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又遍地是絕望的年代

2020-12-21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茶館》這部作品裡,有對那個複雜黑暗的年代,對人性的諷刺,以及對社會底層百姓苦難的「寫實」。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

小小茶館儼然是觀察當時中國的「窗口」,對今人來說意義重大。

1、《茶館》50年:一場新舊交替下的悲喜眾生相

看過《茶館》的朋友應該對這部作品的結構並不陌生。整部作品分三個部分,貫穿了清朝末期到抗戰勝利以後的50多年時間。

50年,足以讓少年老去,中年白須。

而《茶館》這部作品中的50年,舊社會消失,新的社會秩序在跌跌撞撞中重建。

清末晚期出現在茶館中的許多人,經過50年,到整部作品的最後,有的餓死在亂世,有的苟且而無朝氣的活著。而茶館的老闆也因為這老字號茶樓要被搶走,最後選擇在茶館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小小的茶館,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裡面聚集了不同時期北京各個階級的人物。

有拐賣婦女的人販子。

有被父親賣給太監做媳婦的貧苦女人。

有滿清時期吃皇糧的正義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常四爺,和善良但懶散的松二爺。

還有血氣方剛期待「實業救國」的茶館房東秦仲義,以及自私自利的茶館老闆王利發等等。

讓人遺憾的是,《茶館》這部悲喜劇中的人物,無論是善良正直而富有反抗精神的人,還是自私自利的人,最後的下場,儘是悽涼。

比如善良懶散的松二爺在滿清滅亡以後懶散度日,寧願自己餓著,也不讓自己富有時養的鳥餓著,最後自己餓死了。連他的棺材,都是與他交好的常四爺討來的。

正直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常四爺,滿清時期吃皇糧,因痛恨清王朝腐敗而蹲了一年大牢,後又參加義和團,再然後便靠著一身力氣賣菜營生。

可敢於反抗、正直踏實的他到最後卻於窮困潦倒中絕望高喊: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

他甚至一度憂慮,自己幫松二爺討棺材料理後事,那麼自己死了,誰幫自己討來一口棺材呢。

期待「實業救國」的茶館房東秦仲義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實業」,年老時悟出一個荒唐的道理:有錢呀,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

自私自利守著茶館一輩子的老闆王利發茶館被奪,也在他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中上了吊。

老舍將《茶館》這部作品的結局安排得如此慘澹,無不讓人思考,明明舊社會的黑暗正在被推翻,新的秩序在重建,為何人們卻比活於黑暗時更悽慘而沒有希望?

社會顛覆性新舊秩序的交替,宛然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但壯舉背後活生生而又渺小的人,卻是這社會交替必須付出的「代價」。

2、看似寫「茶館」,實則以橫、縱兩個側面反映那個動蕩年代的生活變遷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林林總總有70多個人物出現,整部作品看上去似乎沒有一個圍繞人物之貫穿始終的「矛盾」。

但形散神不散,70多個人物卻囊括了當時社會上中下各個階層的人。

裡面有晚清時期的貴族遺老,也有憲兵司令部處長,有地方的惡勢力小混混,也有咬文嚼字的評書人,有窮困到賣女兒的老漢,也有以「實業救國」的新生民族資本家。

整部作品以人物帶故事,用人物看似零碎的故事,橫向拼湊出亂世之下的民生百態。

老舍用劇中的「茶館」打開了一個觀察當時社會的窗口,以整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幾近一生的經歷、生活變遷,來側面展現出當時社會「平淡」和「劇烈」演變背後的「悲與喜」。

3、總結

總的來說,老舍的《茶館》反映了我國晚清滅亡以後,最期待「希望」而又最「黑暗」的時期。

這個時期裡不同階層的人,無論善良還是自私,許多時候大善良與小自私都不重要了,因為他們的生活面臨的更多是威脅生命、丟棄尊嚴這般的不如意,而寫這部作品的老舍本人,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受辱,投湖自盡。

