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茶館有多吸引人?為何老舍和魯迅等文人都喜歡去?

2020-12-12 煮酒君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文人有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宋代時,飲茶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所謂"酒亂心性,茶洗塵心",相對於酒而言,茶似乎和人們的生活更為貼近,並且老少鹹宜,不論貴賤,因此俗語有言:"寧可三天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

從唐宋時代開始,飲茶不僅是一種休閒方式,更是一門雅致的藝術,如果說"酒裡乾坤大",那麼則"茶中歲月長",悠悠清茶一盞,道盡千古多少興亡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有茶的地方便該有茶館。中國的茶館歷史悠久,早在晉代時,市場上就有茶水出售,《廣陵耆老傳》中記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買",不過這最多只能稱為"茶擔",尚未形成茶館。

南北朝時,品茗清談之風盛行,出現了可供人飲茶的茶寮,可算是後世茶館的雛形。

史料記載中的茶館最早出現於唐代中期,唐代陸羽的《茶經》中記有:"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也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此以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的記載。

茶館自中唐形成後,歷經後世發展,又有茶肆、茶坊、茶樓、茶邸、茶房、茶舍等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別稱。茶館雖然出現於唐代,不過在當時並不普及,功能也不完善。

縱觀茶館發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唐代前後是茶館的萌芽和形成時期;宋代到清代,是茶館的大發展時期;清末民初,是茶館的繁興時期。

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茶館發展至巔峰時期,其數量之眾、分布之廣、功能之全,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民國時期的茶館中熙來攘往、龍蛇混雜,其中既有高官巨賈、文人名士,也有平民百姓、勞苦大眾,他們聚集茶館,或是休憩品茗、聯絡感情,或是洽談合約、達成交易,一方茶館就如一個微型社會,映射出眾生百態,各色臉孔。

正如老舍所說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等。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是典型的北方茶館:高方桌,長板凳,用壺泡茶,一般實行一水一收費的規矩。然而民國時期的茶館星羅棋布,南北各異,風格也各不相同。

廣州茶館可以說是南方茶館的風格代表,"茶館內臺面方面都有,擺放著靠背座椅,並供應各種精美的點心"。西南地區的茶館則自成格調,四川成都的茶館就有"閒人多、茶館多、廁所多"的"三多"之說。舊式茶館大都建得古香古色,就連題名也典雅有趣,例如上海九江路的天香閣,雲南路的鶴林春,廣州東路的松風閣,四川北路的群芳居,又有上海一家開在屋頂的茶社,名曰"樓外樓",既是寫實,又有"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古意,更為有趣的是,當時北京天橋附近有一家"王八茶館",只因店主姓王,排行老八,由此得名。

正如四川成都茶館中的"三多"之說所示,閒人一多,茶館自然成了消磨時間的好去處,不過茶館的社會功能豐富,除休閒娛樂外,也是各行各業信息交流的集中地,來往茶客身份各異,有談生意的、放貸的、說媒的、辦案的、算命的、行騙的,各色人等應有盡有,據說當時上海租界的巡捕到華界辦案,都是在茶館裡進行的,茶館也是各大幫會的聚集地。

此外,茶館還是諸多民間文藝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人們泡茶館,除了閒談喝茶外,還可以享受到評書、彈詞、評彈等各種曲藝節目,古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借說書人之口娓娓道來,聽到精彩處,不覺悠然往返,而中國歷代的通俗小說和傳奇故事,也得以借茶館,不斷被演繹和提高。

閒人一多,自然少不了閒話,文人聚集茶館,與茶結緣,更有不少趣聞軼事。

魯迅先生小說《藥》中的華老栓就是開茶館的老闆,魯迅本人也常年杯不離手,茶不離口,只不過別人喝茶喝出的是和氣,他卻常常喝出怒氣,魯迅晚年常常以茶會友,又經常在茶敘中和人翻臉而去。

"糖僧"蘇曼殊寓居上海時,也常到同芳居茶館品茗啖餅,蘇曼殊嗜糖如命,有一次糖癮上來了,又沒錢買糖,於是忍痛拔下一顆金牙來換糖吃,章士釗因此寫詩嘲笑他:齒豁曾教金作床,只緣偏嗜膠牙糖。忽然糖盡囊羞澀,又脫金床付質房。

