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11期)
截至2020年4月28日,我國已有9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以及後期擴充的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從2010年首次提出「國家級中心城市」的概念,到2016年、2018年兩次「擴軍」,每次新增城市名單,都吸引了無數目光。5月16日,青島市長孟凡利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青島要在服從服務全國全省大局、創建國家中心城市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這段表述讓沉靜兩年之久的「國家中心城市」再度回歸人們視野。
不只是青島,此前呼聲很高的南京、瀋陽、青島、哈爾濱、廈門、深圳、杭州、福州、合肥、烏魯木齊等城市,也都在摩拳擦掌,角逐國家級中心城市。
第10個國家中心城市會是誰?接下來還會有哪幾個城市入圍?
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仍將以城市群為依託?
目前我國9個中心城市分布情況是這樣的:華北有北京和天津,華東有上海,華南有廣州,西南地區有成都和重慶,中部地區有武漢和鄭州,西北則有西安。東北地區尚未布局國家中心城市。
記者注意到,這些國家中心城市背後,都有城市群做支撐。北京和天津背後是京津冀城市群,上海背後是長三角城市群,廣州背後是粵港澳大灣區,成都重慶背後是成渝城市群,鄭州背後是中原城市群,武漢背後是長江中遊城市群,西安則有關中平原城市群作為依託。
這種發展模式有規律可依。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發布,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一個強大的城市群,是中心城市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城市群作為依託,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就發揮不出來。因此,國家中心城市首先是城市群的中心。無論從城市發展趨勢,還是目前出臺的文件政策,未來的城市競爭格局很明確就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也正是這樣,對國家中心城市的關注度也會日益升溫。」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表示。
如按城市群的邏輯,記者梳理發現,遼中南城市群(以瀋陽、大連為核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南京、蘇州、杭州等為核心)、山東半島城市群(以濟南、青島為核心)、海峽西岸城市群(以福州、泉州、廈門、溫州、汕頭5大中心城市為核心)等幾大城市群中的瀋陽、南京、杭州、濟南、青島、廈門這些城市正在進行激烈的國家中心城市「爭奪戰」。
多城「暗戰」國家中心城市
上述城市正不遺餘力地爭取國家中心城市。
在遼中南城市群中,瀋陽的積極性很高。2020年瀋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提升城市發展等級,加快推動瀋陽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爭取早日納入國家中心城市體系。
與瀋陽形成競爭的是大連。大連是副省級城市、國務院計劃單列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從城市等級來看,大連處在除直轄市外的第二級別,是瀋陽最強有力競爭者。全國政協委員、大連市政協主席王啟堯在去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就提出,「只有把大連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和東北振興的經濟特區,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潛力。」
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只有上海一座國家中心城市,在這個城市群中,不乏杭州、南京、蘇州、寧波、無錫等經濟實力強的城市,其中,南京、杭州對爭取國家級中心城市表現頗為積極。
比如,南京早在2012年就提出爭取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而杭州已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經濟領軍城市、創新之城。早在2017年,浙江就提出,「大力實施都市區帶動戰略,支持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四大都市區在推進新型城市化中的引領作。」
在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和青島爭奪國家中心城市分外激烈,似乎進入了一個「拉鋸戰」狀態。在今年1月召開的山東省兩會上,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培育發展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
4月份,山東省公布16市2020年重點任務。濟南向社會公布20項2020年重點任務公開承諾事項,第2項就是國家中心城市:「深入實施《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濟南都市圈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城市能級,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增強輻射引領作用。」而青島的公開承諾事項中,則沒有提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但在5月16日,青島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市長孟凡利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青島要在服從服務全國全省大局、創建國家中心城市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依據國務院批覆的《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青島城市定位為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通過近兩年的發展,青島經濟社會又取得新進步,希望進一步明確青島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青島市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濟南也有變化。5月召開的濟南兩會,在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是「立足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發展地位」,並未提及國家中心城市。
有研究機構力薦濟南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在2019年9月21日舉辦的「國研智庫新舊動能轉換泉城論壇2019」上,《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專題成果正式發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對成果進行點評時說,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是時代賦予濟南的重大課題,「符合規律、很有必要、事不宜遲、恰逢其時」。
江西也在去年印發《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支持南昌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長沙也不甘落後。湖南湘江新區3月6日回復市民關於《奧體中心和國博中心的建議》時指出,為落實長沙市「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目標,長沙已開展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工作,並從提升城市對外開放度、交通便捷度以及宜居品質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方案。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國家中心城市「爭奪戰」上,至少已有9個城市加入競爭:山東的濟南、青島,長三角的杭州、南京,東北的瀋陽、大連,中部的長沙,海西(海峽西岸)的廈門,以及江西南昌等。
入選國家中心城市有一定標準
「國家中心城市」概念,最早在2005年由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是指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
2010年,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首次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此後,國家中心城市共經歷了3次擴容。
「因為國家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功能定位,在首批5個國家中心城市提出之後,差不多有5年多時間裡,國家中心城市名單並未再做調整。」孫久文說。
2016年5月,國家中心城市隊伍開始第一次「擴容」。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成為西部內陸地區城市開發的高地。
同年12月份,經國務院正式批覆,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數量增至8個。
國家中心城市名單最近一次調整是在2018年2月,《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經國務院批覆發布,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西安也由此成為全國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
至此,已經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9座城市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集中了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國家中心城市要發揮的職能主要是在完成國家戰略的過程中起到支撐、服務、輻射、帶動等作用。能不能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主要看城市職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沈家文認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具有五大功能:綜合服務功能、產業集群功能、物流樞紐功能、開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
入選國家中心城市有一定標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李迅此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一類測算指標,不是按照數量來分配的,也不是說各個城市申報就可以的。在測算中會綜合評估城市的各方麵條件,比如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國際化程度、綜合交通能力等。有一些細化的指標,比如全球500強企業總部數量;對外開放平臺,如自由貿易區、國家級新區等數量;國際科技創新基地、新型產業總部基地等數量;航空、航運、軌道交通的建設情況、吞吐能力;國家級會展中心、博物館、展覽館等建設情況;國外領事機構、國際組織設立辦事處數量等等。」
「最重要的是看這個城市本身的定位和功能,它是不是區域中心城市,是不是高等級城市群內的核心城市。」李迅說。
孫久文也認為,國家中心城市得滿足一些條件,比如重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或央企地區總部所在地、主要製造業中心(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尤其指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城市人口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等。
國家中心城市含金量幾何
那麼多城市爭國家中心城市這頂「帽子」,足見其潛在的含金量一定不小。
對比鄭州和西安這兩座城市近兩年的經濟總量,結果一目了然。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鄭州市地區GDP完成10143.3億元,比上年增長8.1%,邁入GDP萬億俱樂部行列;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6位。2019年完成生產總值11589.7億元,比上年增長6.5%。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5位,排名比2018年前移1位。
西安的表現也可圈可點。2018年西安GDP達到8349.86億元,跨越了8000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8.2%,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2019年西安GDP達9321.19億元,同比增長7%。
「國家中心城市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水平。一個城市擁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會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對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沈家文表示,「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大多數產業具有集聚效應,尤其是金融、信息、科研等,具有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發展趨勢。」
2020年第11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