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反催收」:誘導催收人員違規 惡意投訴、耍賴拖延償還欠款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起底「反催收」:誘導催收人員違規 惡意投訴、耍賴拖延償還欠款

30歲的張蒙(化名)有兩個身份。

過去,他是一名催收員。任職於銀行的委外機構,日常是幫銀行催收欠款。

但現在,張蒙站到了催收的對立面:反催收。

他的客戶幾乎都出現過信用卡逾期,不少人是因為頻繁刷POS機套現被銀行降低額度,債務無法接續。張蒙以法律諮詢、投訴銀行客服等方式,協助這些客戶通過銀行的審查,獲得一定的利息和違約金減免。

在銀行內部,「反催收」這個概念被稱為「模板投訴」、「誘導催收人員違規」、「代接催收電話」等,意味著使用相同理由、相同措辭甚至相同律師函地址的投訴,進而獲取銀行分期甚至是減免息費的機會。

在線上,張蒙們在社交軟體中宣傳能為逾期貸款人提供「逃債」機會。線下,他們隱藏在重要商圈的寫字樓裡,提供「法律諮詢」服務。

但這無法掩蓋「反催收」處於灰色地帶。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刑事辯護部主任彭逸軒認為,「反催收」既與我國的制度設計不符,也與我國提倡的社會風氣不符,「欠債還錢原本就是沒有爭議的價值觀。」他稱,「反催收從事的活動顯然不在法律規定的金融服務之列。」

2019年9月2日,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發布風險提示稱,有「維權人士」謊稱可以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而監管機構在調查處理的過程中發現,這類行為會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應防範其中的風險。

藏匿於社交軟體裡的反催收公司

成為反催收員後,張蒙活躍於社交軟體,專門講授催收圈的規矩。

社交軟體成為反催收公司主要的獲客來源。儘管「反催收聯盟」貼吧已經被百度取締,但現在還是能在貼吧和微博上找到痕跡。

新京報記者發現,在「債務重組」貼吧,有人發布「逾期協商案例」、「停息掛帳」處理指導。

「債務重組」貼吧裡的反催收廣告。

「不分期每天都面臨著催收,還有可能會被起訴,所以分期是最好的辦法。」該貼吧置頂的一則廣告試圖引導來者。

每家從事「反催收」的公司都會「修飾」自家業務。比如「債務整理」、「欠款管理」、「法律服務」。形式也不一樣。有些公司指導電話投訴,有些開培訓班,還有些幫人打官司。但最終,他們都會指向一項銀行特殊業務——「停息掛帳」,即欠款人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時還款,但仍有還款意願,可以和銀行協商,對欠款進行分期,最長可以分成5年還款。期間,這筆債務不產生新的利息。

新京報記者發現,在某短視頻軟體上,共有461家機構在運營「債務重組」。記者曾循跡搜索到瀋陽某反催收公司,其創始人被譽為「債務整理中國本地化創始人」。

該公司曾主打培訓業務,在學員繳納3980元培訓費後,會被傳授一套與銀行打交道的話術。為了保證學員為真實欠款人,他們會查看債務人的徵信材料,並對債務人進行裡裡外外的詳細調查。

另一家反催收公司承諾,只要欠債人提供徵信信息,他們就能根據帳單提供建議,20個工作日內讓欠債人拿到還款協議書,還能在網上查到分期方案。

還有反催收公司發來《委託協議》,提供諮詢服務。服務分為協商階段和仲裁階段。簡單來說,如果債務人沒能通過與銀行客服協商的方式達成分期還款的目的,則這些諮詢公司將以代理人的身份幫助債務人上法庭解決問題。

涉及到收費,幾家諮詢公司給出的共同方案是,依照債務人欠款總額,按比例收取代理費。不過,在此之前,債務人要支付500元誠意金。

幾家公司諱莫如深的是,與銀行打交道的過程。他們均表示「銀行有關係」,但至於是什麼樣的關係,則避而不談。

新京報記者獲取了一份某商業銀行針對反催收行業的專項研究。

研究報告提到,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影響,部分企業和個人遭遇停工、停產,收入銳減,進而導致還款能力下降,陷入債務危機。

儘管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出臺多項措施號召金融機構通過貸款展期、續貸等方式給予企業和個人一定的支持,然而,這些機構的善舉卻被「有心人」當做惡意逃廢債的擋箭牌。甚至有組織從中找到商機,成立「反催收聯盟」,在各大社交平臺公開傳授如何利用疫情期間相關政策拖延還款。

