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4日訊 岐黃有道,中醫文化國粹傳承;藥香縈繞,中藥氣息迎面而來。
位於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文校區內的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新館)上周正式開館,「千年戰疫有岐黃」展覽同步開幕。該博物館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布展面積3200平方米,現有藏品8000件,年展出藏品4519件。
記者獲悉,該博物館今起接受社會公眾預約參觀,老百姓可以去一睹中醫藥文化風採了。
萬方、千藥、四類、百寶
博物館最值得看的是它們
在博物館的一樓中廳,一個「天地人」裝置讓人耳目一新。浙江中醫藥博物館負責人鄭洪介紹說:「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立體模型,邀請了很多專家給予指導和建議,形象詮釋了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應』的思想。為了提供良好的參觀體驗,我們創新展示手段,讓玄妙的中醫文化更直觀、更互動。」
二樓為醫史館,展出的歷代文獻與文物豐富,包括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藥用植物果實、著名的「萬方樓」藏品等。數百張清代以來的名醫處方精品,已由專家進行釋讀,可以任意點擊查閱,中醫古籍中的傳統健身功法圖像,在館裡「活」了起來。
三樓是中藥館,展陳著各種常用中藥、珍稀藥材和道地藥材,其中有全國難得一見的超過一米半寬的整張肉桂、一人多高的整根「沙漠人參」肉蓯蓉、長白山70年參齡野山參等。
新館哪些最值得看?鄭洪老師推介說,新館收藏品最重要的特點是「萬方、千藥、四類、百寶」:「萬方」是指一大批前輩名老中醫的處方,包括御醫、民國到現在的很多名醫、國醫大師當時開的處方;「千藥」是指博物館內收藏著具有中醫特色和浙江特色的千百味中藥;「四類」包括「百家、百花、百器、百匾」,百餘個醫家的詳細介紹,百餘種與中藥相關的花卉標本展示,百餘種醫生使用的醫藥用品、藥品藥罐以及百餘種醫匾藥匾等,這些同時都是中醫藥文化中的「百寶」。
「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職能,我們學校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守正創新的一流中醫藥大學』的目標定位,學校建設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博物館,既有教學實踐需求,也有科普的意義。」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介紹說,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這個新開的博物館,爭取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中醫藥博物館。
免費參觀,周一閉館
校外遊客可提前網上預約
其實,早在2009年,經浙江省文物局批准,浙江中醫藥博物館就創建了。
新館建設項目於2018年4月啟動,在2019年10月浙江中醫藥大學六十周年之時落成,之後一直處於內部試運行狀態。現在,在完善各項設施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該館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浙江中醫藥博物館館長由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忠擔任。他表示,將以博物館(新館)開放為契機,高標準高水平推進浙江中醫藥博物館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提升內涵,努力使博物館成為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平臺;拓展服務,努力使博物館成為普及中醫藥知識、提升民眾健康素養的生動課堂;校館一體,努力使博物館成為展現學校精神、建設學校文化的重要窗口。」
據悉,杭州高新區(濱江)中醫藥文化中小學研學基地也已在該館設立。浙江中醫藥大學還與浙江省博物館籤訂共建協議,加強浙江中醫藥博物館的專業建設。11月19日,中國民族醫藥協會中醫藥(民族醫藥)博物館聯盟在杭州成立,浙江中醫藥博物館當選為理事及副主席單位。
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吳承亮對記者說:「學校將以建設區域文化地標為目標導向,一體推進校史館與醫史館、中藥館建設,講好浙中醫大故事,讓社會更多更好地了解學校。」
溫馨提醒:想去參觀的讀者,可通過浙江中醫藥博物館網站(https://zcmm.zcmu.edu.cn)預約,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後停止入場),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