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2020-12-12 央廣網

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

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

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

「品茶」二十年,依然在尋味

1992年,于是之等老一輩藝術家告別演出;1999年,導演林兆華推出林版《茶館》;2005年,恢復排演焦菊隱版《茶館》。

以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徵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茶客」從老藝術家手中端過這杯「茶」已經近二十年了。他們對於這部經典從仰視到對視再到身處其中,對於這部戲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卻從未敢放鬆,依然在努力咂摸其中的味道。

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華如今已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回憶起十幾年前接演這個角色,他開了個玩笑,「當時我跟別人說,《茶館》裡除了女角和王利發,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沒想到最後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發這一角色。他說這是看著容易演著難,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閱歷根本演不出來,「演了十幾年,我覺得這個戲真的要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還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東西。」

從19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和學生等角色,到新版中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不僅擔任演員還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經有三十餘年。「秦二爺為什麼要上場?」楊立新表示,自己創作角色就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而是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這個戲要怎麼演。」

「我們北京人藝的演員很幸運,有機會去演《茶館》這樣的經典,好的劇本是鍛鍊人的,經典可以造就演員。」松二爺的扮演者馮遠徵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員需要這樣的經典。「我們這一代演員是跟著《茶館》一起成長的,從敬畏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習。這麼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經融化到了我們的心裡和血液裡。同時成長也需要時間,我們的年輕演員要去儘早學習,經典會讓人成長。」

較勁兒排演,人人怕落後

第一版《茶館》不僅有大名鼎鼎的焦菊隱、夏淳導演,主演也是個頂個的響噹噹,于是之、鄭榕、黃宗洛、藍天野等老一輩藝術家聯袂演出的精彩,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但藍天野認為現在有些演員其實已經達到老一輩演員的表演水準了,「第二幕、第三幕的一些地方,都讓我很感動。」

本輪首演,91歲高齡的藍天野作為藝委會成員再次在臺下觀看這一代演員對經典的詮釋。演出結束後,他又仔細回想了一下,才給濮存昕發了一條簡訊,肯定了他們的表演,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已經演出了三百多場,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表演也得到了提升,演得更好更自如了。」

他說當年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很有特點,別人都演不出來,但馮遠徵演的松二爺則有著自己的特色,「人藝的演員就是這樣,一個是一個,每個都不一樣,正是這樣不同的風格形成了統一的北京人藝風格。」濮存昕演的常四爺,也和鄭榕版不一樣,「演員不同,角色不同,『濮哥』塑造了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常四爺。這個非常好。當初他們接這個戲的時候,我就覺得不能演成一樣的,不能描紅模子。」藍天野認為這種不一樣正是兩代《茶館》的統一之處。

對於龔麗君的表演,藍天野尤其肯定。他說,當年她飾演的這個角色康順子由優秀藝術家胡宗溫飾演,有過非常精彩的表現,而龔麗君的表演已經可以比肩胡宗溫,同時還有自己獨特的處理。龔麗君則表示:「為了拉開大幕對得起每一位觀眾,整個劇組都在較勁兒地排演,每個人都力求完美,不敢放鬆,更怕落後。」

濮存昕則時刻記著老藝術家鄭榕當年對他們接演《茶館》時說的一句話:「不怕沒演好,就怕糟蹋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覺得要時常面對觀眾問自己,我演對了嗎?我們這一代的《茶館》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參與、寬容與陪伴。我們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茶館」裡無龍套,只有人物

「大傻楊」這個角色,最初的劇本裡並沒有,是老舍先生按照導演的需求後加的。很多人對這個角色的認識,大概就是個「串場」的龍套。剛開始接過這個角色時,張福元也是這麼想的,並不是太喜歡這個角色。

張福元的家庭和「大傻楊」這個角色頗有淵源,甚至大家認為演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原來張福元的嶽父,北京人藝的表演藝術家童弟先生正是第一版「大傻楊」的飾演者,演這個角色演了二百多場。即便如此,張福元對「大傻楊」也並沒有投入太多心思,「我不想演和嶽父一樣的角色,他見過以前打骨板的人,而我只看過他的表演,沒法和他去比較。」

但就是這麼一個大家都沒看上的角色,在有些人眼裡卻成了主角。2005年,《茶館》在美國演出,甘迺迪藝術中心掛了一幅巨大的海報,上面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張福元飾演的「大傻楊」。他懷著不解去問美方工作人員,得知對方認為「『大傻楊』是整個《茶館》裡活得最明白的人,而且也是劇本裡比較完整的重要角色」的答覆。

這個回答讓張福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演的角色,意識到了「大傻楊」其實是個正正經經的角色,就像那幾個老頭兒一樣有比較豐富的呈現,「從那以後我就更多的是去演人物,而不是背快板兒詞。」