他們以此謀利,悄然形成一個以「債務重組」、「信用卡退額」為名義的黑色產業鏈,同時教唆借款人惡意上訪、投訴甚至民事濫訴,對司法機關公權力、公信力形成了蔑視和挑戰,也埋下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群發性事件隱患。

「反催收聯盟」的惡意投訴材料。受訪者供圖

該研究團隊認為,反催收逐漸產業化,並具有公司化運作、線上推廣、從業者由催收員「反水」的特徵。

部分催收員「反水」進入反催收行業

在投靠「反催收」之前,張蒙有六年的催收經驗。他學的是不沾邊的土建專業,招聘時,催收公司看中了他的低人力成本和勤奮踏實。

這是一家專門為銀行催收欠款的公司,位於瀋陽的鬧市區。接待處使用防盜門,進出輸入密碼並登記。此外,防盜門被用在每一個房間,使用者外出時會上鎖。牆上是籤約銀行送來的紅色橫幅,強調「合規催收」。

「一說催收,想起的都是港臺劇裡那些要帳的,挺危險,不還錢又噴油漆又砸東西。」該公司某部門主管柳俊(化名)說。事實上,這裡的員工們被要求穿正裝、白襯衣,端坐在工位上,保持商業禮儀。

張蒙還在的那會兒,催收員還可以靈活行事。上門找人、加微信、打電話,如果一個催收員想要回款,他需要做的只有——避免通信的死角。那時,國有銀行支持催收公司,客戶投訴很少得到支持。

但2018年後,催收行業發生了大轉變。《關於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通知》以及《網際網路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發布後,全國的催收行業都迎來了嚴監管。

「催收行業是本次掃黑除惡的重點,尤其是外包機構,很多被涉黑涉惡。」律師彭逸軒說。

嚴監管的態勢下,一部分催收員流失到了其他行業。而剩下的催收員,面臨的情況也大不一樣。

現在,催收員一天的工作從上繳手機開始。交手機是銀行的要求,作為乙方的催收機構沒有選擇餘地,這麼做是為了防止客戶信息洩露。這幾年,客戶信息洩露在催收行業發生過好幾起,大多是反催收行業的人「潛伏」催收公司時獲取的。

早8點是晨會時間,布置工作之餘,還被用來鼓舞士氣。9點,員工回到格子間,開始撥打欠款人電話。打電話要使用敬語,語氣平和。由於注重商業機密,辦公室都不允許拍照。另外,辱罵和發脾氣是絕對禁止的,一旦發生辱罵,催收員會直接被勸退。

中午1點,員工們有一小時的休息時間,可以拿回自己的手機。「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非常想上廁所都得憋住。」公司中層管理者李悅(化名)說。在這家公司,業績好的催收員一年下來能掙二三十萬,偷懶的員工會低一些,一般在五萬到十萬之間。

加班是常態,但這拯救不了回收率(催收回款金額佔籤約總欠款額的比重)。李悅說,過去回收率是70%,現在的回收率「能到10%就不錯了。」柳俊告訴新京報記者。

張蒙曾經是催收公司的業務明星,業績最好時,做到公司前三。他出身農村,一心希望在省城買房,經過幾年奮鬥,終於在瀋陽買了一套均價6000元的房子,也結了婚,有了穩定的家庭生活。「買房、裝修,都是我一點一點掙的。」

「我就是個專科,只能混成這樣了。不比別人,有本科學歷。」說這話時,張蒙帶點自嘲。

但現在,催收業式微,生存壓力之下,張蒙選擇成為一名「反催收員」。

李悅算過一筆帳,催收員催下來四萬元欠款,可以拿到兩三百績效工資。但反催收員的提成是客戶欠款總額的百分之十,一單足足漲了十倍不止。

張蒙給自己的理由是,「我做的是『個性化分期』」。他講了一個例子:有一位來自葫蘆島的女學生找到他,說父親得了股骨頭壞死,兩張卡,一張七萬,一張兩千。刷卡治病花去7萬多,但她一個月只能掙3000元錢。逾期三個月後,銀行要求她還滯納金,一個月3500元。女學生帶著僅有的300塊錢來到瀋陽,希望和銀行交涉。但銀行不給分期,不給減免。沒有給出解決方案。無奈,女學生找到他,交了欠款10%的費用,最後由他出面,做了36個月的分期。

