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2020-12-12 觀察者網

3

如果以陸定一在1956年5月26日作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報告為起點,以1957年6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這是為什麼》為終點界定「百花年代」,繼而考察老舍在「百花年代」的言論,不難發現,在這一年間,老舍思維活躍,發言大膽,反思深刻,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對「雙百方針」表示了無條件的熱誠擁護。

老舍對文學問題的思考集中在作家是否有可能,以及如何實現自由寫作這個敏感問題上,並且以對於幽默諷刺問題和悲劇問題的探討為突破口。

眾所周知,幽默是伴隨老舍創作始終的標識性特徵,如果從1933年的「返歸幽默」(《我怎樣寫〈離婚〉》)算起,老舍的文學回歸和幽默回歸總是相偕而至。《離婚》(1933年)、《四世同堂》(1944—1951年)、《茶館》(1957年)、《正紅旗下》殘篇(1962年)便是老舍每次重拾幽默之筆的階段性代表作。

和這一創作現象相關聯的首先是幽默寫作和自由主義的關係。老舍本人對這個問題有過闡釋。他在《「幽默」的危險》中說:「幽默的人,據說,會鄭重的去思索,而不會鄭重的寫出來;他老要嘻嘻哈哈。假若這是真的,幽默寫家便只能寫實,而不能浪漫。不能浪漫,在這高談意識正確,與希望革命一下子就能成功的時期,便頗糟心。那意識正確的戰士,因為希望革命一下子成功,會把英雄真寫成個英雄,從裡到外都白熱化,一點也不含糊,像塊精金。一個幽默的人,反之,從整部人類史中,從全世界上,找不出這麼塊精金來……」(《「幽默」的危險》)這足以證明老舍對幽默的堅持是對反文學的絕對化的創作思想的直接對抗。

不用說,幽默和諷刺作為笑的藝術有著天然的關聯,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以幽默諷刺為主要藝術手段的喜劇和悲劇也是從源頭上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親」。這首先是因為,「歷來諸家解釋可笑的特性,都以為它和美是相關聯的,也是相衝突的,都以為它是一種醜陋或缺陷。」(伽瑞特(Carrit)語,轉引自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16章)同是對「醜陋或缺陷」的反映,這構成了喜劇和悲劇的天然關聯,魯迅曾經以文學家的敏感歸納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而從抗戰時期國統區的「暴露與諷刺」論爭到解放區對「暴露文學」的口誅筆伐,都是從創作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對作家「寫什麼」(不能寫什麼)和「怎麼寫」(不能怎麼寫)作出了幹涉和規定,不允許暴露黑暗,寫黑暗,這導致了很長的時間段內喜劇和悲劇同時從文學史消失。老舍在建國初的若干年內創作水準下滑和這一困擾密切相關。

1956年,正在老舍寫作《西望長安》因無法放膽諷刺而失敗之時,「雙百方針」的推行給他打了氣、鼓了勁。於是我們看到了《什麼是幽默》(1956年3月)、《談諷刺》(1956年7月)、《論悲劇》(1957年3月)這三篇重要文章。這三篇文章構成老舍在「百花年代」關於悲劇和喜劇問題反思的三部曲,也啟動了老舍對「自由和作家」問題的又一次終極思考,這一切都為《茶館》的醞釀和寫作作了良好的鋪墊。

