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2020-12-14 中國政府網

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楊希偉)經過60年的治理開發與保護,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優良生態得到有效維繫,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變。

    一是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實現了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水利部部長陳雷在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長江水利委員會加強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成功實施「長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積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說,長江委開展了以「長治」工程為龍頭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5000多條小流域得到治理,建成基本農田1079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9萬平方公裡。目前,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62萬平方公裡減少到目前的53萬平方公裡。

    二是長江中下遊實現由人水爭地到人水和諧的歷史性轉變。蔡其華說,對長江中下遊圩垸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恢復水面面積2900平方公裡,實現了千百年來從圍湖造田向主動還江河湖泊空間的歷史性轉變,流域水資源及水生態與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與修復。

    三是長江水質實現從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

    60年來,長江委不斷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基本建成了覆蓋長江流域主要江河、湖泊和水庫等水體的水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立了以水功能區管理為基礎的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體系,飲用水源地保護、入河排汙口管理逐步實現規範化,長江水質總體良好。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局長洪一平說,2008年,長江流域優於三類水質標準的河長佔總河長的比例升至69.1%。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說,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脈。同時,長江又是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實施能源戰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連接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和改善我國北方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支撐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六十周年取得八大成就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 楊希偉)水利部部長陳雷22日在此間說,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年來,在萬裡長江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業績,譜寫了燦爛絢麗的治水篇章。特別是三峽工程基本建成,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夙願;長江中下遊幹堤修完修好,構築了一道「水上長城」;洞庭湖、鄱陽湖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實現了從人與水爭地到人水和諧的歷史轉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河,在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長江的治理開發與保護。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江委),從此開啟了長江治理開發與管理保護的新紀元。

    陳雷在長江委成立六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說,60年來,長江委廣大幹部職工牢記神聖使命,認真履行職責,治江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保障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八大成就。

    一是治江思路不斷豐富發展。長江委成立後,堅持把防治洪澇災害作為首要任務,開展了大規模治理開發建設,保障了長江防洪安全。新世紀以來,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為指導,積極探索並逐步形成「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的新時期治江思路,推動治江工作邁出新步伐。

    二是流域規劃體系逐步健全。先後完成了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及漢江、金沙江、嘉陵江、瀾滄江、怒江等重要支流綜合規劃,編制了長江流域防洪、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一批專業規劃,形成了以流域綜合規劃為龍頭、專業規劃為骨幹、專項規劃為補充的流域水利規劃體系。

    三是流域防洪能力明顯增強。按照「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方針和「江湖兩利、左右岸兼顧、上下遊協調」的原則,推動沿江各地開展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洪水以後,長江中下遊3500多公裡幹流堤防全面整修加固,重要堤防隱蔽工程順利完成,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充分發揮長江防總和流域機構的重要作用,加強水文監測,科學指揮調度,與沿江各地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戰勝了1954年、1991年、1998年等歷次特大洪水災害,最大程度減輕了災害損失,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水資源綜合利用成效顯著。建成了三峽、葛洲壩、丹江口、隔河巖、五強溪等一大批控制性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相繼開工,流域發電、灌溉、供水、航運等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基本形成,流域供水能力達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水電總裝機容量超過1.3億千瓦,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26億畝,通航裡程達到7.1萬公裡,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有力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五是流域水土資源保護得到強化。通過加大流域水汙染防治力度,流域水質狀況總體穩定,幹流水質逐步好轉;加強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成功實施長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積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

    六是依法治水管水深入推進。長江河道採砂管理條例、三峽水庫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辦法等流域性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相繼出臺,為依法治水提供了有力支撐;並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專家評審與行政審批分離試點,規範了行政審批行為。

    七是團結治水局面更加鞏固。落實了水利部和交通運輸部關於加強長江河道採砂管理合作備忘錄,建立健全河道採砂管理跨部門合作機制,統一步伐、協調行動,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採砂行為,有效維護了長江河道正常採砂秩序;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建立了由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與地方政府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

    八是長江委自身建設全面加強。長江委堅持科技立委,承擔了大量國家和部委科技創新項目,攻克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300餘項;注重人才培養和實踐鍛鍊,湧現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院士、大師、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

 長江水資源綜合利用指標佔全國半數以上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楊希偉)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22日在此間說,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年來,興建了一大批骨幹工程,全流域的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目前長江流域已建水庫、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和通航裡程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流域涉及我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佔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蘊藏著我國三分之一的水資源和五分之三的水能資源,擁有我國二分之一的內河航運裡程。

