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楊希偉)經過60年的治理開發與保護,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優良生態得到有效維繫,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變。
一是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實現了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水利部部長陳雷在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長江水利委員會加強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成功實施「長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積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說,長江委開展了以「長治」工程為龍頭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5000多條小流域得到治理,建成基本農田1079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9萬平方公裡。目前,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62萬平方公裡減少到目前的53萬平方公裡。
二是長江中下遊實現由人水爭地到人水和諧的歷史性轉變。蔡其華說,對長江中下遊圩垸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恢復水面面積2900平方公裡,實現了千百年來從圍湖造田向主動還江河湖泊空間的歷史性轉變,流域水資源及水生態與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
三是長江水質實現從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
60年來,長江委不斷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基本建成了覆蓋長江流域主要江河、湖泊和水庫等水體的水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立了以水功能區管理為基礎的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體系,飲用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汙口管理逐步實現規範化,長江水質總體良好。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洪一平說,2008年,長江流域優於三類水質標準的河長佔總河長的比例升至69.1%。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說,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脈。同時,長江又是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實施能源戰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連接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和改善我國北方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支撐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六十周年取得八大成就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 楊希偉)水利部部長陳雷22日在此間說,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年來,在萬裡長江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業績,譜寫了燦爛絢麗的治水篇章。特別是三峽工程基本建成,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夙願;長江中下遊幹堤修完修好,構築了一道「水上長城」;洞庭湖、鄱陽湖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實現了從人與水爭地到人水和諧的歷史轉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河,在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長江的治理開發與保護。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江委),從此開啟了長江治理開發與管理保護的新紀元。
陳雷在長江委成立六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說,60年來,長江委廣大幹部職工牢記神聖使命,認真履行職責,治江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保障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八大成就。
一是治江思路不斷豐富發展。長江委成立後,堅持把防治洪澇災害作為首要任務,開展了大規模治理開發建設,保障了長江防洪安全。新世紀以來,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為指導,積極探索並逐步形成「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的新時期治江思路,推動治江工作邁出新步伐。
二是流域規劃體系逐步健全。先後完成了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及漢江、金沙江、嘉陵江、瀾滄江、怒江等重要支流綜合規劃,編制了長江流域防洪、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一批專業規劃,形成了以流域綜合規劃為龍頭、專業規劃為骨幹、專項規劃為補充的流域水利規劃體系。
三是流域防洪能力明顯增強。按照「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方針和「江湖兩利、左右岸兼顧、上下遊協調」的原則,推動沿江各地開展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洪水以後,長江中下遊3500多公裡幹流堤防全面整修加固,重要堤防隱蔽工程順利完成,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充分發揮長江防總和流域機構的重要作用,加強水文監測,科學指揮調度,與沿江各地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戰勝了1954年、1991年、1998年等歷次特大洪水災害,最大程度減輕了災害損失,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水資源綜合利用成效顯著。建成了三峽、葛洲壩、丹江口、隔河巖、五強溪等一大批控制性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相繼開工,流域發電、灌溉、供水、航運等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基本形成,流域供水能力達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水電總裝機容量超過1.3億千瓦,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26億畝,通航裡程達到7.1萬公裡,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有力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五是流域水土資源保護得到強化。通過加大流域水汙染防治力度,流域水質狀況總體穩定,幹流水質逐步好轉;加強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成功實施長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積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
六是依法治水管水深入推進。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三峽水庫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辦法等流域性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相繼出臺,為依法治水提供了有力支撐;並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專家評審與行政審批分離試點,規範了行政審批行為。
七是團結治水局面更加鞏固。落實了水利部和交通運輸部關於加強長江河道採砂管理合作備忘錄,建立健全河道採砂管理跨部門合作機制,統一步伐、協調行動,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採砂行為,有效維護了長江河道正常採砂秩序;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建立了由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與地方政府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
八是長江委自身建設全面加強。長江委堅持科技立委,承擔了大量國家和部委科技創新項目,攻克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300餘項;注重人才培養和實踐鍛鍊,湧現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院士、大師、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
長江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標佔全國半數以上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楊希偉)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22日在此間說,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年來,興建了一大批骨幹工程,全流域的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目前長江流域已建水庫、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和通航裡程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流域涉及我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佔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蘊藏著我國三分之一的水資源和五分之三的水能資源,擁有我國二分之一的內河航運裡程。
蔡其華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流域內三峽等一大批綜合利用水利樞紐陸續建成,我國最大的水電基地金沙江幹流梯級水電開發目前正逐步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正按計劃開工建設,我國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初步形成;長江幹支流通航能力不斷增強,黃金水道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統計,長江流域已建水庫約4.6萬座,總庫容2500多億立方米;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調水工程約522萬座,實際供水能力約2000億立方米;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26億畝;已建和在建水電站2400多座,總裝機容量1.32億千瓦;長江水系通航裡程7.1萬公裡。
蔡其華說,長江流域已建水庫、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和通航裡程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流域供水、灌溉、發電、航運等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基本形成,為流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長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初步建成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 楊希偉)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22日在此間說,經過60年來的治理開發,長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初步建成,昔日桀驁不馴、多災多難的長江正成為一條洪行其道、惠澤人民的安瀾巨川。
洪水災害始終是長江流域的基本特徵。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長江共發生大範圍的洪災214次,平均10年一次。尤其是1860年和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枝城站洪峰流量達11萬立方米/秒左右,中下遊沿江兩岸頓成澤國,遭受滅頂之災。20世紀以來,又發生了1931、1935、1954、1998年的特大洪水。
蔡其華在長江委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60年來,按照 「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方針和「江湖兩利」、「左右岸兼顧」、「上中下遊協調」的原則,加強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建設,流域初步建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以三峽工程為骨幹,幹支流水庫、分蓄洪區、河道整治以及蓄、引、提水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體系和抗旱體系,防洪抗旱能力顯著提升,有效應對了1954年、1998年大水、2006年川渝大旱等歷次特大洪水和嚴重乾旱災害,成功抵禦了頻繁發生的颱風和山洪災害襲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防洪抗旱鬥爭的勝利,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為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徹底擺脫了舊中國「兩年一小災、三年一大災」的局面。
據長江委統計,通過大力整修加固堤防,長江中下遊形成了由幹堤及支堤組成的堤防體系,現有堤防總長3萬公裡。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約4.6萬座,建成了三峽、丹江口、隔河巖、五強溪、江埡等一大批防洪控制性水庫,基本完成了流域大型和重點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另外,還開展了長江中下遊蓄滯洪區建設,已建和規劃安排了蓄滯洪區40處,蓄洪容積達600多億立方米。與此同時,政策法規、水文預報、防汛指揮系統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與防洪工程措施相結合,從而形成防禦能力較強的長江流域綜合防洪抗旱減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