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本飲食文化專家,娓娓道出「和食料理」的美味與智慧!(千萬別餓著肚子閱讀本文!)
為日本人健康與創造力的解密
讀家選書:永山久夫,《和食全史》
和食如今成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在國際上備受評價,而和食文化的根基,正是在繩文時代所形成的「品味當令食材」與「雜食文化」。──《和食全史》
「和食」是現代中國人最熟悉的飲食文化之一,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各種日本料理、日式作法的餐廳,甚至許多超市也都能找到日本進口的食材。
其清淡、少油,又能品嘗食材美味的特色,更在全球掀起一股風潮。
日本料裡選用的食材,背後藏著數千年演進的歷史,和日本人健康長壽的秘密。
日本飲食文化研究家永山久夫便將和食的歷史演變,由13,000年前的繩文時代,至現代的平成美食,匯整成了一般人也能輕鬆閱讀的《和食全史》。
透過大家已經熟悉的料理和食材,讀者可以了解為什麼有些食物經過時代變遷,仍然能夠保存下來,甚至被加以改進善用,並為人類的健康與壽命帶來正面的影響。
如果餓著肚子讀這本書,你將會發現自己走在文字巷弄中,口水流不停、眼睛仿佛看見農家炊煙嫋嫋升起、隱隱約約還可以聞到烤魚和味噌湯的香味、聽見天婦羅下鍋油炸的聲音,肚子開始咕嚕咕嚕地叫,腦海隨著書中章節浮現各種美食料理的畫面:
和食文化的出發點:肉食禁止令
日本自繩文時代延續下來的肉食習慣,出現了重大改變。因為佛教的傳入而頒布的「肉食禁止令」,徹底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進入奈良時代後的天武天皇4年(西元675年),日本自繩文時代延續下來的肉食習慣,出現了重大改變。
因為佛教的傳入而頒布的「肉食禁止令」,徹底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這種影響持續到江戶時代末期為止,長達1,200年之久。
正因為如此,人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魚類和豆類料理才能有今日的千變萬化,例如味噌的改良技術和食用方式的改變、以及納豆普及為庶民美食等。
美中不足:食用鯨魚的發展史
《和食全史》當中只有在繩文時代提到人們已經有食用鯨魚的歷史,然而書中卻沒有特別提到鯨魚料理和日本人食用鯨魚的發展,實在有些可惜。
即使食用鯨魚在當代成了禁忌話題,該項飲食文化仍是和食料理歷史的一部分。
因為奈良時代的肉食禁止令,人們將攝取蛋白質的需求轉向魚類和豆類,但是當時的人對於生物知識了解有限,便認為鯨魚也是屬於魚類,味道也接近肉食禁止令以前大部分人會食用的鹿肉、豬肉等野味。
二次大戰後,日本糧食匱乏,食用鯨魚再度普及,在我那日籍母親出生的5、60年代更是常常出現在學校營養午餐中,因此我才會認為,缺少這部分的介紹或許是本書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二次大戰後,日本糧食匱乏,食用鯨魚再度普及。
醫食同源的概念,已在平安時代成形
《醫心方》是在平安時代參考中國醫書而撰著的醫學百科,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醫術書籍。作者為丹波康賴(912-995),在五穀這段章節的前文中寫道:「利用穀物、畜肉、水果、蔬菜類裹腹時,這些便稱作食物,用於治療疾病時這些便稱作藥物。」
在日本的飲食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食材的營養價值漸漸被區別出來,就如同中國人對食物的冷熱性、富含的各種維生素了解一樣。
在平安時代人們,便已經知道如何運用食物的特性強健身體,並因應不同季節選擇「當令食材」以品嘗時節美味和攝取來自新鮮食材的營養。
西洋料理日式化
明治維新(1868 年)後,日本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西洋料理,從英國人傳入的咖喱、來自法國菜的炸豬排等等,都被加以改造成能夠搭配米飯的料理,形成和西合併的「洋食」。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80年代,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或可和書中內容作對照:戰後傳入美國的日本靈魂食物壽司卷,因當地人不習慣生食魚類,當時一位在加拿大溫哥華的日裔員工東條英員,便將壽司改造成符合西方人胃口的輕食,利用黃瓜、熟蟹肉棒和酪梨等食材取代生魚片,變成了現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加州卷」,而這股風潮在80 年代也形成一股逆流傳回日本。
利用黃瓜、熟蟹肉棒和酪梨等食材取代生魚片,變成了現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加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