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教父黑澤明的「溫柔」與「殘酷」

2020-12-12 微光人文

「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史匹柏

在日本電影發展的早期時代,有一位日本導演,獲得了亞洲第一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亦是亞洲第一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導演

這位導演,即黑澤明。這部影片,就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羅生門》。

黑澤明對於日本電影的影響,甚至亞洲電影、世界電影的影響,直至現今依然具有著開拓性的意義。

黑澤明出生於1916年,在家裡的8個兄弟姐妹之中排行最小,自小跟著自己的哥哥去看電影,而與電影結緣。受過良好的相關的藝術教育,後來在中學畢業之後就考上了藝術學校。直到1936年,黑澤明進入了當時的日本東寶電影公司的前身PC l電影製片廠。剛開始,黑澤明跟著其他的導演作為助理導演去協助拍攝。直到1943年的時,才成為正式的導演也拍攝出了他的第1個作品,即《姿三四郎》。

黑澤明的許多電影都是改編自文學作品,或是日本的傳統故事。

他曾經將莎士比亞和高爾基等人的文學名著,改編成了日本的本土故事化的電影。

並且他也是將現代化的美國式電影拍攝手法和日本的傳統相結合的第一人。

一生之中拍攝的30餘部電影,奠定了其日本電影界開山祖師的地位

01人文關懷背後的時代敘事——平凡人的自我拯救

黑澤明的電影,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深刻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背後是他對於生命之中的深邃的道德觀念的理解,和對日本傳統文化的融匯。

也因為特殊的年代,黑澤明拍攝的許多電影,都有著明顯的反戰色彩。

在他的影片《活著》之中,就蘊含著他對於人生對於生命的深刻理解。

中年科長在虛度了25年的生命之後,突然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才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和生命價值的追尋。最終決定在生命結束之前多做好事,真正的踐行自身的職責。這一行為也讓他在死後獲得了讚譽。也深刻的揭露了公務人員不作為和瀆職的問題。

雖然從影片的名字來看,似乎平平無奇,但是卻以巧妙獨特的表現手法,將這一簡單的故事通過「人活著的意義」這一人文內涵表現出來,使人回味無窮。

黑澤明鏡頭下的人物,總是處於極為嚴酷的生命歷練之中,在巨大的生命難關前,思考自身何去何從的問題

在他所拍攝的大部分現代劇之中,都呈現過戰後社會之中平凡人如何生存的問題。

例如他的影片《活人的記錄》之中,就描述了一位飽受戰爭陰影欺凌的老人如何在一次又一次荒誕而又謬誤的行為之後,最終發瘋的故事。他的影片之中的主人公都處在殘酷的環境之中,環境通過煉獄般的折磨,使主人公反思和掙扎。呈現極端環境之下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背後其實是當時時代所具有的群體,心理上的驚恐與彷徨。

02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夢境隱喻下的人類危機

另一方面,黑澤明的人文關懷,主要表現在他對於人類社會本身的生存危機的關照。

在他的影片《夢》之中,就表達了他這一深層的思考和人類社會本身未來的關照。

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今,每一個人對於未來都飽含著期盼和希望。

但是,在這一科技高速發展的背後,如果未來是不可控的,人類將會得到什麼?

自然失去平衡,災難與矛盾頻繁出現,人類的命運最終會走向何方?

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這一最為根本性的關係?

在《夢》的《桃花節》篇章之中,男孩兒和桃仙的對話,就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層關懷。桃花化身出來的桃仙,代表著自然對於人類的報復,桃仙不讓男孩回家,隱喻味著未來的不可控。人們都將桃樹砍了之後,男孩兒的哭泣和所說的話,對於現今的人們也是具有著極為深刻的警示意義:桃子可以用錢買,但是去哪裡尋找開滿桃花的果園呢?

每一個事物都被換算成金錢和可消費的事物背後,人們去哪兒尋找到一片淨土,沉浸於自然的美好呢?

這些都是黑澤明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在另一篇章《富士山》之中,核電站的出現,使人類對於科技發展的未來的深層次的擔憂。在科學家發明了核電站之後,沒有給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甚至是導致了徹底的毀滅性的災難。

在恐怖的災難之後,人們才開始反思,科技到底給人帶來了什麼?