《什麼是幽默》——《談諷刺》——《論悲劇》的核心內容可概述為:社會主義社會當中的確有必須通過幽默、諷刺、甚至悲劇的形式揭示的黑暗面。老舍大膽陳言:「事實上,我們社會裡的該諷刺的人與事的毛病要比作家們所揭發過的還更多更不好」,「作家的責任是歌頌光明,揭露黑暗。……擁護我們的社會制度不等於隱瞞某些人某些事的醜惡與不合理。」(《談諷刺》)「也許有人說:民主生活越多,悲劇就越少,悲劇本身不久即將死亡,何須多事討論!對,也許是這樣。不過,不幸今天在我們的可愛的社會裡而仍然發生了悲劇,那豈不更可痛心,更值得一寫,使大家受到教育嗎?」(《論悲劇》)這裡老舍集中思考的問題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可以出現喜劇和悲劇。這個話題歷經「左聯」、抗戰、解放區三個階段的討論和爭鳴,進入新中國時期的一體化時代後,爭論消歇,但是作為作家,疑竇尚在,創作欲望更是無法遏止,所以才有了「百花年代」的舊話重提。這個過程事實上是悲劇和喜劇的生存可能性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功用至上的文學價值評估體系相與糾纏的過程。

1980年代,關於《茶館》是悲劇還是喜劇的爭論成為老舍研究一個饒有興味的話題。跳出時代對文學研究的局限,聯繫老舍1950年代的相關文論再來看這個問題,這個話題顯示出更大的趣味性來。首先,當年關於《茶館》是悲劇抑或喜劇的爭論既然存在,可見對《茶館》的接受有兩重性,兩重性接受可能的存在證明了《茶館》本身的複雜性。但是跳出這個複雜性,我們發現,不管「悲劇」還是「喜劇」,都屬於建國後「十七年」戲劇創作的禁忌題材。也就是說,無論《茶館》是悲劇還是喜劇,都是時代的「另類」。這個「另類」的身份是怎麼獲取的呢?聯繫本文前述老舍在1956年前後關於悲劇和喜劇(暴露和諷刺)問題的反思,答案就非常顯豁了。當然,對於《茶館》究竟是悲劇還是喜劇,這個問題還可以爭論下去,本人是傾向於認為文字版的《茶館》是喜劇性質,焦、夏舞臺版的《茶館》是悲劇性質的。1940年,老舍留下語絲,也是他對自己的期許:「想寫一本戲,名曰最悲劇的悲劇,裡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未成熟的穀粒》)此話可為對《茶館》是悲劇還是喜劇感興趣的人士提供解讀密鑰。

4

‍老舍寫的《茶館》,由於塑造了龐太監、大小劉麻子、大小唐鐵嘴、大小吳祥子、大小宋恩子、大小二德子……(最後,)沈處長,而 「充滿了無恥的笑聲」。這種故意製造不和諧的寫法,雖然和老舍當時寫作、發表,北京人藝排演《茶館》的時代極不合拍,但是,與老舍1940年代的一部大製作《四世同堂》非常順利地接通了(想想看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李空山、胖菊子們的嘴臉)。換句話說,老舍一直想寫一個在形式上充滿悖謬和錯訛,在內核裡滿是悲涼和苦悶的作品。1930年代,老舍的《貓城記》《離婚》和《駱駝祥子》就是往這個方向努力的,但是被抗戰打斷了;1940年代,老舍又寫《四世同堂》接續這種努力,但是又被新的時代和新的要求打斷;《茶館》和之後的《正紅旗下》是再一次——最後——的努力,並且從現有的作品文本看,「最悲劇的悲劇,裡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老舍做到了。

所以,有沈處長一聲高過一聲的「蒿」的那個老舍的結尾,是「充滿了無恥的笑聲」裡的最後一陣令人不寒而慄的笑,是老舍在《我這一輩子》的結尾裡說的,「我還笑,笑我這一輩子的聰明本事,笑這齣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換個樣兒吧!」

焦菊隱導演拿走了這個場景,驅逐了這片笑聲,不是不懂,而是太懂,怹是為這個劇著想,為老舍著想。當然,因此,也因為這個處理,把老舍的本意扭曲了——刪去沈處長這一段後,形喜實悲的喜劇《茶館》就變成了形悲實喜的悲劇《茶館》。

1999年後的林版《茶館》的確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恢復沈處長,恢復最後的場景,把被時代丟棄的那最「無恥的笑聲」找了回來,是它的貢獻。我很為這樣的設計在21世紀仍然得不到觀眾的共鳴而難過。是老舍太超前了還是我們太保守了?

