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第二代」主演聊角色創作幕後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梁冠華飾王利發

  梁冠華飾王利發

  楊立新飾秦仲義

  楊立新飾秦仲義

  濮存昕飾常四爺

  濮存昕飾常四爺

  梁冠華有個帳本道具,演出結束帳本便成記事本,當天演出場次、表演狀態,都被記錄在上,每演必更,被劇組演員戲稱為「變天帳」。採訪當天,已記錄333場;楊立新從1986年參與初版飾演賣耳挖勺老頭,到1999年被調換到「秦二爺」至今,已32年;濮存昕回憶起1999年請黃宗江看林兆華版的那場首演,覺得那時表演「常四爺」就像初戀時不懂愛情般生澀,到如今他依然每場都在思考如何更好。

  他們是《茶館》「第二代」,儘管觀眾看到現在的他們在舞臺上遊刃自在,但這幾十年來佔據他們心尖的關鍵詞多半是「害怕」,甚至坦言,接這部戲,是場向死求生的挑戰。

  梁冠華飾王利發 1999年版起飾演至今

  接演王利發,從高興到只剩害怕

  於梁冠華而言,自1999年林版《茶館》首演開始,王利發便一直是集變更與傳承、挑戰和成全的複雜角色。他此前從未奢望過能有機會出演王利發,最初接到這個角色時既高興又害怕,到後來高興越來越少,害怕漸漸成了唯一的關鍵詞。

  促成這一切的是導演林兆華。當時這部戲幾乎集合了人藝所有中青年演員,演員的角色常有調整,而梁冠華一直是林兆華不變的選擇。林兆華在《茶館》導演手記中有著這樣的記錄——選擇梁冠華演王利發,和我對這個人物基調的理解有關,幽默是很重要的一點,梁冠華幽默超群。如果讓他模仿于是之,沒有問題,但不能那麼做,要賦予角色新的東西。

  首演那年梁冠華36歲,面前是于是之這座高山。老版《茶館》珠玉在前,于是之版王利發在梁冠華看來已是登峰造極的表演,「如果一個新角色、新戲,兩人同時從零創作,那我可能還有信心。可于是之先生已經完成了1000%。」在頭三個月的排練期裡,梁冠華最大的期待是觀眾覺得他接上了班。他小心地僭越著經典的邊界,接壤著自我對角色的理解。演出後,有些看過老版《茶館》的觀眾評價他和于是之的表演各有千秋,林兆華覺得這是一種很高的認可。

  演第三幕就會想起于是之的提問

  飾演王利發後梁冠華總會回憶起一個瞬間,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他在衛生間偶然聽到于是之和另一位老師的對話,于是之問對方,「你覺得王利發是什麼時候決定死的?」梁冠華當時無法理解這個疑問,「哎喲,這個至於嗎?都演了這麼多場了,還會有這種疑問?」

  那時于是之身體尚健,距告別演出也還有幾年,距梁冠華自己出演王利發時也相隔十多年。然而于是之的這句疑問就像舞臺上一個綿延數載的伏筆,直至他接棒成了「新掌柜」才得以浮出水面。老舍先生在原著中,並沒有明確地交代促成王利發赴死的原因,他把解讀的權利留給了觀眾,也留給了演員,梁冠華說「現在只要演到第三幕我就會想起當時老先生這句話,我仍在努力地理解老掌柜最後的心理活動。」

  遺憾沒能與于是之聊王利發

  梁冠華說:「我是劇中三個重要老頭(常四爺、秦二爺、王利發)中唯一沒有得到上一輩兒真傳的。」復排《茶館》時,藍天野、鄭榕身體都很硬朗,對於角色的繼承者楊立新、濮存昕都有角色上的指導,那時于是之已不能下床,梁冠華就靠錄像和筆記來學習這個人物。雖然不敢想像超越,但能與之比肩的心總是有,他給角色加了一點水詞和小動作,將一個愁苦的掌柜形象用幽默感稀釋些許,而于是之與林兆華,共同成為他靈感與勇氣的供給。梁冠華回憶于是之課堂上講解《茶館》,在技術層面會說到舞臺表演時的自我抽離與監督,這些豐富了他的表演技巧,然而角色上的親近與承襲卻一直缺位。梁冠華遺憾沒有得到于是之對他這一版表演的評價。「如果以我對他的了解,他首先肯定是鼓勵,也一定會提出很多他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遺憾之中也有梁冠華的私心,他始終覺得老版《茶館》面世時有些細節可能不完全是老舍的創作本意,他在想如果于是之先生健在,他一定會跟他探討下角色,「到底王利發是愁苦地過60年好,還是很陽光幽默、很善解人意,見人都是說好話地過了60年好。」

