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澳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由於地處颱風頻發的地區,氣象工作對澳門居民極為重要。
回歸祖國懷抱20年,澳門的氣象觀測也從最初的一條電報線路拓展到連接內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天氣服務網。除開展天氣分析及預報、本地區氣候和氣候變化等有關研究外,還負責地震預報、空氣品質監測,為澳門百姓提供越來越精準、即時的氣象保障與服務。
歸來
回歸前夕的澳門(資料圖)
澳門氣象觀測始於1861年,起初為駐澳葡軍服務。成立於1952年的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以下簡稱「澳門氣象局」),其回歸前的12任局長,均為葡萄牙人。
在中葡「聯合聲明」籤署的那一年,廣東省氣象局、香港天文臺聯合邀請澳門氣象局首次參加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天氣討論會」。此後,該討論會就由三地每年輪流主辦。
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進入「倒計時」,上世紀90年代,粵港澳氣象合作日益加速!1990年12月1日,一條連接廣州與澳門的氣象電報電路正式開通。粵澳雙方通過該電路,開始交換氣象情報。
由於規模不大,最初,澳門氣象局很少參與國際事務。在中國氣象局的支持下,1992年,澳門氣象局被接納為颱風委員會會員;1996年,澳門氣象局正式成為世界氣象組織地區會員。
1994年,粵港澳在探測方面開展全面合作,不斷深化在公共氣象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區域數值預報、數據共享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從1998年起,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會議每年舉辦一次!
1997年起,粵澳合作在高欄島、萬山島(下圖)上建設自動氣象觀測站。雙方每年定期上島維護並對自動站周邊環境進行清理,觀測資料雙方共享。
難忘1999
1999年,澳門回歸交接儀式(資料圖)
時間來到1999年,對於所有澳門人乃至所有中華兒女來說,這都是難忘的一年!
1999年7月,在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會議上,廣東省氣象局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臺雙方代表一致贊成,在澳門回歸期間加強雙方的預報服務合作。廣東省氣象局從12月中旬開始製作中期滾動預報,並與澳門進行交換。從澳門回歸前一個星期起,短期預報增加廣州、珠海、澳門未來72小時預報。回歸前三天,廣州雷達按汛期值班要求開機監測,從12月15日起,粵港澳三地之間進行天氣會商。
這一年,澳門氣象局也首次派出5名氣象科技人員參加中國氣象局舉辦的衛星氣象資料應用培訓。
1999年11月16日,中國氣象局部署喜迎回歸盛事的氣象保障服務。風雲一號C星、風雲二號B星,廣東的自動氣象站,京、穗、港、澳的氣象雷達等當時最先進的氣象監測技術全部得到應用!高性能計算機不停轉動,以當時最新的數值預報產品,為氣象保障決策服務提供參考。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準時升起!
新的時代
2000年3月29日,中國氣象局、澳門氣象局和葡萄牙氣象局於中國澳門首次召開氣象技術會議,確定成立技術會議機制,並在預報技術、雷達和衛星遙感技術、氣象服務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迄今為止,該氣象技術會議已召開九次,有力提升了澳門氣象業務科技水平,對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2008年8月,廣東省氣候中心和澳門氣象局合作,在澳門友誼大橋(下圖)上安裝超聲風速觀測儀器,開展為期兩年的颱風觀測和風工程研究工作,為港珠澳大橋工程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十年後,2018年10月24日,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世紀之橋」越洋橫跨,讓伶仃洋「天闕變通途」!
2009年5月6日,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為貫徹《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落實粵澳合作機制,澳門特區政府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與珠海市氣象局籤署《珠澳氣象資源共享合作方案》,建立天氣會商和預警聯防機制。
考驗!
1999年以來,澳門氣象局在監測資料、預報技術、災害聯防聯動等方面得到內地氣象部門的大力協助,氣象預報發布時效不斷增加,預報要素不斷豐富,對颱風及風暴潮等災害預警能力持續提升,還在環境氣象等方面與內地深入合作。但在2017年,澳門氣象部門還是遭遇了回歸以來,最嚴峻的一場考驗!
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襲擊澳門(中央氣象臺資料圖)
2017年8月23日,澳門遭受有颱風觀測記錄以來影響最強的颱風「天鴿」的襲擊。
據悉,1931年以來,澳門曾11次發布最高等級的熱帶氣旋警告——「十號風球」。上一次「十號風球」是在1999年9月16日12時30分,因颱風「約克」來襲而發布。
由於「天鴿」帶來較強風雨影響,澳門氣象部門23日還發布了風暴潮紅色警告。澳門公共運輸巴士服務在23日10時開出末班車之後停止服務,對外海上服務在6時已經停航;截至23日11時,澳門機場公布有90多個航班取消或延誤。特區政府呼籲需要通過海上大橋來往澳門諸島的市民注意行車安全。
駐澳部隊在「天鴿」來襲時參與救災搶險(央廣網發 中國氣象局供圖)
「天鴿」颱風暴露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極端氣象災害應對方面的一些不足。因此,颱風過後,澳門特別行政區立即委託內地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編制了《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總結及優化澳門應急管理體制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在《建議》編制過程中,中國氣象局安排專家參與專家組工作,並參與對《建議》的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工作。
你好!下一個20年
2018年9月13日10時,中央氣象臺與香港天文臺、澳門氣象局就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的發展趨勢與影響進行視頻會商研判。這是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首次與中央氣象臺舉行聯合視頻會商。9月15日15時,在「山竹」步步逼近華南沿海之時,三地氣象部門再次就「山竹」趨勢及影響進行聯合會商。
2018年12月7日,冷空氣影響南方,中央氣象臺、廣東省氣象臺、香港天文臺、澳門氣象局再次啟動聯合視頻會商,研判冷空氣發展趨勢及影響。2019年12月4日,三地與中央氣象臺再次因冷空氣南下而舉行視頻會商。
2018年,港澳珠大橋通車。早在2013年,港珠澳三地氣象部門就共同成立了港珠澳大橋氣象服務工作組,並確保氣象監測設備建設與大橋建設同步開展。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完善防汛防颱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強化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等多項任務對氣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2019年3月6日至8日,第33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4屆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中國氣象局和廣東、香港、澳門的氣象專家共同就三地業務研究成果、媒體融合發展、未來合作事宜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划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海南省氣象局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首次作為觀察員列席會議。會議提出,要將大灣區氣象事業打造成氣象現代化和「一帶一路」氣象合作的示範窗口。
2019年10月,廣東省珠海市氣象局與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籤署珠澳相控陣天氣雷達項目合作協議書。這標誌著在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珠澳氣象合作再上新臺階。
回歸20周年紀念日前夕,往返珠海、澳門工作生活的人們,所感受到的氣象預報服務,也愈發無縫隙、無障礙……
據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未來,中國氣象局會繼續支持粵港澳氣象部門的合作,強化氣象服務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將進一步優化聯合會商機制,為區域防災減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