但某商業銀行負責人認為,這套指控銀行暴利的說辭是在偷換概念。「7萬本金怎麼可能產生3500元的滯納金,如果有滯納金也是350元。」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規定,滯納金比例為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5%。「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也是有規定的,就是未還部分的10%加其他應付款項。」上述負責人表示。

前催收員王峰(化名)也收到過反催收公司的橄欖枝。他把反催收定義為「還錢的」和「不還錢的」。「想還錢就去跟銀行談,不想還就投訴。」

在催收業內,反催收從業者多半做過催收,他們熟悉套路,法律意識強,會找漏洞。對於這些人的「叛逃」,催收公司總經理李望(化名)認為,「雖然是個人行為,但別人知道是我們家出的,聲譽還是會有影響。」

在李望看來,正是反催收員的頻繁投訴,使得監管部門對催收公司逼得更緊。

「對方(反催收員)打一次監管電話,我們就要被罰五千。對方反覆罵,我們一句都不能回,而且電話都不能掛。」李望說,電信運營商只要確認催收公司被投訴,會停掉該公司的整個線路。

「反催收」套路

在「反催收」圈內,流傳甚廣的一種技巧是:激怒催收員。

接到電話後,懂行的欠債人會用語言挑撥催收員情緒,甚至對其進行辱罵。「很少有不上當的。」王峰說。

催收公司和銀行都怕被投訴,這給了反催收的一方可乘之機。

王峰向新京報記者模擬了一段話術。

「你好,我是某某銀行/律師事務所的,你有一筆欠款到期了……」

「敞開跟你說,我不是不還錢,是現在沒有經濟能力,因為我也是在做生意,錢是虧損的,不是花天酒地了,我這也屬於正常消費。」

「那不行,我們要起訴了。」

「你怎麼說都行,我電話開著錄音,一旦你有違規,我就投訴銀行或者銀監會。真要人家查到屬實,我的投訴就會成功。現在是你幫我還錢,還是怎麼樣?」

「這個不可能,咱們研究下。」

「我還錢行,本金五萬,現在滾到了八萬,我只還五萬。你要不同意,不好意思,我不是不還錢,我每個月都在還。」

王峰說,這樣一套話術下來,催收方都會妥協。

李悅第一次遇到反催收是在2019年初。當時,一位30多歲的男客戶在電話中說自己無力還款,希望分期,語氣強烈。「但我們當時並不知道存在這種政策,於是就回復做不了分期,同時告知了拒絕還款的後果。」

之後,該男子以催收公司打電話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為由,將其投訴到銀監部門。但事實上,整個2019年,也是反催收崛起的年份,銀行都沒有授權催收機構協助處理分期停息。

「我大概是經歷了無數次反催收投訴之後,銀行才跟我們第三方這邊出臺了很正式的文件,說我們可以協助做分期。」而這一權限獲得的時間是2020年2月。但即便如此,反催收人員還是會設計陷阱。

「比如我們按照債務人實際情況做12期或者20期分期,但他會要求我們做60期。一旦達不到他的要求,他就會挑一些催收員的毛病,試圖也讓催收員大聲說話。」之後就是一輪投訴。

還有人會以第三方被騷擾為由投訴。疫情之後,李悅曾遇到一位欠款人,欠了6萬多元本金,兩年多來拒不還款,被銀行列為重點催收人員。催收員聯繫上該欠款人的叔叔,也是他填寫的第三方聯繫人。欠款人很生氣,他從短視頻平臺上的反催收視頻中得知,催收員的行為是違規的,於是一路投訴到了廣東省信訪局。不久,銀行和李悅所在的催收公司都被監管部門聯繫。

李悅記得,最終銀行幫欠款人做了「個性化分期」,換取欠款人在銀監部門的撤訴。

更有甚者,會開假證明。某銀行資管負責人表示,針對有還款困難的客戶的,商業銀行通常有一些減免息費的措施,包括殘疾的、貧困戶的、患大病的。但是他們調查發現,一些反催收機構會想辦法幫客戶拿到假病歷。

