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史匹柏
在日本電影發展的早期時代,有一位日本導演,獲得了亞洲第一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亦是亞洲第一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導演。
這位導演,即黑澤明。這部影片,就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羅生門》。
黑澤明對於日本電影的影響,甚至亞洲電影、世界電影的影響,直至現今依然具有著開拓性的意義。
黑澤明出生於1916年,在家裡的8個兄弟姐妹之中排行最小,自小跟著自己的哥哥去看電影,而與電影結緣。受過良好的相關的藝術教育,後來在中學畢業之後就考上了藝術學校。直到1936年,黑澤明進入了當時的日本東寶電影公司的前身PC l電影製片廠。剛開始,黑澤明跟著其他的導演作為助理導演去協助拍攝。直到1943年的時,才成為正式的導演也拍攝出了他的第1個作品,即《姿三四郎》。
黑澤明的許多電影都是改編自文學作品,或是日本的傳統故事。
他曾經將莎士比亞和高爾基等人的文學名著,改編成了日本的本土故事化的電影。
並且他也是將現代化的美國式電影拍攝手法和日本的傳統相結合的第一人。
一生之中拍攝的30餘部電影,奠定了其日本電影界開山祖師的地位
01人文關懷背後的時代敘事——平凡人的自我拯救
黑澤明的電影,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深刻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背後是他對於生命之中的深邃的道德觀念的理解,和對日本傳統文化的融匯。
也因為特殊的年代,黑澤明拍攝的許多電影,都有著明顯的反戰色彩。
在他的影片《活著》之中,就蘊含著他對於人生對於生命的深刻理解。
中年科長在虛度了25年的生命之後,突然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才真正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和生命價值的追尋。最終決定在生命結束之前多做好事,真正的踐行自身的職責。這一行為也讓他在死後獲得了讚譽。也深刻的揭露了公務人員不作為和瀆職的問題。
雖然從影片的名字來看,似乎平平無奇,但是卻以巧妙獨特的表現手法,將這一簡單的故事通過「人活著的意義」這一人文內涵表現出來,使人回味無窮。
黑澤明鏡頭下的人物,總是處於極為嚴酷的生命歷練之中,在巨大的生命難關前,思考自身何去何從的問題。
在他所拍攝的大部分現代劇之中,都呈現過戰後社會之中平凡人如何生存的問題。
例如他的影片《活人的記錄》之中,就描述了一位飽受戰爭陰影欺凌的老人如何在一次又一次荒誕而又謬誤的行為之後,最終發瘋的故事。他的影片之中的主人公都處在殘酷的環境之中,環境通過煉獄般的折磨,使主人公反思和掙扎。呈現極端環境之下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背後其實是當時時代所具有的群體,心理上的驚恐與彷徨。
02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夢境隱喻下的人類危機
另一方面,黑澤明的人文關懷,主要表現在他對於人類社會本身的生存危機的關照。
在他的影片《夢》之中,就表達了他這一深層的思考和人類社會本身未來的關照。
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今,每一個人對於未來都飽含著期盼和希望。
但是,在這一科技高速發展的背後,如果未來是不可控的,人類將會得到什麼?
自然失去平衡,災難與矛盾頻繁出現,人類的命運最終會走向何方?
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這一最為根本性的關係?
在《夢》的《桃花節》篇章之中,男孩兒和桃仙的對話,就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層關懷。桃花化身出來的桃仙,代表著自然對於人類的報復,桃仙不讓男孩回家,隱喻味著未來的不可控。人們都將桃樹砍了之後,男孩兒的哭泣和所說的話,對於現今的人們也是具有著極為深刻的警示意義:桃子可以用錢買,但是去哪裡尋找開滿桃花的果園呢?
每一個事物都被換算成金錢和可消費的事物背後,人們去哪兒尋找到一片淨土,沉浸於自然的美好呢?
這些都是黑澤明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在另一篇章《富士山》之中,核電站的出現,使人類對於科技發展的未來的深層次的擔憂。在科學家發明了核電站之後,沒有給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甚至是導致了徹底的毀滅性的災難。
在恐怖的災難之後,人們才開始反思,科技到底給人帶來了什麼?
