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除了眾所周知的「園林之城」的美譽外,還有一個稱號「博物館之城」,全市在冊的有102所博物館,也是名副其實的「百館之城」。去年才開館的吳中博物館雖是一所區屬的博物館,聽說也挺有特色的,咱也得光顧一下。
2月7日上午出門,半小時車程來到吳中區澹臺街的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就是寬敞明亮的大廳。
大片的落地窗把室內外融為一體,體現出吳中江南水鄉的特色。
一樓有兩個特展館,其中之一正在展覽的是「三國志文化展」。
二樓是兩個常規陳列廳,陳列以「考古探吳中」與「風雅頌吳中」的專題形式常年展覽。
今天我們主要參觀了一樓的另一特展:「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由於朋友在圈裡的提示,咱趕上了10點的講解。
這個展覽依託了湖北隨州地區歷年發掘的曾侯墓葬出土的豐富青銅器,呈現了曾國自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700年間的變遷。展出歷代曾侯青銅器共116件,包括「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 曾侯乙墓出土器物,以及獲2011、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葉家山墓地及文峰塔墓地文物,其中有禮器、樂器、兵器及雜器等各類青銅器,種類齊全,製作精美、紋飾華麗、工藝複雜,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稱得上是「陣容強大」。
穆穆曾候——穆穆者,端莊恭敬。而曾國之名,史籍無載,然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使其名聞天下。四十多年來,隨著湖北省境內描鼓墩、郭家廟、文峰塔、葉家山、蘇家壟、棗樹林等眾多曾國貴族墓地的發掘,十多位曾侯的世系逐漸明晰。曾國成為兩周時期唯一一個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築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被譽為「挖出來的諸侯國」,成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的標尺。
西周早期曾國疆域及周邊諸國位置圖
曾國自西周早期始封,為「漢東大國」,至戰國中期走向消亡,700年歷史畫卷通過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和豐富的銘文資料生動詳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有力佐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
展覽的第一單元「左右文武,以藩屏周」,主要展出了葉家山墓地出土的曾國青銅器,葉家山墓地為西周早期曾國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蔣寨村,通過2011年和2013年發掘,和對曾侯名號的銘文青銅器研究,發現了曾侯諫、曾侯白生、曾侯犺三位諸侯及其夫人等早期曾侯墓。
我們看的第一件展品是西周早期的南公簋,隨州葉家山111號墓出土。所謂「簋(guǐ)」,是古代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禮器。該簋敞口圓腹,高圈足下接方座,獸首形雙耳。
南公簋
簋外底懸一小鈴,重點是內底中部鑄銘:「犺(kàng)作剌(烈)考南公寶圖片彝。」這段銘文價值連城,表明該簋是曾侯犺為其父南公所做的祭器,也就說明了曾候為「姬」姓,不是「娰」姓,為數十年來的學術之爭下了定論。此南公即南宮适(讀kuo)為曾國的始封國君,先後輔佐周文王與周武王,因功績顯赫而受到周成王分封。
講解員正在為我們詳細講解。
這是一座微型小鼎——龍紋扉稜方鼎,那時的方鼎的裝飾花紋僅有腰間的一道龍紋,三隻鼎足也比較樸素。
龍紋扉稜方鼎
