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黃帝文化的基本特徵,歷史與價值相融合

2020-12-20 綜合快報陽子

「黃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自身的獨特性。黃帝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歷史與價值的融合。所謂歷史與價值的融合是指:在黃帝文化中,對黃帝的歷史探索、歷史認識和歷史紀念總是與中華民族的價值理想、價值追求融合為一體的。正是在事實與價值的融通過程中,黃帝成了歷史人物與神話人物、真實存在與善美象

徵相統一的人格形象,而以黃帝為主題的各種活動也成了事實認知與價值弘揚相融通的文化過程。黃帝文化的這種歷史與價值相融合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黃帝敘事中歷史記載與神話傳說的融合。在中國文化中,黃帝敘事與其他歷史人物敘事有顯著不同。黃帝敘事的突出特點是事實記述與神話傳說相交織。一方面,黃帝作為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依據;另一方面,關於黃帝又存在著許多神話傳說。司馬遷在寫《五帝本紀》篇時,已遇到了史料記述與神話傳說相交織的困擾。他說典籍中有著關於黃帝的記載,學者們亦多稱五帝,但諸子百家傳說中的黃帝已經文學化、神話化,難以完全置信。於是,他一方面進行實地考察,一方面對史料進行梳理。把傳說與信史相印證,把不同史料作比較,取同舍異,去偽存真,力求記述的真實性。遠古以來的神話傳說雖不能說完全沒有歷史的影子,但卻有很大的文學想像及藝術塑造的內容,不足以為史料。然而,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並非毫無意義,它以文學化、藝術化的形式表達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例如,黃帝娶王母娘娘的侍女嫘祖為妻的神話表達了人們對黃帝不以貌取人、崇尚勤勞、為民謀利(養蠶、繅絲)的讚美;黃帝戰蚩尤的神話表達了人們對黃帝統一華夏諸邦、實現部族融合,使百姓安居樂業偉大功業的讚頌等等。由此看來,黃帝敘事是事實意識與價值意識相融合的文化敘事。

  二、黃帝形象中華夏始祖與人文初祖的融合。在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觀念中,黃帝既是「民族始祖」,又是「人文初祖」。所謂「民族始祖」,是就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緣始祖而言的。古代華夏族是一個有別於其他任何部族的龐大融合體,今天的漢族固然是華夏族的後裔,今天的少數民族也多是古代少數華夏族的後裔,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遷徙到邊遠地區而形成的。所以,今天在中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直接或間接地承認炎帝或黃帝為他們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所謂「人文初祖」是指黃帝是中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開創者,他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在鑄造中華文明的歷史上起了奠基作用。史傳黃帝之前,人們蒙昧未開。迨至黃帝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發展農業生產,建立社會秩序,創造器物文明。史載,黃帝發明的器物有衣裳、水井、杵臼、釜甑、宮室、牛車、舟楫、弓箭、墓葬、書契等等。當然,這些創製和發明,一是有許多傳說成分,不完全是史實;二是也不能完全歸附於黃帝一人名下,它是群體的共同創造。如果說,以黃帝為「華夏始祖」還是一種血緣上的「追遠」、「溯源」的事實認同,那麼,稱黃帝為「人文始祖」則表達的是一種價值崇尚和價值認同,即對中華文明創造者的崇敬和對中華文化統一性的認同。所以,黃帝作為「華夏始祖」與「人文初祖」相融合的人格形象,深刻地蘊含著事實與價值相統一的文化特徵。

  三、黃帝紀念中祖先緬懷與道德弘揚的融合。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認為追念祖先的目的不只是血緣上的認同,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習和繼承祖先的高尚道德,以優化民眾的道德風尚。這種通過祭祖以弘揚道德的思想,在歷代紀念黃帝的文獻中有著充分的體現。這些文獻在追述黃帝歷史功業的同時,莫不對黃帝的崇高道德讚揚備至,也莫不對繼承和弘揚祖先的道德高風表明決心。如云:「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行」(《韓詩外傳》)。黃帝實行德治,修德撫民,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風尚,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果。總之,著力稱頌黃帝「養性愛民」的德性、「修德撫民」的德治和「修德振兵」的德威,認為其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品格。於是,歷代對黃帝的紀念,就具有了對祖先的緬懷和對偉大道德的崇尚雙重意義。正是這種緬懷祖先的事實認同與道德弘揚的融合,使對黃帝的一切紀念活動發揮了傳承中華民族高尚道德和培育中華偉大精神的重大作用。