前述銀行調研後發現,反催收主要分三類:第一類主打法律諮詢服務,與客戶籤署協議獲得授權。第二類反催收會欺騙客戶,自稱在銀行內部有關係,可以搞定分期。而第三類就是偽造證明材料。

反催收還催生出一批副產品,比如誘導借款人使用套路貸。「先通過各種社交平臺發布『幫助上岸』、『防爆通訊錄』、『阻止催收』等信息,吸引走投無路的借款人上鉤,再製造虛假證明,助其逃過催收。最後,以虛假證明為把柄,要挾借款人使用他們推薦的套路貸產品。」哈爾濱的一位催收公司老闆了解到,還有反催收公司「介紹」欠款人到海外打工還債,「先幫他們逃過催收,再把人弄到國外去。」

王峰收到的銀行簡訊。受訪者供圖

對「反催收」尚難定罪

從今年起,反催收公司開始從臺前躲到幕後,與律所合作成了常態。

銀行不斷收到律師函、投訴電話,給日常工作帶來了極大困擾。有一段時間內,銀行經常收到地址相同的律師函。銀行調查得知,這家律所與反催收機構有合作關係。

某銀行內部人士發現,2020年第一季度,其所在銀行收到監管書面正式轉辦投訴393宗,其中催收類投訴佔比82%,協商還款類在催收類投訴中佔比為97%,模板投訴在催收類投訴中佔比高達64%。

整個催收行業都變得神經緊繃。加班是常態,即便下班,催收員們也還要拿著手機在電梯間裡答題,內容是合規催收。

以前,客戶在辦信用卡時會留下家屬或朋友的聯繫方式給銀行。但是一年多來,銀監部門收到了太多投訴,反映暴力催收,於是這些電話都不能打了。催收機構也不敢上門了,「現在你上門試試,客戶直接打個110,大環境已經不允許了。」某銀行內部人士表示。

「催收上卡得很死,條條框框的要求。欠款本金在5萬以上才可能構成信用卡詐騙罪。」一位催收員介紹,催收員在催同一欠款人時,中間必須得經過銀行兩次催收,且兩次催收至少間隔三十日。「我不接電話的話,你永遠都催收不到我,這就不是有效催收,那這就構不成詐騙。」

「這種局面跟反催收的投訴關係非常大,如果銀監沒有收到那麼大的投訴量,哪會有這麼嚴的監管?」但李悅同時認為這是好事,可以促使催收行業儘快調整到正規化。

作為前述銀行的監管方,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發布風險提示稱,監管部門收到消費者反映,有『維權人士』,通過微信群、QQ群等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慫恿消費者向監管部門、銀行投訴,謊稱具備『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的資格,提供統一的投訴模板;通過虛構消費者身份取得代理資格,代理消費者『處置』與銀行的信用卡債務。該行為不僅擾亂消費者還款計劃,而且收取未還款金額10%-20%的高額佣金;採取拖延償還信用卡欠款的方式進行,從而導致消費者需承擔逾期滯納金及罰息;個人徵信系統留有不良記錄。

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提醒消費者,請勿輕易洩露個人信息,正確用卡理性消費,明辨真偽謹防上當,通過正規渠道維權。

彭逸軒律師認為,「如果要從刑事上說,這類似於非法經營。」但彭逸軒也認為,對於新事物尚難以定罪。幾年前,有關部門打擊POS機套現時曾引用過這一罪名,並在法律界引起爭議。

現在,銀行只能在源頭上防範。安排催收員們做識別培訓。一旦遇上疑似反催收的客戶,就停催上報。金融系統相關行業協會也在制定高風險員工名單,如果被發現從事反催收相關業務,將被禁止進入銀行及催收系統。

