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殺人也無法阻止的日本茶道,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

2020-12-16 昭烈名臣

茶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是日本卻以茶為基,發展出了茶道,並由此引發出一整套複雜的流程和相關技藝,茶道也成了日本文化的象徵。

茶在日本的發展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千利休的死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此飲茶在日本變成了茶道,肉體的消亡換來的卻是茶道的昌盛。

那麼千利秋究竟是怎麼一個人,茶在日本又是如何確立了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1)危險的榮耀

16世紀也就是明朝的時候,飲茶開始成為一種時尚風靡日本,茶從最初解渴的飲料,迅速成了有豐富社會內涵的物質載體,跟政治和文化都產生了聯繫,這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千利休和豐臣秀吉。

日本最初的各項制度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對於理解日本,中國人有著先天的優勢,為什麼一個茶藝師傅會和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聯繫在一起呢?

原因就是在古代的中國和日本,無論你要推廣任何一種活動和思想,你就必須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可,否則不管你宣揚的思想有多高尚,提倡的運動有多高雅,都不可能得到廣泛的傳播,所以歷來中國普及什麼東西,都是自上而下的普及,日本也不例外。

豐臣秀吉愛茶,喜歡舉辦茶會,而千利休就是豐臣秀吉的茶藝師傅,也是整個幕府的茶頭,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當時的天皇獻茶,同時還受天皇賜姓「豐臣」。這對於豐臣秀吉來說可算是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1587年,千利休開始主持豐臣秀吉發起的北野大茶湯,成為全日本最著名的茶藝師傅,名聲和威望都達到了頂點,有了實際統治者的支持和千利休這樣大師的全力弘揚,飲茶已經在日本徹底流行來來,各個階層都把飲茶最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

正如古人說的那樣,伴君如伴虎,這種日本第一茶師的稱號,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危險,作為一名茶室,豐臣秀吉突然下令讓千利休切腹自殺,這在日本也算是一種相對體面的死法,於是千利休向眾人告別,做了最後一場茶會。

(2)祖佛共殺

在最後的日子裡,已經七十歲的千利休舉辦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茶會,正是這次茶會,讓千利休的生命成為終點,卻為日本茶道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當日客人們依次就坐,茶室主人一一奉茶,期間只聽到夏日戚戚的鳴蟬,大家沒有多說一句話,諸客默默喝完,主人再飲。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大師的最後一次茶會,但所有人都恪守著飲茶的規矩,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和動作,這種看不出任何異常的茶會,正是大家對千利休最大的尊重,一輩子都獻給了茶,最終比較以茶作為自己人生的終點。

飲茶結束,客人們紛紛離去,只留下最親近的一人,見證這位茶藝大師的最後一刻,大師脫去茶衣,一絲不苟的認真疊好,身上穿的是一件潔白無垢的喪衣,最後吟誦出了自己的決別之詩:

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劍,祖佛共殺!青鋒原是具足物,我今一擲回天去。」

從此日本少了一個茶藝大師,但茶道卻因為千利休的死有了更深遠的意義,飲茶也成了茶道,千利休用死亡換來的是另一種形式的不朽,他的訣別詩正是體現了這種對極致的追求和不懼死亡的超脫。

這種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保持著勇猛無畏的禪者氣概,或許正是日本茶道最終能夠日本文化代表的重要原因吧。

(3)吾乃爾師

豐臣秀吉作為日本當時的實際統治者,為什麼要下令賜死一個茶藝師傅呢?

有人說是千利休遭人陷害等等,這因素可能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茶藝的發展已經遠遠脫離了豐臣秀吉希望的那個樣子,看似一個普通的殺人命令,背後卻是兩種飲茶思路,水火不容的交鋒。

豐臣秀吉以酷愛唐物著稱,同時也是非常醉心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力推崇中國的飲茶也是基於對中國傳統的喜愛。

但是豐臣秀吉作為日本戰國時代的梟雄,他做的事情,背後可不是單純的喜歡或者玩物喪志那麼簡單,他喜歡茶還是希望通過推行飲茶,來表達中國傳統的,物以載道的思想,通過飲茶來繁複的細節和講究,來樹立起統治秩序。

中國古代對器物的用法非常講究,對於不同等級的人用什麼樣的東西都有非常明確的固定,從穿衣吃飯走路,到所有的茶壺茶碗甚至的門上釘幾顆釘子都有著異常嚴格的規定,因為古人正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把統治秩序固定下來。

