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婚禮,「磕頭錢」五毛

2020-12-24 董狐筆

文:王振穎

我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經人介紹與妻子結婚的。

擇好舉婚日期後父親給介紹人送去44塊「酒席錢」,我丈人說「我們院裡的姑娘都是給了66」,父親又跑了一趟,給了人家66塊「酒席錢」。 (「酒席錢」是男方給女方舉辦婚禮的補助款,不同於現在的「彩禮」。)。

舉婚前兩天,因為做洞房的房子牆壁灰皮受潮鼓起來了,又沒條件修繕,為了遮醜就買了兩張圖畫紙和一盒圖釘,跟準新娘一起把圖畫紙釘在牆壁上。結果一摁圖釘,」吐「地一聲進了空牆皮,只好馬馬虎虎地將就了,把新被子疊起垛好擋住快要脫落的灰皮。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下午,按平遙的習俗是送嫁妝的日子。妻子那邊送來的嫁妝有:坐式穿衣鏡成面、帽筒成對、扣碗茶具成套、梳妝盒成只、印花包袱皮成對、彩色雞毛撣子成把,還有成對搪瓷洗臉盆、成對根部相連的大蔥、成對根部相連的紅辣椒。我在街門外揭開苫在穿衣鏡上面的紅綢子照了照面容,就接回洞房,擺在連二柜上。(帽筒是丈母三十年代結婚時的嫁妝.一般來講,母親結婚時的陪嫁物品優先給大女兒作嫁妝.)

同時進行的就是忙著準備肉菜吃食。有一項重要的講究就是在開炸油糕前,由準新郎拿一塊和好的糕面扔到房頂上,嘴裡還得念念有詞:」王家高,x家高,x家不如王家高「。放一個炮仗之後才開始正式炸油糕。

舉婚的當天,在院子裡扯了一根鐵絲,上面掛了一塊新床單,床單上用大頭針別了一張毛主席像,就當做拜天地用的插屏了。

朋友們借來了幾輛半新不舊的自行車,去接新娘。臨上臺階出街門的時候,有人發現一位伴郎穿著又黑又亮的皮鞋,我這個新郎卻是穿著塑料底布鞋,認為不排場、不合適,因為我兩個頭差不多,當下我就跟伴郎換了鞋出門迎親。

新郎連雙皮鞋也穿不起,顯得有些寒酸。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新郎借別人的衣服穿、借別人的家具作擺設也是有的。其實我這還是很不錯的,因為起碼我的裡外衣服都是自己的。

我向四方鞠躬、起身炮三響之後,出了小巷往北一拐,沒有幾分鐘就已經到了丈人家。親戚鄰居一直擁簇到那裡,與對方迎接的人群匯合在一起,擠了滿滿整個大院子。

據妻子後來講,直到我們迎親的隊伍快要到時,我丈人才臨時決定確實應該貼個「喜」字,於是他自己趕忙寫了貼在自家門上。

在認親磕頭時,我出了大洋相。(說是磕頭,實際上早已演變成鞠躬了)雖然親戚不是很多,但看熱鬧的人擠了一大片,我神經緊張得根本認不下人。我也不知道妻子有多少個叔伯兄弟姐妹,有一個已經受過鞠躬禮的妻嫂轉了一圈後冒充「三姐」,我規規矩矩地給鞠了一躬。人們哄然大笑,我這才知道上當了。

我鞠躬也老實,一躬到底。正低頭鞠躬,身後伸出一個搪瓷缸子,前額「砰」地一下磕在了上面。人們又是一陣哈哈大笑,我的臉羞得像一塊紅布。原來是年僅十三歲的小舅子在惡作劇。

我的「磕頭錢」掙了二十四塊零一分。這一分錢是妻子的三哥給的。原因是他雖然年齡比我大,但當時還沒有結婚。

妻子認親的「磕頭錢」比我掙得多,多了四毛九分錢,二十四塊五。收藏的認親單顯示,我父母總共給了他們的兒媳婦「磕頭錢」三塊錢,其他長輩每人一塊,比我年齡大的已婚平輩每人給了五毛錢。

待客婚宴是「整四盤」,即酸白菜披熟肉、燒夾酥合碗則、水粉肉、炒土豆絲。合婚席比較高檔,叫「九碗九碟」,只不過也是廚師開動腦筋弄的一些湊數菜餚。

因為」文革「尚未結束,仍然處於」破四舊,立四新」、「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時候,即使條件好點的家庭也不敢特殊。

我的一位同學結婚,我是伴郎。新人和介紹人我們一行三人就像串門遛小巷一樣走到了新娘家。小坐一會兒以後,四個人光明正大地走了大街上回到新郎家。沒有放炮貼喜字,新郎的家長請了幾位同事作陪吃飯,其他一切民俗慣例一概免除。

