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和川端康成一起旅行

2021-01-11 長江網

21CN旅遊

    伊豆,是川端康成最喜愛的山鄉,它象一首詩,精緻的,閒散的、安逸的,掩映在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中。

  去讀這首詩只能獨處,所以我這次旅行這隻邀請了一個同伴,就是「他」。雖然絕大多數時間他只是害羞地躲在我行李裡的川端康成文集裡,懷念著伊豆舞女的絳唇雙袖,以及蓬勃而短暫,鮮豔而悽傷的初戀。

  但我,還有無數人都會記得他出場時說的第一句話:

  「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學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紋的上衣……獨自旅行到伊豆來,有一個期望催我匆忙趕路。」

  熱海:品味傳統清酒的浪漫情愫

  其實伊豆半島的面積並不算大,也就是熱海、伊豆七島、湯島、天城山等幾個去處,但卻包含了溫泉、清酒、文學、海鮮、歷史、自然等多種況味,讓人想不留戀都難。

  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最愛,比如來到熱海的遊客,十個有九個半,都是衝著溫泉去的,畢竟是溫泉之鄉啊。

  但我卻更偏愛熱海的酒館,因為只要在這裡坐下,我便被吱呀作響的時光機車帶走。

  這裡的小酒館,是保留得最日本的那種酒館,每到天黑,燈才會亮起,「居酒屋」三個字,在紅色的燈籠上或明或暗的飄蕩,照著一扇扇緊閉的木門。裡面也許永遠滿著,也許永遠淡泊地半空著。但所謂擁擠,也只不過只能裝得下六七個人,這,才是幕府時代的風韻。

  酒館裡一律只提供清酒。有的是使用傳統的酒器:青色毛竹筒製成的酒杯,拿在手裡有些澀感,用同樣的是竹子做成的長柄酒勺從陶製的酒盆中汲出酒,小心傾入酒杯,和著杯子上殘留的竹之清芬,有種「黃唐不逮,慷獨在餘」的灑脫。

  也有的酒器變化了些,瓶底大半部呈斜面,置於桌上時酒瓶稍斜而立,就象盆景般精緻靈秀。再取只小瓷碟託起來,暗香浮動,又增加了不少情趣和現代感。

  幾口燙得剛剛好的清酒,就這樣便順著喉間慢慢滑落,甜潤靜雅中,是從容深厚的韻味,再夾上一條新鮮得烤得發焦的小魚,簡樸,卻真是愜意。

  我感覺自己似乎朦朧了,雖然清酒酒度只有16%。

  日本對於喝酒有嚴格的規定,不到20歲的人是不能禁止喝酒的,所以,我對面那對染著幾縷金髮的男孩子和穿著超短裙,卻象極了山口百惠的女孩子,應該比「他」和「薰子」稍大一點。