所謂物以載道說的就是對任何事物最細緻的規定和用法,都能體現出統治的秩序,人們在對器物使用規矩不斷熟悉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從飲茶的座次和順位上就能體現尊卑,這是豐臣秀吉大力推廣茶道的根本原因,用的還是中國傳統的統治思維,畢竟這種方式幾千年來都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4)繼承與決裂

所以同樣是喝茶,豐臣秀吉想的卻和千利休想的完全不一樣,千利休作為一個純粹的飲茶愛好者,他繼承的是宋朝的禪茶一味的思想,飲茶與參禪才是他畢生的追求。

禪宗在佛教體系裡面屬於一種顛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雖然名義上禪宗還是會附會到早期印度,但禪宗的思想和絕大部分內容,根本上就是中國的獨立創造,開創了中國獨有的一個分支,禪宗。

當禪茶一味傳到日本,很多日本僧人和民眾都為之痴迷,這裡面就有千利休,但這位日本大師走的比別人更遠,他想要做的是創立一套屬於日本自己的茶文化,想要茶獨有裡政治適度之外,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

從此茶不再是載道的工具,更是把茶本身看成是最高的目的,以茶為道建立起日本獨有的審美藝術和哲學思想,這才是這位茶藝大師的終極理想。

一個喜歡茶是想用茶延續中國的統治傳統,一個喜歡茶是想發展出一套與傳統完全不同的茶道,於是擁有權力的豐臣秀吉很輕易的殺死了千利休,沒想到千利休的死反倒是成就了他的地位和不朽的形象。

從此千利休成為了茶道的代表,他所提倡的獨立的日本茶道,也以無法阻擋的趨勢在日本流行開來,人們被飲茶發展成了茶道。

後來的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月更是大力弘揚這種日本獨有的文化,把他當做是對抗西方文化入侵最堅實的內核,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日本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而這一切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千利休的那一場最後的飲茶。

(5)中國為什麼沒有茶道

既然日本的茶是中國傳入的,那麼為什麼飲茶在日本發展出了茶道,中國卻沒有茶道呢?

這個問題很多人解釋過,但我認為中國的好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任何一種物品裡面其實都包含了道,中國只不過是給了日本一個微不足道的茶,日本便奉為無上至寶,而中國原本好東西太多,所以輪不到特別重視茶的地步。

中國古代的瓷器,玉器,絲綢,繪畫,詩文,書法,這些統統都是獨步天下無人能及的,任何一種裡面都有白千萬種變化,都蘊含著無盡的道義,中國之道乃是天道,乃是大道,道不遠人,中國的道存在於一草一木之中,存在於灑掃進退之中,存在於各種器物當中,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東西,不需要去刻意強調某一種事物之道。

茶道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徵,在後來的抵制全盤細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更加久遠,隨著國力的增加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好的部分,必將會被發揚和繼承。

