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館】系列故事集錦(一)!

2021-03-02 智庫專家行

2分錢大碗茶的初心

老舍茶館的文化情懷

       北京老舍茶館始建於1988年,茶館前身可追溯到1979年的前門大碗茶。老舍茶館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南面,與北京古商業街大柵欄為鄰,地理位置獨特,文化底蘊深厚。

 

  老舍茶館以「振興古國茶文化,扶植民族藝術花」為經營宗旨,現營業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集京味茶文化、戲曲文化、餐飲文化等於一身,融書茶館、餐茶館、清茶館、大茶館、野茶館、清音桌等六大老北京傳統茶館形式於一體的京味茶館文化集萃地,包含茶事服務、文化演出、特色餐飲和茶禮品四大經營業態。店內開設有新京調茶餐坊、京味茶文化產品服務體驗售賣區、藝苑、四合茶院、品珍樓、演出大廳六大經營場所,另有老二分大碗茶攤、戲迷樂京劇票房和老北京傳統商業博物館三大公益項目。

 

  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共接待了包括美國前總統布希、前國務卿基辛格,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德國前總理科爾等來自80個國家的170多位外國元首政要,眾多社會名流和600多萬中外遊客,擁有全國12家連鎖店,被譽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 「窗口」和聯結中外人民友誼的「橋梁」;有著「北京城市名片」和「京味人文地標」的美譽;先後被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3A級旅遊景區(點)、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百佳茶館之首和北京市著名商標。

