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是日本卻以茶為基,發展出了茶道,並由此引發出一整套複雜的流程和相關技藝,茶道也成了日本文化的象徵。
茶在日本的發展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千利休的死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此飲茶在日本變成了茶道,肉體的消亡換來的卻是茶道的昌盛。
那麼千利秋究竟是怎麼一個人,茶在日本又是如何確立了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1)危險的榮耀
16世紀也就是明朝的時候,飲茶開始成為一種時尚風靡日本,茶從最初解渴的飲料,迅速成了有豐富社會內涵的物質載體,跟政治和文化都產生了聯繫,這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千利休和豐臣秀吉。
日本最初的各項制度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對於理解日本,中國人有著先天的優勢,為什麼一個茶藝師傅會和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聯繫在一起呢?
原因就是在古代的中國和日本,無論你要推廣任何一種活動和思想,你就必須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可,否則不管你宣揚的思想有多高尚,提倡的運動有多高雅,都不可能得到廣泛的傳播,所以歷來中國普及什麼東西,都是自上而下的普及,日本也不例外。
豐臣秀吉愛茶,喜歡舉辦茶會,而千利休就是豐臣秀吉的茶藝師傅,也是整個幕府的茶頭,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當時的天皇獻茶,同時還受天皇賜姓「豐臣」。這對於豐臣秀吉來說可算是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1587年,千利休開始主持豐臣秀吉發起的北野大茶湯,成為全日本最著名的茶藝師傅,名聲和威望都達到了頂點,有了實際統治者的支持和千利休這樣大師的全力弘揚,飲茶已經在日本徹底流行來來,各個階層都把飲茶最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
正如古人說的那樣,伴君如伴虎,這種日本第一茶師的稱號,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危險,作為一名茶室,豐臣秀吉突然下令讓千利休切腹自殺,這在日本也算是一種相對體面的死法,於是千利休向眾人告別,做了最後一場茶會。
(2)祖佛共殺
在最後的日子裡,已經七十歲的千利休舉辦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茶會,正是這次茶會,讓千利休的生命成為終點,卻為日本茶道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當日客人們依次就坐,茶室主人一一奉茶,期間只聽到夏日戚戚的鳴蟬,大家沒有多說一句話,諸客默默喝完,主人再飲。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大師的最後一次茶會,但所有人都恪守著飲茶的規矩,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和動作,這種看不出任何異常的茶會,正是大家對千利休最大的尊重,一輩子都獻給了茶,最終比較以茶作為自己人生的終點。
飲茶結束,客人們紛紛離去,只留下最親近的一人,見證這位茶藝大師的最後一刻,大師脫去茶衣,一絲不苟的認真疊好,身上穿的是一件潔白無垢的喪衣,最後吟誦出了自己的決別之詩:
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劍,祖佛共殺!青鋒原是具足物,我今一擲回天去。」
從此日本少了一個茶藝大師,但茶道卻因為千利休的死有了更深遠的意義,飲茶也成了茶道,千利休用死亡換來的是另一種形式的不朽,他的訣別詩正是體現了這種對極致的追求和不懼死亡的超脫。
這種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保持著勇猛無畏的禪者氣概,或許正是日本茶道最終能夠日本文化代表的重要原因吧。
(3)吾乃爾師
豐臣秀吉作為日本當時的實際統治者,為什麼要下令賜死一個茶藝師傅呢?
有人說是千利休遭人陷害等等,這因素可能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茶藝的發展已經遠遠脫離了豐臣秀吉希望的那個樣子,看似一個普通的殺人命令,背後卻是兩種飲茶思路,水火不容的交鋒。
豐臣秀吉以酷愛唐物著稱,同時也是非常醉心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力推崇中國的飲茶也是基於對中國傳統的喜愛。
但是豐臣秀吉作為日本戰國時代的梟雄,他做的事情,背後可不是單純的喜歡或者玩物喪志那麼簡單,他喜歡茶還是希望通過推行飲茶,來表達中國傳統的,物以載道的思想,通過飲茶來繁複的細節和講究,來樹立起統治秩序。
中國古代對器物的用法非常講究,對於不同等級的人用什麼樣的東西都有非常明確的固定,從穿衣吃飯走路,到所有的茶壺茶碗甚至的門上釘幾顆釘子都有著異常嚴格的規定,因為古人正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把統治秩序固定下來。
所謂物以載道說的就是對任何事物最細緻的規定和用法,都能體現出統治的秩序,人們在對器物使用規矩不斷熟悉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從飲茶的座次和順位上就能體現尊卑,這是豐臣秀吉大力推廣茶道的根本原因,用的還是中國傳統的統治思維,畢竟這種方式幾千年來都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4)繼承與決裂
所以同樣是喝茶,豐臣秀吉想的卻和千利休想的完全不一樣,千利休作為一個純粹的飲茶愛好者,他繼承的是宋朝的禪茶一味的思想,飲茶與參禪才是他畢生的追求。
禪宗在佛教體系裡面屬於一種顛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雖然名義上禪宗還是會附會到早期印度,但禪宗的思想和絕大部分內容,根本上就是中國的獨立創造,開創了中國獨有的一個分支,禪宗。
當禪茶一味傳到日本,很多日本僧人和民眾都為之痴迷,這裡面就有千利休,但這位日本大師走的比別人更遠,他想要做的是創立一套屬於日本自己的茶文化,想要茶獨有裡政治適度之外,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
從此茶不再是載道的工具,更是把茶本身看成是最高的目的,以茶為道建立起日本獨有的審美藝術和哲學思想,這才是這位茶藝大師的終極理想。
一個喜歡茶是想用茶延續中國的統治傳統,一個喜歡茶是想發展出一套與傳統完全不同的茶道,於是擁有權力的豐臣秀吉很輕易的殺死了千利休,沒想到千利休的死反倒是成就了他的地位和不朽的形象。
從此千利休成為了茶道的代表,他所提倡的獨立的日本茶道,也以無法阻擋的趨勢在日本流行開來,人們被飲茶發展成了茶道。
後來的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月更是大力弘揚這種日本獨有的文化,把他當做是對抗西方文化入侵最堅實的內核,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日本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而這一切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千利休的那一場最後的飲茶。
(5)中國為什麼沒有茶道
既然日本的茶是中國傳入的,那麼為什麼飲茶在日本發展出了茶道,中國卻沒有茶道呢?
這個問題很多人解釋過,但我認為中國的好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任何一種物品裡面其實都包含了道,中國只不過是給了日本一個微不足道的茶,日本便奉為無上至寶,而中國原本好東西太多,所以輪不到特別重視茶的地步。
中國古代的瓷器,玉器,絲綢,繪畫,詩文,書法,這些統統都是獨步天下無人能及的,任何一種裡面都有白千萬種變化,都蘊含著無盡的道義,中國之道乃是天道,乃是大道,道不遠人,中國的道存在於一草一木之中,存在於灑掃進退之中,存在於各種器物當中,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東西,不需要去刻意強調某一種事物之道。
茶道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徵,在後來的抵制全盤細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更加久遠,隨著國力的增加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好的部分,必將會被發揚和繼承。
只要我們好好的繼承和發揚,我們有一套自己強大的原生文化內核,是任何文化都不能媲美的。
總結:日本的茶道文化是在千利休手上逐步確立的,尤其是他的死給日本茶道樹立了一座豐碑,讓茶道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不再是統治的附庸,有了獨立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