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後池村:深山裡「開」出生態致富路

2020-12-20 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張榮鵬 鄭建衛

巍巍太行深處,一條「心」形山路鋪在崇山峻岭間,連接山坡上的塊塊梯田、棵棵果樹、處處景點,點綴其間的,還有一面由彩色植物「繪」成的巨幅黨旗……

心形路。 後池村供圖

這樣一幅脫貧致富的美麗畫卷,是涉縣後池村村民憑藉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精神,用勤勞的雙手繪就出來的。

循跡於後池村,這一條十幾公裡長的山路,串起了全村人的小康生活。

變化,始於一條路

不惜山高路險,驅車蜿蜒而上,探訪後池村的遊客、記者,學習致富經驗的外地人,率先好奇的莫過於這條聞名於外的「愚公」路。

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後池村供圖

這究竟是怎樣一條路?

按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的話說,表面上看,這是一條方便村民上山耕種的普通山路;實際上,這路,蘊藏著全村人脫貧致富的夢想,而今,夢想已成現實,全村人均年收入從4000元躍升到13000元。

時間齒輪撥回2015年。那年春天,從邢臺前南峪學習回來的劉留根心癢難耐,腦海裡一遍遍閃現前南峪村的發展面貌。

「同樣是山村,人家能行,我們怎麼就不行?」他認識到,後池村也能變美變富,缺的只是思路和行動上的轉變。於是,在一次次村黨支部會議上,他把如何將後池村變美變富設置成了一項重要探討議題。

「不能再等了,乾脆咱們自己動手修路,這樣,山上的核桃、花椒也好運下山,大傢伙兒都能過上好日子!」終於,探討有了結果,村「兩委」班子決定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出義工,修通上山路,搞活山上的千畝梯田。

當年12月8日,一支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的7人修路隊伍扛著鐵鍬、钁頭,自帶乾糧和水上山修路。受到鼓舞的村民,也自發參與到修路隊伍中來,到了第6天,義務修路隊伍擴展到130餘人……

當年修路時的情景。 後池村供圖

就這樣,在那個寒冷的冬天裡,後池村村民用一股子齊心協力的火熱勁頭兒,硬是靠手抬肩扛在深山裡鑿出了一條長12公裡、寬4米左右的標準路基。隨後,路在一次次修繕中變寬、變平、變硬……

這條路,人稱「愚公」路。

信心,因路而蔓延

對後池村來說,這條「愚公」路,實際帶來的遠比起初想像得多,這裡面就包括致富的途徑和信心。

「今年把家裡的驢賣了,花了4000多塊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見到村民劉榜年的時候,他正開著新買的三輪車從山上下來,那滿臉笑容、意氣風發的樣子,流露出的是對生活的希望。

開著新三輪車的劉榜年。 長城網記者 張榮鵬 攝

今年62歲的劉榜年是村裡的花椒大戶,他告訴記者,以前山路不通,都要趕著驢子或者步行上山照料花椒,一趟下來至少需要半個小時,每次上山心裡都發怵;路修通以後,他從網上買了電動三輪車,花上10分鐘就能開到山上,幹活拉貨都很方便。

「靠種花椒,現在每年能掙個四五萬塊錢。」劉榜年說,路修通以後,村裡的花椒產量逐漸上來,來村裡收購花椒的客商也多了起來,花椒賣上了好價錢。

路帶來的不僅是客商,還有慕名而來的遊客。2017年,在外漂泊打工的劉小平、王永梅夫婦抓住這一商機,果斷回村開起了小賣部和農家樂,如今,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家裡既能守著孩子和老人,還比打工掙得多,以後就安心在村裡發展了!」作為嫁到後池村的重慶媳婦,劉永紅坦言,第一次穿過山路進村有種被「騙」的感覺,沒想到小山村能變成今天這副模樣,這下心裡徹底踏實了。

嫁到後池村的重慶媳婦王永梅。 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攝

不止如此,隨著山路修通,外來人口湧入,越來越多的陌生詞彙進入了後池村村民的視野:「旅遊開發公司掛牌」「農產品展銷中心」「科技小院」……窮山村與外界有了更多層次的接軌,致富,變得簡單起來。

沸騰,大山因生態致富

盛夏時節,驅車沿「愚公」路而上,兩旁松柏林立,生機盎然,一派以綠為底色的生態旅遊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說千道萬,太行深處的致富路,終究是一條生態路。

「路修通以後,我們開始了集中修復整治梯田工程。」劉留根回憶,2016年10月開始,後池村開啟了「山頂松柏戴帽、山間經濟林纏腰、溝底林藥結合」的栽植模式,到2018年底,完成山頂、山坡荒山綠化6000多畝,在貧瘠的山坡上挖坑、栽植側柏等各類樹種70多萬株,高標準完成了11公裡道路沿線的綠化工作,曾經的萬畝荒山穿上了綠裝。