如果說1956年老舍採納北京人藝的朋友們的建議動筆寫《茶館》是時代賜予他實現文學夢想的一個機緣(對,老舍一直是個有夢想的文學家),那麼,《茶館》上演之後一次次被打入冷宮則是對他的夢想的一次次無情的摧毀。他終於沒能看到《茶館》後來會得到那麼隆重的禮遇和肯定,當然更想不到後來終於會有一位導演,把他的沈處長還原到舞臺上。

而幾年之後,老舍寫作《正紅旗下》,同樣是機緣巧合躊躇滿志,同樣是懷揣夢想再次出發,卻遭遇了更可怕的時代的困境。聯繫這一系列的前因後果,不由得感覺老舍就是《斷魂槍》裡身藏絕技無從施展的神槍沙子龍——

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老舍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後,和他曾經熱心投身於中的新的時代互相拋棄了,如今,他帶著自己不滅的文學夢殞身太平湖已經整整50年。愛《茶館》的你,告訴我,隔著半個多世紀歲月的煙雲回望《茶館》,老舍的殷切期許你能體會嗎?老舍的惆悵落寞你能感知嗎?你覺得沈處長是多餘的嗎?

(原刊於《廣東藝術》2016年第4期,作者授權觀察者網轉載)

相關焦點

  • 一部笑中帶淚的悲劇——談老舍《茶館》的悲劇藝術
    題記:《茶館》是老舍戲劇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當代話劇藝術中的經典,被西方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劇作以北京一個普通的茶館作為為舞臺,描寫了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等人的人生悲劇,以及戲中的三個時代的悲劇。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老舍,原名舒慶春,著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因著作豐碩,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共三幕,其中的人物就有70多個,自作品發表後就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也成為老舍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老舍起初並不是想創作這部劇,而是無心插柳。
  • 《茶館》:豆瓣評分9.5,老舍傳世之作,老戲骨飆戲的經典電影
    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老舍《茶館》老舍的《茶館》被西方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經典。甚至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都達到9.5分。,這邊得益於老舍巧妙的安排。雖然演員從年輕到年老,卻看不出絲毫違和,不像如今許多電影,即使角色演到老,還是緊緻的皮膚。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孟京輝的《茶館》又要開張了,借老舍作品名字,卻有新內容
    》#推薦理由#《茶館》是老舍最重要的戲劇作品,也是中國話劇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一版《茶館》顯然也將成為導演孟京輝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首演於去年烏鎮戲劇節的孟氏《茶館》,今年又作為第一部受邀在阿維尼翁IN戲劇節上演的中國大陸劇目而備受關注。不過,你當然不必期望在這部劇裡看到你以往概念裡的《茶館》。這部戲更像是孟京輝對於老舍的一次美學致敬,雖然還是原來的名字,但已經是孟京輝的作品,也是他幾十年舞臺實踐的一次集大成者。沒有看過的戲劇觀眾,還是有必要圍觀一下的。
  • 老舍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白瀛)在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之際,老舍的京味兒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這部由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四川人藝演出的作品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
  • 走進老舍的茶館,品味世間百態,見證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茶館》,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五十七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茶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在那種年代,壞人囂張好人只有死路。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秦二爺雖然熱心救國,但是這類人身上也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他們對人民群眾還是冷漠的很,氣熱血上來時,可以隨意收房,對討飯的饑民,也是早早轟走為上策。4 旗人愛國者 常四爺這位爺出場便是雄赳赳,氣昂昂,是個吃皇糧,玩鳥的旗人子弟。
  • 提起老舍就只想到《茶館》《龍鬚溝》?其實他跟北京曲劇關係頗深
