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邦肇作——陝西寶雞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深圳博物館聯合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館、扶風縣博物館、岐山縣博物館、渭濱區博物館等多家陝西寶雞文博機構共同舉辦,展出各類青銅文物182件(組),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寶雞地區歷次重要的西周考古發現。
「周邦肇作——陝西寶雞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展
展覽概況
寶雞,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西端,是西周的發祥地和畿輔要樞,青銅文化遺存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從載於史籍的西漢時期的「尸臣鼎」到晚清時出土的「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兩千年來,寶雞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新中國成立以來,寶雞發現的青銅器更是令世人矚目,西周初年的重器何尊,岐山董家、扶風莊白、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都極大地震撼了世人對西周歷史的認知。2012年以來,寶雞石鼓山又相繼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商周墓葬,出土了不少罕見甚至是首次發現的青銅珍品,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銅尊
青銅器作為西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周王朝禮樂制度的主要載體。以周原為核心的整個寶雞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重器多、銘文多、器形種類多的特徵,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本次展覽展出的青銅器造型奇特、紋飾華麗、工藝複雜、銘文豐富,代表了西周青銅文明的最高成就,有助於廣大公眾對西周時期的政治、宗教、社會風俗、禮儀制度、工藝鑄造等各方面直觀地了解。
青銅器方壺
「周邦肇作——陝西寶雞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展,展期為3個月,從9月12日至12月12日。「周邦」指西周王朝。西周時期的金文中,周人對自己的國家稱為「周邦」。此次展覽中的逨鼎就記述了周王稱讚逨的先祖「有爵於周邦」;「肇作」是西周金文中的慣用語,通常金文開頭多是作器者某某為其先人「肇作」某器物,語含恭敬莊重之意。「周邦肇作」中,「肇作」也可以諧音「造作」,大意為周人建立西周王朝後鑄造的眾多青銅器,借指本展中的青銅器。此次展出的展品中,一級文物就有40件,帶銘文的銅器也有87件,比較重要的器物有戶方彝、戶卣、伯各尊、伯各卣、衛簋、衛鼎、四十二年逨鼎、單五父壺、南宮乎鍾、秦公鎛等。
展覽策劃
近5年來,各地博物館舉辦了一系列有關寶雞周原或者西周青銅器的展覽,如2012年臺北故宮的「赫赫宗周——西周文物特展」、2014年北京國博的「守望家園——陝西寶雞群眾保護文物成果展」、2014年上海博物館的「周野鹿鳴——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青銅器展」、2014年湖北省博物館的「大宗維翰——周原青銅器特展」、2015年山西博物院的「鳳鳴岐山——周原青銅藝術展」以及2015年洛陽博物館的「周原膴膴——寶雞周原青銅器瑰寶展」。這些展覽多以重要考古發現為核心,像寶雞石鼓山、周原青銅器窖藏所出青銅器都是展覽中的重點和亮點。上述展覽無疑是本次深圳博物館策展時在文物選擇上的重要參考。
青銅觥
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目的是向觀眾展示西周時期周人創造的青銅禮樂文明與藝術。自2016年初確定策劃這一主題展覽開始,策展人就開始考慮:展覽主題要通過什麼樣的邏輯順序去展示,這中間需要哪些文物,這些文物又有哪些可以落實。囿於文物的歸屬及展覽檔期等客觀現實,這些問題需要一併思考和解決。
