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呂偉利 王文君)羌風楚韻古村落,非遺文化助力復興村大步奔小康。二十年間,洪雅縣復興村依託本地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將農村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一個偏僻的小山莊蛻變為遠近聞名的民俗文化旅遊村,吸引著眾多畫家、攝影家、戶外玩家、生態旅遊者的踏訪。如今,擁有「第一批全國生態文明村」「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等美譽的復興村,成了更多人嚮往的地方。
復興村位於洪雅縣瓦屋山鎮,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既有古老村落的樸實,又有現代花園的韻味,是鑲嵌在瓦屋山下、雅女湖畔的一顆「綠色明珠」。傳說,復興村是青衣羌族後裔在大山繁衍至今的古村,更是一個男女老少都熱愛歌舞樂器的青羌人集聚地。村上十分重視羌風楚韻的傳承,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館和觀光臺廣場,並組建了青羌藝術團,發掘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羌風楚韻。「復興響器」和復興山歌更被譽為是「楚國遺音」,「復興耍鑼鼓」被列入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完善基礎設施村莊發展迎新機遇
初到復興村,環顧四周,只見群山環抱、山溪流淌。該村100餘戶,800多人,土地面積3000公頃,森林面積2880餘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6.5%,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生態文化村。
從復興村村委會沿著水泥緩坡而上,可至山頂,將村子全貌盡收眼底。山霧瀰漫,陽光透過雲層環繞在村莊周圍,像極了一個世外桃源。二十年前,卻不是這樣。在改革開放初期,村裡沒有水泥路、沒有電燈,群眾出行只能徒步或少數靠自行車和二輪摩託車。近年來,復興村裡修起了村主幹道,泥濘的路面「換了臉」,這也讓坐落在雅女湖邊的復興村村民受了益。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去,村民都是靠打筍或種些農作物來維持生計。每年一入夏,村民便會在山上搭一個竹棚,待山上的竹筍成熟後,舉家前往山裡做筍乾,一待便是一個月,等筍乾曬完後再一擔擔挑回家,賣給前來收購的客商。由於道路等交通條件限制,一年到頭辛苦做筍乾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生活。而今,鄉村旅遊道路的修建,不僅為當地村民出行帶來了便捷,也帶動了當地農產品的運輸發展和復興村旅遊產業的發展。
「復興村擁有2200多年的歷史沉澱,傳承著獨特的羌風楚韻文化,走進這裡,便走進了青羌歷史。」王文君表示,作為一個漢羌雜居的村落,復興村有著許多文化歷史典故和傳說,獨特的羌風楚韻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復興村。
羌風楚韻文化助力鄉村奔小康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羌風楚韻文化,讓這個離縣城較遠的偏僻的小山村,走進了令外界羨慕的小康生活。作為第一批全國生態文化村,如何使這塊牌子更加響亮和名副其實?「文化興村、旅遊富村、產業強村」的「興村綱領」,讓復興村找到了這條奔康之路。
二十年前的復興村貧窮落後。當地曾有言:男兒只得上門去,有女不嫁毛劉溝(復興村老地名),可見當時貧窮的情景。自2000年,在本村退役軍人王文君的倡導下,獲村民積極支持。王文君義務挖掘悠久歷史文化和重現歷史亭臺,把文字記載變為現實,將歷史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物化。依託豐富的文化歷史典故和不老傳說,以及獨特的羌風楚韻,復興村於2015年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館」,由王文君任館長。同時成立了復興青羌藝術團,發掘搶救「耍鑼鼓」「復興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投資修建了大田壩旅遊觀光道路,保護和發展嚴道故城遺址。復興村一舉成名,先後入選省級非遺名錄和全國首批生態文化村(首批中當時是四川唯一)。據統計,青羌民俗博物館,免費開館近六年來已有六萬多人前來參觀訪問。
復興走文化旅遊之路走到了前頭,在偏僻山區率先修建起了農家樂。村民由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幾乎家家戶戶都傳承著羌楚文化的精髓,人人能歌善舞,在愛好上,男女喜歡種花養鳥,餵寵物,傳承著他們獨有的羌風楚韻文化和生活習慣。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村民們又有了新的理念和創新思維,他們白天熱情接待著八方來客,不僅親自下廚煮飯吵菜上桌,帶遊人到景點攝影創作,晚間還要換上羌族服裝,帶領客人們在文化廣場表演節目和參加篝火聯歡晚會。
近二十多年來,復興的這種待客形式深受各地遊人的喜愛,幾乎四季賓朋接踵而來。有的遊客在復興旅遊之後還成了常客,年年來了又走,走了又來,連綿不斷。用客人們的話說,他們喜歡這裡的村民熱情,特別是這裡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復興因其獨特的文化接地氣,有特色,加之在三山環線上(即周公山,瓦屋山,峨眉山),也是唯一個有民族特色的村莊,所以我們年年都要來這裡避暑和享受一下羌風楚韻的文化展現。」
如今,「復興耍鑼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羌文化也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一家家民宿客棧、鄉村驛站應運而生。2010年以前,村上僅有一家農家樂,2012年,通過新農村改建,新增到了10多家,現在已發展到56家。
開發保護並重 復興文化活起來
復興遺勝跡,王河留楚聲。登瓦屋山,遊雅女湖,看羌風楚韻表演,吃生態農家飯菜……復興村成了文化內涵深厚的康養和避暑勝地。
鄉村旅遊搞起來了,村子「復興」了。依託旅遊,復興村迅速走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奔康發展快車道,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全村村民正切身感受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近幾年真的是越來越好了,道路越來越寬,越來越乾淨,很多城裡人還羨慕我們家家戶戶都有個院子。」說起復興村近年來的變化,村裡人臉上儘是自豪之情。而不斷改善的物質生活,實實在在的旅遊收入,也讓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成了村裡人的自覺行為。
2016年,復興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該村邀請了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其保護進行設計規劃,該規劃以『保護+發展』為規劃理念,對復興村傳統村落現狀、保護、發展作了詳細規劃。《規劃》提出了「活保護」的概念,對復興古居實現活態保護,以保證居民參與和保護規劃同步,實現復興文化的動態傳承。
目前,復興村正以復興傳統村落為主體積極打造青羌楚韻文化旅遊產業,以林木培育和竹筍、茶園種植為基礎發展特色種植業。依託已經形成的復興廣場、情歌路、雅女湖岸、農家餐飲住宿等休閒度假小屋,結合現狀特色傳統建築風貌,注重打造青羌楚韻人文旅遊文化,展示古村落特色。
立足生態優勢,借力康養旅遊,通過發展民宿經濟,大打農耕文化品牌,而今的復興村成功轉型,被評為「四川省鄉村旅遊精品村寨」,成為鄉村振興的典範。「通過保護與發展,老建築留下來了,老手藝留下來了,農耕文化留下來了。更重要的是,村子有人氣、有生機了。」眉山市政協《文史期刊》群有不少專家,看到復興村的介紹,都紛紛點讚,並希望隨著開發與保護的升級,讓羌風楚韻更好地傳承,讓復興村這座古村落更好地留住鄉愁和歷史記憶。
文章來源於: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
本文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