張福元說,在焦菊隱、夏淳導演眼裡,《茶館》裡沒有小角色,無論是「大傻楊」,還是劇中「沒名沒姓」的龍套都非常講究,無論是走路的姿勢,還是打一個哈欠都要再三琢磨,「這就是《茶館》為什麼好看的秘密之一。」

在扮演唐鐵嘴的吳剛看來,前輩們就像是大樹,「我們這一輩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有責任去傳承經典,把《茶館》一代一代傳下去。」而更新一代的「茶客」也正在這部戲的滋養下成長著。從群眾演員開始到劉麻子,年輕演員雷佳說自己進入《茶館》劇組的時間也不算短了,正在努力演出觀眾想看的那點味道。

相關焦點

  • 60歲的《茶館》迎來700場 馮遠徵等「名角兒」這麼說
    2018年6月15日訊,被譽為北京人藝「鎮院之寶」的老舍經典名劇《茶館》再次在首都劇場公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吳剛、龔麗君、馮遠徵、雷佳等眾多人藝名角也再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今年,《茶館》不僅迎來了上演60周年紀念,6月16日還將迎來第700場演出。
  • 茶館的閱讀——閱讀越有意思
    你不一定看過《哈姆雷特》,但一定聽過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你不一定看過《茶館》,但一定聽過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大師,西方有莎士比亞,而我們,有老舍。
  • 共築經典:藍天野、濮存昕老中青三代同"演"《茶館》
    【現場畫面】  【解說】話劇《茶館》於1958年在北京人藝首演。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等一批藝術家的精彩演繹,讓該劇一經上映便引起轟動。60多年來,共演出700多場。  在當天的劇本朗讀會中,「秦二爺」藍天野與「常四爺」濮存昕一登臺,便迎來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 五月天專輯破十白金 2013巡迴演唱會越演越烈
    點擊圖片查看五月天高清組圖  「亞洲天團」五月天自去年12月發行第八張創作專輯《第二人生》,同時展開為期一年的「諾亞方舟」世界巡迴演唱會,自臺北小巨蛋一連七場創下同場地最多場次演唱會記錄起,五月天走遍香港、上海、南京、成都、北京鳥巢、新加坡等地,終於在航行地球52周後,於今年瑪雅人傳說的世界末日12/21「末日狂歡版」當天及12/22「末日重生版」迎接重生的第一天回到故鄉高雄的世運主場館舉辦「諾亞方舟」世界巡迴演唱會「航空母艦版」,包含接下來12/30、12/31一共四場的演出創下了破臺灣演唱會單一場次多多人數的20萬人演唱會紀錄。
  • 上座受限越演越虧?中國音樂劇市場疫情中艱難重啟
    來源:聚橙上座率限制或導致「越演越虧」疫情未了,做出重啟演出的決定並不容易。5月12日,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印發了《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等的通知,提出「限流、預約、錯峰」要求,不超過最大核載量的30%,觀眾需間隔就座。另外,暫不舉行大中型演出活動,暫緩審批涉外、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活動。
  • 《茶館》半世紀演出500場 唯有經典恆久遠
    由老舍編劇,焦菊隱、夏淳導演的話劇《茶館》是北京人藝的「看家戲」,也是我國目前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之一。《茶館》自1958年3月首演以來,已走過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就在今天,2004年5月27日,它即將演滿500場。
  • 中百羅森首進長沙:3年計劃開店200家 便利店之戰越演越烈
    近期,中百便利公司在長沙布局的五家中百羅森(需求面積:60-120平方米)便利店正式開業。首批開業的五家門店分別為錢隆樽品店、山水熙園店、西中心店、德思勤店和萬家麗店。此次長沙五店同開是中百羅森進軍湖南省的新起點,未來3年內,中百羅森還計劃以「直營+加盟」的模式在長沙開設200家店,進一步推動長沙便利店市場向前發展。
  • 《茶館》「第二代」主演聊角色創作幕後
    他們是《茶館》「第二代」,儘管觀眾看到現在的他們在舞臺上遊刃自在,但這幾十年來佔據他們心尖的關鍵詞多半是「害怕」,甚至坦言,接這部戲,是場向死求生的挑戰。  梁冠華飾王利發 1999年版起飾演至今  接演王利發,從高興到只剩害怕  於梁冠華而言,自1999年林版《茶館》首演開始,王利發便一直是集變更與傳承、挑戰和成全的複雜角色。
  • 越演越烈,蔡英文揚言可以選擇不吃
    導讀:「萊豬」問題在臺灣越演越烈。自從臺當局單方面宣布進口「萊豬」之後,整個臺灣陷入了混亂之中。「藍委」此前在會議場中丟豬內臟,想要阻止蘇貞昌進行報告,不過這一行為遭到了臺灣養豬協會的評判。
  • 冬筍越難挖就越好吃