曾候諫銅簋,為西周早期銅器。曾候諫墓其年代要早於著名的曾侯乙墓500年左右,於2011年發掘,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曾候諫銅簋
銅簋上的銘文揭示了墓主人的姓名。
曾侯諫半環形龍紋銅鉞,做工非常精細。鉞(yuè),古代兵器,青銅製,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商代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殯葬用。這件花裡胡哨的,咱估計還是用於後者的。
曾侯諫半環形龍紋銅鉞
這是曾侯諫獸首形銅面具。面具模仿同時期其他器物獸面紋造型,水牛狀粗角上翹,角、耳、眉、鼻外凸,器物內壁相應的位置凹入,浮雕感較強。
曾侯諫獸首形銅面具
眉及鼻孔處的內壁有三個橋形穿孔,便於穿繩綁縛。根據墓葬出土位置判斷,應為與銅胄搭配使用的胄飾。圖中左右分別為面具的正反面。
曾候諫圓鼎。
曾候白(bó)生蟬紋銅鼎,長圓形雙耳,深圓腹,圓底,三柱狀實足;鼎上腹裝飾一周三組六個蟬紋,這是西周早期出現的裝飾構圖。
曾侯白生蟬紋銅鼎
曾候白魚伯彭銅卣。卣(yǒu)是晚商時期的一種主要酒器,延續到西周早期時多腹部光素,只在頸部、圈足裝飾細密線條的紋帶,而魚伯彭銅卣則裝飾繁密,特徵突出。
曾候白魚伯彭銅卣
曾侯犺(kàng)雲紋銅編鐘,也為西周早期。該套編鐘由1件鎛鍾和4件甬鍾組成,是迄今所見西周時期數量最多的編鐘,也是曾國已發現年代最早的成套編鐘,首見鎛鍾與甬鍾組合。這套編鐘均為雙音鍾,較之商代殷墟編鐘的宮、角、羽三聲,新增加了「徵」聲,構成了「四聲七音」的律制,對研究我國古代樂懸制度及音樂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曾侯犺雲紋銅編鐘
孤陋寡聞,第一次知道編鐘還有鎛鍾和甬鍾等之別。
春秋時期,周王朝式微,「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日漸強盛,文獻記載,楚國曾討伐隨國(曾國),隨被迫議和,自此成為楚國附庸。講解員猜測,這可能就是史籍上只有隨而無曾的原因。
第二單元「左右楚王,附楚抗吳」中所展示的青銅器體現了愈發濃烈的楚式風格,並證實了當時曾國「左右文武」向「左右楚王」的巨大轉變,以及春秋晚期吳王伐楚,隨(曾)人救楚抗吳的史實。
2014年隨州「10.17」義地崗墓群古墓盜掘案破獲後,被公安部門追繳了25件青銅禮器,由銅器銘文得知該墓主為「曾候石」。曾候石銅器群器形、紋飾及銘文風格都體現了春秋早期特徵,填補了春秋早期曾候世系的缺環。
曾候石銅鼎,為圓鼎,方形立耳,三柱狀蹄足。器表飾重環紋、環帶紋、竊曲紋,器內壁有銘文三行:君婦女霝(ling)岝(作)旅尊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曾候石銅鼎
曾候石銅盨,盨(xu)是古代漢族盛食物的銅器。器身橢方形,鼓腹,圈足,雙獸耳,蓋上帶四個曲尺形鈕,仰置時作四足。蓋、身均飾瓦楞紋。蓋內有銘文數行,但鏽蝕難辨。盨出現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春秋以後衰落。
曾候石銅盨
曾候石銅壺,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頂具喇叭形捉手,器身長頸,溜肩,圈足。器表飾垂鱗紋、蟬紋、重環紋、瓦楞紋、竊曲紋等。壺口鑄銘文三行:君婦媿(kui)霝乍(作)旅壺,其年萬子子孫孫永用。
曾候石銅壺
春秋早期的曾候昃(ze)之用戈,直援,三角鋒,上刃平直,下刃內弧,鋒刃銳利,援及胡部鑄錯金鳥篆銘文:曾候昃之用戈。據說這是咱們最早的美術字之一。
曾候昃之用戈
這是春秋晚期的曾侯輿甬鍾,為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1號墓殘存的8件編鐘裡最大的一件。長甬,衡面略內凹,鍾枚突起較高,面飾浮雕密集的蟠螭紋。鐘體鑄有銘文169字,表明該鐘為曾侯輿自鑄,記敘了曾國受封立國(再次證明南宮适是曾候之祖)、依附於楚及在吳破楚入郢(yǐng)之後援救楚王的歷史,對於研究曾國歷史脈絡、吳楚曾三國關係、曾隨為一國二名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就為曾隨是一國而一錘定音了。
