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是一部極為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說盡了中國人的近代悲苦。
老裕泰茶館坐落於北京四九城,不僅是眾茶客賣茶和爛肉麵的歇腳處。還是那個時代,整個北京城,乃至全中國的縮影。
開場有茶客聊天:
甲:那怕什麼的?該說的我就得說,縣太爺怎麼著?照樣讓人吊在樹上給活活的抽死了?
乙:這事鬧的!這是哪的事兒。
甲:江西。
丙:有這事?誰敢欺負縣太爺啊?
甲:誰敢?洋人!
晚清那個年代,列強環伺,連條洋狗都能跑到華夏土地來吃人。
一方父母官本不是百姓能惹得起的,反倒被洋人吊在樹上打死了。
這打死的不只是一條人命,而是敲在清廷腦袋上的恥辱棒子。
老裕泰茶館中有三個關鍵人物。
電影版《茶館》于是之飾演的王利發
電影版《茶館》鄭榕飾演的常四爺
電影版《茶館》藍天野飾演的秦二爺
跟老裕泰茶館的寓意類似,三人在老舍先生筆下的意義非凡,代表著那個時代中國的三種人群。
王利發代表安分守己的順民,他們沒有力量和魄力,像羊群一樣默默育肥。儘管他精明幹練,說盡了好話,也仍然是磚縫裡的螞蟻,稍微放肆一下就得被人踩死。
終日畏縮在茶館裡,膽戰心驚地看著外面的風雨,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從本質上,他比淪落到賣兒賣女的老漢和鄉婦,實在是強不到哪去。
最終落得個什麼結果?被各種惡勢力生生逼死了。
可謂時不與我,逆來順受。
常四爺是個旗人,卻人代表著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義士,他們有相當的武力,不是個怕事的。哪怕有一絲的機會,肯定要為國拋頭顱灑熱血。
奈何迫於局勢——朝廷昏庸,報國無門,只能將一腔熱血融入在冷卻的茶水裡。
後來因為說了一句『大清要完』,就被下了一年大獄。出來後就參加了義和團,結果又怎麼樣呢?沒死在戰場上,卻淪到街頭賣菜。
在最後一幕裡,常四爺從包袱裡拿出花生仁時,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熱血賁張的漢子。說出了一句窩心的話:我愛咱們的國,可誰愛我啊?
可謂時不與我,可悲可嘆。
秦二爺是四九城有名的財主,實幹派,樂觀派,也有充足的財力和智慧施展抱負。在當時那個年代,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如果他生在工業時代,必然會有一番作為。甚至能成為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
只可惜,他生在了奄奄一息的清政府,被統治者和列強的大手掐住了命脈。看似自由的小鳥,實際上,只是生活在一個比順民們稍微大一點的籠子裡。
最終一腔熱情置辦的工廠被沒收,機器也都當廢品給給賣了。到七十歲多歲才醒悟改過來,曾經的滿腔抱負終歸換來一句絕望的話:人要是有錢就得吃喝玩樂,胡作非為。
可謂時不與我,可歌可泣。
自始至終,這三種人都無法突破環境上的桎梏,雖說來自不同的階級,但悲苦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到頭來,他們的人生——掙扎只是一場程序式的演繹。
然而,縱觀茶館裡的各種人物,大多都是同樣的命運。
再說兩個典型的人物:松二爺和龐總管。
電影版《茶館》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
松二爺是我最不想提及的一個人物。
可悲到了極致。
晚清旗人的代表人物,提籠架鳥的功夫當仁不讓。整天跟常四爺混在一起,說是親兄弟也不為過。但在常四爺被兩個偵緝帶走的時候,他連個屁都沒敢放。
偏偏這種膽小懦弱的人,反倒愛起了面子。寧可餓著也不出去營生,最終活活被餓死了。這倒是一點都不奇怪。
要說茶館裡的權力頂層,要數那個媚上欺下的龐總管。耄耋之年,卻還想著娶個年輕的老婆。
他言辭鑿鑿,誰敢該祖宗的規矩,就殺誰的頭。結果殺得都是什麼人?殺的是譚嗣同那種愛國義士。
清政府在自掘墳墓,而他這種奴才連動手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在一邊看著,還得向主子賠笑。
他又口口聲聲說,大清國好著呢!心裡邊何嘗不會打鼓?
連常四爺都能看得出大清國風雨飄搖,何況是得寵的大太監?
娶年輕老婆的舉動,實則是在享受最後的權利狂歡。
如果大清國完了,誰還會惦記一個無根的太監呢?他只想快點娶老婆抱個兒子,死後不至於成為孤魂野鬼。
誰曾想,大清亡了之後,沒了權柄,龐總管被他的子侄搶了財產,死得比平民還要悽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毛若光朽,皮亦無生。
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時代造就的悲劇,在《茶館》裡活生生的重現。希望我們的時代會越來越好,將一切遺毒塵封在歷史的檔案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