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茶館,三個時代,老舍寫盡社會疾苦

2020-12-12 濤哥講文化

中國社會在清末,軍閥混戰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都是動蕩昏暗的。我們對於這段歷史的了解大多是在歷史書上或是一些歷史作品,我們發現在這幾個時代最慘的都是那些底層群眾,他們拼了命的想改變自身或者改變一些什麼別的,但迎來的都是失敗罷了。老舍先生寫下了《茶館》的劇本,這部《茶館》將他所經歷了解的那些個時代完整的呈現了在我們面前,通過一個個小人物讓讀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當時的時代下這些小人物的艱辛和不易。

話劇《茶館》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柜,每日的向權貴、惡霸賠笑只為了安穩度日,他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可以周旋在社會上的各種人群中,也因為他聰明,所以他不曾顧忌可憐那些可憐人,他早已看盡了這世上的疾苦。他只希望有哪天問出「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得到了「有」這樣的回答。他渴望過上太平的日子,他希望安安生生的帶著一家老小過著安穩的日子。最終他的茶館被惡霸強佔,他在安排好自己的家人後,用一條冰冷的繩子將自己的生命結束。

《茶館》

常四爺是一個滿人,他性格耿直,熱愛著自己的國家,十分具有正義感。他希望能夠依靠奮鬥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不膽怯、不懶惰,他總以為可以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淨勝就可以在那個黑暗無比的社會裡闖開一臺哦眼光大道。他沒有發現那個黑暗社會是張著血盆大口對著所有人的,它毫不留情的吞食著社會最底層的市民。常四爺對清政府的腐敗十分不滿在貼著「勿談國事」的茶館裡喊出了「大清國要忘!」這樣的「大逆不道」的話被抓進監獄坐了一年的牢。出獄後,參加義和團,到了晚年只落得買花生謀生。在見證了自己一個個老朋友不是被餓死就是被殺死,常四爺也徹底的對社會失去了信心。他悲憤的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啊,可誰愛我呢?」

《茶館》通過3幕場景,將那個時代底層小人物的經歷變化完全的呈現了在我們的面前。老舍先生的寫作功力盡顯,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在他的描寫下有了生命,看書時就仿佛置身於當時,和這一群人一起經歷那個時代的變化。

相關焦點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也漸漸地將茶文化逐步擴大,擴大成中國的一種標誌,一種品牌產品,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不斷創新。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也漸漸地將茶文化逐步擴大,擴大成中國的一種標誌,一種品牌產品,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不斷創新。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
  • 老舍的小說《茶館》和它的時代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答覆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麼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茶館》從一杯茶中看盡一個時代的興衰
    在老舊社會,想安穩的過日子,閉口不言國家政事是很重要的前提,雖然家家都不富裕,但是有一間茶館叫做「裕泰茶館」的地方,卻總是有人聲鼎沸,一派熱鬧繁榮的樣子。從戊戌變法到軍閥混戰,再到新中國成立,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縮影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活了過來,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將社會的腐敗黑暗,以及普通百姓夾縫生存的生活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故事中,在茶館裡三位常駐的角色,第一位茶館掌柜王利發,從牆上貼的四個「莫談國事」的大字,便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安常守分的生意人。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話劇《茶館》是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該劇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 老舍《茶館》
    茶館簡介:《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 老舍《茶館》——大社會中的小人物沉浮錄
    老舍的話劇《茶館》僅三萬字,只有三幕劇,卻把晚清到民國的中國史乾淨利落地切成三大塊,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出場人物多達70餘人,主要人物從年輕到年老的人生旅程栩栩如生,呈現出一幅宏大的世態風俗畫卷,「三組風俗畫」的評價恰到好處。
  • 老舍《茶館》優秀書評選
    而承載著夢的也抵不過世道的消磨,老舍先生的茶館書寫了這60年的世道滄桑。  茶館中老舍先生寫了王掌柜頭20年,又20年,再20年的故事變化。  短短三幕劇,翻書不過兩個小時不足,書中的世界,卻是過了近半百年時日。而劇中的人物,也在這半百年中,各自迎來了自己的命運。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對於論老舍《茶館》的藝術特色
    本文旨在從《茶館》的主題、人物、語言三個方面切入,對照《茶館》這一文本,分析《茶館》之所以成為中國話劇史經典的緣由以及老舍先生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深入剖析「埋葬三個時代」的主題,並從多個方面解讀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  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茶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 《茶館》從一杯茶中看盡一個時代的興衰
    在老舊社會,想安穩的過日子,閉口不言國家政事是很重要的前提,雖然家家都不富裕,但是有一間茶館叫做「裕泰茶館」的地方,卻總是有人聲鼎沸,一派熱鬧繁榮的樣子。從戊戌變法到軍閥混戰,再到新中國成立,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縮影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活了過來,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將社會的腐敗黑暗,以及普通百姓夾縫生存的生活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故事中,在茶館裡三位常駐的角色,第一位茶館掌柜王利發,從牆上貼的四個「莫談國事」的大字,便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安常守分的生意人。
  • 《茶館》舊北京一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寫盡時代的興衰
    片名:《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一部經典的代表名著,真的是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故事通過對舊北京一個大茶館的興衰描述,反映了時代變更人們的一個生活狀態,作品於1982年北京電影廠製作,歡迎品味經典,一起探討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不過,不幸今天在我們的可愛的社會裡而仍然發生了悲劇,那豈不更可痛心,更值得一寫,使大家受到教育嗎?」(《論悲劇》)這裡老舍集中思考的問題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可以出現喜劇和悲劇。這個話題歷經「左聯」、抗戰、解放區三個階段的討論和爭鳴,進入新中國時期的一體化時代後,爭論消歇,但是作為作家,疑竇尚在,創作欲望更是無法遏止,所以才有了「百花年代」的舊話重提。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茶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 豆瓣9.2分《茶館》|沏了半生涼茶,可葉落卻是三個不同時代中國
    該劇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因為這部作品原汁原味的展現獨具特色的老北京,而這個城市卻因為不同的歷史變革又跨過了不同的三個時期。但是老舍為什麼要寫《茶館》這部作品呢?這個答案在文學界也是眾說紛紜。
  • 茶館,演繹著那個時代的人間百態,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生活疾苦
    茶館改編自老舍的同名話劇,講述的是一個茶館隨著時代的步伐沉浮,時代的變遷也從這個茶館完美體現出來,電影是一九八二年上映的,電影中的演員個個都是老戲骨,演技臺詞都是教科書式的,一舉一動都是戲,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沒有一個動作是多做得,一分一秒不想錯過,一字一句仔細斟酌,演的是喜怒哀樂
  •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一開始總是讀不懂老舍,偶爾讀懂的還是他的救世情懷。從《駱駝祥子》再到《茶館》,我看見的是人世的心酸。老舍是一個旗人,一個被時代捨棄的身份。老捨出身貧寒,如果清王朝沒有顛覆,我想老舍應該過得很不錯,只是時代更迭,錯過的就永遠的錯過了。北京至今還有一個茶館名字叫做《老舍茶館》,這大抵是對老舍的祭奠,雖和老舍先生有著共同之處,這裡的茶館卻不是書中真正的茶館,只不過是取其名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