人們通過科技獲得了更為便捷,更為快樂的生活,但是在未來科技發展背後的負面影響呈現出來的時候,受到毀滅和承受災難性後果的,依然是人類自身。

在夢的另一個篇章《鬼哭》之中,黑澤明主要表達了對工業發展的擔憂。

在工業高度發展之後,整個世界都被工業化的黑暗所汙染,一切的平凡生物都異化成了怪物。而所剩不多的人類,卻變成了恐怖的食人魔,只能依靠著互相殘殺,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在沒有未來的生活裡毫無拯救的希望,人類的行為最終親手毀掉了自己的世界。工業化發展最終卻將人類文明徹底陷入了更為巨大的崩塌之中。

黑澤明的《夢》這一電影之中所出現的,各式不同的奇怪的夢境,本身都具有著深刻的隱喻,在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今的情況之下,人們無法找到一片安靜而又祥和的自然家園與其和諧共處。

《夢》所折射的恰恰是真正的現實,而現實的矛盾更是比《夢》更為恐怖和絕望。

因而對人類未來的反思,對群體的人文關懷,在黑澤明的鏡頭之中,最終通過獨特的夢境式隱喻手法表現出來,讓我們在觀影的途中,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反思。

對於人性的體察和思考,與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關懷,使黑澤明從根本上不同於其他的導演,讓他在那個時代就成為聞名世界的瑰寶級導演。

03人性的複雜與矛盾——貪婪、仇恨、自私是毀滅一個人的元兇

黑澤明另一方面的表達呈現和敘事的深刻,表現在他對人性情緒的宣洩。

人性所具有的欲望,仇恨和悲傷都在他的鏡頭之下,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語言。深刻的揭示了人性和欲望之間的關係

探討自古以來圍繞著人類社會的那些問題:自私,貪婪和仇恨等。黑澤明的影片《亂》就集中的呈現出這一特徵。

主人公秀虎在年輕的時候就確立了自身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至高無上的地位背後,是一場又一場殺戮和貪婪的過去。在他年邁之時,就像他對待其他人,對待那些往日的仇人一般,他的兒子們也渴望著他身上的那些權力的表徵,甚至勝過了親情,也勝過了人性的美好。父子之間的仇恨和冷酷,在權力的遷移之中被赤裸裸的呈現出來。幾個孩子之間對權力的爭奪,也讓這場宮廷悲劇呈現出倫理上的慘象。最終,兒子們的毀滅和控制不住欲望呈現出來的自私與殘忍,讓人性本身所具有的惡所具有的未在平時表露出來的殘忍,在大殿之上被充分的體現。

而《亂》之中太郎的妻子楓,就作為人性仇恨的典型象徵呈現出來。

作為秀虎敵人的女兒,他的心中從未熄滅過仇恨的火焰,在仇恨之中,本來良善的性格變得扭曲,甚至是癲狂。在老主人公的身上,學到了他的殘忍和決絕,也學會了如何將自己徹底的復仇欲望燃燒起來。因而教唆自己的丈夫去背叛父親,又在丈夫死後挑起兩個小叔之間的矛盾毀滅了整個的家族,他的生命是伴隨著仇恨而生,而仇恨的興起,是在戰火和鮮血之上,建築起的這一家族的榮光。仇恨並非無緣無故出現,也並不能徹底的消失,作為根源的扭曲和貪婪,恰恰是生命給予個人的最為惡毒的詛咒。

04善良之人的死去——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最為悲刻的,並非是邪惡之人的死亡,而是善良之人的蒙冤之死。

在《亂》之中,秀虎的第三子,是真正關心和愛護父親的人,並且也是,這部劇之中唯一一個能夠稱得上在人性之上呈現出善良特徵的人,但是卻最終悲慘的死去。

悲劇就是將那些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只有好的事物的毀滅,才使人能夠生起憐惜和愛護。

黑澤明深知這一基本準則,因而人性的框架之下,扭曲、邪惡和反叛,仇恨與人性所具有的善良,美好勾連在一起,形成一幅複雜的人性圖畫。

黑澤明對人性的理解,對亂世的理解,亦或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都呈現出他對於時代的關懷,對於個人的關懷和生存的關懷。

他的影片,一方面使人具有藝術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卻擁有著商業上的賣座。

作為一位東方導演,卻在西方影視界中具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背後是他對於人如何在亂世之中生存,如何在存在與毀滅之中選擇的深刻認知。

