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視頻,先睹為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老舍,原名舒慶春,著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因著作豐碩,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共三幕,其中的人物就有70多個,自作品發表後就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也成為老舍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老舍起初並不是想創作這部劇,而是無心插柳。那麼,這樣一部經典究竟是如何成功創作出來的呢?
茶館劇照
話劇《茶館》以一個老字號裕泰茶館為背景,在這個《茶館》裡,將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顯現在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要說這部劇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估計要數劇中的人物了,整部《茶館》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不僅如此,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都很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那麼,老舍是如何能夠將如此眾多的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並將他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呢?
老舍中年
1920年9月,老舍在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工作兩年之後,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在這段時間裡,學校牆外發生了一起震撼整個中國大地的事件。這件大事也決定了老舍個人的日後命運,給他成為作家提供了條件。這就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時期的老舍還沒有想到自己日後會成為一名作家,但是「五四運動」卻給了老舍一雙新的眼睛,打開了他的眼界,使他體會到做人的尊嚴;人不該做禮教的奴隸,中國人也不該再做洋奴。這些新觀點奠定了老舍後來寫作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最使老舍狂喜的是白話文的興起。他覺得,用白話文寫,相較於文言文來說,詞意更加簡潔易懂,字句中間再放些新標點符號,是件非常痛快有趣的事。以前用慣了文言,乍一用白話,老舍就像小孩剛得到一件新鮮玩意那樣,開始拼命玩耍,於是,他開始偷偷用白話文寫小說,瘋狂地練習,不過,這些都是他自己私底下練習的,並沒想過要去投稿。
老舍
老舍的文字都是明白如話,淺顯通俗,如同清澈的山泉那樣自然流暢。粗粗看去,好像作家毫不費力的寫著一些大實話,略為思索,才發現原來話裡有話。「五四運動」促成了老舍對白話文的練習,「五四」運動之後五年,老舍才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正是之前多年的白話文寫作練習,使得老舍在英國第一次拿出長篇作品《老張的哲學》給許地山看時,許地山看了只顧著笑,最後只說了一句,你把這個稿子拿回去發表吧。如果說五四時期是老舍白話文的準備階段,那麼抗戰時期就是老舍把他的文字帶向了廣大民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老張的哲學》
很多人都說老舍的《茶館》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劇中鮮明的人物特點和極富魅力的語言特點,但是,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茶館》雖然有不少悲劇性的場面,但是全劇的基調卻是喜劇的,而且即使是悲慘的情節和細節也往往以幽默的筆法表現出來。在那個時時處處產生悲劇的年代。人們也許沒想到,老舍居然別出心裁地作出了他更大膽的選擇;不是用悲劇樣式,而是用喜劇樣式來寫這個戲。老舍將人物塑造和情節編排中注入了自己的冷嘲熱諷和幽默調侃。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茶館劇照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6月22日6:30播出的湖北衛視《大揭秘》《人民藝術家老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