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伯先路是溝通南北交通的黃金地段,在近代鎮江旅店業的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今,金山飯店作為屠宅的一部分也得到了修繕保護,經過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老建築重新露出漂亮甚至有些奢華的真實面目。步入這座宅院,順著一條幽長僻靜的小道,帶領我們慢慢走進那塵封已久的民國往事……(請勿轉載)
【壹】飯店選址原來是一片義冢荒山
金山飯店與伯先路29號的「屠宅」只隔著一條于右任題寫匾額的「楚徑」,屠宅一直是屠家後人經營的「江南旅社」,而金山飯店舊址住著普通市民,人們一度以為這兩座老建築並沒有什麼聯繫。直到有一天,一位修繕施工的人員在清理金山飯店舊址裡一幢老房子牆面水泥時候,發現一塊嵌在牆內的石牌,上面有「屠家驊公館」的字樣,人們才知道,原來伯先公園北側、伯先路西側的附近一大片建築,原先都屬於屠公館。那麼,金山飯店和「屠宅」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聯繫了民國名人屠家驊的小兒子,70多歲的屠逸平先生。對於這兩座建築的往事,這位古稀老人有著深刻的記憶:
「兩座建築的用地,是伯父屠國富經辦購買的,」老人接下來的話,卻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當時這塊地背倚著雲臺山,後面一大片都是亂葬崗。」
翻閱資料,發現當時這個地塊確實如老人所說。原來,在上世紀20年代,雲臺山麓還是一片荒山,山上到處是無主荒墳。後來為了紀念黃花崗起義的總指揮趙伯先,要建一座公園。邑人姚佛巖先生建議放在雲臺山,原因就是雲臺山在市區交通便利,加之義冢荒山,徵用土地手續簡易。
1935年,屠家驊升任蘇皖郵務管理局郵務長,回到家鄉工作。蘇皖一帶關係盤根錯節,在一次郵務管理局招考郵務佐時,屠家驊的親屬涉嫌出售試卷,將屠家驊也捲入案中。當局查證後,勸令屠家驊要麼繼續接受審查,要麼按照中華郵政規定,滿30年工齡就可以正式退休。因為屠家驊職務比較高,提前退職後,領到數萬元的養老金。回到鎮江原籍後,屠家驊請其兄屠國富物色地皮,置辦房產。而當時時局動蕩,地價不是很高,再加上這個地塊原本就是荒山冢地。屠家驊花費養老金在伯先路先後建起設有挑式涼臺的三層西式樓房,和兩座雙層四開間的青磚砌築。這兩座雙層四開間的青磚砌築就是後來的金山飯店,據屠逸平老人回憶,建好後的這兩個房屋,開始是被用來居住傭人和堆雜物的。
【貳】屠家的房產被霸佔後改為金山飯店 一度是民國鎮江最高檔的飯店
屠家驊公館公館建好後沒多久,抗戰就爆發了。鎮江淪陷後,汪精衛的偽政府邀請屠家驊出山主持籌備成立郵政總局,屠家驊開始準備動身到南京籌備,後來突然醒悟,害怕晚節不保以後要被世人唾罵。於是想盡一切辦法,找理由辭去籌備之職,又回到鎮江繼續做寓公。
屠宅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屠家驊的養老金和退休金,不多久一家子早已是捉襟見肘。這時,一個叫王盛如的人上門來談租下屠家的房子。
這個叫王盛如的人是當時公安局下面偵緝隊的一個小頭目,他提出來的租金讓屠家認為很合算,於是屠家把兩座樓房都出租給王盛如。王盛如將29號的公館改造為「舞廳」和「咖啡廳」,將27號的兩個房子改為金山飯店,經營中餐和西餐,飯店還帶有住宿業務。
讓屠家意想不到的是,王盛如這個人表面上是偵緝隊小頭目,實際上是個地痞流氓的角色。頭三個月的房租他如期交付後,到了第四個月屠家來收取房租時,王盛如突然把腰間的槍掏出,惡狠狠拍在桌子上,然後對屠家人說「要錢沒有,要麼就把槍拿去」,屠家受此驚嚇,而且屠家驊在退休後社會上人事關係也日益疏散,無法和這種惡勢力作鬥,只好忍氣讓王盛如佔用了房產。
金山飯店是當時鎮江最高檔的飯店,帶有「舞廳」和「咖啡廳」的飯店,是青年男女最嚮往的地方,那時人們從蘇北過來,坐輪船到7號碼頭,下了船如果想轉去上海、杭州等地,就必須經過天主街到大西路頭上,然後經過伯先路到京畿路。那時候的伯先路,可謂是黃金地段寸土寸金,金山飯店是黃金地段上最大最豪華的飯店了。
那時候的伯先路上,還經常能看到中央政要出入。很多人到了假日都會來這裡休閒娛樂。金山飯店還住過四大名旦中的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她們表演的戲場,就在老宴春酒樓對面的解放劇場。
上世紀40年代,中共中央屁事上海地下黨組織撤退到新四軍地區時,經過鎮江,潘漢年、王堯山等地下黨高層,還在金山飯店住過兩個晚上。
潘漢年等人到達鎮江後,有穿西裝和長衫的兩個人到車站將一行接到金山飯店。住下的第二天,潘漢年告訴大家:有個偽方的軍官要請大家吃飯。地點就在離金山飯店不遠的酒菜館。
大家都不理解,潘漢年解釋說:這個軍官是在嚴刑下被迫叛變的,他知道跟著汪精衛走沒有前途,又不願意投靠國民黨,想為共產黨效力,取得黨的寬大。潘漢年跟同行的同志說,對於特殊的敵人,要用特殊的手段去工作,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叄】
直到解放後,屠家才拿回了公館的房子,後來開了「江南旅社」。而金山飯店這幾間房屋產權收歸房管所,裡面住進7戶人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門裡搬走的、新來的,斷斷續續、前前後後總住過十幾戶人家。
如今我們看到已被整修的金山飯店兩座老房子,修復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風貌:左側高聳的山牆是壁爐的煙道、窗戶也保留了原有的西式風格。為了讓建築更凸顯空間感,還新添了弦邊花式的圍牆。
今天我們只能隔著歲月的柵欄,想像著昔日的政要曾在這裡斡旋進退,想像著曾經的旗袍、爵士樂,還有從許多年前傳來的歌舞旋律……
或者這些老建築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近代老鎮江的回憶,我們應該用一種最懷舊的心情,去體驗其中瀰漫著的濃鬱民國氣息。(作者 蔡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