提梁卣
基於上述多個展覽的舉辦情況,策展人在努力爭取儘可能多的重要精品文物的同時,將重點放在整個展覽的邏輯順序策劃上。雖然本次展覽中的文物或多或少地都曾出現在其他展覽當中,展覽的主題也並沒有創造新的內容,但是通過新的展覽敘事手法結合新的展陳形式,使展覽更多地注重內容的表達、傳遞,讓觀眾能夠獲得更多有關寶雞出土青銅器這一主題方面的歷史信息。
考慮到本次展覽所用展廳為1200平方米,連續展線超過120米,所以整個展覽最終選定了182件(組)文物,全部為青銅器。文物的類別涵蓋了青銅容器(又細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青銅器種類。展覽設計了兩條相互交織的敘事線索,一是圍繞青銅器本身展開介紹青銅器禮器的功能和裝飾藝術;另一個是按照「透物見人」的原則,結合考古發現的場景和器物組合,介紹這些青銅器的主人——西周貴族和他們的歷史。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周王朝的建立、周人的禮樂文明、周王與貴族、青銅藝術。其中,一、三單元是結合重要考古發現,側重於講人與事,凸顯展覽中眾多帶銘文的青銅器的歷史價值;二、四單元則是以青銅器為中心,側重於講器與禮,更多地展現青銅器的禮器組合功能和裝飾藝術。這樣的單元安排還很好地平衡了展覽的重心,如第一單元有2012年新發現的石鼓山三號西周墓,第三單元有2003年發現的楊家村窖藏,這兩次發現的青銅器無論是歷史價值還是藝術觀賞性都有吸引眼球、震撼人心的效果,保證了展覽的開始和中間都有亮點。此外,為了避免整個展線都是視覺呆板、沒有動態的展示區塊,策展人還巧妙地安排了幾組大型中心展櫃,將成組發現的文物集中展示,並輔以大面積的背景噴繪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展覽架構
展覽以重要考古發現為核心,設計了四個單元,打破了慣有的時間順序或器物類別的展示方式。
第一單元是西周王朝的建立,以石鼓山和國兩支西周貴族墓地的發現為中心,重點表現周人滅商之後,不僅俘獲了大量殷商青銅器,還創造了帶有濃鬱周人特色的新的青銅器風格。這一單元設置了兩個大型獨立展櫃,輔以整面展牆噴繪,展示了兩組重要的青銅器。其中之一即是2012年石鼓山三號墓出土的一套西周早期酒器,包括戶方彝一件、戶卣一組兩件、青銅龍紋禁一件、獸面紋鬥一件。成套配置酒器的銅禁是周人滅商之後新創造的青銅器樣式,僅見於西周早期周人高級貴族墓葬中。這組銅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成套配置酒器的銅禁。目前除石鼓山三號墓所出之外,另有兩套,也都是出自寶雞,緊鄰石鼓山的戴家灣一帶。其中之一現藏天津博物館,可惜的是上面配置的酒器多已流失海外;另一件銅禁,酒器組合完整,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毛公鼎
另外一組重點展示的青銅器是出自寶雞竹園溝七號墓的伯各尊、伯各卣。墓主人名叫伯各,他的身份是西周早期一個史籍闕載的古老小國——國的首領,大概在周康王、昭王時代。墓中出土一組三件鑄有「伯各」銘文的酒器,包括一件伯各尊,兩件一大一小伯各卣。這組器物通體用卷角獸面紋及夔龍紋裝飾,提梁卣上還設有高浮雕立體捲曲的水牛首、盤羊首,設計精巧、造型複雜、工藝精湛,紋飾立體感強,堪稱商周青銅器中的典範之作。展櫃中並排展示了伯各尊和較小的一件伯各卣,器內均鑄有銘文「伯各作寶尊彝」。金文中稱禮器為尊彝,這句銘文意為器主「伯各」為宗廟祭祀作了一套禮器。
第二單元是從青銅器的角度表現周人的禮樂文明。「禮」是周代社會的核心和基本特徵,禮的基本功能是「分」,也就是確立社會各階層的親疏遠近、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等級制度一旦確立,就要有相應的器用制度予以彰顯。青銅器就成為禮制最主要的載體。這些器物最初都源自日常所用,其後成為祭祀、陪葬等各種禮儀中使用的專門器具。比如說鼎、鬲、簋等是祭祀時使用的「食器」,爵、角、觚等是祭祀時使用的「酒器」。正如先秦古籍中所記載的,「器以藏禮」(《左傳·成公二年》),以及「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禮記·樂記》),都深刻地闡釋了青銅器所蘊含的禮樂文明。