    蔡其華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流域內三峽等一大批綜合利用水利樞紐陸續建成,我國最大的水電基地金沙江幹流梯級水電開發目前正逐步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正按計劃開工建設,我國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初步形成;長江幹支流通航能力不斷增強,黃金水道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統計,長江流域已建水庫約4.6萬座,總庫容2500多億立方米;建成地表水蓄、引、提、調水工程約522萬座,實際供水能力約2000億立方米;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26億畝;已建和在建水電站2400多座,總裝機容量1.32億千瓦;長江水系通航裡程7.1萬公裡。

    蔡其華說,長江流域已建水庫、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和通航裡程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流域供水、灌溉、發電、航運等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基本形成,為流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長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初步建成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 楊希偉)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22日在此間說,經過60年來的治理開發,長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初步建成,昔日桀驁不馴、多災多難的長江正成為一條洪行其道、惠澤人民的安瀾巨川。

    洪水災害始終是長江流域的基本特徵。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長江共發生大範圍的洪災214次,平均10年一次。尤其是1860年和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枝城站洪峰流量達11萬立方米/秒左右,中下遊沿江兩岸頓成澤國,遭受滅頂之災。20世紀以來,又發生了1931、1935、1954、1998年的特大洪水。

    蔡其華在長江委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60年來,按照 「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方針和「江湖兩利」、「左右岸兼顧」、「上中下遊協調」的原則,加強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建設,流域初步建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以三峽工程為骨幹,幹支流水庫、分蓄洪區、河道整治以及蓄、引、提水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體系和抗旱體系,防洪抗旱能力顯著提升,有效應對了1954年、1998年大水、2006年川渝大旱等歷次特大洪水和嚴重乾旱災害,成功抵禦了頻繁發生的颱風和山洪災害襲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防洪抗旱鬥爭的勝利,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為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徹底擺脫了舊中國「兩年一小災、三年一大災」的局面。

    據長江委統計,通過大力整修加固堤防,長江中下遊形成了由幹堤及支堤組成的堤防體系,現有堤防總長3萬公裡。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約4.6萬座,建成了三峽、丹江口、隔河巖、五強溪、江埡等一大批防洪控制性水庫,基本完成了流域大型和重點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另外,還開展了長江中下遊蓄滯洪區建設,已建和規劃安排了蓄滯洪區40處,蓄洪容積達600多億立方米。與此同時,政策法規、水文預報、防汛指揮系統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與防洪工程措施相結合,從而形成防禦能力較強的長江流域綜合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相關焦點