對於現今一些電影的浮誇而又過於說假話的狀態,黑澤明的影片更需重視。

相關焦點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讓文學大師傾慕的電影大師
    文學報明天(3月23日)是享譽世界的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誕辰110周年。黑澤明的知名影迷遠不止加西亞·馬爾克斯,知名導演賽爾喬·萊翁(《美國往事》《西部往事》)、山田洋次 (《幸福的黃手帕》《黃昏清兵衛》)、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馬丁·西科塞斯(《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史蒂夫·史匹柏(《侏羅紀公園》《幸德勒的名單》)、宮崎駿(《天空之城》《千與千尋》),以及中國導演張藝謀、陳凱歌、吳宇森、徐克
  • 這三人被稱為「日本電影界三大教父」,連張藝謀徐克等都仰慕他們
    在日本眾多導演中,有三個人無疑是最優秀的,他們被日本電影界稱為「日本三大電影教父」,這三位宗師級的人物,既黑澤明、大島渚、北野武。這三人代表了日本電影乃至日本文化的特色,讓觀影者從熒幕上更深刻細緻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社會。
  • 在電影《亂》當中,黑澤明把日本民族的特色,運用得淋漓盡致
    黑澤明電影的民族化風格不僅體現在對能格勒技巧的運用上,而且體現在日本傳統藝術的影響上。黑澤明後期作品的一個特點是非常熱愛日本的傳統視覺文化。他意在使電影的服裝、藝術和造型更貼近藝術作品,調動豐富的電影手段來表現繪畫的形式美。
  • 世界電影漫談——日本電影物語
    其次,就是在結構上當純真的愛情遇到冰冷殘酷的社會,「血淋淋」的成人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反抗、掙扎、逃避,主人公拼盡全力卻又無計可施。最後通過「死亡」尋找到「愛的永恆」,這也成了許多愛情的最終歸宿。日本愛情電影向來對「死亡」看得很重,愛情與死亡產生的化學反應無疑是在高潮時刻戛然而止的最好選擇,也是對永恆的最好詮釋(當然不是所有的青春愛情片都會這樣,通常是藝術類愛情電影的選擇)。
  • 看懂了黑澤明的《七武士》,就看懂了所有電影
    雖然不能說《七武士》中包含黑澤明電影中的一切,但是也包含著一些基本要素, 黑澤明在《七武士》中極限的運用了精湛的導演技巧,電影的導演手法如何出色,只要看看好萊塢根據這部影片改編的《七俠蕩寇志》就知道了,後者與前者比起來真是相形見絀,可以說《七武士》是把黑澤明電影的精華集於一身的作品。
  • 資金斷鏈 日本「黑澤明電影節」將停辦
    [提要] 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一向都比較注重對文化的投資。但是,近年來伴隨著經濟低迷,也不乏有資金斷鏈的時候。最近有消息傳來,日本佐賀縣伊萬裡市每年秋季舉辦的「伊萬裡·黑澤明電影節」就因為資金短缺難以為繼。
  • 黑澤明:別自殺,就算跌到人生谷底
    據說,《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甚至在學生時代寫信給瑞典學院,要求把電影加入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對象,並頒發給黑澤明。1990年,黑澤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他的兩個信徒盧卡斯和史匹柏左右護駕黑澤明一生創作了30部電影作品,獲獎無數。
  • 日本電影中高出鏡率的它!黑澤明和哥斯拉背後的它!東寶株式會社
    如果你看過不少的日本電影和動畫,相信你對東寶株式會社這個電影公司的名稱以及它的經典標誌並不陌生。在將近90年的歷史中,東寶株式會社創造出無數的經典。作為日本的五大電影公司之一(另外四個是東映、松竹、角川和日活),東寶株式會社是日本規模最大、擁有電影最多以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公司。這個偉大的電影公司於1932年8月創立,剛成立時的公司名字為東京寶冢劇場,目標是在日本國內各地建立現代化的劇院和電影院,由當時的日本實業家小林一三擔任公司的經理。
  • 黑澤明神作,這部日本殿堂級電影,看完沉默不語
    提到日本電影,就不得不提到黑澤明。作為世界影史宗師級大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影響力既深刻又深遠。昆汀·塔倫蒂諾、杜琪峯都曾在各自的電影中向黑澤明致敬。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於1950年上映,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
  • 電影暴君黑澤明:如果哥哥不自殺,會比我拍得更好
    第一輪考試,考生要交一篇論文,題目是「列舉並論述日本電影的根本缺陷及其糾正方法」。黑澤明覺得這個題目有意思,受到哥哥影響,他覺得歐美影片相比日本影片更加可玩味、耐咀嚼,於是一股腦把對日本電影的不滿都寫了出來。幾個月之後接到回信,他通過了考試,可以去參加第二輪測驗。製片廠的院子裡擠滿了上百個候選者,但最終錄取的名額只有5個人。
  • 日本大導演黑澤明御用最帥主角「三船敏郎」