  她似乎有些哀傷,不過也是一副輕描淡寫的詩意,象水一樣清透,像水一樣綿柔。而他,則是伏在她耳畔喃喃低語。

  然後,所有浪漫、曖昧、模糊而又美好的情愫,就在輕盈的清酒、細美的酒杯,家常而入味的小菜,一點燈光、一些眼神和一些喃喃低語中徐徐展開。

  幸而「他」 還躲在我的川端康成文集裡,否則看到這一切,多半會嫉妒的。

  窗外,雲淡風清,只是偶爾飄過清酒的甜香。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與舞女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是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川端康成於192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裡的一段話。小說描寫了20歲的「我」,一個日本舊式高中的學生,在去伊豆天城山旅行時,與一位14歲的舞女發生的初戀故事。初戀的感情朦朦朧朧,而且發生在伊豆這樣美好的地方,就形成了川端康成最為唯美的文字。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梅雨季節很合適讀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全篇多次描寫下雨的場景,將青年學生「我」和舞女小薰那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渲染的格外悽美。今年是川端康成誕辰120周年,讓我們重新去細細感受,他這樣一位憂鬱固執、有著幼苦的作家是如何書寫這篇純美愛情小說的?一起去重溫那些第一次閱讀時往往被忽略的細節。
  • 川端康成與《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裡面的男青年其實是川端先生20歲時的影子,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往外散發著的是善良、尊重與美好。川端先生說,「我自幼是個孤兒,受人照顧太多。許多人都寬恕過我,我自己也不曾對別人懷有惡意。」所以他在作品中,在他實際的人生中,總能保持一種孩童般的稚樸與明亮。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
    繼承了「物哀」精神的眾多作家之中,川端康成是集大成者。下面,就讓林主先為大家簡單地介紹這本書的大概內容: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梅雨季節很合適讀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全篇多次描寫下雨的場景,將青年學生「我」和舞女小薰那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渲染的格外悽美。今年是川端康成誕辰120周年,讓我們重新去細細感受,他這樣一位憂鬱固執、有著幼苦的作家是如何書寫這篇純美愛情小說的?一起去重溫那些第一次閱讀時往往被忽略的細節。
  • 日本的伊豆半島,在川端康成筆下比初戀還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伊豆川端康成用一篇小說描繪了一段青澀而美好的初戀,同時也當了回導遊,帶著讀者遊歷了日本的伊豆半島。那麼,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真實中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地圖上看,伊豆半島在東京和大阪之間,屬於日本本州的靜岡縣,島的南部伸向太平洋。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的》藝術特色等。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屆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世界文學巨匠,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伊豆的舞女》是其成名作,《雪國》是其代表作。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
    繼承了「物哀」精神的眾多作家之中,川端康成是集大成者。下面,就讓林主先為大家簡單地介紹這本書的大概內容: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引言:1924年,川端康成與橫光利一、片岡鐵兵等人一起發起了新感覺派運動,當時川端康成在《發刊詞》中雄心萬丈地宣稱:我們的責任是革新文藝,從而從根本上革新人生中的文學和藝術觀念。兩年之後川端康成在新感覺派的主陣地《文藝時代》上發表了《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川端康成回歸傳統的一次重要嘗試。《伊豆的舞女》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重風格,始終瀰漫於其中的淡淡哀愁容易使人將之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傳統聯繫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和「物哀」的起源之作《源氏物語》相比,《伊豆的舞女》無論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大差別。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我承認川端康成的文風一直令我迷戀,雖然他的文字中始終潛藏著如櫻花般淡淡的哀愁,但在這迷惘與哀愁之中卻有著刻骨銘心的愛。這愛清流婉轉、搖曳生姿,一個個讓讀者心生愛憐的下層舞女形象便在川端的筆下向我們緩緩走來。《伊豆的舞女》中的燻子便是其中的一個。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的》藝術特色等。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屆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世界文學巨匠,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伊豆的舞女》是其成名作,《雪國》是其代表作。
  • 2018年讀書筆記第103本·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寫了從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後"我"和薰子的離別的過程。
  • 川端康成:日本,生平和創作
    作為新感覺派的一員曉將,川端康成(1899-1972)可以說是日木現代派的開山祖師之一,與同時代的橫光利一(1898-1947)和中河與一,稍後的崛辰雄(1904-1953)等,成為日後各種現代派文學的先導。
  • 川端康成:追隨伊豆舞女當年的足跡
    通過斯人或者其作品,重新閱讀一座城市,使其更立體多面,這是豐盈旅行的好方法。《雪國》· 川端康成「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這是《雪國》的開篇,我們跟著川端康成坐上駛向雪國的列車,在寒冬中穿過皚皚白雪,走進一家山間的溫泉旅館,去看山間的幽寂,去品味訪客島村和藝妓駒子之間真摯又冷淡的露水情緣。《雪國》沒有複雜的情節,作者盡心地描繪著寒冬山間的潔淨之美,男女之間徒勞的交往,悲涼的氛圍中透出日本古典主義的詩意之美。在日本文化中,悲哀一詞與美相通,《雪國》將這種美表達到了極致。
  • 川端康成的作品和自殺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明治32年)6月14日生まれ[出生]大阪府大阪市出身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國文學科卒業[畢業]の踴子 [伊豆的舞女]孤獨や憂鬱な気分から逃れるため伊豆へ一人旅に出た青年が、修善寺、湯ヶ島、天城峠を越え湯ヶ野、下田に向かう旅芸人一座と道連れとなり、踴子の少女に淡い戀心を抱く旅情と哀歓の物語。
  • 日本的伊豆半島,在川端康成筆下比初戀還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伊豆川端康成用一篇小說描繪了一段青澀而美好的初戀,同時也當了回導遊,帶著讀者遊歷了日本的伊豆半島。那麼,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真實中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地圖上看,伊豆半島在東京和大阪之間,屬於日本本州的靜岡縣,島的南部伸向太平洋。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引言:1924年,川端康成與橫光利一、片岡鐵兵等人一起發起了新感覺派運動,當時川端康成在《發刊詞》中雄心萬丈地宣稱:我們的責任是革新文藝,從而從根本上革新人生中的文學和藝術觀念。兩年之後川端康成在新感覺派的主陣地《文藝時代》上發表了《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川端康成回歸傳統的一次重要嘗試。《伊豆的舞女》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重風格,始終瀰漫於其中的淡淡哀愁容易使人將之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傳統聯繫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和「物哀」的起源之作《源氏物語》相比,《伊豆的舞女》無論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大差別。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推薦:川端康成必讀的幾本書
    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
  • 川端康成情書曝光:繆斯對文豪到底有多重要?
    川端康成這段與伊藤千代的感情成為了《南方的火》《篝火》《非常》《她的盛裝》等初期作品的主要題材,也被糅合進曾被改編為電影的著名小說《伊豆的舞女》。此次發現的11封情書都長達600餘字,其中的4封被川端改編,將原句中的名字替換,直接放入小說之中。伊藤千代和川端康成於1921年認識,那時川端22歲,千代15歲,是東京咖啡館的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