  楊立新飾秦仲義 1999年版起飾演至今,現兼任《茶館》執行復排藝術指導

  本想等老觀眾都不看戲了再演

  1986年楊立新開始參演《茶館》時對這個戲並沒想太多,但等到90年代初,有個現實問題出現:「到90年代很多演員都已六七十歲,甚至更年長。我們這一代跟著他們工作了一二十年,同時也要面臨著他們即將退出舞臺。以《茶館》為代表的一批劇目,像《駱駝祥子》、《蔡文姬》、《雷雨》都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院團如果壓箱底的寶貝失傳,那無疑代表著一個經典時代的逝去,而人藝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我們當時30多歲的人,要接過前輩們60歲時演的最輝煌的戲,這是場硬仗,也是一個向死求生的挑戰。」楊立新說。

  重排《駱駝祥子》時楊立新就曾半開玩笑地說,「對我們這輩來說這太難了,必死無疑。」在他看來自己這代人沒坐過洋車,更沒拉過洋車,「我們建立的形象,無非就是從照片上看來的。那時還沒有網絡,我們只能去看北洋畫報,翻資料去查。而且他們(老一代演員們)在舞臺上40多年了,而我們全部的生命還不夠40年,怎麼接?《茶館》也是一樣的問題。」

  楊立新曾笑著對老一輩《茶館》人說,「等看過你們戲的人都不看戲了我們再演。」但玩笑歸玩笑,當1999年真正在林兆華導演下接棒這部經典時,楊立新依然咬牙頂上。「一開始分配給我的是龐太監,後來就調整我去演秦二爺了。我表演習慣是一旦遇上重新排的戲就絕不看以往的戲,從劇本重新入手。」

  重新細究老舍劇本人物線索

  老版《茶館》中「秦二爺」一角由藍天野塑造。對於他的表演楊立新說,「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借鑑。我得自己來。」而為了徹底摸透「秦二爺」的人物底色,楊立新從老舍的寫作意圖開始,反覆琢磨著劇本中的細節,就連第一幕中,初秋早晨的茶館,陽光應該從舞臺東西南北的哪個方向打來,他都研究得一清二楚。

  「而且秦二爺是一個政治人物,」楊立新解釋說,從他的登場,到後來出門碰上龐太監,再到「實業救國」的抱負,他從句句臺詞背後暗含的內涵中抽絲剝繭般地分析出了人物背景,以及他在這個戲裡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如此,他還從老舍的經歷入手,去仔細研究他的寫作目的,「這些都弄清楚後,人物的行動線索——幹什麼來了、碰上了什麼、怎樣處理的,這些傾向就基本上明白了。如果光看人家怎麼演是得不到這些信息的。」

  能做到相似於初版就不錯了

  楊立新除了擔綱「秦二爺」,近幾年他被委任接棒新一輪巡演的復排大任。「沒什麼不一樣的,」在提到他手下的《茶館》與此前版本是否有不同時,一直堅持對經典「全面繼承、謹慎創新」的楊立新爽然說道,「我們能夠達到,或者說相似於當初的版本就不錯了。」

  這輪60周年的演出《茶館》只有七天排練時間,也更換了新的演員,提到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戲裡,新演員如何「演好」,楊立新說重要的還是多讀資料,「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咱先把北京的地圖拿來,從讓大家建立起『北京城』的概念開始吧。」

  濮存昕飾常四爺 1999年版起飾演至今

  從秦二爺變常四爺,是機會

  提到1999年的《茶館》重啟,濮存昕坦言,「沒有林兆華,也沒有人能擔當起《茶館》重排。」1992年第一代「茶館人」告別演出時,報紙標題寫著《人藝旗幟能打多久》,《茶館》由新一代人藝人接手重排被看作是不可想像的事。這不是由一兩個演員就能挑起來的戲,必須有團隊集體水準保障才能演。在濮存昕看來林兆華基本重新修訂了《茶館》,「林兆華有創新衝動,想繼承同時他想改。」以前老舍親自刪掉的段落,林兆華撿回來:幕間,不用大傻楊說數來寶來串場,改為叫賣,用賣東西的吆喝聲——北京市井民生中特有的一道風景,來體現換場;不關大幕,就當著觀眾面兒,舞臺在演變。(註:此變動僅為林版《茶館》,現公演的版本已恢復成焦版)