只要我們好好的繼承和發揚,我們有一套自己強大的原生文化內核,是任何文化都不能媲美的。

總結:日本的茶道文化是在千利休手上逐步確立的,尤其是他的死給日本茶道樹立了一座豐碑,讓茶道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不再是統治的附庸,有了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相關焦點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爭: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
    同在織田信長門下為莫逆之交,豐臣秀吉師從千利休學習茶道,後一統日本卻以莫須有的"僭越"罪名賜死曾經的師父。 一個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一代梟雄,同樣推崇日本茶道的二人師徒反目勢同水火,究其根源,有茶道茶藝的立場之爭,更有新舊勢力的此消彼長。 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
  • 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殺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日本禪師村田珠光將唐朝傳來的茶具與日本本土茶具相結合,在茶道中引入民間和歌「冷枯」的意境。隨後,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在原基礎上發展出意境「枯而寒」的茶道。後來師承邵鷗的千利休集二人之長,將茶道和禪宗相結合,成就了今日日本茶道的雛形,茶道是日本精神的象徵,寄託了日本人的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
  • 讓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相繼沉醉的茶道到底美在哪裡?
    拗不過對方生前價值觀的漸行漸遠,豐臣秀吉出身低微人在高位,貪念薰心又有極度的不安全感,但他知道利休那一盞茶的無比威力,為它,哭過笑過珍視過,最終還是不能放過,不能任其無視自己辛苦統一天下後所建立的社會制度。這份相愛相殺的情誼,細細琢磨真是可歌可泣。
  • 茶葉攪動的世界史(二)——日本茶道與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
    在人類歷史上,圍繞著茶葉,曾經有過無數的風雲變幻。茶葉深刻地影響了這個世界的歷史。在大唐盛世,飲茶的習俗被「遣唐使」帶回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日本首次確切記述茶事是729年(日本天平元年·唐朝開元十七年)二月八日,天皇在宮廷召集僧侶講解《大般若經》,曾「賜茶百僧」。當時日本的茶很珍貴(全進口),只在重大國事和佛事時才蒙恩賜。日久天長,對茶的尊崇就演變成了神聖的儀式——茶道。
  • 足利義昭真的可以阻止豐臣秀吉當上日本的徵夷大將軍嗎?
    對豐臣秀吉不當徵夷大將軍的反常事情,流傳最廣的解釋是足利義昭拒絕收豐臣秀吉為養子,導致豐臣秀吉沒有獲得當徵夷大將軍必備的源氏出身。那麼足利義昭真的可以阻止豐臣秀吉當上徵夷大將軍嗎?豐臣秀吉完全能讓傀儡天皇把「源氏長者」封給別人,足利義昭根本不能阻止。第三,在豐臣秀吉之前,日本共出現了三十二任徵夷大將軍,而其中有十一任徵夷大將軍都不是源氏。可見所謂「當徵夷大將軍必須是源氏」的說法本就立不足腳,就連最看重血統禮法的天皇都不如此認為。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閒寂或華麗: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
    《吃茶養生記》,使當時的鎌倉幕府貴族喜愛茶飲,日本臨濟宗僧人南浦紹明(1235—1308)入宋求法後帶回了中國禪寺中的「徑山茶宴」,最後逐漸從禪僧喝茶的習俗發展到一種美的宗教,即「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關係,到底有多複雜?
    他被認為是侘茶的完成者、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也因其巨大的成就和影響力而被人們尊稱為「茶聖」。天正十一年(1583),利休在豐臣秀吉舉辦的茶會上大放異彩,秀吉十分欣賞他的表現,並在之後將利休任命為自己的專屬茶頭。這時,他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他的法號「宗易」。
  • 出身貧賤的日本梟雄——豐臣秀吉
    譬如說,後來秀吉用來自我宣傳的《關白任官記》裡,就記載他的生日是天文六(1537)年丁酉二月六日。關於他母親因夢見太陽神而懷孕的故事,在後來豐臣秀吉寫給朝鮮國、中國等的正式外交文書中也有提及。其實,當秀吉受封「關白」(相當於朝廷中宰相的地位,通常由地位最高的貴族擔任)一職時,他曾說他的祖父是朝廷的公卿,因受小人的陷害而至鄉下生活。有一次,他母親至京都探訪親戚時,與公卿貴族發生關係而生下他。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那場決鬥 沒有分出勝負
    通過桃山以及江戶時代的藝術品,向觀眾展現出日本近代藝術金碧輝煌、華麗富貴的一面。其實,除此之外,豐臣秀吉對於日本文化似乎有著更為重要的貢獻……豐臣秀吉此次展出的金天目盞和盞託、醍醐賞花詩箋以及若干泥金屏風,無一例外都是金光耀眼的。黃金於全世界各國皇室貴族的裝飾文化都是標配,日本的貴族、武士階層也同樣偏愛,室町時代的足利義滿將軍建造的金閣寺就是一例。
  • 當「千般利刃皆休息」千利休遇上梟雄豐臣秀吉
    其實,除此之外,豐臣秀吉對於日本文化似乎有著更為重要的貢獻……此次展出的金天目盞和盞託、醍醐賞花詩箋以及若干泥金屏風,無一例外都是金光耀眼的。黃金於全世界各國皇室貴族的裝飾文化都是標配,日本的貴族、武士階層也同樣偏愛,室町時代的足利義滿將軍建造的金閣寺就是一例。豐臣秀吉在竹生島上寶嚴寺建起帶有金制家徽的唐門可以說是桃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狩野派泥金屏風繪畫也是此時期藝術之標誌。