  四、黃帝祭祀中民族尋根與價值追求的融合。對黃帝的祭祀活動不僅具有緬懷祖先與弘揚道德的意義,還具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祭祀者在民族尋根的儀式中表達當時人們的價值追求的重要內容。在歷代祭文中,一方面追述黃帝偉大的歷史功績,讚頌黃帝的崇高人格,另一方面則同時表達祭祀者當時所懷的某種價值追求。由於人們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所面對的歷史課題有別,所以歷代祭祀中所表達的價值意念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

  例如,朱元璋在洪武四年的祭文中表達了他期求天下太平的願望。明宣宗於宣德元年在祭文中表達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祭文多次表達的是「復我疆園,保我族類」、「還我河山,衛我國權」等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念。新中國成立後的每次黃陵祭祀,在祭文中都對當時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和路線作了概括表達,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祭文中表達的是「改革體制」、「活躍經濟」、「加強法制"、「發揚民主」、「統一祖國」等觀念;九十年代的祭文則以「以德治國,團結自強;艱苦創業,團結興邦,與時俱進,同奔小康」為主題。新世紀祭文則突出了「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精神。不難看出,歷代祭黃的文化活動,既是對祖宗的緬懷、民族的尋根;又是對民族價值的追求、價值理想的表達,充分體現了黃帝文化中民族尋根與價值追求相融合、歷史傳統與時代價值相貫通的鮮明特徵。

  「黃帝文化」所具有的歷史與價值相融合的基本特徵,決定了黃帝文化的獨特意義: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對其生衍歷程進行歷史探索和歷史研究的歷史認識方法,也不只是一種「慎終追遠」的祖宗尋根和祖先認同,而且還是一種寄託民族美好理想,崇尚民族文明創造,弘揚民族優秀精神,表達民族歷史使命和發展理念的價值追求活動。它通過在史實中尋求價值、借祖先以激勵後代的方式,在世世代代連續不絕的過程中,不斷地延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感,鍛鑄和培育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相關焦點