而銀行也開始根據債務人的實際情況推出不同債務重組方案,幫助債務危機的個人渡過難關。

相關焦點

  • 起底「反催收」江湖
    這個「江湖」,叫「反催收」。套路「反催收」招數:投訴、耍賴、扮弱勢回想起去年2月份的一場遭遇,廣州某律師事務所的胡廣(化名)至今仍感到恐懼。南方日報記者「潛伏」群中觀察,此類「反催收聯盟」收費群已經形成一定惡性投訴套路,套路就是三個詞——投訴、耍賴、扮弱勢。在一個QQ群中,南方日報記者看到,組建該群並進行收費的「群主」是眾人的導師,他不僅在線指點群友如何應對催收,更掌握了一套「反催收」的套路。「我曾經也這麼扛過來,現在總結成為經驗分享給更多人。」
  • 信用卡反催收也敢信?誠信守約共護平安秩序
    但近年來關於催收,銀行業遭遇的惡意投訴舉報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以「反催收聯盟」為代表的投訴代理中介藉助短視頻類平臺等新興媒體,通過教唆消費者偽造減免證明材料、反映不合理訴求等方式謀取不正當利益,其背後隱藏虛假廣告宣傳、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捏造違法違規事實、黑惡勢力恐嚇威脅等違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及社會穩定。
  • 拒絕信用卡反催收陷阱,理性消費平安借貸是底線
    隨著信用卡使用人數的增多,信用卡逾期的問題越發凸顯,尤其是今年遇上疫情,很多人沒了收入來源,生活開支都靠信用卡維持,最後入不敷出沒有償還能力,只能面臨逾期。為保證不良金額的減少,銀行也全面啟動了計劃,受到疫情影響的債務人,在信用卡逾期之後可酌情享受5大政策扶持。
  • 網貸催收每天幾十個電話 我能投訴他嗎?
    當然,如果對方頻繁轟炸您的通訊錄,影響您和您的親朋好友的生活,選擇投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您可以到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官網:(網址:https://jubao.nifa.org.cn/ipnifa/index.html)進行投訴,或者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催收找你,不在乎你欠下多少錢!
  • 催收用什麼手段?弄的我們的心理崩潰!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果催收打電話給你親朋好友,而且是在你不知道情況下,那麼就屬於違規催收,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可以向有關部門去投訴的,在能聯繫不到本人的情況下,他們是可以向擔保人催收的,如果直接聯繫和債務無關的人員和家屬,就屬於違規催收。那麼催收有什麼手段呢?
  • 信用卡還款逾期已經三個月,中信銀行上門催收合理合規嗎?
    期間一直在跟信用卡中心進行溝通,說明自己無法及時償還欠款的情況。 6月17日下午,兩名自稱是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的上門催收。「他們催收上門的時候,我不在家,老母親不明情況,被嚇到了,而孩子也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現在一聽到敲門聲就害怕。」而且「兩名催收人員不顧實際情況,還去到物業詢問,我家房子的抵押價錢。」
  • 招商銀行疑似「洩露門」背後:信用卡不良高企,催收投訴不斷
    記者 李娜 實習記者 豐鳳鳴 報導招商銀行近日因信用卡催收陷入輿論風波。11月15日,知名博主袁啟聰通過微博爆料:妻子去世後自己接到一個私人手機號碼來電,來電者自稱是招商銀行的,要求其替妻子償還信用卡欠款,態度"極度無禮"。後得知催收者來自一家"收數公司",對此,袁啟聰質疑招商銀行疑似將其及其家人的個人信息洩露。"
  • 信用卡「反催收」借疫情升級「秘笈」,成影響金融市場平安秩序...
    財政部、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相繼出臺多項措施,為個人與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然而「反催收」、「逃廢債」固疾卻借疫情復發。信用卡「反催收」群體從中挖掘「黑色商機」,趁機加以利用,將政策變為其拖延還款、逃避催收的「理由」,慫恿、誘惑數萬持卡人逃避催收、還款,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
  • 網貸逾期,催收人員一般堅持多久會停止催收,一直不還會怎樣?