    在黑澤明的電影世界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員,就像菊與刀還有酒,在日本電影界久負盛名, ,他用精湛的演技撐起了黑澤明出色的劇本和藝術的鏡頭 ,成就了黑澤天皇的一部部令人驚嘆的神作
  • 張藝謀終究不是黑澤明,40年前的這部電影還是無法被超越
    我想,黑澤明導演對於這種認識是極其深刻的,所以,他才會在自己的電影裡,不止一次地展示著對於傳統武士精神的熱忱,裡面藏著失望和希望。回歸到黑澤明執導的《影子武士》這部電影上來,從影片一開始,那將近7分多鐘的長鏡頭裡,我們就能夠明顯感受到導演偏向的重點。
  • 黑澤明晚年選出的幾部心愛的電影,《龍貓》上榜,這幾部你聽過?
    大家都知道,2010年是黑澤明(1910 -1998) 誕生的一百周年,這位偉人一生觀影長逾八十年,晚年選出心愛的一百部世界電影,作品從1919年下迄1997年,名單最早刊於《文藝春秋》1999年4月號,最詳盡的敘述見於黑澤和子所編的《黑澤明所選100部電影》。 一百部電影中,美國片佔了三十五部,日本片亦有廿部。
  • 黑澤明:在莎士比亞與託爾斯泰之間
    20世紀,文學不再居於「中心」,託爾斯泰看到了電影的發明,輕蔑地稱之為「呼風喚雨的玩意兒」(德朗科夫1907年拍攝的《託爾斯泰的一天》正是俄國最早的電影之一),但他沒能看到電影在20世紀的興盛。&nbsp&nbsp&nbsp&nbsp「電影界的莎士比亞」也受益於託翁&nbsp&nbsp&nbsp&nbsp黑澤明是20世紀電影的幾座高峰之一。有趣的是,他經常被媒體稱作「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 黑澤明這部64年前的電影,為何一直居日本榜首——《七武士》
    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中。有人說這部電影反映了當時武士階級窘迫的生存狀態以及其必然消亡的歷史宿命,抨擊了農民自私醜惡的嘴臉譜寫了一曲送別武士的時代輓歌。我不知道是哪個學霸又在做閱讀題了,原諒我無法像語文老師那樣多愁善感,對文中任意兩個字都能洋洋灑灑的寫出一篇感想。
  • 全面解讀經典黑幫電影《教父》中的三個悲劇。(四)
    《教父》,黑幫電影的天花板,男人的聖經,蒙太奇教科書,奧斯卡最佳影片,電影史上最好開場鏡頭……(由於分為一二三四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三。教父」在提拔老教父Vito Corleone的「真理」也專注於塑造新教父Michael Corleone的誕生。從整個故事的角度來看,麥可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實說,阿爾帕西諾的表現和馬龍白蘭度一樣困難,他的整體表現也是如此。老教父更像是一個「中心角色」,扮演著「導師」的角色。麥可考利昂有著非常明顯的前後轉換,有著質的成長,這一般是主人公唯一的治療方法。
  • 《蜘蛛巢城》:黑澤明演繹莎翁經典,人性探討與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與原著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相比,電影《蜘蛛巢城》知道的人相對要少一點。這部拍攝於1956年,上映於1957年1月15日,由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 、山田五十鈴主演的日本古裝劇情片改編自《麥克白》,把西方中世紀歐洲故事嫁接於日本戰國時代,把莎翁筆下的西方世界與日本的東方文化完美融合。
  • 東京電影節評委齊聚首 「黑澤明」被贊公認偶像
    ,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唯一一部日本影片《紙之月》是女主角宮澤理惠時隔7年再度主演的電影。    憑藉《銀河護衛隊》被觀眾熟知的導演詹姆斯·古恩,自稱十分鐘愛日本電影與文化。「我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來到這個美麗的國家。電影讓我進入到一個神奇世界,在這裡可以發現無數新鮮的東西。我們所追求的就是希望,入圍的這些優秀作品當中,哪一部可以打動我們的內心?哪一部將為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 恐怕只有黑澤明的電影裡才有真正的俠
    此時,獨立個體被群體利益捆綁後的大義凜然總是帶著幾分悲壯的色彩,所以,相比較金庸小說中政治意味濃厚的江湖俠義,我更加偏愛黑澤明電影裡純粹個體抗爭的武士精神。沒落後的堅守是對傳統精神的繼承,清醒中的反擊是對底層文化的親近,在黑澤明電影裡,幾乎所有武士的抗爭,都沒有世俗強加的那份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讓自我信念的堅守和自我精神的堅持不摻雜任何私利,也不被任何公利挾持。
  • 《用心棒》——淺談六十年代日本武士和戰爭電影對暴力尺度的突破
    黑社會說服別人的工具是槍,動作電影打動觀眾的工具無庸諱言,是暴力本身。如果說,斬首是日本武士和武士電影特有的一種亞文化現象,不應忽略的是,《用心棒》和《椿三十郎》必須放在黑澤明美學淵源之一的西部片背景上來考察。幾乎與上述兩片同時,霍克斯的《赤膽屠龍》與福特的《雙虎屠龍》,均以「屠龍」掃蕩流氓、誅除首惡為主題,展現了美國式的古典武士——傳統的牛仔在新時代的失落,以及部分地重新找回男人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