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吐不快的直新聞
黎智英私人助理涉嫌抹黑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之子
當地時間周五,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刊文指,本月中旬網絡上流傳的一份有關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之子亨特·拜登的64頁「調查報告」——指其在中國「有商業利益糾葛」——或是由香港《蘋果日報》委託虛假的情報機構所撰寫的「假新聞」。
在這篇名為《一個虛構的人物如何為亨特·拜登甚囂塵上的陰謀論奠定基礎》的報導中,NBC表示,該「調查報告」的作者自稱「瑞士安全分析師」,名為馬丁·阿斯彭(Martin Aspen);但其個人履歷上聲稱曾工作過的情報公司澄清並無此人,公開資料和社交媒體上也沒有該人在瑞士生活的記錄,他的個人圖片也被證實為「人工智慧合成」。
NBC調查發現,馬丁·阿斯彭是以「颱風調查」情報機構的名義撰寫該「調查報告」,但該機構根本不存在。而最早發布該文件的人士中的一員,克里斯多福·巴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近日承認,「馬丁·阿斯彭並不存在」且「自己有份參與撰寫該報告」。
有趣的是,巴爾丁還對美媒表示,這份刻意抹黑拜登之子的「假新聞」是由香港《蘋果日報》所委託;他稱,「《蘋果日報》的發言人曾與與其合作處理相關文件」。
當天,《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通過視頻進行回應,承認其私人助手馬克·西蒙「Mark Simon」 就是巴爾丁所謂涉事的「《蘋果日報》發言人」。 隨後馬克·西蒙也在Twitter上承認確有參與此事,自稱是以「私人身份」委託巴爾丁「對報告涉及的相關人士進行調查」,並在黎智英的私人公司帳戶中提取了一萬美元,作為「調查經費」支付給了巴爾丁。他還表示,「本無意發表該報告」。
黎智英則反覆強調,由於馬克·西蒙「僅」提取了一萬美元作有關研究,故「無需其批准」,因此他本人對此「毫不知情」。
儘管黎智英和馬克·西蒙試圖在遣詞造句上淡化此事,將其描述成一個「意外」,但這份虛假的「調查報告」此前曾被川普直接用做指控拜登在擔任副總統期間「與烏克蘭和中國有秘密交易」的證據,並大肆炒作。
對於外界而言,川普需要抹黑拜登家族的材料,而黎智英正好擅長創造這樣的「黑料」,同時黎智英又需要川普對其在國際上的支持,雙方「一拍即合」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考慮到美國2020年大選不過數日之外,以及「假新聞」和「操縱輿論影響選舉」在美國社會內部的高度敏感性,無論黎智英和馬克·西蒙如何解釋,這份「調查報告」對美國社會的惡意影響是無法否認的,香港《蘋果日報》很難不引起美國輿論場的極大敵視,其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或毀於一旦。
事實上,香港《蘋果日報》已經不管不顧黎智英和馬克·西蒙說了什麼,直接發聲明指「從未委託巴爾丁或任何人士撰寫任何文件或報告」;臺灣《蘋果日報》也跳出來表示,NBC的報導「嚴重謬誤」,否認與抹黑亨特·拜登的「調查報告」有任何關聯。
但弔詭的是,臺灣《蘋果日報》在聲明中提及,約兩個月前曾取得「颱風調查」情報機構發來的「調查報告」文本,至於為何會取得,取得後又做了什麼,則未有詳細解釋,只是批評NBC「未有查證便報導」,「促請儘快澄清」。
海外港人入籍他國3年不返港即失居留及投票權
據港媒報導,港府近期計劃推行內地港人投票,而反對派則質疑為何不包括海外港人。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周六表示,居於外地多年的港人大部分已入籍他國,根據《國籍法》自動放棄中國國籍。
「根據《入境條例》,本身是中國公民(即擁有中國國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旦不再是中國公民,隨即喪失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本身不是中國公民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旦持續離開香港三年或以上,隨即喪失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換言之,海外港人若3年內沒有回港,即喪失在港居留權,也不屬於香港永久性居民,因此將失去投票權。
葉劉淑儀指,目前香港社會有關選舉的法例,對「選民」的定義是「在香港通常居住的永久居民」,但至於如何理解「通常居住」,法律上則無明文規定。
她強調,在內地居住的港人,由於讀書、工作或有家人在內地等因素經常奔波兩地,明顯符合「通常居住」的條件;但是對於長居海外的港人,特別是近兩年可能因社會事件或疫情而未有返港的人群,「很可能已經喪失了居留權」。
葉劉淑儀稱,判斷居內地港人是否屬「通常居住」,要比判斷居海外港人容易得多。因此,先從居內地港人入手,不失為推動港人異地投票的可行之策。
她最後以新加坡、澳洲及美國等為例,指上述國家的國民可在所屬國家的駐港領事館投票,以此呼港府能拿出勇氣及魄力,參考相關做法,早日落實港人在內地投票的安排。
陳茂波:全民派錢需審慎
周六,陳茂波在接受港媒採訪時提及,剛剛在北京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對此,陳茂波指,港府正在與深圳方面商討,於落馬洲河套區設立港深創科園,預計可在2022年交地並破土動工,打造完整的創科生態圈。
外界注意到,港府此前推出的第二輪「保就業」計劃將於11月結束,陳茂波當天明確稱,不會推出第三輪「保就業」計劃。
他引述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建議指,「進入疫情受控後的重啟經濟階段,政府的措施不應再缺乏針對性,以免造成浪費之餘,對部份受重創的行業卻只是隔靴搔癢」。但陳茂波否認「保就業」計劃會前功盡棄。
至於未來港府還會否再「全民派錢」,陳茂波表示穩住經濟不能「一招了」,需審慎行事。他表示,下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的「派糖」規模會有所調整,「傾向於以現有資源改善政府服務」。
有分析指,港府相關紓困解難政策的調整,或與保持健康的財政訴求有關。當天陳茂波對媒體表示,2021年港府的政府財赤將至少達港幣3000億元,再加上賣地收入下跌,經濟波動等對稅收有負面影響的因素,當前港府財政開支必須要進入「整固階段」,相關支出「應使則使(該花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