現在的年輕人結婚是什麼個情況呢?唉,一聲嘆息呀!真的一言難盡。

無論婚禮節儉簡單還是極盡奢華,過來人但凡回憶起來肯定都是滿滿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郭的秀》示範70年代懷舊婚禮 魔女吳莫愁受訪
    其中,彭宇和張純燁為孟非與郭德綱送上70年代結婚的生活用品,孟爺爺和郭奶奶也終於樂意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了。夫妻搭檔李好郭曉敏則大秀甜蜜,甚至向郭德綱討教起「育兒經」,並且透露期待家庭新成員的誕生。另外,在江蘇春晚上與恩師庾澄慶合作演唱即有著驚豔表現的「搖滾小魔女」吳莫愁亮相《郭的秀》,與郭德綱相談甚歡,還唱起了相聲中的太平歌詞。
  • 43年前的泰安農村婚禮,禮金最少5毛錢,最高10元錢
    1977年農曆2月20日,山東泰安徂徠山腳下一個小山村,某大家族為長子長孫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婚禮。今天,我們有幸看到43年前的禮金本,用毛筆寫,古色古香。據當事人回憶,那場婚禮,不像現在到飯店,當年從農村大集買菜,請來民間廚師築起土爐子,現炒現上,一般十來個菜。從禮金本上看,莊鄉的禮金,一般1至3元不等。新郎的爺爺隨了5元禮金,新郎的舅舅禮金重,隨了8元錢。有一位老表親,禮金隨了5元錢,「磕頭錢」隨了2元錢。不知哪門子親戚,隨了10元錢,算是最高的。
  • 西安百歲老人過壽 子孫70多人磕頭行禮
    西安百歲老人過壽 子孫70多人磕頭行禮
  • 全國各地婚禮份子錢都隨多少?最壕上海把我嚇哭了
    想起剛過去不久的國慶假期,小編不是在參加婚禮,就是在參加婚禮的路上。而且,紅包包多少也是一門學問,包多了自己心疼,一不小心包少了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除了對這件事本身的討論,很多網友吐槽現在的份子錢也是水漲船高,本來隨份子錢代表著一份真摯的祝福,但現在卻慢慢變成了紅色炸彈,一到婚禮旺季更是讓人頭疼。那麼,結婚到底隨多少份子錢比較合適?全國各地的「紅色炸彈」標準是多少?上海人結婚又要隨多少分子錢?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香港!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麼多人,街上的小汽車也比較少,百姓的出行方式主要還是自行車。這一張是崇文門內大街的一個生活場景寫照,從照片中看去,行人、自行車、有軌電車這些都讓當時的街道充滿了生機!
  • 棗莊農村婚禮中的「上拜」,你知道嗎?
    在棗莊農村「上拜」是傳統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拜儀式和結婚典禮差不多,主要是對本家族和近親進行對號人座,禮拜確認。然後族人和至親賞磕頭禮予以祝賀。上拜的時間一般選在新娘的娘家送嫁人吃過酒席送返之後,也有專看準確時辰進行的。
  • 一般婚禮需要多少錢 酒店辦一場婚禮多少錢
    結婚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大事,當然要辦得好一些了,有些人會在家裡辦,有些人會在酒店辦,這辦婚禮肯定是要一定的費用的,那麼一般婚禮需要多少錢,如果是在酒店辦一場婚禮多少錢呢?辦一場婚禮多少錢都說結婚不僅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事情,也是一項大工程,一場婚宴的花費幾乎佔到了結婚消費總額的一半,所以正在準備結婚的人肯定想知道一般婚禮需要多少錢,當然在酒店辦婚禮,婚宴酒店選擇是結婚中重要的環節
  • 珍貴老照片:70年代的北京,70年代的上海,70年代的臺灣!
    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的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去,有人在曬太陽、有人騎著三輪車拉貨,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很簡單、實在。珍貴老照片:這一張是70年代的上海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去,大街上可謂車水馬龍,行人眾多,但那時候大多數市民的出行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
  • 「五毛零食」有何危害? 來看官方抽檢結果
    「五毛零食」有何危害?5月30日,市食藥監局公布對「五毛零食」的檢測結果,本次抽查調味麵製品54個、調味豆製品43個。結果顯示,「五毛零食」呈現「脂肪」、「鈉」和「甜蜜素」「三高」, 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不利。
  • 70年代的縫紉機現在值多少錢?是件寶貝,別輕易扔掉
    真實生活中,有些裁縫店或私人家中也能看到縫紉機,它們大多是電動的,而在七八十年代,縫紉機是用腳踩的方式工作,縫製出來的東西大多比較精細,只是做出來的動作比較慢。平時,雖然很多年輕人已經看不起這種機器,但有時扎邊、縫洞,還是很管用的,要知道,以前人們新衣服很少穿,所以常常縫補,現在幾乎隨時都可以買新衣服,已經很少有人用縫紉機了,那70年代的縫紉機現在能賣到多少錢?
  • 小年,一對戀人的遲到婚禮
