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館》百年興衰,訴盡近代中國人的悲哀,可否仍存啟示?

2021-02-13 漫夜微寒


《茶館》是一部極為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說盡了中國人的近代悲苦。


老裕泰茶館坐落於北京四九城,不僅是眾茶客賣茶和爛肉麵的歇腳處。還是那個時代,整個北京城,乃至全中國的縮影。

開場有茶客聊天:

甲:那怕什麼的?該說的我就得說,縣太爺怎麼著?照樣讓人吊在樹上給活活的抽死了?

乙:這事鬧的!這是哪的事兒。

甲:江西。

丙:有這事?誰敢欺負縣太爺啊?

甲:誰敢?洋人!

晚清那個年代,列強環伺,連條洋狗都能跑到華夏土地來吃人。

一方父母官本不是百姓能惹得起的,反倒被洋人吊在樹上打死了。

這打死的不只是一條人命,而是敲在清廷腦袋上的恥辱棒子。

老裕泰茶館中有三個關鍵人物。


電影版《茶館》于是之飾演的王利發


電影版《茶館》鄭榕飾演的常四爺



電影版《茶館》藍天野飾演的秦二爺



跟老裕泰茶館的寓意類似,三人在老舍先生筆下的意義非凡,代表著那個時代中國的三種人群。

王利發代表安分守己的順民,他們沒有力量和魄力,像羊群一樣默默育肥。儘管他精明幹練,說盡了好話,也仍然是磚縫裡的螞蟻,稍微放肆一下就得被人踩死。

終日畏縮在茶館裡,膽戰心驚地看著外面的風雨,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從本質上,他比淪落到賣兒賣女的老漢和鄉婦,實在是強不到哪去。

最終落得個什麼結果?被各種惡勢力生生逼死了。

可謂時不與我,逆來順受。



常四爺是個旗人,卻人代表著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義士,他們有相當的武力,不是個怕事的。哪怕有一絲的機會,肯定要為國拋頭顱灑熱血。

奈何迫於局勢——朝廷昏庸,報國無門,只能將一腔熱血融入在冷卻的茶水裡。

後來因為說了一句『大清要完』,就被下了一年大獄。出來後就參加了義和團,結果又怎麼樣呢?沒死在戰場上,卻淪到街頭賣菜。

在最後一幕裡,常四爺從包袱裡拿出花生仁時,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熱血賁張的漢子。說出了一句窩心的話:我愛咱們的國,可誰愛我啊?

可謂時不與我,可悲可嘆。



秦二爺是四九城有名的財主,實幹派,樂觀派,也有充足的財力和智慧施展抱負。在當時那個年代,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如果他生在工業時代,必然會有一番作為。甚至能成為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

只可惜,他生在了奄奄一息的清政府,被統治者和列強的大手掐住了命脈。看似自由的小鳥,實際上,只是生活在一個比順民們稍微大一點的籠子裡。

最終一腔熱情置辦的工廠被沒收,機器也都當廢品給給賣了。到七十歲多歲才醒悟改過來,曾經的滿腔抱負終歸換來一句絕望的話:人要是有錢就得吃喝玩樂,胡作非為。

可謂時不與我,可歌可泣。

自始至終,這三種人都無法突破環境上的桎梏,雖說來自不同的階級,但悲苦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到頭來,他們的人生——掙扎只是一場程序式的演繹。

然而,縱觀茶館裡的各種人物,大多都是同樣的命運。



再說兩個典型的人物:松二爺和龐總管

電影版《茶館》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

松二爺是我最不想提及的一個人物。

可悲到了極致。

晚清旗人的代表人物,提籠架鳥的功夫當仁不讓。整天跟常四爺混在一起,說是親兄弟也不為過。但在常四爺被兩個偵緝帶走的時候,他連個屁都沒敢放。

偏偏這種膽小懦弱的人,反倒愛起了面子。寧可餓著也不出去營生,最終活活被餓死了。這倒是一點都不奇怪。



要說茶館裡的權力頂層,要數那個媚上欺下的龐總管。耄耋之年,卻還想著娶個年輕的老婆。

他言辭鑿鑿,誰敢該祖宗的規矩,就殺誰的頭。結果殺得都是什麼人?殺的是譚嗣同那種愛國義士。

清政府在自掘墳墓,而他這種奴才連動手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在一邊看著,還得向主子賠笑。

他又口口聲聲說,大清國好著呢!心裡邊何嘗不會打鼓?

連常四爺都能看得出大清國風雨飄搖,何況是得寵的大太監?