  • 遼西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特徵及其價值
    ,是對區域文化、社會發展、人文精神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遺存,且有著鮮明的特徵和獨特價值。同時,較之遼海文化的其他區域,這裡有著更為鮮明的民族特色,有著數量大、品類多、高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遼西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是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是對區域文化、社會發展、人文精神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遺存,且有著鮮明的特徵和獨特價值。
  • 從符籙主要特徵出發,淺談道教符籙的美學價值
    道教作為中國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諸多方面對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道教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矛盾,雖然它的產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但是它具有強大的人文關懷功能,這是科學所不具備的功能,這也就是道教能夠發展至今的主要緣由。
  • 山西地名的基本人文特徵
    原創牛汝辰作為山西歷史、地理、語言等各種歷史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地名文化可以稱之為這座博物館中當之無愧的活化石,具有來源悠久、命名多樣、內涵深刻等基本特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體現了時間與空間、歷史與地理、人文與自然的融匯。
  •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徵
    森林文化作為以森林為背景的協調人與森林、人與自然關係的文化樣態,本質上是一種生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態文化,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徵表現為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其本質和精髓體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常書紅:古都文化的內涵、特徵與時代價值
    它不僅形成了首都文化的源流與根脈,更為今天北京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了深厚的底蘊和基礎。挖掘源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協同系統建設新時代古都文化,既需要把握古都文化的歷史精髓和時代價值,更需要國際化的視野、首善型的格局和創新性的策略。 「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學苑論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科學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文藝現象、文藝創作、文藝作品、文藝批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即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
  • 淺談:壯族敬酒歌文化藝術特徵分析
    二、壯族敬酒歌的藝術特徵民族特質就是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及民族地區的地理地貌,生態環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諸多要素的綜合體現。在民歌中的體現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格」。壯族敬酒歌的誕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
  • 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至明朝發展到頂峰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華夏衣冠等,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民族文化發展和多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人民的傳統服飾。漢服服飾作為漢民族文化表現的一種形式,不但反映著漢民族的文化心態、價值理念,而且也體現著漢民族的審美氣質和生活習俗等。
  • 【淺談陶藝中釉彩與肌理的文化價值】中國陶藝研究
    發表論文有《論中國陶瓷藝術品的民族情結》《現代陶瓷繪畫的藝術表現》《陶瓷花鳥畫美在神似》等。 釉是陶藝的外衣,豐富了裝飾的內涵,也提高了作品的附加值,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徵。
  • 文化建築的基本特徵
    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中自成體系,形成了固有的藝術風格與構造特徵,包括完整的木架構體系,三段式的外觀特徵,群體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對稱的布局原則,美麗動人的構件造型,裝飾色彩與等級的緊密結合等。
  • 歷史迷霧中的黃帝「合符釜山」到底在哪?
    釜山是黃帝與各部族代表合符之地,即統一符契、共同結盟的地方。此後,華夏民族大小部落聯合於黃帝麾下,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說,「合符釜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自此古代部落形成部落聯盟,走向了民族的融合、統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作用。
  • 袁廣闊:中原仰韶文化絲織品的發現及其歷史價值
    上述遺存均屬仰韶文化晚期,距今已有5000~5500年歷史,這表明中國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已開始育蠶制絲,而鄭州及其周邊地區,正是中國最早的養蠶繅絲區域。禮器的使用是中國禮樂文明的一項重要特徵。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區的墓葬中開始出現陶禮器和玉禮器,其中西坡墓地遺存最有代表性。玉禮器僅發現鉞一種;而陶禮器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包括大口缸、釜灶、缽(碗)、簋形器(筒形器)、壺等炊器、食器、盛器、水器組合。其中,大口缸的有無、簋形器(筒形器)數量的多少又成為劃分等級的重要標準。
  • 臺灣文化學者解讀「龍」形象:設計師是黃帝
    在對龍文化的長期研究中,黃永松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設計,而這個偉大作品的始作俑者,就是黃帝。距今已經8000年歷史。  「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原始部落廣場中,也有一條19.7米的紅石塊砌成的龍,距今也有7400年的歷史;最早的玉龍也出現在內蒙古,有5000多年的歷史。」  「這些考古都否定了『中國龍是西方傳來』這種假設。一方面,中國龍有自己獨立的起源已成為定論,而且年代遠遠早於西方龍;另一方面,中國龍也有獨立的演進過程。」
  • 淺談忻城土司文化的歷史源流與理性思考
    忻城莫氏土司文化源於土司制度,忻城土司制度文化既是多種制度文化的結晶,本身又立體地呈現了土司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徵。土司制度文化本身的進步因素與落後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土司制度下的其他文化.如民俗文化與建築文化。民俗文化與建築文化既存在特色因素。也存在文化再現的缺失。
  • 淺談:宗教文化的特徵
    宗教的精神文化包括宗教意識活動及其形式。   二、宗教文化的特徵   宗教文化的特徵眾多,主要有三個:   1.符號特徵  按照文化哲學的符號論觀點,宗教文化和其它一切文化本質上是人所創造的「符號」的應用,是人類的「符號化思維和符號化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 那達慕文化傳承與旅遊文化融合發展之淺見
    所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及草原文化是我們當前首要的工作。唯有孕育和滋養的根基得以傳承,那達慕文化的傳承才有了可能,不然,那達慕文化將變成無源之水,失去了沿襲的生命力。文化傳承重在活態傳承,即「盡其所能」地發揮其現代社會價值和產業效益。那達慕文化就具有這種活態傳承的特點,它不僅需要生動地再現豐富的民族文化,還需要為更多的蒙古族人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文化知識體系。
  • 劉文學:弘揚黃帝文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著名黃帝故裡專家劉文學正在接受「中華文化之旅」聯合報導組採訪。肖卓 攝   華廣網5月30日鄭州訊 (記者肖卓 特約記者趙海龍) 5月29日下午,「中華文化之旅」聯合採訪報導組來到新鄭黃帝故裡,在黃帝故裡採訪了著名黃帝文化專家劉文學。   劉文學首先介紹了新鄭作為黃帝故裡的研究成果。他說,新鄭是黃帝故裡,史有明載,地有確跡,代有所傳,物有所證,世所認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人,是中華文明的肇始人,是中國的奠基人。
  • 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有過交匯,也是唯一以玉著稱的史前文化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245字,閱讀約3分鐘紅山文化以拉木倫河紅山文化始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文化主體形成於父系氏族社會。據碳14測定,紅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至3000年,已存在近2000年。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是一種具有細石器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早期人類的生產以農業為主,兼有畜牧、漁獵。
  • 玉出雲南:淺談翡翠的收藏價值
    淺談翡翠的收藏價值有句老話:亂世黃金盛世玉!時逢中華民族重新崛起,收藏翡翠恰逢其時。翡翠的收藏價值翡翠之所以成為玉石之王,成為收藏屆寵兒,有它特殊原因:1.稀缺性礦物,全世界只有緬甸有達到珠寶等級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