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2020-12-12 湖北衛視大揭秘

預告視頻,先睹為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老舍,原名舒慶春,著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因著作豐碩,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共三幕,其中的人物就有70多個,自作品發表後就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也成為老舍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老舍起初並不是想創作這部劇,而是無心插柳。那麼,這樣一部經典究竟是如何成功創作出來的呢?

茶館劇照

話劇《茶館》以一個老字號裕泰茶館為背景,在這個《茶館》裡,將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顯現在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要說這部劇給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估計要數劇中的人物了,整部《茶館》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不僅如此,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都很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那麼,老舍是如何能夠將如此眾多的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並將他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呢?

老舍中年

1920年9月,老舍在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工作兩年之後,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在這段時間裡,學校牆外發生了一起震撼整個中國大地的事件。這件大事也決定了老舍個人的日後命運,給他成為作家提供了條件。這就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時期的老舍還沒有想到自己日後會成為一名作家,但是「五四運動」卻給了老舍一雙新的眼睛,打開了他的眼界,使他體會到做人的尊嚴;人不該做禮教的奴隸,中國人也不該再做洋奴。這些新觀點奠定了老舍後來寫作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最使老舍狂喜的是白話文的興起。他覺得,用白話文寫,相較於文言文來說,詞意更加簡潔易懂,字句中間再放些新標點符號,是件非常痛快有趣的事。以前用慣了文言,乍一用白話,老舍就像小孩剛得到一件新鮮玩意那樣,開始拼命玩耍,於是,他開始偷偷用白話文寫小說,瘋狂地練習,不過,這些都是他自己私底下練習的,並沒想過要去投稿。

老舍

老舍的文字都是明白如話,淺顯通俗,如同清澈的山泉那樣自然流暢。粗粗看去,好像作家毫不費力的寫著一些大實話,略為思索,才發現原來話裡有話。「五四運動」促成了老舍對白話文的練習,「五四」運動之後五年,老舍才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正是之前多年的白話文寫作練習,使得老舍在英國第一次拿出長篇作品《老張的哲學》給許地山看時,許地山看了只顧著笑,最後只說了一句,你把這個稿子拿回去發表吧。如果說五四時期是老舍白話文的準備階段,那麼抗戰時期就是老舍把他的文字帶向了廣大民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老張的哲學》

很多人都說老舍的《茶館》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劇中鮮明的人物特點和極富魅力的語言特點,但是,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茶館》雖然有不少悲劇性的場面,但是全劇的基調卻是喜劇的,而且即使是悲慘的情節和細節也往往以幽默的筆法表現出來。在那個時時處處產生悲劇的年代。人們也許沒想到,老舍居然別出心裁地作出了他更大膽的選擇;不是用悲劇樣式,而是用喜劇樣式來寫這個戲。老舍將人物塑造和情節編排中注入了自己的冷嘲熱諷和幽默調侃。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茶館劇照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622日6:30播出的湖北衛視《大揭秘》《人民藝術家老舍()》

