曾設計了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方案,希望能藉此來支付協約國要求的戰爭賠款。遺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遠比當時人們想像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

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開始推行以消滅「猶太科學」為己任的所謂「雅利安科學」的鬧劇,哈伯被迫離開了德國。1934年1月29日,哈伯在瑞士逝世。

對於這位諾貝爾獲獎者,歷史上褒貶不一。一些英、法科學家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取諾貝爾獎,認為假若沒有合成氨工業的建立,德國就沒有足夠的軍火儲備,軍方就不敢貿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作為科學家,明知德國會將毒氣應用到戰場上,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生產毒氣。【作者:每日漢字】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當之無愧,第二名意外了……
    每年的諾貝爾獲得者情況,都會在出獎的瞬間被全球同步,誰獲得了諾貝爾,這個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 都會迅速一飛沖天,被全球大範圍人知曉。 哪所大學的諾貝獎獲得者更多,也是每一年的兵家必爭之地。
  •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
    格拉斯哥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你知道多少?格拉斯哥大學,簡稱格大,是全球最為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英國老牌名校,全球百強大學,歷年排名最高為全球51名。迄今為止,格拉斯哥大學已經培養出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下面我們來說說知名的幾位。
  • 10位輟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是一個人一生中所能得到的最值得尊敬的獎項之一。在談論諾貝爾獎獲得者時,我們常常想到他們各自領域中最受尊敬的人。這通常意味著接受過最廣泛教育的人。然而,這些獲獎者中的一些人卻從高中退學了!下面是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名單,他們實際上都是輟學者。1、約瑟夫·布羅德斯基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美國的大學絕對領先,清華北大也需要加油!
    今天看到了世界大學諾貝爾獎獲獎排名,首先不用懷疑,沒有咱們的學校。我把前20名給截圖了,大家可以發現:在前20名裡,美國的高校佔了13所、德國3所、英國2所,丹麥和法國各1所。我計算了一下,美國學校佔比高達65%。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截止到2019年,共有919位個人與24個團體被授予諾貝爾獎,其中,美國佔比最多,高達41.45%,緊隨其後的是英國約佔14.3%、德國約佔11.75%、法國約佔7.5%、瑞典約佔
  • 2020諾貝爾獎即將揭曉,來看看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都是誰?
    據路透社援引瑞典財經類報紙《每日產業》報導,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將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受各種因素影響,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金額一直在不斷變化。據此前報導,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投資收益。其遺產總規模按照目前的價格換算,約有18億瑞典克朗。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緊接著,德國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慫恿下,戰爭拉開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圖為塞拉耶佛事件這場戰爭的爆發,很快讓那些參戰國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英國的選擇,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國王室跟德國王室之間,其實是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國同盟的形成
    加之德國藉口檢疫而禁止俄國牲畜輸入,又苛徵糧食入口稅,使沙俄遭受嚴重的損失。俄德關係迅速惡化。所以沙皇在1879年4月給德皇的信中說:「德國這樣對待老友,兩國恐難免一戰。」德國為了聯奧制俄,就向奧國試探。
  • 盤點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數學家的資料:極客數學幫今天來給大家講講有關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數學獎與他的獲獎者們。趕快來看看吧。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未設數學獎)。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是丘成桐。菲爾茲獎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
  • 盤點諾貝爾獎的歷史,為何鄰國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比我們多呢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以下,擬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嘗試考察一下導致日本在21 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的可能原因。
  • 諾貝爾獎獲得者加盟劇本創作詹姆斯·卡梅隆執導
    ——金誠集團投資拍攝國產科幻片七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雲集廈門,在金誠集團組織的「2018地球文明會高峰論壇」中亮相,分別從各自角度分析了目前科學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學術味道濃鬱,題材重大影響的活動,卻帶來了一絲文藝的氣息。
  •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國學界對文化概念的曲解和濫用
    《向文化世界呼籲》反映了德國知識分子天真的自負,他們把殘酷的戰爭美化為保衛文化的行動,踐踏了啟蒙運動以來歐洲人培育起來的理性、人文主義、世界公民等普世觀念。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羅素這位因反戰而受到牢獄之苦的英國哲學家於 1915年說出了如下的話:「這場戰爭雖然規模空前,但是卻微不足道。 並沒有什麼重要的信念受到了威脅,交戰雙方都不是為了偉大的人類目標。」
  • 歷經上百年,清華大學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到底是為什麼?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頂級學府,很多人學子都紛紛爭先恐後的想去清華北大讀書,可以說清華大學裡面真的是人才濟濟,但是清華大學建校也一百多年了,那麼建校上百年的名校清華,為啥就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 歷史上諾貝爾獎獲得者們不得不說的三個——「奇葩故事」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 號稱「毒氣之王」的芥子氣是芥末味和大蒜味的?
    這種奪命利器第一次成功露臉是在1915年的伊普爾,那天剛好是日落時分的黃昏,夕陽西下,一片沉寂,已經被炮火轟成斷壁殘垣的小鎮顯得既陰森又恐怖,就像個鬼城。法軍士兵向對面德軍的例行謾罵也沒有得到積極的「互動」和「回應」。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兩國誰更強?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席捲了5個大洲,61個國家,20億人口,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其中的很多插曲令人匪夷所思,其中法國在德國強橫的攻勢下,僅堅持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讓當時的戰爭局勢陡增了很多懸念,那麼同屬於歐洲的兩個資本主義強國,為何法國在戰爭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 諾貝爾獎獲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右)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左)籤訂聘任協議Peter Grünberg  齊魯網訊(通訊員 馮剛)5月11日,山東大學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聘任儀式在濟南舉行。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實力如何?一番對比,確實拼不過德國!
    拿破崙時代,被歐洲十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打翻在地,普法戰爭中被新崛起的德國差點給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打贏了,但是國內一片瘡痍;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給打亡國了。而今天,德國還是那個德國,除了軍事差了點,依然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