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動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要拍成電影了。10月17日,一個認證為「科幻小說《三體》作者劉慈欣獨家授權同名電影」的微博帳號「三體電影」發布消息稱,《三體》電影將於今年開拍,至於演員,目前還沒有正式確定。
如果消息屬實,對於影迷來講,確實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能在銀幕上欣賞到一部國產科幻片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對於《三體》迷來講,不啻一個噩耗,因為該書改編拍攝難度極大。
先來看看《三體》講的什麼。《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硬派科幻作品,被譽為「中國科幻小說的史詩性巨作」,主要內容是一位身心飽受摧殘的天文學家向宇宙發出了信號,卻引來了並無善意的外星文明。人類在長達數百年的等待與鬥爭之中,漸漸認清了宇宙社會黑暗而殘酷的一面。最終,人類走出了地球這個搖籃,學著像其他宇宙文明一樣,在弱肉強食的黑暗森林中求生存。《三體》的時間跨度巨大,故事背景複雜、情節元素豐富、主題意味深刻,是電影的天然優良選題。但是在可操作程度上,《三體》中動輒全宇宙亂跑,在星球與星球之間追殺,讓書迷認為「現階段的人類還沒有能力將《三體》的故事電影化」。
事實上,中國影迷在欣賞膩了蜘蛛俠閃電俠鋼鐵俠綠箭俠等好萊塢超級英雄片後,總會捫心自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優秀的國產科幻片?」想像力和資金是首要問題。以《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等好萊塢科幻經典為例,它們無不是影響美國幾代人的經典。伴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發展,一部部電影版應運而生。另外,國內編劇和導演的知識基礎決定了我們對科幻題材有心無力。喬治·盧卡斯、史匹柏等導演本身就是NASA的顧問,而詹姆斯·卡梅隆在大學時的專業是物理系。如果沒有一個邏輯性足夠嚴謹、故事性足夠好的本子擺在國內導演面前,國產科幻片是萬萬不能夠面世的。如果不相信,請從下月上映的《星際穿越》中找差距。
不過還好,科幻小說可以彌補想像力匱乏的問題,《三體》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本。但從國內電影工業發展來看,「硬科幻」還屬於硬骨頭,好萊塢科幻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入,在國內電影投資界看來,目前是不敢想的。不過還好,《尋龍訣》、《盜墓筆記》等魔幻類小說正走在通往電影的路上,不妨將此看成國內電影工業升級的試水。如果得到觀眾的認可,它們對於國產電影工業的意義將抵得上十部《心花路放》。不過也甭說寧浩的壞話,人家下一步計劃拍攝劉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說《鄉村教師》。雖然與《三體》相比,《鄉村教師》的場面和格局都太微不足道,但是它蘊含的主題思想是足以震撼人們心靈的,這也正跟得上當下國產電影的節奏——用較少的錢,講一個足夠好的故事。
科幻片是國產電影的「黑暗森林」,是遵循這一法則,還是探索並突破它?相信國內電影人會給觀眾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