記者到訪後池村時,正好趕上河北工程大學園林與生態學院的20餘名師生在半山腰的梯田裡對後池村村民進行果樹種植培訓。

「要把多餘的葉子掐掉,讓葡萄露在陽光下,充分吸收光照。」說著,學院副教授陳敬誼給村民做起了示範,村民劉旺所聽得起勁兒,也上手學了起來。

陳敬誼副教授指導劉旺所修剪葡萄。 長城網記者 鄭建衛 攝

陳敬誼表示,發展林果產業既能帶來生態效益,也能帶來經濟效益。為保證果品品質,增加村民收入,去年7月份,河北工程大學率先在後池村成立科技小院,對村民開展果樹種植技能培訓,培養新型科技農民。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為後池村組織技術培訓活動20次左右。

劉留根介紹,花椒、核桃、蘋果、桑葚、連翹……上百種林果和中草藥材種植,加上旅遊收入,如今,後池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3000元。這條路,已然成為後池村產業發展和旅遊開發的致富之路。

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對未來充滿希望。 長城網記者 信賀寧 攝

一種精神感染了無數人,一條致富路沸騰了一座山。受後池村啟發,周邊16個村掀起了比學趕超、改變落後面貌,爭建美好家園的熱潮,集體收入十萬元以上的村達到了11個。愚公山莊、太行山垂釣中心、小雜糧生產加工基地、雲霧山接待中心等一批集體產業初具規模。曾經偏於一隅的山鄉,正以後池為核心迅速崛起。