  在復排近一個月的時候,林兆華根據排練情況重新調整了角色,濮存昕從「秦二爺」變成了「常四爺」。起初濮存昕感到很吃驚,「因為我的形象、性格都和鄭榕老師相差太遠了,但我知道林兆華不隨便,他經過了審慎的考慮。同時我也覺得這是一次機會,我不是只能演小生,想挑戰一下。」

  鄭榕指點「千萬別去演耿直」

  老版中鄭榕身型偉岸魁梧、聲線滄桑,而濮存昕外形儒雅斯文,聲音圓潤。雖形象上不符合常四爺慣有「硬漢」的想像,但濮存昕覺得自己有與常四爺命脈相似之處——胡同裡長大,當知青時出去賣菜,「文革」時賣小報。「我有過大起大落,能理解常四爺對世道的控訴和對美好的期許,他希望平等,每個人都講理。我們這年紀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積累。」

  鄭榕對濮存昕很鼓勵,他希望濮存昕走自己的路子,別照他的樣子演,還把對常四爺理解上的偏差也都告訴了濮存昕,讓他千萬別像自己一樣再走彎路,「他(鄭榕)說千萬別去演耿直,別去想他代表著勞動人民這樣的正面角色。常四爺是來消遣的,是一個悠閒的旗人。但他上來那麼一會兒工夫就打了三架。為什麼?他是不得已。」

  除前輩指點外,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表演密碼」?濮存昕想到了電影《火燒圓明園》裡李巖演的僧格林沁,「當時我覺得瘦瘦的臉,鷹鉤鼻子小鬍子真像旗人(註:常四爺也是旗人)。那是個王爺,最後把外國人摔到水池子裡去了。也是一代名將,帶領著千軍萬馬,最後被洋槍洋炮給消滅了。可以說我有時候參照了李巖老師那點勁兒。」

  依然在思考如何演得更好

  1999年版《茶館》首演時濮存昕請了黃宗江去看戲,看完戲沒聽到一句誇獎的話,僅剩一句:「行,拿起來了。」如今再回憶起19年前的那場演出,濮存昕說「當時我還沒到火候,黃宗江老師能說什麼?說你也改不了。」

  但舞臺的藝術魅力也在此——會一直改變。濮存昕說第二代「茶館人」一直在進步,如今他們在排練的時候,也依然在不停思考如何可以演得更好。這一輪復排排練時楊立新跟濮存昕探討一句臺詞的說法,「楊立新認為,常四爺對流氓賣孩子要有非常鮮明的態度,不能笑,嘲笑都不行,要厭惡他,冷冷地陰陰地去說,『劉爺,您可真有個狠勁,給拉攏這路事!』而我之前的表演方式是嘲笑他。我說好,試一下這是兩種表演上的選擇。藝術是無止境的,都可以探討的。」

  人藝的燈在亮,幕在開。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不管有幾個人會進來劇院看戲,濮存昕說他都會堅持演下去,「我們潛心做了一輩子戲,就是希望讓儘可能多的觀眾來看。」

  《茶館》如何接班?

  《茶館》演了700場,曾經的青年演員如今已是人藝舞臺的中流砥柱。然而隨著這批演員漸漸老去,人藝重又面臨著《茶館》接班人的問題。

  梁冠華:我確實有青黃不接的擔心,《茶館》於人藝於我的意義已不僅僅只是部作品。這幾年年輕演員冒頭的屈指可數,而《茶館》又是大群戲,僅有幾個拔尖演員撐不起。觀眾也在變化,去年演出時後臺幾乎被吳剛的粉絲「攻陷」,人家吳剛之前舞臺上演了多少好角色,都不如演個影視劇受人關注。這個場景很像舞臺上第三幕最後,常四爺、秦二爺和王利發坐在空蕩的茶館裡。那一刻我清楚地意識到,如今觀眾的審美大多被影視劇所塑造。且人藝的美學標準也愈發難以影響觀眾,人藝現在缺少權威,原來是焦菊隱,他的風格貫穿著整個劇院,焦先生去世後還有像于是之這樣的先生在傳承,隨著這些老先生的退休、故去,這種感覺就開始坍塌了。另外新人需要大眾、媒體的鼓勵,王利發我不知道自己還會演多久,變數是身體狀況,有時連演多場後臺上會有點兒松,只能靠技術彌補,在我表演盛年時所有的表揚都很含蓄,明明是新版演出,宣傳依然以上一代的為主,有時候真的就覺得我們到底在幹嗎?現在有新演員開始上臺,希望也能給他們多點鼓勵。