但是,《茶館》這部劇中的時代雖然殘酷,可人的韌性卻不可估量。作品裡有些人堅持不到全劇終,逝者已逝,但他們大多為自己的堅守而死,這種堅守,於松二爺是他心愛的鳥,於茶館老闆是他經營了一生的茶館。

但更多人,即便一時心灰意冷,即便心中有怨,他們依舊咬牙活著,他們還擁有那沒有說出口的活著的理由。

在那個活著比死了辛苦了年代,或許正是他們的那份韌性,才造就了我們的安穩和平的今天。

過去值得被記住,這是為了迎來更好的明天。

當然,《茶館》也是一部值得一品的好書,畢竟能被稱為「舊中國觀察窗口」的書沒有幾本,喜歡的朋友不妨可以找來讀讀。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而又遍地是絕望年代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1裕泰茶館這裡賣茶也賣點心菜飯,有玩鳥喝茶的,有說媒拉縴的,有打群架需調解的——東說西說,再喝碗茶,吃碗爛肉麵,就萬事大吉,化幹戈為玉帛。當然,這裡也可以是文化交流所在,你可以聽到最荒唐的新聞——比如某處大蜘蛛怎麼成精受雷擊。
  • 一部笑中帶淚的悲劇——談老舍《茶館》的悲劇藝術
    02《茶館》的悲劇藝術1.衝突的藝術《茶館》三幕劇,歷史跨度半個世紀,通過小小茶館的人情世故,由興到衰,反映了大社會的動蕩變遷。黑格爾認為,心靈的衝突,是最本質性的衝突,也是最理想的衝突。《茶館》悲劇衝突融中西方悲劇衝突為一體。其中,既有人與時代的衝突,又有心靈衝突。老舍把悲劇衝突的焦點直接指向了那個時代——從清末到解放戰爭之前的時代由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代,是中國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時代。
  • 一個人一座城,讀《茶館》《駱駝祥子》,看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風味
    序言:老舍,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語言大師,其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老張的哲學》等。作為語言大師,老舍對語言的運用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語言表達,老舍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民俗風情的市民生活。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不能浪漫,在這高談意識正確,與希望革命一下子就能成功的時期,便頗糟心。那意識正確的戰士,因為希望革命一下子成功,會把英雄真寫成個英雄,從裡到外都白熱化,一點也不含糊,像塊精金。一個幽默的人,反之,從整部人類史中,從全世界上,找不出這麼塊精金來……」(《「幽默」的危險》)這足以證明老舍對幽默的堅持是對反文學的絕對化的創作思想的直接對抗。
  • 提起老舍就只想到《茶館》《龍鬚溝》?其實他跟北京曲劇關係頗深
    站在那四合院稀疏的樹影下,想像著老舍先生當年在院裡澆花、打太極拳的情景,老舍筆下那些車夫、巡警、小商人、職員仿佛仍在外面的胡同、馬路上來來往往,老北京的況味也就自然撲進你的心頭。你也便不能不去深思老舍的文學精神到底是什麼。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觀《茶館》有感
    秦二爺:茶館的房東。一輩子主張實業救國,開工廠,最後工廠被沒收被拆掉,那句:有錢就吃喝嫖賭,可就是千萬別做好事,是他晚年夢想破碎的感慨。民不聊生,遍地是乞討和餓死的人。特務、巡警、兵痞接二連三的敲詐勒索、各種攤派壓著王掌柜喘不過氣來,生活還是苦不堪言。第三幕:茶館的沒落期又過去二十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新中國成立前,說快板的老者還活著,茶館的生意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了。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再看《茶館》
    近日,北京人藝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0周年,一是舉辦了「經典劇目情景朗讀會」;二是,再一次公演老舍代表作《茶館》。雖說《茶館》問世已經六十餘年,演出也超過七百場,但是,現在還是一票難求、劇場裡座無虛席。《茶館》已經被譽為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是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
  • 老舍《茶館》百年興衰,訴盡近代中國人的悲哀,可否仍存啟示?
