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李忠 夏連珠 撰稿:魯世超
桃米村,位於臺灣省南投縣埔裡鎮,距臺中的直線距離約33公裡。1999年的「921」大地震,使桃米村受到重創,加之交通閉塞、資源極為貧乏,桃米村成了埔裡鎮最貧窮的村。震後,新鄉紳廖嘉展夫婦帶領村民積極開展重建工作,走上了生態旅遊的鄉村振興之路。經過對當地資源的挖掘,桃米村建立了全臺首個青蛙觀光特色社區。歷經十多年重建,桃米村已經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桃米村旅遊導覽圖
國 家:中國
區 位:臺灣省南投縣埔裡鎮
坐 標:23°56′39.90″N, 120°55′57.27″E
地理範圍:約18km²
人 口:1,234人
特 色:全臺首個青蛙觀光主題社區
桃米村在震後除了生態一無所有,而桃米村的生態有著巨大的優勢:生態專家意外發現這裡竟有多達23種臺灣原生物種的青蛙,佔到所有原生種類的72%。於是桃米村人在修復生態環境基礎上,全域主打青蛙主題,創造了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典範。
桃米溪是桃米村的「母親河」,但曾經臭氣燻天、汙染嚴重。桃米村重建的第一步就是發起了護溪行動,桃米村修復了200多個池塘溼地,並開發了一系列溼地公園景點。
發起和主持桃米村社區重建的新鄉紳廖嘉展等人,將日本知名建築師坂茂在神戶大地震後為鷹取社區設計的「紙教堂」引進落戶於桃米村。搭建「紙教堂」成為構建社區居民精神原點的重要手段,既傳遞鷹取社區重建的精神信仰,又創造了一個體現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信仰,可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 生態紀念地 ▶
紙教堂前方的「丁芳池」曾是921地震形成的深坑。在震後重建中,深坑被改造為景觀池塘,與紙教堂相互映襯。
◀ 喚醒鄉村活力 ▶
紙教堂兼具教堂和社區會所之用,在這裡可以舉辦音樂會、展覽、研討、講座、技藝學習等活動,儼然成為了臺灣最具活力的文創園區之一。獨特的建築材質也吸引了眾多外地遊客關注,紛紛來此參觀拍照,已經成為南投的一個重要景點。
桃米村擁有臺灣青蛙種類的72%、蜻蜓種類的31%、鳥類種類的16%。因此,桃米人把青蛙作為生態社區營造的抓手,並將這一特色進行極致利用。在「母親河」桃米溪旁,設置有關於生態資源的多個展牌,既是向遊客普及自然知識,也在本地人的心中樹立起對新故鄉的自豪感。
◀ 青蛙「符號」▶
桃米村主打青蛙主題,在各種建築和景觀節點處設置擬人化的小雕塑,對這23種青蛙進行展示,增加趣味性和知識性。甚至連廁所也分別用公蛙、母蛙、「身體不便蛙」進行區別。
◀「祈福」青蛙 ▶
藝術家創作的「祈福蛙」形象,將本地最大的生態特色——青蛙賦予了為災難祈福的精神職能。遊客在河濱蝴蝶步道上偶遇「祈福蛙」,不斷強化著對本地自然特色和震後重建精神的印象。
桃米村距臺中的直線距離約33公裡,遊客很容易成為過路客。因此桃米村通過強化民宿經營,吸引人們在這裡停留下來。民宿有的保持了純樸生態的樣貌,有的則採用浪漫的歐式風格,並且每家都提供生態導覽的服務。民宿已與景點共同構成了對遊客的吸引力系統。
◀ 生態可見學 ▶
草湳溼地佔地4公頃,是桃米村裡最大的溼地。溼地兩座生態池均以生態工法打造,還有蜻蜓流籠、嚇一跳橋和青蛙簡報室等設施,適合親子家庭一起進行生態探索。
◀ 生態可遊玩 ▶
儘管佔地面積小,但設施豐富、充滿樂趣的戲水池中有三座「火山錐」、四個噴水柱,還有拱型的水幕、溜滑梯、水上舞臺等遊樂設施,這些設施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愛,大大延長家庭客群的逗留時間。
「瑪夏佛Maahape輕食區」被自然環境環繞,可以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餐飲,包括依時令推出的新鮮果汁、自製的蛋糕、甜點等,是遊客回歸自然的休憩好去處。紀念品商店內,出售各類青蛙主題的小商品。遊客帶走的不只是商品,更幫助桃米村聲名遠播。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圖片影像版權歸1/6圖片工作室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