  楊立新:之前有次座談我就說以後肯定越來越難演。雖然有點不大中聽,但我們現在比不過他們老同志,以後也會越來越難。為什麼?因為寫這戲時老舍先生在,焦菊隱先生也在。1958年排這個戲的時候,有老一點的同志,他的父親或者爺爺,都有可能是前清過來的,但現在這個歷史背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甚至現在可能跟一些年輕人說歷史背景,他都不知道。所以就不好演。難度越來越大。

  濮存昕:1999年時還沒有那麼多影視劇拍攝的幹擾,掙錢也還沒那麼瘋狂,劇院能組織起最強、最合適的陣容,如今難了。特別是任何一個藝術門類的最高境界就是詩意、詩化,能夠演繹出弦外之音,話中有勁兒,但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現在的年輕人去「偷」知識吧,你在劇院裡偷還不夠,你得四處去看,(人藝)旁邊就是美術館。記得表演在臺上的自我要求是氣定神閒,不是炫技和完成任務。

相關焦點

  • 資料:于是之主演1982年電影《茶館》
    電影 1982  外文名稱 The Teahouse  導演: 謝添 Tian Xie  編劇: 老舍 Lao-She  主演:  于是之 Shizhi Yu ....王利發  鄭榕 Rong Zhen ....常四爺  藍天野 Tianye
  • 韓國熱播劇《頂樓》主演們的幕後花絮
    韓國SBS《頂樓》日前公布了主演們的幕後花絮 !由李智雅、金素妍和S.E.S.的柳真主演的熱播劇《頂樓》每集都在持續增加人氣和新的觀眾,屢次打破個人收視紀錄,最近在全國範圍內的收視率也突破了20%(對於周一至周二的電視劇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 四版導演聊改編,《茶館》是珍品但不是絕品
    什麼季節吃什麼,從叫賣聲中就可以知道時間的變化,比較特別的是其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角色變成了由劇院舞臺工作人員擔任。這版《茶館》公演後,林兆華在觀眾席聽評價,有人說老版好看,很多年輕人喜歡這一版,但林兆華只給自己打60分,因為「還是延續過去的東西,沒什麼新東西」。
  • 60歲的《茶館》迎來700場 馮遠徵等「名角兒」這麼說
    近幾年來,《茶館》雖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難求,甚至無數觀眾熬夜排長隊購票。觀眾們的支持北京人藝同時感受到榮耀與壓力,也讓如今這代「《茶館》人」時刻不敢忘記身上肩負的擔子。因為這不僅僅是繼承一部劇目,而是要始終堅守和傳承經典的味道和戲比天大的藝術初心,「要對得起觀眾」。
  • 十年砍柴:從<茶館>人物第二代看階層流動
    央視8套正在熱播根據老舍《茶館》改變的電視連續劇,這在觀眾中反響甚好,我認為這是近年來多部從經典名著改編而來的電視連續劇中,算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它沒有糟蹋名著,傳達出原著的魂兒。我不想從劇評的角度來評論這部連續劇,而是連續劇中第二代人物的命運,觸動了我,讓我想起了本文開始那句俗語。
  • 共築經典:藍天野、濮存昕老中青三代同"演"《茶館》
    【現場畫面】朗讀場景  【解說】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老北京叫賣聲,8月19日下午,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茶館》以劇本朗讀的形式在首都劇場的舞臺上亮相。而當天最大的亮點莫過於《茶館》中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與第二代 「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加入到青年演員中一同朗讀,實現了三代演員的同臺對話。
  • 藍天野、濮存昕「加盟」 北京人藝三代同臺「演」《茶館》
    ,而同臺的「王掌柜」則換成了青年演員餘震——19日,北京人藝的舞臺迎來「鎮院之寶」《茶館》的一次別樣呈現。2017年北京人藝開辦的劇本朗讀活動迅速累積了人氣和口碑。當日的劇本朗讀將《茶館》的第三幕用朗讀形式呈現給觀眾。
  • 《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
  • 北京人藝劇本朗讀《茶館》,老中青三代同臺獻藝
    朗讀會最大的驚喜,是92歲的第一代《茶館》中「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與第二代《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和青年演員們一同同臺朗讀,在人藝舞臺上實現了幾代《茶館》演員的對話。2017年北京人藝開辦的劇本朗讀活動,兩年來讓觀眾了解到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精品劇本,也展示和提升了北京人藝青年演員的臺詞實力,如今已經積累了不少人氣和口碑。
