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開了八年的豬欄酒吧鄉村客棧,牆內開花牆外香,英國的BBC、美國的《紐約時報》、法國著名的家居雜誌,都曾對它做過大篇幅報導。
作為徽州地區最早開設的一家鄉村客棧,豬欄非常國際化。法國一個女作家寫過本《石頭與墨的故鄉》,其中對豬欄有專門篇章介紹,所以來豬欄的法國客人最多。「我們接待過法國大使、瑞士大使、歐萊雅的全球總裁,久石讓也曾來住過,但大家每次都問我法國國寶級演員朱莉葉比諾什的八卦……」
國內愛豬欄的名人也不少,比如導演張元很愛豬欄二吧,我們來之前的幾天,電視劇《重案六組》的組長一直在豬欄度假,「晚上還和我們摸著月光下地掰玉米,很好玩。」
豬欄還曾承接過一對英國年輕人的婚禮,「他們請了一大家人過來,大家散住在同一個村裡,但各玩各的。」西方人婚禮一定要用白色,寒玉覺得徽式建築搭配白色帷幔可能不好看,但那對新人堅持用了藍色和白色作為主基調布置婚禮現場,「效果出來也蠻浪漫的。」記憶最深的,是他們選了璧山當地的芝麻糖作為喜糖,用最老式的紅紙包包裝,這些細節讓人感受到徽州的日常生活細節是很有魅力的 。
漫步豬欄,你常常會覺得細節很驚豔:她用最普通的醃菜罈插蘆葦和桂花;用手織靛藍土布做桌布;從老鄉家花三五十塊收來80年代舊沙發,再到鎮上找裁縫按她的設計改造成新沙發;買18塊的礦用白熾燈做廳堂大燈;從舊貨市場淘來民國時期的舊檯燈……「一是提倡環保,另一個,你不覺得這些老東西是去了火氣的,和它們相處,內心也會很平靜嘛!」
它的整體設計,是主人本身思想和境界的一種釋放,它充滿自然主義的精神,是對傳統充分理解後的尊重和融合。它是樸素、原味但又時尚的,既有濃鬱的懷舊氣氛又又充滿鄉村和世俗的輕鬆、愉悅,這就是主人所追求的生活品質。
此處最出色之處,是主人讓「歷史」延續並賦予了它生命,化腐朽為神奇,修舊如舊,卻多了一層舒適。在這裡,每一間客房的布置都完全不同,各見特色,床上的床罩、靠墊、甚至有些被套、床單都是女主人設計並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她說她喜歡那些手工的針腳。
豬欄裡的公共活動空間很大。最著名的就要算是院子裡的一個小酒吧了,這裡原來是一個豬圈,現在的主人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微型酒吧,頂上有懷舊的大吊扇,緩緩轉動,巨大的長桌是從汽車報廢站當廢鐵買來的,一些休閒的藤椅,還有一條鄉間老電影院的椅子,上面用紅漆寫的號碼還能辨認。鐵桌上西式的蠟臺,古老的石臼,無處不顯出主人的精心。你大可以天天和豬友們賴在這裡,做一回天堂裡的豬。
二樓的書房有寬帶大家可以自由上網,書房裡的書籍有許多是來過的朋友們留下或寄來的。音樂廳在二樓的半層上,許許多多的CD,主人很發燒,從歐洲小教堂的聖歌,到蕭邦,到巴赫,到披頭四,到非洲大陸的靈歌……,你可以坐在地毯上,也可以點上一支桌邊的蠟燭,在灰色的搖椅上,半夢半醒。
穿過音樂室可以到二樓的露天陽臺,這裡是看星星的地方,看那些小時侯看過的星星,有人感到:「黃山腳下的星空如此巨大,如此黑暗!」
三樓是敞開式的觀景臺,可以眺望西遞的全景。「我們面對山/山面對我們/雲煙飄過的紅塵/我們把這終生的皮膚脫掉又穿上」。此時,青山和我們面對,黑色的瓦頭陷入久久的冥想。你可以一個人在屋角發呆,也可以潛入一塊青磚。如果是傍晚,你可以看到黃昏的閘門被緩緩打開,金色的空氣扇動著翅膀,飛行的鳥,行走的針線。沒有人知道你的來歷,沒有人發現你的與眾不同。
(本文資料來自網絡,由本編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