    牛娃和水仙要在這一天舉行一場遲到的婚禮。要在自家的廢棄的舊窯洞裡,舉辦一場慶陽特色的老式婚禮。牛娃家現在住的是氣派的四合院,裡裡外外亮亮堂堂的。水仙大現在住的也是一座四合院,雖然沒有牛娃家氣派,在村裡,也算闊氣的了。牛娃和水仙與村裡的許多青年男女收拾自己的舊窯洞,舊窯洞好多年不住了,到處破破爛爛的。
  • 70年代老照片:結婚送親全是自行車,圖四俗稱「大戶人家三件套」
    70年代老照片:這是70年代一對普通夫妻的結婚照,雖然沒有光鮮亮麗的衣服連照片都是黑白的,但是她們的臉上卻洋溢著最甜蜜的微笑。70年代老照片:這是當時北方一個城市舉行的集體婚禮,那時結婚一切從簡為了更好的協調時間一般會選擇「五一」、「十一」等節假日進行這種大規模的集體婚禮。
  • 湖南出現「賺快錢」方式:磕頭一下收費五塊!這錢我們該不該給?
    前面的有幾家店鋪都被該男子「光顧過」,因為都得手了,有一點的「勞動收穫」讓該男子嘗到了甜頭,於是他才更加有自信心的,把整條街都磕頭收錢,這樣的錢可賺得真是快!該男子第一次走進這家服裝店的時候,老闆娘沒有理他並說要報警,估計男子認為老闆娘在忙沒有時間,他就到後面家收了錢後又找上門來!老闆娘見這男子賊眉鼠臉還來惦記著收錢!
  • 西安婚禮之草坪婚禮多少錢?
    如今草坪婚禮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但是你知道舉辦一場草坪婚禮需要話多少錢嗎?見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在西安,舉辦一場草坪婚禮大概需要話多少錢。西安草坪婚禮價格首先草坪婚禮相比於一般的酒店婚禮要多出一個場地租賃費用,然而場地租賃費用至少在5000元起。
  • 集體婚禮、咖啡廳、皮鞋店 1940年代的重慶街頭
    1940年代的重慶街頭是什麼樣?在重慶的普通人生活會是怎樣?目前,湖廣會館正在展出一組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街頭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老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照片中,攝影師沒有將鏡頭對準權貴與名流、戰爭與政治,而是帶著好奇心著力記錄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街頭與普通人的生活。
  • 中式早餐席捲美國,一餐包子就得70美元,深咬一口手裡五毛一個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美食一點都不新奇,還可以說很普通,我們中國人沒有人沒吃過,席捲美國之後價格瘋漲,一頓要70美元,而我們中國的一個5毛,一餐不到7塊錢!在我國的早餐店,幾乎家家都有包子,在中國,包子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了,我都已經吃膩了!美國人民終於也吃膩了自己的漢堡了,包子在他們那個地方是特別稀罕的東西,而且很多人想吃都吃不到。很多美國人都想做包子師傅,但是培訓費是特別貴的。
  • 記者調查:文具店「跨界」,「五毛零食」藏身新據點
    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發現,隨著監管加強,不合格零食售賣情況有所收斂,但仍有部分「五毛零食」風吹草不折,隱藏在校園周邊的文具店、書店中。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持續加大治理力度。重拳出擊讓「五毛零食」「元氣大傷」遼寧建立「學校—學生—家長」三位一體聯防機制防堵三無食品、山西太原打出「組合拳」持續加碼、河南開展校園及其周邊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動」、甘肅全省所有校園及周邊200米範圍內禁止銷售「辣條」……記者調研發現,重拳之下,校園周邊的「五毛零食」泛濫情況有所收斂。
  • 農村俗語:「人在床上別磕頭,人端飯碗莫停留」,是啥意思?
    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人在床上別磕頭磕頭是一種傳統禮節,具體這個禮節是從什麼時候來的,史上並沒有資料記載,但自古至今都有磕頭的儀式。正常情況下,磕頭是人們拜見長輩的常禮。比如,在拜訪長輩或長輩來訪時,晚輩會給長輩磕頭,不過,這種磕頭方式大多都不是「白磕」,因為晚輩給長輩磕了頭,長輩會拿出一些銀兩贈送給晚輩,用以「回禮」,所以,這種磕頭方式被有人戲言為「錢頭」。在人們拜師學藝時也經常看到徒弟給師傅磕頭的現象,儘管這種磕頭方式備受詬病,但在當今的文藝圈還是很流行的。
  • 《新俠客行》熱播 「五毛特效」讓位「真功夫」
    原標題:要「真功夫」,不要「五毛特效」   許多武俠劇的打鬥場面充斥著「五毛特效」,引來網友吐槽。但在《新俠客行》中沒有出現「五毛特效」,取而代之的是「真功夫」。樊馨蔓介紹,《新俠客行》的導演趙箭拍攝過多部金庸劇,「趙導非常嚴格,基本要求每一個演員都從角色需要出發,一招一式自己真打。」   趙箭則表示:「我們的動作指導會根據角色的特點設計角色的動作,我堅持所有的演員都儘量自己完成動作戲。
  • 五大批發市場清退「五毛食品」
    「唐僧肉」、「片甲不留」……這匪夷所思的名字是不少學校周邊小賣店的「五毛食品」。這些零食價格低廉,名字怪異,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零食的添加劑或菌落總數超標。「六一」在即,市食藥監部門啟動對「五毛食品」市場的全面整治,五大批發市場清退這些不合格的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