    由北京演出公司和天橋藝術中心聯合推出的第二屆「老舍國際戲劇節」9月7日就要以《老舍趕集》開幕了。提起老舍與戲劇,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茶館》《龍鬚溝》這些老舍約60年前創作的經典劇目;其次則是近年從老舍文學作品中改編的新京味兒戲劇,如林兆華的《老舍五則》,方旭的《我這一輩子》《二馬》《離婚》《老舍趕集》等。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 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委員會北京啟動評審--老舍茶館
    今天上午,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專家小組對北京老舍茶館進行了現場評審。於觀亭、李志宏、劉毅敏及北京秘書處專家現場評審提起「老舍茶館」,不但在京城婦孺皆知,就是在外阜,甚至在國外,知道這個字號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館」已然成了北京這座六朝古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 老舍茶館裡體驗京味文化
    新華網北京頻道5月26日電(記者殷麗娟)品茗茶、觀茶藝、看電影, 北京市民26日走進老舍茶館體驗京味文化。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和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聯合主辦的「大柵欄琉璃廠老字號體驗日系列活動」的第五站來到了老舍茶館,讓市民切身體驗地道的京味兒文化。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中新通訊:京城老舍茶館邂逅武夷山大紅袍(圖)
    中新社北京十月八日電 題:京城老舍茶館邂逅武夷山大紅袍  作者 周文杰 胡增官  「品茶,品茶,品茶……嘿嘿……」輕柔婉轉的歌聲中,十位身著茶女服飾的娟秀姑娘曼妙起舞,十月七日晚在北京老舍茶館為茶客們表演了來自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品茶歌》。
  • 【老舍茶館】系列故事集錦(一)!
    2分錢大碗茶的初心老舍茶館的文化情懷
  • 老舍《茶館》——大社會中的小人物沉浮錄
    老舍的話劇《茶館》僅三萬字,只有三幕劇,卻把晚清到民國的中國史乾淨利落地切成三大塊,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出場人物多達70餘人,主要人物從年輕到年老的人生旅程栩栩如生,呈現出一幅宏大的世態風俗畫卷,「三組風俗畫」的評價恰到好處。
  • 來老舍茶館帶您體驗正宗京味兒文化
    ,它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樓梯旁邊是老布希與老舍茶館主人尹盛喜的銅像。這是為了紀念1994 年1月15日,老舍茶館迎來的第一位外國元首級人物。大廳西側的櫃檯上掛著龍井、烏龍、碧螺春等各式各樣名茶的小木牌,東側牆壁上掛滿書畫楹聯和茶文化故事,宛然一座民俗博物館。一樓的新京調演出廳經常推出曲藝專場演出。
  • 老舍茶館新「小二」滿口京腔
    本報訊(記者孫奇茹)「來了您吶!」昨天,伴隨著京味十足的吆喝聲,老舍茶館和百度大腦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AI茶館」在前門鬧市中開門宴客,被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AI技術武裝的「AI小二」上崗。   「茉莉飄香香透了心吶,喝了吧您吶!滾燙的水,燙嘴的茶,上面漂著是茉莉花兒啊~」餘韻悠長的老北京叫賣聲,如今在街頭已難尋覓。可來到「AI茶館」,你不僅能感受一把京味十足的吆喝文化,還能和操著京腔的「AI小二」聊上一會兒。
  • 很多人到北京旅遊,來老舍茶館卻是因為老舍這個名字
    很多人去過北京很多次,但是老舍茶館不一定會去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老舍茶館在一定範圍內有人知道,但還不是人盡皆知的。另外一方面,現在很多人能夠靜坐下來欣賞一段時間的相聲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老舍茶館雖然和老舍先生並沒有直接關係,卻也因為這個名字吸引了很多人,畢竟這和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也算是有一定淵源,而吸引的眾多人群中,我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個老舍迷,最早接觸老舍的作品就是從駱駝祥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很多年。
  • 一個人一座城,讀《茶館》《駱駝祥子》,看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風味
    序言:老舍,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語言大師,其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老張的哲學》等。作為語言大師,老舍對語言的運用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語言表達,老舍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民俗風情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