    網貸逾期後,催收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電話催收,每天不停地打借款人的電話來「逼迫」借款人還款。那為什麼催收人員會採取電話催收的方式呢?主要還是因為電話催收是成本低,見效快。很多借款人在催收的第一階段就會妥協,當然也有一些負債的網友實在沒有能力償還欠款,就會把將手機調成靜音或者是關機來躲避催收人員的轟Z。
  • 2020年7月起 信用卡逾期不用擔心被騷擾催收了
    如果發現自己信用卡逾期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電話暢通,主動聯繫到銀行信用卡中心,說明逾期的原因,並且造成逾期並不是惡意的,爭取免息分期的機會,重新制定合理的還款方案,也就是所謂的債務重組,也可以有效避免催收和起訴的風險。
  • 軟暴力催收屢禁不止,借款人如何正確應對?正確做法了解一下
    但是不乏有很多網友還在面臨網貸逾期後催收的騷擾,雖然G家一直在強調合法催收,但是在利益面前,催收人員還是選擇了無視,依舊對借款人進行各種軟暴力催收。催收人員那是一言不合就對借款人電話簡訊各種騷擾,甚至辱罵借款人。除了對借款人進行不間斷的騷擾之外,借款人通訊錄的親朋好友、同事領導都要被牽連,深受其害。
  • 已經多次說過沒錢,為什麼催收還會一直打電話?
    很多信用卡和網貸逾期的債務人都會發現,自己和催收說過多次,現在沒有錢,有錢會主動還的。可催收根本聽不進去,電話還是照樣每天打過來,甚至幾千塊錢的欠款不還,催收電話能打個幾年,這是為什麼呢?01欠款會委託催收公司處理信用卡和網貸逾期之後超過一定期限,銀行可能會呆帳核銷,暫時不會起訴,但為了回籠資金,欠款的客戶會委託第三方催收公司進行催收
  • 逾期後,催收電話讓人崩潰,應該這樣接,不但有效還不會再騷擾你
    信用卡網貸逾期後,只要我們暫時還不上欠款就會面臨被催收,那催收的電話打來,我們到底接還是不接呢?網貸的催收電話可以完全不用接:1.因為不管你接不接網貸催收的電話,只要沒有能力償還欠款,催收走的流程都是一樣的。
  • 別天真了,你可能並不了解中國的催收行業
    壞帳這麼多,自然加速了催收公司的發展。圖源:《半澤直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上半年,國內共有1.02萬家催收相關企業,從事催收的人員有30多萬人。在這麼多公司中,還有一些優秀的催收公司在策劃上市。
  • 永雄集團譚曼:催收行業獲得理解支持 發展環境持續趨好
    首先,銀保監會支持催收機構在引發投訴後與欠款人及第三方達成和解諒解,只有達不成和解諒解的才會對客戶單位追責,沒有刻意針對催收行業進行整頓。其次,公安機關加大了對違法犯罪行為及反催收聯盟的打擊力度,在上門檢查催收機構時,只要經營範圍合法且有銀行合法的業務委託即可。此外,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電信詐騙、掃黑除惡的行動中,公安機關將合法合規經營的催收機構排除在外。
  • 該不該接催收電話?教你對付催收最好辦法
    不接會擔心催收會通過什麼方式來找你,會不會爆通訊錄?會不會連你有過一次通話記錄的陌生人都不放過?不接電話的後果更嚴重的是信用卡必將會以惡意逾期和詐騙起訴,因為失聯是起訴和判決的重要因素和依據之一!網貸雖說不會輕易起訴,但時間久了,也不要懷疑平臺的決心!
  • 被指暴力催債的51信用卡,和它背後的「催收江湖」
    對於催收外包的處理情況,「51信用卡」方面22日下午向記者透露,「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經終止所有催收外包,未來催收工作將嚴格合規進行。」「51信用卡」方面也表示,公司將嚴格合規運營,對所有投資人、借款人,均嚴格按照合同履行,反對任何借款人的惡意逃廢債。
  • 聚投訴網友投訴點融網、U錢包:u錢包催收惡意恐嚇
    2020年02月13日 18:14,汪先生發起對點融網、U錢包的投訴。截止發稿前,點融網有效投訴3568次;U錢包有效投訴657次。
  • 信用卡網貸逾期以後,不接催收電話,會有什麼後果,你知道嗎?
    我個人認為,只要是我們一心想去賺錢上岸,不想被催收所套路或者是因為催收影響生活的話,可以不接催收的任何電話。有網友就該問了,我要是失聯了,催收肯定會爆通訊錄的。其實我們要知道一點,不管我們接不接催收的電話,只要沒有錢償還網貸平臺的欠款,他們都會爆通訊錄的。那我們還不如不接催收的電話,這樣就可以專心致志的賺錢。
  • 關於銀行的催收電話,負債人應該如何處理?是否可以不接
    首先,負債人需要承擔由欠款逾期產生的各種誤會;其次,信用卡逾期後負債人還會接到各種催收電話,正常的休息和工作都會被打擾。面對催收,很多負債人是既不滿又無奈,不滿的是銀行的催收打擾了他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無奈的是自己暫時無法還清欠款,不得不接受催收。然而,在銀行瘋狂的催收之下,難免有些負債人會不堪其擾,直接不接催收電話,或者乾脆更換手機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