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新希望旗下草根知本集團推出的「鮮小廚」社區生鮮新零售悄然上線,短短一個月時間,已在成都、昆明等城市布局近200個社區微倉,在未投入營銷費用推廣的情況下,會員增長近萬人,運營發展逆勢上揚,成為生鮮電商寒冬中的一抹暖色。
抓住行業痛點:中間商帶來的不只是差價
「鮮小廚」的「小確幸」源自對行業痛點的洞察。數據顯示,我國50%以上的食品消費用於生鮮,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超4萬億元。其中,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103.2億元,滲透率僅為5%左右。目前國內生鮮市場整體競爭格局還較為傳統,近六成來自菜市場和社區店,連鎖和KA賣場約佔35%。
據介紹,對於傳統的菜市場和社區店,生鮮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要經歷產地合作社、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等多個環節。中間環節過多、鏈條過長,給傳統生鮮市場帶來了很多問題:中間商層層加碼,生鮮在產地的賣價與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有很大差距;同時,層層流通損耗率高達30%,也會以最終售價轉嫁給消費者;更重要的是,層級越多越難追溯,食品安全存在隱患。
生鮮電商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但「最後一公裡」的存在,尤其是純電商通過「下單-配送」模式而存在的「滯後性」,與生鮮自身「短保」屬性和消費者所需的「即時性」無法匹配,很難完全滿足家庭用戶的消費需求。
有沒有一種模式,可以把社區店的即時可得,與電商的短鏈條與便利,有機融合在一起?這就是鮮小廚社區生鮮新零售的創新出發點。
目前「鮮小廚」構建了前後兩套體系:在前端,鮮小廚建立了包括原產地、冷鏈運輸、線下社區店和線上APP的供應鏈體系;在後端,「鮮小廚」 研發了一整套生鮮電商系統,包含消費者下單、前置倉智能預測管理、總部與中心倉後臺管理中心。通過這兩套體系的有機運作,「鮮小廚」對內實現了高周轉、低損耗,對消費者兌現了「一日一配、全程冷鏈運輸、生鮮不隔夜」的承諾,讓足不出戶、坐享便利的消費者,和下班回家在樓下買菜做飯的消費者,都能享受到極致便捷、安全保證、品質新鮮、價格實在的生鮮產品。
「讓買菜、更簡單」——這是「鮮小廚」得以迅速拓展市場,贏得用戶信賴的重要原因。
整合優勢創新:用供應鏈打贏生鮮電商仗
為什麼是「鮮小廚」?這與其背後的新希望集團以及草根知本多年的耕耘密切相關。
一方面,新希望集團秉承「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使命,深耕農牧產業,擁有豐富的生鮮產地資源,是中國肉禽蛋奶最大的綜合供應商。
另一方面,作為新希望集團發展「健康快消」生態平臺的草根知本,在乳業、冷鏈物流、調味品、營養保健品、休閒零食、寵物食品等幾大產業板塊落子布局。旗下「鮮生活冷鏈」是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冷鏈品牌之一,為鮮小廚的生鮮配送和跨區擴張,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乳業、調味品」的布局,為餐桌、廚房場景,提供了有效補充。這些為「鮮小廚」深耕家庭廚房,專注餐桌食材與廚房周邊,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在對於社區前置微倉的管理上,鮮小廚採取了包含產品、配送、服務、核查在內的標準化管理,最大化地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權益,實現共贏。基於「供應鏈+系統」核心能力的輸出,借力前端多元化,實現重後端、輕前端的配置;進而以細顆粒度的網絡覆蓋,打造城市立體生鮮網絡。
「我們不做3-5公裡的大生意,每個微倉只服務好1-3個社區,確保品質、時效和品類的確定性,用小而美的社區微倉,做更懂消費者的精準服務。」鮮小廚創始人、總經理徐大川表示,「今天看生鮮行業迷霧重重,十年後再回首,很可能當下即是生鮮變革的黎明。這個行業做的是良心,需要精耕細作,我們不求近功,亦不安小就。融合集團的產業、物流和金融優勢,鮮小廚的目標是通過4-6年成長為覆蓋萬家社區的生鮮巨頭,用十年時間,成為全產業鏈布局的生鮮獨角獸。」
這並不是遙遠的夢想,尤其是在亟需行之有效的「造血模式」的生鮮電商領域。畢竟,燎原之火最初都來自星星點點。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