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通知,在經過各州市文化和旅遊局選拔推薦、專家組綜合評定和完成公示後,決定將26個縣、鄉命名為「雲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景東彝族自治縣安定鎮在列。
今天
先給大家介紹「瀾滄」~
瀾滄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瀾滄江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拉祜文化。
瀾滄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在瀾滄,不論你走進拉祜山寨、阿佤木樓、哈尼人家,還是布朗茶鄉等,都可以聽到悠遠的古歌、纏綿的口弦、鏗鏘的木鼓和陣陣的鋩鑼。當你看到藝人們如痴如醉的表演,你會感受到「心淨如清泉,赤誠如烈火」的純樸。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為拉祜族創世史詩,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牡帕密帕」為拉祜語音譯,意為造天、造地。一般由「嘎麥巴」(拉祜語,意為會唱詩的人)以「嘎麥科」的形式流傳於拉祜族民間,因流傳年代久遠,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容,演唱時須遵循嚴格的唱腔,嚴格的韻律來進行演唱。
《拉祜族蘆笙舞》
蘆笙舞是拉祜族歷史悠久的代表性民間舞蹈之一。主要流行於拉祜族聚居地及跨境居民住的拉祜族村寨,是經數代拉祜族群眾和民間藝人創作、加工、傳承,千錘百鍊的傳統文化遺產。
《拉祜族擺舞》
流行於瀾滄縣境內的拉祜族擺舞,內容主要表現拉祜族原始宗教禮儀、生產生活、歡樂情緒等,是拉祜族女性自娛的民間傳統舞蹈。
擺舞流傳於瀾滄縣拉祜族聚居地區,群眾基礎廣泛,影響極廣。它不受時間、地點、人數的限制,大家只要高興就聚而舞之,在重大的傳統節日、喜慶、婚事嫁娶等場合最為盛行。對拉祜族人民來說,沒有歌舞就像「吃飯沒有鹽巴一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們在一起以舞蹈表達對神靈的感激和敬奉,追求超脫自然束縛的理想境地,慶祝豐收年成和祈望來年平安幸福。
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歌舞。在瀾滄縣境內,約有20萬左右14歲以上的女性會跳擺舞,擺舞已成為被當地群眾普遍熟知和認同的舞蹈。其中,以糯福鄉南段村的步伐型擺舞和東回鎮班利村的擺手型擺舞最具代表性,兩地也被譽為「拉祜族擺舞之鄉」。當地隨時可以組織50-100人的擺舞表演隊,充分體現了拉祜族「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的真本領。
拉祜族擺舞逐漸從本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發展成為瀾滄各民族普遍接受的群眾性舞蹈,其間湧現出了許多領軍人物,李石開、李娜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為宣傳瀾滄、弘揚拉祜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彩雲獎」獲獎作品
——舞蹈《擺出一個春天》
「擺呀,擺出一個春天;擺啊,擺出一個希望」!舞蹈取材於拉祜族傳統民間舞蹈——擺舞的基本元素,通過一群美麗婀娜、勤勞聰慧的拉祜少女踏歌起舞、鼓舞歡騰的舞臺場景,生動地表現出拉祜人民堅定不移,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懂你
你關心的「景東」
下期再與大家見面哦~
來源:普洱文旅資訊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