曾侯輿甬鍾
這是被公安追繳的曾侯寶銅鼎。圓鼎,方形立耳,弧腹,三蹄足。器表飾竊曲紋、凸弦紋、垂鱗紋,腹內壁有銘文。
曾候寶銅鼎
此也為被公安追繳的曾侯寶銅鼎。
可清楚見得內壁有銘文。
其飾紋和銘文都被放大,可觀察清楚。
這是公安追繳的唐侯制隨夫人行鼎,為春秋中期。敞口,折沿,方形立耳,淺腹,底近平,三蹄足。器表飾竊曲紋、凸弦紋,腹壁有銘文。
唐侯制隨夫人行鼎
這是吳王子光戟,據悉,這是第一次面向公眾整套展出。戟戈裝飾一上一下,特徵一致,通體烏黑,鑄有內容相同的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吳王子/光之用」。由此可知,作器者為吳王子光,即吳王闔閭。而吳國器物出土於隨(曾)國,也與歷史文獻中春秋晚期吳伐楚破郢,楚王出奔隨國、為隨所救的歷史或相印合。
吳王子光戟
曾仲姬提鏈壺,為春秋晚期。直口,溜肩,鼓腹,平底,頸部提梁與蓋鏈銜接。口部以下至腹部飾五層龍鳳紋,以六道「工」紋相隔。頸部有銘文:曾仲姬之片酉 (為一字you)壺。
曾仲姬提鏈壺
春秋晚期的曾候鉞(yue)鼎,器形高挑,蓋微隆,蓋頂有一鋪首銜環和三個獸形環鈕,方形附耳,深腹,圜底,三蹄足細高外撇。器表飾凸弦紋、重環紋、龍紋等。蓋、腹鑄有相同銘文:曾候鉞之飤(si)鼎。
曾候鉞鼎
第三單元「華夏正聲,領袖楚風」,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和稍晚的擂鼓墩二號墓都發現了大量的音樂文物,出土時各種樂器排列有序,真實再現了「八音和鳴」的古代音樂場景。自曾侯乙編鐘開始,中國音樂框架的體系已然形成,成為了華夏正聲的代表,影響深遠。
這是曾侯乙帷帳構件,為戰國早期,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出土。該套青銅構件,經學者研究復原後的帷帳面闊近10米,進深超4米,高度近3米,設計合理,製作精巧,組裝和拆卸便捷,是曾侯乙生前狩獵和軍事活動的用具。
曾侯乙帷帳構件
戰國早期的曾侯乙之走戈。援身寬短,胡部、內(na)部相對較長,援根一小方穿,胡部三長穿,長方形近乎平伸,內中部設一長方形橫穿,後下角有齒缺。援和胡上一面陰刻銘文:曾侯乙之走戈。「走」是「徙」的省寫,指依附於戰車兵的步兵。
曾侯乙之走戈
曾侯乙三戈戟。戟是一種戈與矛形尖刺組合而成的兵器,具有刺殺和鉤殺的雙重功能。此戟由三件戟戈組成,具有更強的殺傷力,反映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愈發殘酷。
曾侯乙三戈戟
曾侯乙尊盤(複製品),高33.1釐米,口寬62釐米,盤高24釐米,寬57.6釐米,深12釐米。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出土時尊置於盤中,二器合一。尊盤口沿附加精細繁縟的透空附件,共飾龍84條,蟠螭80條,造型美觀,極盡奢華,是春秋戰國之際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也是青銅鑄造技術發展巔峰的代表作品,故與曾侯乙編鐘一起成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據講解員說,該複製件製作了20年(網上說是無法複製),故被列為國家的三級文物。
此器原為曾候乙的祖父曾侯輿所用,曾候乙繼而用之(也有一說該尊盤從爺爺輩開始製作,到孫輩的曾侯乙時代才完成),並將盤內銘文改刻為「曾候乙作持用終」。
曾侯乙尊盤(複製品)
這是戰國中期的獸形座燻燈,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18號墓出土。銅燈由獸形底座、燈盞、香薰罩三部分組成。獸四肢直立,作駐足仰首眺望狀,四蹄足,獸面淺浮雕,臣字目,葉形耳,背上有近似方形蓋。
曾候丙獸形座燻燈
曾候丙青銅鼎。鼎身寬扁,侈口折沿,長耳微侈,弧腹平底,長蹄足,上腹部飾二周龍紋,足跟部飾獸面紋。
曾候丙青銅鼎
曾候丙圓鑑缶。器為圓形,由鑑、兩部分組成,外鑑內缶,合為一體,缶蓋飾鏤空龍紋,鑑身外附4個龍形爬獸,滿飾三角勾連雲紋,鑲嵌綠松石。
曾候丙圓鑑缶
因沒記下也沒查到相關的文字資料,不知這件為何物?
此件也不知為何物?