相關焦點

  • 孟京輝:老舍看我這版《茶館》會高興
    此版《茶館》去年在烏鎮戲劇節首演後,於全國多座城市完成巡演,並於今年7月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IN單元與10月的聖彼得堡第29屆「波羅的海之家國際戲劇藝術節」演出。從孟京輝版《茶館》去年首次亮相,伴隨這部作品的各種爭議便始終不斷,而當這部作品首次回到它的發源地北京,無論從現場還是網絡,觀眾對該作品的評價已形成兩極,褒貶不一的聲音似乎在近日到達了一個頂點。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味道?導演解讀變與不變
    四川話《茶館》如何保留老舍的味道?  「在這之前,有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茶館》只有北京人藝演過,我們今天終於打破這個不正常的慣例。」11月30日晚,當李六乙導演的四川人藝版《茶館》在北京首場落幕時,曾演過300多場「秦二爺」的藍天野這樣說。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老舍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白瀛)在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之際,老舍的京味兒經典話劇《茶館》將推出四川話版。這部由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四川人藝演出的作品將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老舍對文學問題的思考集中在作家是否有可能,以及如何實現自由寫作這個敏感問題上,並且以對於幽默諷刺問題和悲劇問題的探討為突破口。 眾所周知,幽默是伴隨老舍創作始終的標識性特徵,如果從1933年的「返歸幽默」(《我怎樣寫〈離婚〉》)算起,老舍的文學回歸和幽默回歸總是相偕而至。
  •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原標題: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於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孟京輝版《茶館》:經典重塑,如何與今天對話
    孟京輝版《茶館》有人回味無窮有人中途離場  經典重塑,如何與今天對話  第六屆烏鎮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是孟京輝「重塑」的老舍經典《茶館》,這部經典被孟京輝用極其當代的方式解構演繹,讓觀眾捲入了一場當代美學風暴。
  • 資料:《茶館》原著作者老舍簡介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誌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這時候,這位民族資本家顯示出來的是軟弱的一面,還有抱怨、詛咒。我想起王安石也曾發出「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這樣的聲音,只不過,這兩人不可同日而語。
  • 讀老舍《茶館》:喝杯茶,聊聊茶館裡的老故事
    裕泰茶館隨著舊掌柜王利發上吊自盡和新主人沈處長的一聲「好」落下了帷幕。就這樣,一家經歷了六十年風風雨雨的老茶館被迫易主,而它的功能也由往昔供人喝茶聊天變成了監事他人、獲取情報和縱情聲色的腌臢地。如若茶館也有感情,想必也會悲痛欲絕,隨主人王利發一同拋棄那個痛苦的世界,至少還能落個乾乾淨淨。
  • 紀念老舍119周年誕辰 《茶館》推出有聲版
    在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之際,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老舍研究會、老舍紀念館協辦的「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茶館》創作於1956年,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是老舍最重要的話劇代表作之一。自1958年搬上話劇舞臺以來,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劇目。曹禺曽評價《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
  • 很多人到北京旅遊,來老舍茶館卻是因為老舍這個名字
    很多人去過北京很多次,但是老舍茶館不一定會去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老舍茶館在一定範圍內有人知道,但還不是人盡皆知的。另外一方面,現在很多人能夠靜坐下來欣賞一段時間的相聲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老舍茶館雖然和老舍先生並沒有直接關係,卻也因為這個名字吸引了很多人,畢竟這和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也算是有一定淵源,而吸引的眾多人群中,我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個老舍迷,最早接觸老舍的作品就是從駱駝祥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很多年。
  • 老舍茶館新「小二」滿口京腔
    本報訊(記者孫奇茹)「來了您吶!」昨天,伴隨著京味十足的吆喝聲,老舍茶館和百度大腦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AI茶館」在前門鬧市中開門宴客,被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AI技術武裝的「AI小二」上崗。   「茉莉飄香香透了心吶,喝了吧您吶!滾燙的水,燙嘴的茶,上面漂著是茉莉花兒啊~」餘韻悠長的老北京叫賣聲,如今在街頭已難尋覓。可來到「AI茶館」,你不僅能感受一把京味十足的吆喝文化,還能和操著京腔的「AI小二」聊上一會兒。
  • 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又遍地是絕望的年代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小小茶館儼然是觀察當時中國的「窗口」,對今人來說意義重大。
  • 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委員會北京啟動評審--老舍茶館
    今天上午,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專家小組對北京老舍茶館進行了現場評審。於觀亭、李志宏、劉毅敏及北京秘書處專家現場評審提起「老舍茶館」,不但在京城婦孺皆知,就是在外阜,甚至在國外,知道這個字號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館」已然成了北京這座六朝古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 老舍茶館裡體驗京味文化
    新華網北京頻道5月26日電(記者殷麗娟)品茗茶、觀茶藝、看電影, 北京市民26日走進老舍茶館體驗京味文化。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和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聯合主辦的「大柵欄琉璃廠老字號體驗日系列活動」的第五站來到了老舍茶館,讓市民切身體驗地道的京味兒文化。
  • 《茶館》「第二代」主演聊角色創作幕後
    老版《茶館》珠玉在前,于是之版王利發在梁冠華看來已是登峰造極的表演,「如果一個新角色、新戲,兩人同時從零創作,那我可能還有信心。可于是之先生已經完成了1000%。」在頭三個月的排練期裡,梁冠華最大的期待是觀眾覺得他接上了班。他小心地僭越著經典的邊界,接壤著自我對角色的理解。演出後,有些看過老版《茶館》的觀眾評價他和于是之的表演各有千秋,林兆華覺得這是一種很高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