同為茶中墨客,周作人可以說是民國文人中以茶入文發揮得最好的一位,他一輩子都在做一件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打通茶和文字的界限,以茶入文,以文觀茶。他常說,讀文學書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讀文學書。講文學的原理則像是在做茶的研究。茶味究竟如何,只得從茶碗裡去求。曹聚仁評價他的文字說:"周作人的隨筆語言像龍井茶,觀之雖無顏色,喝到口中卻是一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時代變遷,茶館的繁興時代也一去不復返,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蒼涼感,世事繁華,人心浮動,許多人已無閒情再覓閒處,即便有閒心,也難得一方淨土,舊時茶館的閒情趣聞也就永久地落於故紙堆中。

相關焦點

  • 誰才是民國時期最厲害的作家?沈從文、莫言、老舍,還是魯迅?
    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每個時期都有很多大文豪,尤其是在唐宋時期。這個時期的文人簡直到了隨手一撿就是一大把的地步。不過,自宋朝過後,文人的數量又相對減少了,正好印證了盛極則衰的說法。不過,到了民國時期,文人的數量又再次多了起來。而且,民國文人的數量也是近代最多的。那麼,在大家看來,民國時期最厲害的作家是誰呢?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或者奇怪的意見——比如海邊上都修上大牆,足以抵抗洋兵上岸,或某些演員新近創造了什麼腔等等。全劇大約近70人登場,浩浩湯湯,如清明上河圖畫卷。有掌柜,饑民,旗人,清宮太監,特務、打手、流氓,警察、相士等等。老舍先生對人物刻畫語言爐火純青,頗懂人情世故,對眾生也頗有悲憫之情,這點與魯迅先生的「冷眼旁觀」是不同的。
  • 很多人到北京旅遊,來老舍茶館卻是因為老舍這個名字
    很多人去過北京很多次,但是老舍茶館不一定會去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老舍茶館在一定範圍內有人知道,但還不是人盡皆知的。另外一方面,現在很多人能夠靜坐下來欣賞一段時間的相聲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老舍茶館雖然和老舍先生並沒有直接關係,卻也因為這個名字吸引了很多人,畢竟這和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也算是有一定淵源,而吸引的眾多人群中,我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個老舍迷,最早接觸老舍的作品就是從駱駝祥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很多年。
  •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味道?導演解讀變與不變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的味道?  「在這之前,有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茶館》只有北京人藝演過,我們今天終於打破這個不正常的慣例。」11月30日晚,當李六乙導演的四川人藝版《茶館》在北京首場落幕時,曾演過300多場「秦二爺」的藍天野這樣說。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民國美食弄潮兒——老舍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胡同串子」,老舍熱愛北平,在他的筆下寫過最多的也是北平。那裡的人、事、風景和美食,始終記憶在他心中。八大樓的美味、胡同深處的小吃、護國寺的廟會,在老舍的筆下都別有風味。這些文字湊成的美食筆記,也是老舍留給我們的關於那個時代的食色畫卷。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民國時期文人筆下的茶館
    民國時期文人筆下的茶館飲茶風尚量初主要在文人、借人和道上中間流行,但因宋代人崇尚文雅,文化藝術造肯在此時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因此飲革之風已然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在民間迅速蔓延。聞名退途的龍井茶等.同時茶的下氣消食、輕身健體等藥用功效,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茶葉已經像王安石所說的與柴米油鹽一樣,成為老百姓的開l七件事之一。民國時期.南京公園及風景勝地也開設了茶館.成為商賈政要、社會名流的流連之所,眾多文人筆下描寫過這些茶館的風情。
  • 老舍的《茶館》,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人,一是王掌柜,二是崔先生
    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很是喜歡老舍,經常在課上,隨意便可拈來一段。只是那時的自己,看膩了課本裡嚼蠟般的平淡文字和試卷上離奇似的閱讀答案,年少輕狂,更傾心於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虛華似霧的辭藻。最初看各種武俠言情,自以為文藝,東施效顰般寫些矯情至極的文字,洋洋得意。
  • 民國茶館閒談「勿論國是」