    晚清那個年代,列強環伺,連條洋狗都能跑到華夏土地來吃人。一方父母官本不是百姓能惹得起的,反倒被洋人吊在樹上打死了。這打死的不只是一條人命,而是敲在清廷腦袋上的恥辱棒子。老裕泰茶館中有三個關鍵人物。電影版《茶館》藍天野飾演的秦二爺跟老裕泰茶館的寓意類似,三人在老舍先生筆下的意義非凡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老舍,原名舒慶春,著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因著作豐碩,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共三幕,其中的人物就有70多個,自作品發表後就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也成為老舍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老舍起初並不是想創作這部劇,而是無心插柳。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也漸漸地將茶文化逐步擴大,擴大成中國的一種標誌,一種品牌產品,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不斷創新。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
  • 老舍茶館藝術總監焦哲專訪:杯茶情懷——躁動浮生舊日夢
    茶煙琴韻書聲踏進老舍茶館,迎面就是最能代表老北京茶文化的「老二分」,擺在入口靠左顯眼位置,在當前「分」這個貨幣單位已經不再通行的年代裡,居然還有兩分錢能實實在在買到的商品,著實讓我驚訝,老舍茶館就是這樣從宏觀到細微處都將「舊時光」的代入感做到十足。
  • 老舍《茶館》——大社會中的小人物沉浮錄
    老舍的話劇《茶館》僅三萬字,只有三幕劇,卻把晚清到民國的中國史乾淨利落地切成三大塊,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出場人物多達70餘人,主要人物從年輕到年老的人生旅程栩栩如生,呈現出一幅宏大的世態風俗畫卷,「三組風俗畫」的評價恰到好處。
  •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
    老捨出身貧寒,如果清王朝沒有顛覆,我想老舍應該過得很不錯,只是時代更迭,錯過的就永遠的錯過了。北京至今還有一個茶館名字叫做《老舍茶館》,這大抵是對老舍的祭奠,雖和老舍先生有著共同之處,這裡的茶館卻不是書中真正的茶館,只不過是取其名號罷了。
  • 新民晚報數字報-再看《茶館》
    」;二是,再一次公演老舍代表作《茶館》。老舍說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的《茶館》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到現代史的一個側面,各個階層、各種性格人物的群像,在《茶館》中得以凸顯。那種賣兒鬻女的慘象、太監要娶老婆的怪象以及慘澹經營者的最後敗象,在舞臺上栩栩如生地演繹,仿佛讓觀眾觸摸到了那三個已經過去了的時代。  但是,當時《茶館》的演出並沒有持續多久。
  • 曹禺的《日出》藏著裕泰大茶館的結局——淺談《日出》與《茶館》
    30年代的上海XX旅館正預示了40年代抗戰勝利後的裕泰大茶館的結局。一南一北,從南至北,都市文化在蔓延。這正如30年代"海派文學"(新感覺派作家書寫都市糜爛生活)與"京派文學"(僑寓北京的作家書寫懷鄉)、"京味小說"(北京本地作家寫北京)的差異,都市文化在上海泛濫,並慢慢的侵入北方。
  • 老舍的《茶館》,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人,一是王掌柜,二是崔先生
    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很是喜歡老舍,經常在課上,隨意便可拈來一段。只是那時的自己,看膩了課本裡嚼蠟般的平淡文字和試卷上離奇似的閱讀答案,年少輕狂,更傾心於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虛華似霧的辭藻。最初看各種武俠言情,自以為文藝,東施效顰般寫些矯情至極的文字,洋洋得意。
  • 紀念老舍119周年誕辰 《茶館》推出有聲版
    在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之際,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老舍研究會、老舍紀念館協辦的「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茶館》創作於1956年,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是老舍最重要的話劇代表作之一。自1958年搬上話劇舞臺以來,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劇目。曹禺曽評價《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