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共同主辦的《聲音——中華各民族傳統情歌文化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展覽現場通過「看聲音——聲音消逝後的現場」「思聲音——歌為媒:習俗、審美、哲學」「聽聲音——中華情歌文化多樣性大觀」和「唱聲音——傳統情歌走向現代」等四個部分,向觀眾講述中華各民族情歌文化的豐富內涵。
從「聲音消逝後的現場」開始,觀眾通過展覽線索去發現「情」與「歌」之間的遠古關聯,去尋覓盤桓、迴蕩在人類情感史上的永遠的聲音母題。
情歌不僅僅是單純追求愛情的工具,它是媒介,它是更深層次上對生命意識、禮儀制度等內在精神的承載,是民族歷史、文化記憶的儲存與傳承。展覽將讓觀眾帶著文化、審美和哲學思考進入「中華情歌文化多樣性大觀園」。
看聲音
---聲音消逝後的現場
就人類普遍歷史而言,「情」與「歌」之間的關係是深刻而永恆的。在這裡,讓我們回到中華情歌文化產生的歷史深處,在「女媧作笙簧」的遠古傳說中,去理解中華母性始祖為後世子孫締結起「情」與「歌」、「愛」與「樂」之間亙古關聯的神聖生命邏輯。
本單元展覽通過分享最古老的中國情歌《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的一篇歌辭《候人歌》,以及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與樂器相關的最古老傳說「女媧作笙簧」,並從以《詩經》所構成的中國古代詩歌起點出發,經由「楚辭」「漢樂府」和唐詩宋詞的中華詩歌長廊,一同去尋覓和採擷曾經承載過情愛的詩意字符。
思聲音
——歌為媒:習俗、審美、哲學
本單元展覽通過壯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的情歌文化分享,向觀眾系統、全面地展示了少數民族的傳統社會風尚。聞名天下的「歌海」,與歷史上壯族「倚歌擇配」文化傳統相關的壯族祖先駱越人,以「善越歌」「尚越聲」聞名。千百年來,壯族皆自幼習歌,人人能歌,善歌者備受尊崇,得到異性尊重愛慕。
在傳統壯族社會中,有「言之無歌,行之不遠」之說。明代壯族詩人黎申產也曾詩詠:「歲歲歌圩四月中,歡聚白叟與黃童。」可見情歌文化在壯族傳統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同時,為呈現哈尼族多聲部情歌,展覽現場還結合哈尼族舉世聞名的世界級文化遺產——哈尼梯田,並通過這一載體將該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展現出來,帶來多重的感官體驗。
聽聲音
——中華情歌文化多樣性大觀
本單元展覽通過如:直白與熱烈的西北漢族「花兒」、具有動態審美的哈薩克族情歌、以神聖儀式與舞樂相親的彝族情歌、饋君飯食笙鼓相慶的苗族情歌、星月坐等夜相見的侗族情歌、將純粹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傣族蒙面情歌、悠揚婉轉與聲情並茂的布依族情歌、唱響生死之戀的納西族情歌、充滿詩意的倉央嘉措情歌等各民族間不同風格的情歌,多維地向觀眾展示這些情歌背後的故事,揭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神秘面紗。
唱聲音
——傳統情歌走向現代
展覽尾聲,我們將通過一系列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康定情歌》《小河淌水》《敖包相會》《婚誓》《蝴蝶泉邊》《送我一支玫瑰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六口茶》等經典情歌,以及《侯人兮猗》動畫回扣展覽主題,以此展示各民族情歌文化的非凡魅力和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近期熱文推薦:
從細節看清華美院張烈副教授擔綱展陳設計的孔子博物館(後附展陳效果圖)
接近天空的聖地——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內附部分效果圖)
亞馬遜總部Understory展廳,親密接觸自然的沉浸式空間體驗!
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即將開館!
內部圖曝光!探秘即將開館的國家海洋博物館!
「沙漠玫瑰」——卡達國家博物館正式亮相!
莊嚴鮮活,泉州市黨內政治生活體驗館
先睹為快!天水工業博物館效果圖賞析
安徽含山縣黨建服務中心正式開館!
全國首個交子主題博物館即將亮相!
國歌展示館升級改造效果圖曝光!
無建斯建——奇峰村史館
嶺南金融博物館隆重開館!
本微信圖文資料來自我文旅海澱、弘博網、博物館頭條,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僅供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