第二單元以連續通櫃的形式展示了從商代晚期到整個西周,數百年間青銅禮器的演變,突出表現了商周兩代青銅禮器的差異,體現「商人重酒、周人重食」的不同風俗。具體而言:商代以青銅酒器為主要禮器,而周代的主要禮器是青銅食器,以鼎、簋為核心;即便是酒器,商、周的器物組合也不同,觚、爵是商代的核心禮器與組合,周代的酒器則以尊、卣為主。展櫃中還採用場景組合復原的形式,選取了周代禮樂文化最重要的標誌之一的編鐘,呈現周代禮樂制度中的「樂」,其中最重要的就要數帶有長篇銘文的南宮乎鍾。南宮乎鐘體型碩大,鑄造精良,紋飾漂亮。上有三段六十八字銘文,記述了西周貴族南宮乎作鍾以紀念其歷代先祖的事跡。
第三單元名為周王與貴族,但實為「貴族與周王」。西周的最高統治者是周王,通常在位的周王會被稱為天子。天子之下是眾多被冠之以公、伯、侯等稱號的貴族。依靠這些分封在各地的貴族,西周王朝統治了廣袤的疆土。寶雞在西周時期屬於王朝的核心區域,特別是寶雞市下轄的扶風、岐山之間的周原地區,歷史悠久,土肥水美,成為眾多貴族的封邑。幾千年後,這裡發現了數以百計西周貴族們遺留的家族青銅器窖藏坑。其中岐山董家村窖藏、眉縣楊家村窖藏都出土了數十件帶銘文青銅器,分別記述了裘衛家族和單氏家族的歷史,這些家族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是靠著這些「壽如金石」的青銅銘文,我們得以了解他們有些是世家大族,歷史悠久的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建;有些僅是新近崛起,依託官職爬升的新貴。本單元展出的青銅器來自於眉縣楊家村、岐山縣董家村、扶風縣五郡西村等三處西周貴族家族的青銅器窖藏,重要之處在於銅器上的長篇銘文記載了周王對貴族的冊命、貴族之間的往來,這都是十分珍貴的文獻資料。
大盂鼎
展廳中在顯著位置以中心櫃的形式,重點展示了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幾件青銅器。其中逨鼎有3件,按照銘文記錄時間的不同,分為一件四十二年逨鼎和兩件四十三年逨鼎。鼎內腹部都有長篇銘文,記述了器主「逨」兩次受到周王的冊命和賞賜的經歷。整個窖藏的銅器因保存環境適宜,氧化程度較輕,多數保留著銅器本來的金黃色。另外還有一同出土的單五父壺和天盂,均為製作精美、紋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國寶級青銅重器。逨出身於西周貴族世家——單氏家族,這一家族先後有八代人輔佐王室,參與了伐商紂、建周邦、徵荊楚、討獫狁等重要歷史事件,受到了歷代周王的嘉獎與重用。
青銅編鐘
第四單元展現了西周的青銅藝術,選取了展覽中最為精美,同時也最能反映時代特色的青銅器,展示了晚商到西周時期青銅器紋飾、金文等方面的變化。西周早期青銅器,在器形和紋飾上基本沿襲商代晚期風格,獸面紋、夔龍紋仍是主要紋樣。到了西周中期青銅器風格日趨成熟,鳥紋成為最主要的紋飾,展示出周代特有的藝術風貌。西周晚期的青銅器的風格又為之一變,逐漸趨向簡化抽象,重環紋、瓦稜紋、環帶紋、竊曲紋等幾何紋飾逐漸成為主要題材。青銅器上的銘文又被稱為金文,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西周以來,金文書體漸漸脫離甲骨文影響,字體趨於規範;書體端莊凝重,渾穆質樸。銘文數量逐漸增多,金文的整體布局日漸整齊,形成了從右至左、自上而下的行文縱勢,這一規律被中國書法沿用了三千多年。這個單元最大的亮點,是最後一個通櫃中各種動物造型的青銅器,包括青銅子母虎、三足鳥尊、邢姬貘尊等,這些器物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可謂是古代青銅藝術中的精品。
結 語
整個展覽在內容設計上,重點突出文物的背景介紹和知識延伸,力圖讓觀眾能在沒有講解的情況下,可以獨自欣賞青銅器並獲取一定的知識信息。在展廳的序廳,集中設計了「西周年表」「西周早期勢力範圍圖」「青銅器分類表」「本次展覽涉及的重要發現分布圖」,作為觀展的預熱和知識準備,便於觀眾快速了解本次展覽的時空框架。考慮到青銅器無論是名稱還是造型,都讓人感到十分陌生,所以策展人在「青銅器分類表」裡通過注音、分類圖表介紹了青銅器的基本知識。整個展廳類似的青銅知識介紹極為豐富,緊密結合最新的發現和學術研究成果,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給廣大觀眾。
為了更好地展示文物,本次展覽還在展廳設置了3處多媒體平臺,播放與展覽內容相關的西周的歷史、寶雞的考古發現、周代戰車的復原等視頻短片,向觀眾推介了CCTV出品的《青銅王朝(2012)》、《東方帝王谷(2015)》以及PBS出品的《中國古戰車揭秘(2017)》等優秀紀錄片。廣大觀眾能夠結合展覽中的青銅文物,更為形象地認識和理解青銅時代的歷史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