    「一去二三裡,茶園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品茶」的景象,長沙遂有「江南茶館」的美譽。    茶館內「閒談勿論國是」    民國初期,長沙有四大茶館,黃興南路德園茶館頗吸引政界及教育界人士,工商界人士則習慣到八角亭的大華齋去,手藝工人偏愛老照壁徐松泉,行棧老闆、經紀人則愛在西牌樓洞庭春茶館聚會。也就是說,穿行來往於民國時期茶樓的人物,多是形形色色底層草根人物,但少數較好的茶樓,也仍能吸引少數軍政文教界的官紳名人一往。
  • 一個人一座城,讀《茶館》《駱駝祥子》,看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風味
    序言:老舍,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語言大師,其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老張的哲學》等。作為語言大師,老舍對語言的運用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語言表達,老舍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民俗風情的市民生活。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離婚》(1933年)、《四世同堂》(1944—1951年)、《茶館》(1957年)、《正紅旗下》殘篇(1962年)便是老舍每次重拾幽默之筆的階段性代表作。 和這一創作現象相關聯的首先是幽默寫作和自由主義的關係。老舍本人對這個問題有過闡釋。他在《「幽默」的危險》中說:「幽默的人,據說,會鄭重的去思索,而不會鄭重的寫出來;他老要嘻嘻哈哈。假若這是真的,幽默寫家便只能寫實,而不能浪漫。
  • 老舍茶館新「小二」滿口京腔
    昨天,伴隨著京味十足的吆喝聲,老舍茶館和百度大腦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AI茶館」在前門鬧市中開門宴客,被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AI技術武裝的「AI小二」上崗。   「茉莉飄香香透了心吶,喝了吧您吶!滾燙的水,燙嘴的茶,上面漂著是茉莉花兒啊~」餘韻悠長的老北京叫賣聲,如今在街頭已難尋覓。可來到「AI茶館」,你不僅能感受一把京味十足的吆喝文化,還能和操著京腔的「AI小二」聊上一會兒。
  • 茶館中的翹楚: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18家茶館
    它被寫進魯迅的日記:陶陶居茶樓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第十甫的陶陶居茶樓,在這座城市乃至全國喝茶人的耳中,都該聲名赫赫。魯迅在1927年3月18日的日記裡寫著:「18日,雨。午後,同季市、廣平往陶陶居品茗。」就是說這一天,伏案之餘的魯迅先生,帶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忙裡偷閒去陶陶居喝茶了。
  • 時光印記,民國大佬們的茶言茶語,其中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
    梁實秋在《喝茶》中說道,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民國大佬多愛茶,咱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茶言茶語。 飲茶迷——魯迅 魯迅好飲茶,他曾風趣地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 【茶世界】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20家中國茶館
    下面為你介紹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20家中國茶館。【正文】這些茶館,都是茶友們心中的翹楚。它被寫進魯迅的日記:陶陶居茶樓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第十甫的陶陶居茶樓,在這座城市乃至全國喝茶人的耳中,都該聲名赫赫。魯迅在1927年3月18日的日記裡寫著:「18日,雨。午後,同季市、廣平往陶陶居品茗。」就是說這一天,伏案之餘的魯迅先生,帶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忙裡偷閒去陶陶居喝茶了。
  • 一生必去的17家茶館
    它們只有一個共同點,喝茶的人,不得不去。 1.它被寫進魯迅的日記——陶陶居茶樓   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第十甫的陶陶居茶樓,在這座城市乃至全國喝茶人的耳中,都該聲名赫赫。魯迅在1927年3月18日的日記裡寫著:「18日,雨。午後,同季市、廣平往陶陶居品茗。」就是說這一天,伏案之餘的魯迅先生,帶著自己心愛的女人,忙裡偷閒去陶陶居喝茶了。
  • 一生必去的18家古茶館 成都,杭州,北京,上海,重慶,臺灣,廣州等··都有上榜
    它們只有一個共同點,喝茶的人,不得不去。它被寫進魯迅的日記——陶陶居茶樓 ►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第十甫的陶陶居茶樓,在這座城市乃至全國喝茶人的耳中,都該聲名赫赫。魯迅在1927年3月18日的日記裡寫著:「18日,雨。午後,同季市、廣平往陶陶居品茗。」
  • 走進老舍的茶館,品味世間百態,見證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五十七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茶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在那種年代,壞人囂張好人只有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