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村附近的梅溪水庫中有一座「水下橋」--「磬裁第三橋」,正常情況下沒於水面之下,多數時候只能見到橋頂的部分,只有到枯水期,才能一睹「磬裁第三橋」的雄姿。「磬裁第三橋」,原為東慶橋,是進出梅溪山谷上遊的重要交通主道,也是必經之路,原橋毀於清末。民國九年(1920),東慶橋第三次被大水所毀,在上海做生意的童村的童中蓮四處募捐並得到同鄉陳磬裁的慷慨解囊,一人出資建造此橋。因這是陳磬裁所捐建的第三座橋,為感謝他的善舉,童村人改東慶橋為「磬裁橋」,1993年梅溪水庫建成後,「磬裁橋」被淹沒於水下。
陳磬裁,鄞州區姜山陳鑑橋村人,在家鄉捐建了「十橋十亭」,多年前就已看到了「第三橋」、」第四橋「、」第十橋「(黃昏晨橋)和「第一亭」、「第四亭」、」第五亭「,因"第三橋"在水下,為了看到全貌,一直在等特乾旱的季節,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如願,因這幾個月寧波極少下雨,今天一早臨時決定去碰碰運氣,看能否見到「磬裁第三橋」的全貌,到了那裡一看,竟然整座橋都已露出水面,還能站在橋上欣賞周邊的美景,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這樣看來,這橋很早就已露出水面了。
千年古村落,聞名教授村--童村
這是以前拍的,只能見到橋頂的一小部分。
「水下橋」--「磬裁第三橋」
這應該是以前通向「磬裁三橋」的古道
現在,因水庫處於極低的水位,「水下橋」--「磬裁三橋」已全部露出水面。
一步一景,換個角度的看到的「磬裁三橋」
「磬裁三橋」
雖說現在小溪快斷流了,但要過小溪還必須要從橋上通過,現在這「水下橋」又恢復了「橋梁」的作用。
橋額為「磬裁橋」,在中間還有兩個小字「第三」。
在」磬「字的右邊還能看到」東慶橋,口年四月重建「,那年看不清。
站在橋上能欣賞周邊的美景
」橋心石「
橋面的圖案
這橋面上的上層水泥已脫落,不知是淹沒後脫落的,還是淹沒前就已沒了。
前方就是梅溪水庫的主庫區方向
這是欣賞美景後的代價,這泥地看上去很硬,結果不小心踩在了上面,二隻腳一直慢慢往下沉,一直沒到小腿,跟"沼澤地"一樣。各位朋友,你們如去的話,一定要帶根木棒,要不就不要去走泥地。
這是同一地方,十幾分鐘裡出現了二次這樣的情況,就是這人也犯了我一樣的錯誤。
前面山下有一大片水杉林,再過段時間,等水杉葉紅了一定很美。
部分水杉已變紅
因梅溪水庫是飲用水源,如要去的話,請不要亂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