  • 茶聖千利休好心招待豐臣秀吉的一碗茶,卻將自己逼上了絕路
    熟知日本歷史的人或許都會對一代茶聖千利休之死而感到惋惜,而他的死亡原因,更是個巨大的歷史謎團。大家都說是因為千利休惹惱了當時的豐臣秀吉,因而被逼切腹自盡。可利休到底做錯了什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天正10年山崎合戰之時,豐臣秀吉上陣前,千利休在自己建造的待庵為他奉上了一碗茶,而這碗茶為日後兩人的關係埋下了地雷。那麼這個待庵究竟有何特點,成為了豐臣秀吉心頭的一根刺,以至於他後來要命令利休切腹自殺呢?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從而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日本出現了安定繁榮的局面。 在管理建設國家,推行政策法令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開始依賴重用行政文職人員。他非常信任出任奉行(豐臣幕府政務官)之職的石田三成,長束正家等人。本來,信用文職治理天下是非常正確的舉措。可是,他做的太過,對三成等人信任幾乎是無以復加。到了偏聽偏信,言聽計從的地步。一時,三成等人權傾朝野。有很大的很強的話語權。
  • 出身低賤的豐臣秀吉是如何被織田信長發現並提拔為大將的?
    豐臣秀吉可以說是日本歷代統治者中出身最為低賤的,最多是個足輕武士出身。但要知道日本是個等級異常森嚴的社會,社會不同階層的成員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的渠道,很難形成人脈關係。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相對於其他在日本戰國時代成名的人來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即使不能算是最差的,也已經相去不遠。豐臣秀吉出身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本名不是這一個——豐臣是日本天皇的賜姓,而秀吉是織田信長給他的賜名。
  • 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不死,明智光秀、豐臣秀吉等人命運會如何?
    本能寺之變本能寺之變徹底改變了日本歷史的走向,但是如果本能寺的火焰沒有吞沒織田信長,也就是說,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能夠逃出生天,明智光秀、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以及織田信長的命運會如何呢?豐臣秀吉還有就是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人,一方面是因為織田信長的賞識提拔,還有就是他抓住了機會,他的人格也很有魅力,他的心胸氣度,他的灑脫果決,尤勝織田信長。
  • 豐臣秀吉的悲哀[推薦]
    此外還有澱君與北政所的失和,宇喜多等大名家的內亂,種種矛盾錯綜複雜,日本的政局又站在了懸崖邊上。  很多人傾向認為豐臣秀吉自成為天下人後,日益昏聵腐朽,與以前判若兩人。筆者卻覺得,秀吉晚年昏庸糊塗、貪圖安逸是事實,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的,但若說他與以前判若兩人,則未必。秀吉的變化,與其說是因為年紀,不如說是地位,富麗堂皇、安逸豪奢,既是難以抵禦的誘惑,也是一種政治的需要。
  • 茶聖千利休改良「侘茶」提出「和敬清寂」,為何卻被豐臣秀吉賜死
    日本茶聖千利休改良「侘茶」提出了「和敬清寂」精神,為何最後卻被豐臣秀吉賜死日本在唐朝時,就從遣唐使中,接觸到中國的茶文化,但真正形成日本的茶道,卻是直到十五世紀時才開始發展。綠色茶湯加上黑色的碗,頗有清靜幽思的禪意。千宗易曾經是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的茶頭之一,織田信長去世後,千宗易自然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頭。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當時日本正處在戰國時代末期,戰國大名(領主「)進行割據,互相混戰,人們普遍要求日本重新統一。戰國時期,日本舊的—封建秩序和舊權威階層被打亂和傾覆了。豐臣秀吉如果不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也許會終生默默無聞,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然而,他生適逢時,在那個舊的等級秩序已經傾覆而新的秩序尚未確立的時代,這位農民之子豐臣秀吉就有機會充當大名和武將,以至登上權力的顛峰。
  • 日本戰國人物:從「日吉丸」到「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曾名日吉丸、藤吉郎、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羽柴秀吉。日本戰國時代人物姓名常隨著身份、地位變化而變化,通過其姓名變化,大致可窺探其一生的軌跡。豐臣秀吉此時還沒有姓,那是武士階級才擁有的特權,日本古代平民是沒有姓氏的。(日本天皇也沒有姓氏)藤吉郎:因為出身貧賤,所以豐臣秀吉少年時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長大成人後,以「浪人」的身份活動於自己家鄉附近地區。後來出仕於一個名為松下嘉兵衛的低級武士,但因為工作出色反遭同事嫉妒中傷,只好離開。公元1554年,豐臣秀吉回到家鄉,成為了織田信長麾下的一名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