相關焦點

  • 【全國文明村】涉縣後池村:綠水青山後池村
    記者鞏玉強攝太行山是一座傳奇的山、英雄的山,這裡曾上演「愚公移山」千古絕唱,上演「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紅色傳奇。而今,這裡正在上演新時代的綠水青山故事,主人公是涉縣關防鄉後池村的新愚公們。火紅的柿子仍掛在樹梢兒,彎彎山路不再崎嶇,高高山峰不再難攀,寬闊山場不再突兀。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 | 河北後池村:用「愚公精神」鑿出致富路
    河北涉縣後池村是一個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小山村,這裡山高路險,溝壑縱橫,自古就有「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的說法,貧困曾像大山一樣,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然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並沒有向命運認輸,在改革發展中他們轉變思路、開拓門路、不等不靠,硬是用雙手在石山裡鑿出了一條致富「通山路」,用新時代愚公精神寫就了脫貧致富的故事。當車沿著山路一點點開進後池村,路兩邊綿綿不斷的大山上,成片的梯田出現在我們眼前。雖然是冬閒時節,但村民們仍在忙著整修梯田。村支書劉留根告訴記者,這些復墾出來的梯田將全部種上桃樹。
  • 新華社重磅微視頻:講述涉縣後池村脫貧故事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題: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新華社記者從冀南古城邯鄲向西出發,驅車百餘裡,2019年我們探訪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不下五次。築路「有了路,才有希望」——百餘留守老人,扛鍁拎钁,自帶乾糧,用雙手在石山裡鑿出一條致富的「愚公路」太行深處,汽車在山路上行駛,車窗外溝壑縱橫,山峰林立。快進村時,但見漫山遍野鬱鬱蔥蔥,一條心形山路躍然眼前。「那是我們後池村的愚公路。」村支書劉留根一見面開口就給我們介紹這條路,在他心裡,「有了路,才有希望」。
  • 【高清組圖】涉縣後池村:新愚公修通山路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高清組圖】涉縣後池村:新愚公修通山路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來源:長城網作者:鄭建衛2020-08-12 17:44:53  長城網訊(記者 鄭建衛)太行山是一座傳奇的山、英雄的山。這裡曾流傳「愚公移山」故事。
  • 42斤北瓜王驚現邯鄲涉縣後池村
    近日,邯鄲涉縣後池村一位農民朋友收貨一隻碩大的北瓜,長 1.45 米,重達 42 斤。收穫這隻北瓜,讓後池村村民劉二平一家又驚又喜,驚喜之餘甚至還有點擔憂。" 村裡有人說這瓜成精了,吃不得。" 劉二平說,有村民建議將這隻大瓜扔到村邊。這隻瓜如今成了劉二平一家的心病,如何處理這隻瓜王,他也不知如何辦才好。
  • 涉縣:路衝了,田毀了,「後池精神」不倒!
    重建美家園 播種新希望    河北日報報業集團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全媒體報導小分隊發自涉縣——    路衝了,田毀了,「後池精神」不倒!涉縣關防鄉後池村村民正在搶修被洪水衝毀的「愚公路」。    「天哪,這還是去後池的路嗎?」同行中有來過的人驚呼。地處太行深山區的後池村聞名遐邇。「太行愚公多壯志,敢教後池變金池。」2015年12月,為改善村裡耕作道路難行狀況,村民們自發修築通往後山梯田的道路。他們靠手抬肩扛鑿石壘堰,3個月時間就在峽谷絕壁間開闢出兩條總計6公裡的山路。不等不靠、主動作為、艱苦奮鬥——「後池精神」由此叫響。
  • 深山裡的一面旗——冀南後池村鄉親們眼中的村黨支部
    新華社石家莊1月7日電 (記者熊爭豔 史競男)在河北涉縣後池村採訪,記者曾有不少疑問:村裡要修路,村幹部在大喇叭裡一招呼,為什麼村民就二話不說,冒著嚴寒,自帶工具上山修路?數百年來因山而困的村莊,為什麼能在最近這些年變山為寶?
  • 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從冀南古城邯鄲向西出發,驅車百餘裡,2019年我們探訪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不下五次。後池村,遁跡於太行山深處,「八山半水分半田」,卻是一個傳奇所在。遠至上古,傳說中女媧在這裡補過天,愚公在這裡移過山。那「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的氣魄至今被華夏子孫奉為奮鬥的精神源頭。
  • 邯鄲市委辦公廳「學後池、整作風」走進後池村
    市委辦公廳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廳務會成員和廣大黨員幹部職工50餘人來到涉縣後池村道路施工現場義務勞動,並為後池村村民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為後池村小學的學生們帶去了學習用品。     2月27日,按照邯鄲市委常委、秘書長劉德明關於「學後池、整作風」紀律整頓指示要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市委「學後池、整作風」會議精神,市委辦公廳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廳務會成員和廣大黨員幹部職工50餘人來到涉縣後池村道路施工現場義務勞動,並為後池村村民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為後池村小學的學生們帶去了學習用品。
  • 涉縣這些「網紅」拍照地,你知道嗎?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盤一盤, 涉縣的網紅「打卡」地!!! 雲中天路全長近30公裡,將涉縣城區道路、農村公路,構築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也給當地旅遊經濟的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
  • 百縣千村行丨馬邊縣後池村:「富餘糧食爛在柜子裡」的尷尬一去不復返
    然而,村文書阿爾小軍卻告訴記者一個故事:在沒通公路之前,這個被大山阻隔的山村,卻面臨一個尷尬——受交通限制,農副產品運不出山,變不了現,部分富餘糧食最後只能爛在柜子裡。1999年,8歲的阿爾小軍舉家從美姑縣搬遷到後池村,他對這裡的第一印象是地廣人稀。
  • 涉縣入畫來 紅綠正芳華
    聖福天路攬眾山、韓王天路挨著天、雲中天路雲中穿、王后天路踏山巔、盤龍天路衝霄漢……七彩千裡鄉村旅遊通道沿途步步皆景,自駕遊汽車排起「車龍」,緩慢向前挪動的間隙,遊客們掏出手機拍照片或是錄視頻,記錄下如畫山景。「昔日三十萬大軍出太行,今朝千萬遊客進涉縣。」
  • 深山修通致富路
    眼瞅著樹木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可由於地處偏遠,也沒有一條像樣的通村路,銷路卻成了問題。劉乃至說,過去運輸貨物出村,板車推、肩頭扛,要走上一天,甚至還要在路上睡一晚。東螺村是吉水縣文峰鎮東南方向的一個最邊遠偏僻山村,距縣城43裡路程。
  • 「十一」黃金周涉縣「多彩特色遊」持續火爆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何曉芳)129師紅色研學遊、媧皇宮古文化遊、聖福天路公路遊、莊子嶺紅葉遊、魅力鄉村遊……這個國慶節小長假,涉縣這片紅色熱土以燦爛文化、優美風光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的大批遊客,涉縣旅遊持續火爆。國慶前四天來涉遊客達83.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36億元。
  • 涉縣這條路擬推薦全國「最美鄉村路」
    現予以公示關於擬推薦2019年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的公示邯鄲峰峰礦區五彩農村路邯鄲涉縣聖福天路邢臺威縣梨想之路唐山遷安市北部長城山野綠道邯鄲復興區百裡景觀旅遊大道邯鄲峰峰礦區0號旅遊路大力發展農村路為家鄉發展加油點讚一起來欣賞這些最美農村路吧邯鄲涉縣聖福天路聖福天路全長20多公裡,有144道灣
  • 河北涉縣千裡鄉村旅遊--桃花山
    桃花山景區位於涉縣後池村,是靠近武安的最後一個行政自然村,之前因為在大山深處,路道崎嶇交通不便而非常的貧窮落後,隨著涉縣的經濟指標的增長,在縣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對這個自然村的交通和村民的生活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觀,舊貌換新顏
  • 動圖漫畫|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遁跡於太行山深處,「八山半水分半田」,卻是一個傳奇所在。遠至上古,傳說中女媧在這裡補過天,愚公在這裡移過山。那「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的氣魄至今被華夏子孫奉為奮鬥的精神源頭。
  • 走進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
    隨著涉縣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被認定為首批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太行山旱作梯田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成為國內外遊客來涉首選目的地,藏在深山無人識的旱作梯田系統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僅2019年就接待遊客400多萬人次。著力推進產田融合,實現梯田系統可持續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局面。
  • 邯鄲秘境:涉縣深山隱藏著一座「破山寺禪院」
    邯鄲秘境:涉縣深山隱藏著一座「破山寺禪院」 2019-10-10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