曾候丙紅銅錯金簠。長方體,蓋、器相同,直口,平底,腹壁斜直,四曲尺形足。腹部各有一對龍形耳,器表飾錯金勾連雲紋。
曾候丙紅銅錯金簠
曾候丙青銅鼎。鼎身寬扁,侈口折沿,長耳微侈,弧腹平底,長蹄足,上腹部飾二周龍紋,足根部飾獸面紋。
曾候丙青銅鼎
曾候丙提梁壺。鼓腹方形,蓋上置4個蟠螭狀立鈕,提梁兩端置倒立伏虎。通體飾勾連細雲紋、三角紋,並鑲嵌綠松石。頸內壁有銘文:「曾侯丙作尊餅」。
曾候丙提梁壺
曾候丙方座青銅簋。圓蓋,鼓腹,平底,方座,蓋頂附蓮瓣提手,腹部對置獸形鋬(pàn 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器表飾環帶紋、凸弦紋。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在祭祀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鼎配合使用,成為等級制度和身份權力的標誌。
曾侯丙方座青銅簋
曾侯丙方缶,為隨州文峰塔18號墓出土。器體方鼓,方蓋,方口,方肩,方圈足,肩部對置獸首銜環。通體飾菱形勾連紋,內嵌綠松石。器蓋內壁鑄銘文:「曾侯丙之赴缶硤以為長事」;雙耳鑄銘文:「曾侯赴缶硤以為」,表明了器主身份。
曾侯丙方缶
以上都是曾侯家族的物件,在網上查了一下他們家族譜系,記錄在此:曾侯諫、曾侯犺、曾侯羊白、曾侯仲子遊父、曾侯穆、曾公求、曾侯寶、曾侯得、曾侯昃、曾侯輿、曾侯鉞、曾侯乙、曾侯丙。
1981年,在曾候乙墓西102米處發現了擂鼓墩2號墓。這屬戰國中期,是一座穴巖坑木槨墓,南北長7.3米,東西寬6.9米,隨葬品極為豐富,出土文物達2700餘件,包括九鼎八簋在內的青銅禮器、編鐘、編磬及陶質生活用具一應俱全,特別是由36件甬鍾構成的完整編鐘組合,規模僅次於曾候乙編鐘。該墓由此被認為是諸侯級別墓葬或是與諸侯級別相當的墓葬。因墓葬中僅在一件青銅簠上出現銘文「盛君縈」,有觀點認為即是墓主,有觀點認為「盛君縈」應是楚的封君。
這套編鐘是國內目前僅次於曾侯乙編鐘的一套完整的編鐘組合,出土於擂鼓墩2號墓,在展廳內做開放式陳列。這套編鐘共36件,皆為甬鍾,大型者8件,小型者28件,鐘體扁如合瓦,飾有變形蟠螭紋、獸面紋和浮雕神人操蛇圖像。經專家測試,每件鐘都為一鍾雙音,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樂曲。
盛君縈編鐘
盛君縈背帶紋方壺。方體,蓋作花冠,直口長頸,方鼓腹,方圈足,蓋飾蟠龍紋,頸側置對稱伏龍,腹部以寬帶凸稜形成背帶紋,紋格內填蟠螭紋,圈足飾變形蟠螭紋,造型古樸。
盛君縈背帶紋方壺
盛君縈簠(ying),這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長方斜鬥形,蓋、身相同,腹部有獸形耳,通體飾纖細的蟠螭紋。蓋、身內底鑄相同銘文:「盛君繁之卸(御)簠」。這是擂鼓墩2號墓中唯一出現的銘文。
盛君縈簠
盛君縈蟠螭紋圓尊缶。長頸鼓腹,蓋面、腹部各置4個環形鈕,蓋面飾重環紋、蟠龍紋,腹部飾蟠螭紋,紋飾細緻。尊為盛酒器,區別於用作盛水器的盥缶。
盛君縈蟠螭紋圓尊缶
這是咱在國內的博物館第一次完整詳細地跟聽講解,而且是培訓志願者的講解,非常詳細,近兩個小時,收益匪淺。
除了感嘆咱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外,更體會到考古學之奧妙。曾候的姓氏之爭和曾隨之謎,以往依據的是史籍與零星的考古發現,學術界爭論了幾十年,隨著咱看到的曾候系列文物出土,如同公安破案,一通百通,一槌定音,甚感痛快。
然而時間沒了,不覺已至中午時分,下午還有事安排,於是急匆匆花了三分鐘把另一特展走了一下馬,拍了三張相片,留個念想,下回再來,當然還有體現本地吳中文化的常規展。
後記:認真聽講,認真「筆記」,認真整理,自己也感覺真是太認真了。初次用了華為手機「備忘錄」中的掃描功能,拍下說明文字的相片,轉化為文字,太方便了。
附錄:央視紀錄片《曾隨之謎(一):發現》
央視紀錄片《曾隨之謎(二):謎團》——掃描以下二維碼,或緊按二維碼後點擊「設別圖中二維碼」。
央視紀錄片《曾隨之謎(三):破解》——掃描以下二維碼,或緊按二維碼後點擊「設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