人們通過科技獲得了更為便捷,更為快樂的生活,但是在未來科技發展背後的負面影響呈現出來的時候,受到毀滅和承受災難性後果的,依然是人類自身。
在夢的另一個篇章《鬼哭》之中,黑澤明主要表達了對工業發展的擔憂。
在工業高度發展之後,整個世界都被工業化的黑暗所汙染,一切的平凡生物都異化成了怪物。而所剩不多的人類,卻變成了恐怖的食人魔,只能依靠著互相殘殺,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在沒有未來的生活裡毫無拯救的希望,人類的行為最終親手毀掉了自己的世界。工業化發展最終卻將人類文明徹底陷入了更為巨大的崩塌之中。
黑澤明的《夢》這一電影之中所出現的,各式不同的奇怪的夢境,本身都具有著深刻的隱喻,在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今的情況之下,人們無法找到一片安靜而又祥和的自然家園與其和諧共處。
《夢》所折射的恰恰是真正的現實,而現實的矛盾更是比《夢》更為恐怖和絕望。
因而對人類未來的反思,對群體的人文關懷,在黑澤明的鏡頭之中,最終通過獨特的夢境式隱喻手法表現出來,讓我們在觀影的途中,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反思。
對於人性的體察和思考,與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關懷,使黑澤明從根本上不同於其他的導演,讓他在那個時代就成為聞名世界的瑰寶級導演。
03人性的複雜與矛盾——貪婪、仇恨、自私是毀滅一個人的元兇
黑澤明另一方面的表達呈現和敘事的深刻,表現在他對人性情緒的宣洩。
人性所具有的欲望,仇恨和悲傷都在他的鏡頭之下,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語言。深刻的揭示了人性和欲望之間的關係。
探討自古以來圍繞著人類社會的那些問題:自私,貪婪和仇恨等。黑澤明的影片《亂》就集中的呈現出這一特徵。
主人公秀虎在年輕的時候就確立了自身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至高無上的地位背後,是一場又一場殺戮和貪婪的過去。在他年邁之時,就像他對待其他人,對待那些往日的仇人一般,他的兒子們也渴望著他身上的那些權力的表徵,甚至勝過了親情,也勝過了人性的美好。父子之間的仇恨和冷酷,在權力的遷移之中被赤裸裸的呈現出來。幾個孩子之間對權力的爭奪,也讓這場宮廷悲劇呈現出倫理上的慘象。最終,兒子們的毀滅和控制不住欲望呈現出來的自私與殘忍,讓人性本身所具有的惡所具有的未在平時表露出來的殘忍,在大殿之上被充分的體現。
而《亂》之中太郎的妻子楓,就作為人性仇恨的典型象徵呈現出來。
作為秀虎敵人的女兒,他的心中從未熄滅過仇恨的火焰,在仇恨之中,本來良善的性格變得扭曲,甚至是癲狂。在老主人公的身上,學到了他的殘忍和決絕,也學會了如何將自己徹底的復仇欲望燃燒起來。因而教唆自己的丈夫去背叛父親,又在丈夫死後挑起兩個小叔之間的矛盾毀滅了整個的家族,他的生命是伴隨著仇恨而生,而仇恨的興起,是在戰火和鮮血之上,建築起的這一家族的榮光。仇恨並非無緣無故出現,也並不能徹底的消失,作為根源的扭曲和貪婪,恰恰是生命給予個人的最為惡毒的詛咒。
04善良之人的死去——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最為悲刻的,並非是邪惡之人的死亡,而是善良之人的蒙冤之死。
在《亂》之中,秀虎的第三子,是真正關心和愛護父親的人,並且也是,這部劇之中唯一一個能夠稱得上在人性之上呈現出善良特徵的人,但是卻最終悲慘的死去。
悲劇就是將那些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只有好的事物的毀滅,才使人能夠生起憐惜和愛護。
黑澤明深知這一基本準則,因而人性的框架之下,扭曲、邪惡和反叛,仇恨與人性所具有的善良,美好勾連在一起,形成一幅複雜的人性圖畫。
黑澤明對人性的理解,對亂世的理解,亦或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都呈現出他對於時代的關懷,對於個人的關懷和生存的關懷。
他的影片,一方面使人具有藝術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卻擁有著商業上的賣座。
作為一位東方導演,卻在西方影視界中具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背後是他對於人如何在亂世之中生存,如何在存在與毀滅之中選擇的深刻認知。
對於現今一些電影的浮誇而又過於說假話的狀態,黑澤明的影片更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