相關焦點

  • 老舍茶館裡體驗京味文化
    新華網北京頻道5月26日電(記者殷麗娟)品茗茶、觀茶藝、看電影, 北京市民26日走進老舍茶館體驗京味文化。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和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聯合主辦的「大柵欄琉璃廠老字號體驗日系列活動」的第五站來到了老舍茶館,讓市民切身體驗地道的京味兒文化。
  • 老舍的戲劇作品《茶館》
    老舍是我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文學時代的文學巨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在抗日期間對寫劇本和曲藝作品有部分創作,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戲劇文學上面。他的戲劇作品當中的《茶館》就屬於代表作。
  • 「老舍茶館」走進秦皇島 帶來地道京味文化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河北新聞網4月6日秦皇島電(記者孫也達)高難度的含燈大鼓、令人眼花繚亂的抖空竹、變幻莫測的魔術……今晚,享譽京城的「老舍茶館」首次移師秦皇島,在秦皇國際大酒店濃情開啟「春風迎老舍,四月落秦皇」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 老舍筆下的《茶館》
    這裡人來人往,匯聚三教九流,它默默無言,見證了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夕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它就是老舍筆下的《茶館》,名字叫裕泰。老舍先生對人物刻畫語言爐火純青,頗懂人情世故,對眾生也頗有悲憫之情,這點與魯迅先生的「冷眼旁觀」是不同的。可能是因為雜文的特殊性,魯迅先生很難把精力用於對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上去刻畫,反而是在《故事新編》裡,魯迅重新演繹了伯夷、叔齊和鑄劍師之子眉間尺等人物,重新使之鮮活起來。
  • 老舍茶館牽手百度大腦 打造首個「AI茶館」
    10月30日,百度大腦與老舍茶館共同打造的「AI茶館」在北京開門宴客。老舍茶館基於百度大腦的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AI技術,與茶藝、詩詞等傳統文化結合,打造了AI辨茶、AI寫詩等趣味環節,將茶館改造成一間獨特的AI茶館。
  • 老舍茶館讀後感(作文素材)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老舍先生不愧為大家。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老舍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接近那樣特別的芸芸眾生。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柜。
  • 紀念老舍119周年誕辰 《茶館》推出有聲版
    在老舍119周年誕辰紀念日之際,由中國出版集團主辦,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老舍研究會、老舍紀念館協辦的「聽名篇·向老舍致敬——《茶館》有聲作品賞析會」在京舉行。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與數字出版部主任、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賴雪梅,中國老舍研究會會長謝昭新,老舍紀念館、老舍研究會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活動。活動還特別邀請到國內著名演員及演播名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李濱以及參與老舍系列作品錄製的唐燁、曲敬國、詹澤等。
  • 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委員會北京啟動評審--老舍茶館
    今天上午,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專家小組對北京老舍茶館進行了現場評審。於觀亭、李志宏、劉毅敏及北京秘書處專家現場評審提起「老舍茶館」,不但在京城婦孺皆知,就是在外阜,甚至在國外,知道這個字號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館」已然成了北京這座六朝古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 來老舍茶館帶您體驗正宗京味兒文化
    在北京,一提及茶館,首先讓人想到的是老舍茶館
  • 《茶館》這部經典之作,老舍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老舍,原名舒慶春,著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因著作豐碩,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話劇《茶館》共三幕,其中的人物就有70多個,自作品發表後就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還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也成為老舍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老舍起初並不是想創作這部劇,而是無心插柳。
  • 老舍茶館新「小二」滿口京腔
    本報訊(記者孫奇茹)「來了您吶!」昨天,伴隨著京味十足的吆喝聲,老舍茶館和百度大腦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AI茶館」在前門鬧市中開門宴客,被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AI技術武裝的「AI小二」上崗。   「茉莉飄香香透了心吶,喝了吧您吶!滾燙的水,燙嘴的茶,上面漂著是茉莉花兒啊~」餘韻悠長的老北京叫賣聲,如今在街頭已難尋覓。可來到「AI茶館」,你不僅能感受一把京味十足的吆喝文化,還能和操著京腔的「AI小二」聊上一會兒。
  • 中新通訊:京城老舍茶館邂逅武夷山大紅袍(圖)
    中新社北京十月八日電 題:京城老舍茶館邂逅武夷山大紅袍  作者 周文杰 胡增官  「品茶,品茶,品茶……嘿嘿……」輕柔婉轉的歌聲中,十位身著茶女服飾的娟秀姑娘曼妙起舞,十月七日晚在北京老舍茶館為茶客們表演了來自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品茶歌》。
  • 很多人到北京旅遊,來老舍茶館卻是因為老舍這個名字
    很多人去過北京很多次,但是老舍茶館不一定會去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老舍茶館在一定範圍內有人知道,但還不是人盡皆知的。另外一方面,現在很多人能夠靜坐下來欣賞一段時間的相聲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老舍茶館雖然和老舍先生並沒有直接關係,卻也因為這個名字吸引了很多人,畢竟這和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也算是有一定淵源,而吸引的眾多人群中,我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個老舍迷,最早接觸老舍的作品就是從駱駝祥子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很多年。
  • 讀老舍《茶館》:喝杯茶,聊聊茶館裡的老故事
    裕泰茶館隨著舊掌柜王利發上吊自盡和新主人沈處長的一聲「好」落下了帷幕。就這樣,一家經歷了六十年風風雨雨的老茶館被迫易主,而它的功能也由往昔供人喝茶聊天變成了監事他人、獲取情報和縱情聲色的腌臢地。如若茶館也有感情,想必也會悲痛欲絕,隨主人王利發一同拋棄那個痛苦的世界,至少還能落個乾乾淨淨。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離婚》(1933年)、《四世同堂》(1944—1951年)、《茶館》(1957年)、《正紅旗下》殘篇(1962年)便是老舍每次重拾幽默之筆的階段性代表作。 和這一創作現象相關聯的首先是幽默寫作和自由主義的關係。老舍本人對這個問題有過闡釋。他在《「幽默」的危險》中說:「幽默的人,據說,會鄭重的去思索,而不會鄭重的寫出來;他老要嘻嘻哈哈。假若這是真的,幽默寫家便只能寫實,而不能浪漫。
  • 老舍的《茶館》,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人,一是王掌柜,二是崔先生
    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很是喜歡老舍,經常在課上,隨意便可拈來一段。只是那時的自己,看膩了課本裡嚼蠟般的平淡文字和試卷上離奇似的閱讀答案,年少輕狂,更傾心於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虛華似霧的辭藻。最初看各種武俠言情,自以為文藝,東施效顰般寫些矯情至極的文字,洋洋得意。
  • 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原標題:川版《茶館》北京登臺:老舍風味的另一種呈現 11月30日晚,四川話版經典話劇《茶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登臺,此番對於老舍京味名作的「川味」解讀,呈現出《茶館》另一番風貌的同時,在氣質主核上做到了與原作的天然嫁接。
  • 老舍作品海外傳播與研究:老舍的世界與世界的老舍
    1960年至1979年,在各類報刊發表的有關老舍的文章約80餘篇,顯示出「老舍熱」的特點:一是對老舍人格精神的讚賞和對老舍的悼念;二是對老舍文學思想、創作道路的綜合研究以及對《二馬》《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