  •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 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李春光 攝  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  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于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李春光 攝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這是北京人藝的一期劇本朗讀活動,參與演員都是年輕人,導演是青年演員閆銳,飾演王利發的是于震,還有楊佳音、雷佳、張培、楊明鑫、郭奕君等十多名年輕演員。與以往不同的是,第一代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和第二代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也出現舞臺上。
  • 沙家浜的三個「春來茶館」
    每個到沙家浜旅遊的人,可能都想看一看春來茶館,品一品阿慶嫂的新茶,聽一聽三個人的對唱。而我最近去了發現,這裡竟然有三個春來茶館,分別屬於三個時代。 第一代春來茶館是歷史上遺存的茶館,地點在紅石村南幾百米外的水道邊。相傳在抗日戰爭時期,常熟蘆蕩區有十多家茶館。其中的幾家,都曾成為地下黨的交通站。
  • 怎麼就不能流行星二代,主演《龍嶺迷窟》胡八一
    事實上這兩部作品的分數差距非常大是有原因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演員的表演技巧,這兩個角色潘粵明和林雨申之間沒有比較。第二大差距是專業性,電視劇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劇組和幕後都很分心,然而這部在線電影是由一位業餘編輯撰寫的。
  • 孟京輝版《茶館》:經典重塑,如何與今天對話
    這次中德合作《茶館》,是凱撒首次接觸中國當代戲劇作品。「首要的一步就是怎麼樣去接近老舍。」他回憶開始創作《茶館》的初期,不僅看了《茶館》,也去了老舍紀念館和關於《茶館》的一些博物館。  真正開始排練從9月開始,但是從2月就已經開始討論大量文本。「我們用這樣的方法,讓壓在我們身上的大山一點一點挪開。其實這座大山的重量不僅僅來自作品本身,更多的是來自外界給予它的名譽。
  • 私聊茶社創始人董力:創新無限,是時候顛覆大眾對傳統茶館的認知了
    私聊茶社創始人董力:創新無限,是時候顛覆大眾對傳統茶館的認知了 私聊茶社創始人董力:創新無限,是時候顛覆大眾對傳統茶館的認知了 2019-07-10 15:04:47  來源:北方企業新聞網
  •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玩快閃新作MV《我和我的祖國》在北京衛視播出
    北京人藝三代匯聚齊力打造精品新作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北京衛視不久前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聯合組織並拍攝人藝版的快閃MV《我和我的祖國》。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匯聚一堂,同唱一首歌。
  • 《茶館》青島大劇院今開張 想看原班人馬的來吧
    3月5日至7日,北京人藝經典大戲《茶館》將首度在青島大劇院開張。至今《茶館》已歷經半個世紀的舞臺磨礪,走過55年曆程演出610餘場,成為不少觀眾心中的經典。人藝演員徐菁遙作為青島媳婦,她也是跟《茶館》走得最近的青島觀眾,她就告訴記者,無論是哪位大腕,他們都會跟觀眾做朋友。
  • 《茶館》繼承人還是要奔著完美去
    雷佳閆銳班贊金漢相對於前兩代《茶館》演員來說,第二版「茶館」裡的年輕人雖然都有著多年在話劇《茶館》中跑龍套的鍛鍊經歷新京報採訪了《茶館》中「劉麻子」「龐太監」「二德子」「黃胖子」的飾演者,聽這些年輕演員講述幕後故事。「劉麻子」演了五年後才熟悉能夠接著英若誠與何冰後出演劉麻子在雷佳看來,是一個意外的驚喜。當時何冰因故無法參加那一年《茶館》的演出,便推薦雷佳出演。
  • 新劇《幕後之王》《他看見你的聲音》殺青驊威業績可期
    兩部S級電視劇項目完成生產與銷售 營收預計超6億據悉,這兩部新劇的背後團隊公司始終以精品原創內容與經典IP開發雙線並行策略,秉承內容精品化策略,持續聚焦年輕化需求,以影視精品言情內容創作為立足之本,在同行業中無論是精品內容製作、單位人均效益在行業中都是首屈一指。
  • 小雨聊電影,《海王》幕後冷知識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雨今天給大家聊的是《海王》為什麼《海王》這部電影那麼遭奧斯卡的嫌棄了?《海王》的女一號艾梅柏.希爾德,在電影上映不久之後就遭到了觀眾的抵制,理由是她經常對自己的丈夫約翰尼.德普執行家暴(傑克船長的扮演者)平時不管心情好不好都得把他揍一頓,忍無可忍的約翰尼德普一紙狀告將妻子 告上法庭,指出一系列家暴行為,並提出離婚,由於行為過於惡劣很多觀眾都開始討厭艾梅柏.希爾德,就連《海王》的第二部也把她換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