  • 代表委員聚焦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長江和黃河是我國境內的重要河流,今年兩會,有很多代表委員熱議如何加強長江和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他們建議,就相關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和出臺有針對性的研究報告、管制規劃和實施辦法等,強化環境汙染物的監管和防治,完善風險評價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綜述
    為了讓母親河水清岸美的容顏永駐,人民法院上下求索、只爭朝夕,以司法之力護航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上演利劍斬「汙」、鼎力揚「清」的生動實踐,在中華大地上書寫著一篇又一篇綠色傳奇。  司法助力,織密織牢江河「防護網」  保護母親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 開都—孔雀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研討會召開
    7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共同舉辦的「開都—孔雀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研討會」在庫爾勒市召開。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天山南坡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疆五地州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州,開都-孔雀河流域作為巴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核心地帶,GDP佔全州的80%以上。開都-孔雀河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生態問題也日趨凸顯。
  • 長江經濟帶如何在生態環境問題中突圍?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新建設思路,引發了包括長江經濟帶沿岸11個省市在內的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的熱議。中央對長江經濟帶的全域發展進行重新謀劃,將生態環境保護居於壓倒性的戰略地位,「不搞大開發」、「壓倒性位置」等詞語凸顯了當前長江經濟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那麼,長江經濟帶如何在生態環境問題中突圍?
  • 重慶:梁平打造龍溪河流域生態經濟帶
    隨後,梁平成功創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全國水生態文明示範區。下一步,龍溪河流域將實施「淨水、綠岸、河安」工程,主要任務包括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城鄉環境汙染治理、大力恢復生態防洪功能、培育生態產業體系、打造龍溪河生態城鎮發展示範帶和加強流域統籌協作和保障措施等,在環境綜合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利用、河道防洪功能恢復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為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流域面臨的自然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中央於 2019 年提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並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按流域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和城鎮布局等統籌管理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主題。
  • 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到鄱陽湖保護區調研
    1月6日,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到鄱陽湖保護區調研,雙方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展開交流座談。座談會上,保護區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工作向調研組做了匯報,全球環境基金(GEF)江西省溼地保護區體系示範項目專家就該項目在保護區內開展的溼地生態修復工作向調研組做了匯報,並聽取調研組的相關指導意見。鄱陽湖保護區表示,保護區以GEF項目為抓手,積極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候鳥提供了更優越的棲息地。
  • 保護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只是第一步
    毫無疑問,禁漁只是當前長江生態系統保護的一處縮影,它也並非一項孤立存在的工作。對於長江流域的治理而言,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各方面要素,共同考驗著人們的智慧與耐心。11月14日,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 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一些非法碼頭對灘地進行填高和硬化,影響行洪安全,對沿岸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多佔少用、碼頭「曬太陽」等現象時有發生。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岸線保護長效機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該從何處著手?在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看來,必須首先以規劃為引領強化剛性約束。
  • 生態環境部: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生態環境部24日會議指出,要始終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不斷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會議指出,生態環境部系統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準確把握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綠色內涵,始終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嚴格落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不斷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
  • 保護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四川檢察與多省建立公益訴訟協作機制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唐子晴 任鴻)近日,記者從2019年全省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為保護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全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部門在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開展跨區域、跨部門協作,通過公益訴訟檢察,維護長江、黃河流域經濟健康發展。
  • 探討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問題關鍵在水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要以切實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為基礎,千方百計保證黃河流域生態流量充足。  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與用水方式粗放並存  新京報:九三學社中央長期關注黃河流域環境治理與保護問題有何背景緣起?  賴明:九三學社中央關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早的歷史淵源。
  • 亞行貸款幫助改善雲南省流域水資源
    本報訊 記者張衡報導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批准了一筆1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清潔雲南省灑漁河流域的水資源和環境。該項目將加強灑漁河流域的廢水管理和汙染控制,改善灑漁河的水資源管理。同時,還將建立灑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水汙染治理方面的教育、能力建設和公眾意識。項目總成本為2.3461億美元,預計將於2026年6月完工。
  • 切實加強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本報訊 (記者 秦驥 劉楓)「應加強水權交易和水汙染防治監管」「建議加強目標責任考核與綜合執法,建立約談、生態損害賠償和投訴舉報制度」……11月24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分組審議渭河流域保護治理條例修訂草案修改稿,與會人員紛紛建言獻策。
  • 推動綠色合作 實現區域共贏 瀾滄江生態環境改善惠及下遊湄公河流域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海省被喻為「中華水塔」,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三江源生態保護不僅事關中國,也直接關乎瀾湄流域其他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共享流域生態價值 在瀾湄合作中,對於水資源利用一直存在開發與保護之辯。不少人認為,發展就必然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然而,中國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的主動作為、科學發展,讓農牧民在享受「樹綠草青生態好」的同時,也吃上了「生態飯」。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白洋澱一直被作為海河流域重要的蓄滯洪區,在攔蓄上遊洪水、拱衛津冀安全,調節華北氣候、補充地下水源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水環境狀況直接反映並影響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資料顯示,白洋澱曾多次幹澱,1984—1988 年白洋澱曾連續 5 年幹澱。為維持溼地生態系統基本功能,1996 年以來引水濟澱 32 次。
  • 生態環境部:2020年將更注重河湖生態保護修復
    在生態環境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我國水生態破壞以及河湖斷流乾涸等情況目前依然較為普遍。2020年將更注重河湖生態保護修復,「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魚和諧」成為「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追求的目標任務。
  • 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
    2020-08-04 04:31: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從全面退化到總體改善,我國草原生態實現歷史性轉變「帶薪休假」,草場又綠了!(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2))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王 浩 常 欽七月的瑪曲草原美得醉人。
  • 瀾滄江生態環境改善 惠及下遊湄公河流域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海省被喻為「中華水塔」,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三江源生態保護不僅事關中國,也直接關乎瀾湄流域其他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共享流域生態價值在瀾湄合作中,對於水資源利用一直存在開發與保護之辯。不少人認為,發展就必然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然而,中國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的主動作為、科學發展,讓農牧民在享受「樹綠草青生態好」的同時,也吃上了「生態飯」。
  • 2020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甘肅)高峰論壇在...
    中國甘肅網6月5日訊(本網記者 錢文智)6月4日下午,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和慶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2020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甘肅)高峰論壇」在甘肅省慶陽市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