娶年輕老婆的舉動,實則是在享受最後的權利狂歡。

如果大清國完了,誰還會惦記一個無根的太監呢?他只想快點娶老婆抱個兒子,死後不至於成為孤魂野鬼。

誰曾想,大清亡了之後,沒了權柄,龐總管被他的子侄搶了財產,死得比平民還要悽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毛若光朽,皮亦無生。

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時代造就的悲劇,在《茶館》裡活生生的重現。希望我們的時代會越來越好,將一切遺毒塵封在歷史的檔案袋裡。



相關焦點

  • 《茶館》從一杯茶中看盡一個時代的興衰
    在老舊社會,想安穩的過日子,閉口不言國家政事是很重要的前提,雖然家家都不富裕,但是有一間茶館叫做「裕泰茶館」的地方,卻總是有人聲鼎沸,一派熱鬧繁榮的樣子。來往的賓客,有提籠架鳥的大爺,有拿羅盤八卦以算命為生的神棍,還有拿著古玩玉器四處向賣派的倒爺,更有成天把玩蛐蛐或蟈蟈,能在茶館一座坐一天的頑主,總之三教九流,在這個不大的茶館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而這就是著名戲劇《茶館》的原型。
  • 一個茶館,三個時代,老舍寫盡社會疾苦
    老舍先生寫下了《茶館》的劇本,這部《茶館》將他所經歷了解的那些個時代完整的呈現了在我們面前,通過一個個小人物讓讀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當時的時代下這些小人物的艱辛和不易。話劇《茶館》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柜,每日的向權貴、惡霸賠笑只為了安穩度日,他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可以周旋在社會上的各種人群中,也因為他聰明,所以他不曾顧忌可憐那些可憐人,他早已看盡了這世上的疾苦
  •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原標題: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於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 很多人到北京旅遊,來老舍茶館卻是因為老舍這個名字
    很多人去過北京很多次,但是老舍茶館不一定會去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老舍茶館在一定範圍內有人知道,但還不是人盡皆知的。另外一方面,現在很多人能夠靜坐下來欣賞一段時間的相聲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老舍茶館雖然和老舍先生並沒有直接關係,卻也因為這個名字吸引了很多人,畢竟這和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也算是有一定淵源,而吸引的眾多人群中,我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個老舍迷,最早接觸老舍的作品就是從駱駝祥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很多年。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王利發經營著亂世之中70年唯一不倒的這家老茶館,也不斷的進行著改良,總不肯落人後,賣茶不行就開公寓,公寓不行就添評書,評書不叫座就想添女招待。。。。。。「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
  • 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而又遍地是絕望年代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
  • 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又遍地是絕望的年代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小小茶館儼然是觀察當時中國的「窗口」,對今人來說意義重大。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老舍,原名舒慶春,著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因著作豐碩,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共三幕,其中的人物就有70多個,自作品發表後就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也成為老舍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老舍起初並不是想創作這部劇,而是無心插柳。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老「裕泰」茶館即將開張 濮存昕等名角亮相
    對中國話劇史上最經典的代表劇目之一,老舍先生創作的話劇《茶館》,青島觀眾給予了熱情的支持與追捧。隨著演出的日益臨近,票房持續火爆。記者通過大劇院票務銷售負責人了解到,目前,三場《茶館》低價位的票基本售罄,僅剩部分高價位的票,大劇院已不接受預定,想看《茶館》,還要抓緊時間購票,先到先得。
  • 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委員會北京啟動評審--老舍茶館
    今天上午,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專家小組對北京老舍茶館進行了現場評審。於觀亭、李志宏、劉毅敏及北京秘書處專家現場評審提起「老舍茶館」,不但在京城婦孺皆知,就是在外阜,甚至在國外,知道這個字號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館」已然成了北京這座六朝古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 老舍茶館裡體驗京味文化
    新華網北京頻道5月26日電(記者殷麗娟)品茗茶、觀茶藝、看電影, 北京市民26日走進老舍茶館體驗京味文化。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和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聯合主辦的「大柵欄琉璃廠老字號體驗日系列活動」的第五站來到了老舍茶館,讓市民切身體驗地道的京味兒文化。
  • 【老舍茶館】系列故事集錦(一)!
    2分錢大碗茶的初心老舍茶館的文化情懷
  • 走進老舍的茶館,品味世間百態,見證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茶館》,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五十七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茶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在那種年代,壞人囂張好人只有死路。
  • 老舍的《茶館》,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人,一是王掌柜,二是崔先生
    卻總因課本毒害嚴重,對本國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家之作,敬而遠之,什麼魯迅老舍沈從文,簡直聞名而逃。如今找來《茶館》看,也無非是為寫作提前做些功課,惡補下一直處於空窗期的中國文學,好不讓自己在寫作時無從下筆。可若非如此,倒也不至於陷進這樣的故事裡去。 《茶館》裡我一直很喜歡的,是那張貼了幾十年未撕的「莫談國事」。旁人看來,也是種執著。
  • 《茶館》舊北京一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寫盡時代的興衰
    片名:《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一部經典的代表名著,真的是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故事通過對舊北京一個大茶館的興衰描述,反映了時代變更人們的一個生活狀態,作品於1982年北京電影廠製作,歡迎品味經典,一起探討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 老舍茶館新「小二」滿口京腔
    本報訊(記者孫奇茹)「來了您吶!」昨天,伴隨著京味十足的吆喝聲,老舍茶館和百度大腦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AI茶館」在前門鬧市中開門宴客,被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AI技術武裝的「AI小二」上崗。   「茉莉飄香香透了心吶,喝了吧您吶!滾燙的水,燙嘴的茶,上面漂著是茉莉花兒啊~」餘韻悠長的老北京叫賣聲,如今在街頭已難尋覓。可來到「AI茶館」,你不僅能感受一把京味十足的吆喝文化,還能和操著京腔的「AI小二」聊上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