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開花的樹》
作者:席慕容
中文: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英文:
May Buddha let us meet
in my most beautiful hours,
I have prayed for it
for five hundred years.
Buddha made me a tree
by the path you may take,
In full blossoms I'm waiting in the sun
every flower carrying my previous hope.
As you are near, listen carefully
the quivering leaves are my waiting zeal,
As you pass by the tree
without noticing me,
My friend, upon the ground behind you
is not the fallen petals but my withered heart.
鑑賞:
這是作者寫給自然界的一首情詩。作者在生命現場遇見了一棵開花的樹,在替它發聲。」至於有些人把作品解讀成「女孩子站在那裡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詩,她表示「有點猶疑」。但她同時聲明,詩人的解讀只是其中的一種,因為讀者的解釋也有權威性。
全詩共三節。第一節抒寫了「 我」 對「 你」 的深切期待。「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痴人痴語, 痴得讓人感動。你能說這不可能嗎? 五百年太長, 但和巫山上的神女相比, 五百年又太短。為愛而期待,千年萬年又何妨。這是一個美麗的夢, 儘管美麗得有點憂傷。這裡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 先聲奪人, 把熱烈、誠摯的愛塗抹得如此濃重。詩的第二節, 「 我」 以樹的形象出現。「 樹」作為一個意象承載了「 我」 的愛的全部內涵。五百年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佛, 「 佛於是將我化作一棵樹, 」 詩人為何要將「 我」 化作一棵樹呢? 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我」 作為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 日日夜夜守望著愛情, 堅貞不渝, 何等的熱烈、執著。這種感情非此意象難表達。詩的第二節接著寫道: 「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花開還要「 慎重」 , 可見不是隨意開放, 只是為「 你」 而開放, 將「 我」 「 最美麗的時刻」 奉獻給「 你」 。「 朵朵」 ,花開熱烈,正因為「 我」 對「 你」 愛得熱烈。「 前世的期盼」 照應詩的第一節「 求了五百年」 ,說明這種熱烈的愛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由來已久,使人聯想到愛情的逾久彌堅。
詩的第三節寫「 我」 的心靈低語。「 當你走近請你細/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顫抖的葉」 發出的微響是來自我心底對愛的聲聲呼喚,因此,「 顫抖」 的不再是葉,而是「 我」熱切期盼的心,可「 你」 卻沒有停留地走過去,「 我」 的傾訴付諸東流。無論何種原因, 這種結局對「 我」 來說都是殘酷的、令人心碎的。既然花只為「 你」 開放, 而「 你」 卻「 無視地走過, 」 那花還為誰榮呢?「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飄零的分明是花瓣,卻又不是花瓣,看似矛盾,實則是物化的情感。花自飄零,人自惆悵,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