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匆匆忙忙的現在生活中,一個名字總是能夠引起我們心頭萬般情緒。長安清酒翻閱歷史,在古典中翻出我們古人對於「酒」的取名。
古人醉得矯情,挑意境。
「春飲宜庭,夏飲宜郊,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雪夜,室內,紅爐,綠酒,美得跟畫似的,喝酒得喝出這麼個境界來。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喝酒,要用這樣的審美態度。
對於給酒起名字這件事情就更不含糊了。比如從「平原督郵」、「青州從事」,一路到現代電影裡的「醉生夢死」,都不甘心於只叫「酒」這麼簡單,酒的命名方式也是花樣繁多的。
歷朝歷代的酒都有或奇巧風雅、或內涵豐厚的名字。漢代有漢武帝十分鐘愛的百味旨酒(又作「百末旨酒」),以百草華末雜酒,有蘭花浸的蘭英酒,有金漿醪,有烏程若下酒;魏晉有白墮酒,崑崙殤。
隋煬帝的《望江南》中曾寫到「湖上酒,終日助清歡」。湖上酒、玉薤酒都是隋朝皇宮著名的御酒。
唐朝宰相裴度的「魚兒酒」堪稱一絕。裴度常用魚兒酒宴客,這個酒是這樣的,先將龍腦香凝結,刻成小魚形狀,每喝沸酒一盞,就投入一條龍腦香刻成的小魚。龍腦香是一種珍貴的樹脂香料,來自波斯等國。在沸酒中投入此香料,酒會更加香氣撲鼻。
古人在這方面真是不惜工本,不惜時間的。
宋代張能臣的《酒名記》,收錄了宋代天下酒名一百多種,酒名都甚為雅致,散發出濃鬱的文化氣息。如后妃家的酒名有:香泉、天醇、瓊酥、瑤池、瀛玉;親王及駙馬家的酒名有:瓊腴、蘭芷、玉瀝、金波、清醇等。
《酒名記》還羅列了27種市店名酒,如豐樂樓的壽眉、和旨;時樓的碧光;高陽店的流霞、清風、玉髓;梁宅園子店的美祿。蘇東坡曾特意為一種叫「洞庭春色」的黃苷酒做了《洞庭春色賦》。
在《元氏掖庭記》中可以看到,元朝的宮廷酒有露襄飲、瓊花汁、玉團春、石凍春、葡萄春、風子腦、薔薇露、綠膏漿這些美麗的名字。明朝時皇親魏士望的家釀酒遠近聞名,常作為貢酒入宮,品種多達五十多種,酒名有秋露白、荷花蕊、佛手湯、桂花醞、菊花漿、芙蓉液、蘭花飲、金盤露……單聽酒名就引人入勝,據傳味道更是甘洌。
清代宮廷的蓮花白,據記載是採瀛臺荷花的蕊,加藥料,製成佳釀,注於瓷器,上蓋黃雲緞袱,只賞賜親信的重臣。「其味清醇,玉液瓊漿不能過也。」
如此種種,數不勝數。名字是一種寄託,借酒消愁始終是東方人對酒最重要的需求。人們的情緒需要在酒中得到紓解和釋放。
酒使人豪橫,酒使人解脫,酒使人發洩,酒使人纏綿,酒使人忘憂、使人醉。酒名讓這些情緒有了最直觀的發洩。若是兒女情長,情意綿綿,應景的酒名該是「薔薇露」一類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俠則必須來二斤「燒刀子」壯聲色了,聽著就霸道。
各式酒名若編成一段類似「報菜名」的「說酒名」單口段子,估計會累壞了表演的夥計。
當然,現在的長安清酒根據其口感的不同,也為它們賦予了最美好的名稱。
玫瑰花釀取名為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正好玫瑰總是與美人有關,所以女性睡前飲用,冰鎮、加冰塊或溫飲。
菊花花釀因為爽口取名為「小清」,聽上去就是那麼清澈可人,文人雅士最好一起吟詩作對,風流之姿讓人嚮往。
桂花花釀因為醇香取名大度,偏向君子豁達開闊,好友相聚,知己相約,人生又的幾回搏。
不知道你們周圍有沒有好聽的酒名,歡迎來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