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在清末,軍閥混戰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都是動蕩昏暗的。我們對於這段歷史的了解大多是在歷史書上或是一些歷史作品,我們發現在這幾個時代最慘的都是那些底層群眾,他們拼了命的想改變自身或者改變一些什麼別的,但迎來的都是失敗罷了。老舍先生寫下了《茶館》的劇本,這部《茶館》將他所經歷了解的那些個時代完整的呈現了在我們面前,通過一個個小人物讓讀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當時的時代下這些小人物的艱辛和不易。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柜,每日的向權貴、惡霸賠笑只為了安穩度日,他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可以周旋在社會上的各種人群中,也因為他聰明,所以他不曾顧忌可憐那些可憐人,他早已看盡了這世上的疾苦。他只希望有哪天問出「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得到了「有」這樣的回答。他渴望過上太平的日子,他希望安安生生的帶著一家老小過著安穩的日子。最終他的茶館被惡霸強佔,他在安排好自己的家人後,用一條冰冷的繩子將自己的生命結束。
常四爺是一個滿人,他性格耿直,熱愛著自己的國家,十分具有正義感。他希望能夠依靠奮鬥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不膽怯、不懶惰,他總以為可以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淨勝就可以在那個黑暗無比的社會裡闖開一臺哦眼光大道。他沒有發現那個黑暗社會是張著血盆大口對著所有人的,它毫不留情的吞食著社會最底層的市民。常四爺對清政府的腐敗十分不滿在貼著「勿談國事」的茶館裡喊出了「大清國要忘!」這樣的「大逆不道」的話被抓進監獄坐了一年的牢。出獄後,參加義和團,到了晚年只落得買花生謀生。在見證了自己一個個老朋友不是被餓死就是被殺死,常四爺也徹底的對社會失去了信心。他悲憤的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啊,可誰愛我呢?」
《茶館》通過3幕場景,將那個時代底層小人物的經歷變化完全的呈現了在我們的面前。老舍先生的寫作功力盡顯,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在他的描寫下有了生命,看書時就仿佛置身於當時,和這一群人一起經歷那個時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