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風味總的特色是「三突出」。一為主料突出:以牛羊肉為主,以山珍野味為輔。二為主味突出:一個菜餚所用的調味品雖多,但每個菜餚的主味卻只有一個,酸辣苦甜鹹只有一味出頭,其它味居從屬地位。三為香味突出: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還常選幹辣椒、陳醋和花椒等。幹辣椒經油烹後揀出,是一種香辣,辣而不烈。醋經油烹,酸味減弱,香味增加。花椒經油烹,麻味減少,椒香味增加,選用這些調料的目的,並非單純為了辣、酸、麻,主要是取其香。
烹飪技法,則以燒、蒸、煨、炒、氽、熗為主,多採用古老的傳統烹調方法,如石烹法,可謂古風猶存。燒、蒸菜,形狀完整,汁濃味香,特點突出。清氽菜,湯清見底,主料脆嫩,鮮香光滑,清爽利口。溫拌菜,不涼不熱,蒜香撲鼻,鄉土氣息極濃。燒、蒸、清氽、溫拌,是秦隴風味最具有代表性的菜式。
陝西西安,這10大經典老字號美食,全吃過你是地道的西安本地老人。
奶湯鍋子魚
奶湯鍋子魚是一道陝西長安歷史悠久的漢族古菜,奶湯鹹鮮、味道獨特。此菜盛具為紫銅火鍋,有1300餘年歷史。自唐中宗李顯,大臣拜官,例要獻食天子,名曰:「燒尾宴"。取意"魚躍龍門",前程遠大。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左僕射時,進獻的食單中有"乳釀魚"。奶湯鍋子魚即由乳釀魚發展演變而來。
臘汁肉夾饃
臘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西安市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傳統的陝西臘汁肉夾饃的製作方法包括滷汁臘肉的製作(選料與刀工、醃漬風乾、滷肉)和白吉饃的製作。主要選用五花豬肉、麵粉、高湯等原料加入各種香料和調味料加工而成。臘汁肉夾饃在2012年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口感肉香、饃脆、瓤鬆軟。
帶把肘子
帶把肘子是陝西大荔極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傳統名菜,屬秦菜系。《中國菜譜》秦菜部分把其引為列為第一名菜。作酒菜、飯菜均可。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俱佳著稱。色澤棗紅,如把柄,故稱「帶把肘子」。它的用料別致,不同於其它肘菜。肘子帶骨帶蹄,成菜如丘,造形別致、豐滿,堪稱「盤中一王。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陝西十大經典名菜。
油酥餅
古城西安的街頭巷尾,常有賣油酥餅的攤頭和店鋪,這些攤頭和店鋪經常顧客盈門,排隊爭買香氣撲鼻的油 酥餅。品嘗油酥餅的,不但有西安城裡的常客和全國各地的旅遊者,還有不少高鼻碧眼的外國旅遊觀光者。油酥餅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歷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油酥餅有種類較多,主要有蔥油酥餅、千層油酥餅、抹茶油酥餅、鴨油酥餅、果味油酥餅、五香蔥油酥餅等等。特點是層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
臊子麵
臊子麵是陝西西安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以面:薄、筋、光,湯:煎、稀、汪,味道:酸、辣、香為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麵享譽最盛。臊子麵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而岐山臊子麵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麵條要熱得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臊子麵對關中地區的人們生活的影響很大,無論喜事喪事、逢年過節、老人過壽、還是小孩滿月或是家裡來了親朋都離不開臊子麵。關中地區辦紅白事、老人過壽、孩子滿月等都一般招待兩頓,所謂早飯和午饗,而早飯臊子麵即為主食。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饃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裡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添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羊肉泡饃」在西安滿大街都是,真正地道的卻不多。就算是你去了非常有名氣的泡饃館吃,也會因為去的時間不對而對「羊肉泡饃」產生歧義。西安地道的泡饃館都有自己的特色風格,比如米家的比較肥美只適合冬天吃,很美味。黃家的比較清淡適合夏天吃,很清爽。白家的不肥不淡,適合春秋吃,很舒服。所以一定要在對的時間吃對的泡饃。
金線油塔
1997年12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西安飯莊的「金線油塔」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其風味特點是:外形似縷縷金絲盤繞,入口松潤綿軟,油而不膩,營養豐富。食時如佐以酸性泡菜、甜麵醬、蔥白節,配以杏仁甜漿,則更為清爽利口,別有風味。如今,「金線油塔」已作為高檔宴席點心,享譽四海。
金線油塔歷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當時,稱為「油塌」。相傳,唐代段文昌丞相家裡一老女僕擅長製作此品。據《清異錄》記載,唐穆宗時,宰相段文昌家裡有一號稱「膳祖」的老女僕擅長製作這種油塔,且技藝精湛。在40多年的時間裡,她曾將此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據說,得其真傳的只有9個女僕。西安民間傳說,真正能夠繼承段丞相家老女僕製作「油塌」技藝的,只有一人,足見其此製作技藝不易掌握。
葫蘆雞
葫蘆雞是陝西西安市的傳統名菜,始於唐代。葫蘆雞的製作分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製作時先放在清水中漂洗,除淨血汙,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待鍋內涼水燒沸,投入雞,煮半小時取出,盛—盆內,添肉湯、料酒、精鹽、醬油、蔥、姜、八角、桂皮,入籠蒸透。油炸時,將菜籽油燒八成熱投入蒸好的整雞,用手勺撥動,至雞是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油,隨即盛盤中,上桌時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 色澤金紅,皮酥肉嫩,香爛味醇,筷到骨脫。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陝西十大經典名菜。
涼皮
陝西涼皮為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多使用小麥麵粉製作,也有米粉或其他澱粉製作。一般涼拌食用(但在漢中地區,熱食更為廣泛),種類繁多,製作方法各異,調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不同。涼皮歷史久遠,涼皮傳說源於秦始皇時期,比較常見的種類有有麻醬涼皮、秦鎮米皮、漢中麵皮、岐山擀麵皮、麵筋涼皮等。
西安涼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全國,特別是在炎炎夏季,假如你到西安街頭走走,就不難發現,不論男女老少,涼皮都以它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吸引著每一個人,無論大小涼皮攤上,時刻都是人潮擁擠。而西安涼皮因其投資小、利潤大、回報快,也成為小吃經營的首選項目之一。
柳巷面
柳巷面是陝西西安著名的面類美食。柳巷面得名於它最早開在東大街邊的一條窄窄的小巷子裡,小巷子叫柳巷,麵館本身並沒有什麼名字招牌,但時間久了,人們相約「到柳巷吃麵去」,柳巷面也就成了招牌,老闆也就坦然接受了。後來柳巷拆遷改造,柳巷面先是搬到了柏樹林街,其後柏樹林改造,柳巷面才搬到了如今易俗大劇院對面的這條窄巷裡,據說還開了分店。
這10大經典的老字號美食,去陝西西安旅遊,一定要嘗一嘗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