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是有名的能源城市,更是大運河故裡。這裡的大運河指的是宋朝時期有名的河流,名叫汴水,又名渙水。汴水與淮北結下了深刻的聯繫,位於濉溪縣中南部的臨渙古鎮名字就是由此而來。臨渙古鎮距離濉溪縣約37公裡,臨靠汴水修建,是古時是連接南北兩地的重要樞紐。佔地面積約168平方千米,別名古茶鎮,已有1000多年歷史,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
臨渙是民間藝術匯集之地,有淮北墜子戲、絲弦、大鼓、梆子戲、泗洲戲等數種戲曲文化,其中大鼓的特點是一人連唱帶說,一手擊鼓,一手打板,在秋冬農閒時節,走街串巷,多為戲曲改變的片段與故事,民間稱作大鼓書,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渙的古建築也是數不勝數,城內有文昌宮、山西會館、袁氏宅院,城外有眾多古墓群。臨渙的城牆充滿歷史痕跡,修造於春秋戰火時期,為東西等長的正方形結構。在古時被當作防禦工程修建的,除了城牆高大厚實之外,城牆在四面皆有一個城門,城門上四角都有角樓,用作監測和防禦。西面有六座烽火臺,東面有三座烽火臺。
臨渙古鎮的茶更是一絕。臨渙是不生產茶的,在臨渙南側200裡左右的地方有個名叫六安的產茶地,生產一種紅茶,這種茶可用於解酒、提神、消暑,還可暫時緩解饑渴。但是臨渙古鎮喝的不是茶葉而是茶梗,用泉水衝泡紅茶棒製成的「棒棒茶」,色澤紅豔,味香悠長,品上一品更是甘甜無比。傳聞紅茶棒只有用臨渙的泉水衝泡,才有獨特地道的香味,其他地方的泉水都衝泡不出這種味道。以前茶館用的是回龍泉水,後來因為渙水水質遭到汙染,改為古城牆腳下的龍鬚泉水,不過口感並沒有變差。
在唐朝時,臨渙就出現了茶館,宋朝開始臨渙鎮內經營茶館的遍地都是,臨街都會設有茶攤,根據當地的縣誌記載,往來的商人途徑此地都是帶上臨渙的泉水和紅茶棒,作為日常送禮之用。明清時期更是達到鼎盛時期,鎮上有20多家茶館,臨渙鎮民好飲茶的習慣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臨渙對於擇水、選器、沏泡都有一定的講究,選用的泉水皆是來自回龍泉水。如今的保存下來的茶館依舊有2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建築。
臨渙古鎮有三種特別傳統的小吃,一是培腐乳,在臨渙存在了上千年,要經過數十道工藝流程,從生產到製作需要10個月的時間,在秋季涼爽時節才可以售賣,分為臭乳、香乳兩種。二是馬蹄燒餅,因形狀似馬蹄而得名,橙黃焦蘇,滿口溢香。三是包瓜,是一種醬培包瓜,內部有各類醬菜,稱其為菜中菜,已存在數百年之久。
元朝之後重修了大運河,整改了河道,臨渙也失去了水運的優勢,逐漸沒落,直到被一組拍攝臨渙茶館中茶客的照片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個皖北的小鎮才可是活了起來。也許這裡沒有什麼盛名,但一把茶壺,傳承了數百年,茶裡茶外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