    坐標:江浙冬筍越難挖就越好吃我國南方盛產竹,南方的冬天,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冬筍,尤以江浙為甚。而在江浙人眼裡,越難挖的冬筍就越好吃。據浙江松陽的小賀回憶,自己家有一片竹林,每年冬天都要跟著父親上山挖筍,然後賣到當地市場。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挖冬筍依舊只能靠人工,機器是替代不了的。而且也不是想挖就能挖到。小賀最開始跟老爸學挖筍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什麼竅門,就是在山上亂挖,結果被老爸教育一通,說破壞了竹根以後就長不出筍子了。
  • 舞臺一甲子 人藝《茶館》再現恆久魅力
    李春光 攝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高凱)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歷經一甲子近七百場演出,2018年6月8日晚,這部經典之作再次登上人藝舞臺。「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一個甲子的時間,《茶館》依舊在舞臺上展現出其恆久的魅力。
  • 影評14—《茶館》
    1982年,中國電影,豆瓣9.4分。我最近一定是太膨脹了,居然都敢寫《茶館》了。有一些小說或電影,他們是如此出名,以致於它們的名字及內容概要會出現在歷史書上、語文書上,甚至政治書上。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于是之 飾)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
  • 中華花道心越宗夏至主題花道作品 在北京老舍茶館開展
    2018年6月22日,中華花道「心越宗」夏至主題花道作品展於北京老舍茶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傳習之路,中華花道之美》。本次活動由北京天奉久文化有限公司主辦,老舍茶館承辦,展品由中華花道傳習人、心越宗創始人王越及其學員們共同創作完成。展覽連續五天免費對公眾開放,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由內而外的身心盛宴。
  • 何冰偶像于是之,演400多場《茶館》王利發,65歲卻患老年痴呆?
    195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與於藍、牛犇一起主演劇情電影《龍鬚溝》,他的表演自然而含蓄,深沉而富有詩意,他討厭虛假和矯揉造作。1958年,31歲的于是之出演了他人生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話劇《茶館》,並在劇中飾演年輕精明的茶館掌柜王利發。
  • 茶館、茶樓中央空調安裝注意事項-上海越邦
    下面越邦機電小編簡單跟大家說一下,茶館茶樓安裝中央空調時的注意事項!1、茶館、茶樓中央空調安裝跟水電裝修一樣,都是隱蔽式安裝,只有小部分是裸露在外面的,所以需要業主提前諮詢選購中央空調,以及茶館、茶樓中央空調安裝公司的選擇問題,為了不耽誤中央空調的工期,中央空調的安裝要跟茶館、茶樓的裝修同步進行。
  • 爭議越演越烈,臺醫師請蔡英文收回成命
    爭議越演越烈江啟臣認為民進黨各個部門有著不同看法,蘇貞昌都還沒有表態,相關言論就出現。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江啟臣認為蔡英文必須要通過辯論方式,來向臺灣民眾解釋。不過蔡英文並不打算接受江啟臣的邀請,還表示讓他先盡到民代責任去做質詢,表示自己沒有躲避,在過去三次「大選」她都和國民黨辯論過。
  • 《茶館》60周年:從「大毒草」到走向世界
    今年是《茶館》首演60周年。由老舍創作於1956、1957年,首演於1958年的《茶館》,是新中國前三十年創作的話劇中,鮮有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部。「文革」後的1979年,《茶館》在首都劇場由人民藝術劇院復演,演出陣容和1958年首演時相同,于是之、藍天野、童超、鄭榕、胡宗溫、英若誠和黃宗洛等都是表演大家,引發觀演熱潮。
  • 日本越後湯澤13家雪場巡禮
    ,一本杉,神立高原,石打花岡スキー場,舞子,上越國際滑雪場,シャー塩沢スキー場和六日町八海山スキー場。其中前八個雪場推出了套票,購買後你可以在這八個雪場隨便滑。另外GALA和湯澤高原以及石打丸山滑雪場因為在同一座山上,所以有一個三山通票,類似前面說的八雪場套票,可以在有效期內在三個雪場暢滑。具體位置如下。     (圖片來自網絡)                       從圖中可以看出湯澤周邊主要的車站是GALA湯澤站,越後湯澤站,越後中裡站,石打站以及上越國際滑雪場前。
  • 溧水新盤均價6100元/㎡首開 樓市激戰越演越烈
    樓市戰況越演越烈。>>>溧水景好價低引主城投資客 網友多看中輕軌利好除此之外,愛濤另一純新項目愛濤天禧名庭也將在下半年入市。加上康利華府、萬科城、中南錦城、愛濤雙盤、創維樂活城、橡樹城等多個在售項目,有溧水當地開發商直呼「日子不好過」。
  • 三代越劇人齊亮相 上越打造最強迎春演出季
    人民網上海12月26日電 (記者 曹玲娟)自2017年正式推出至今,上海越劇院迎春演出季已成上越的傳統,演期長度、劇場覆蓋、劇目設置、演出陣容等逐年在豐富擴容。據悉,今年上越迎春演出季自2019年12月31日起一直持續至2020年2月10日(正月十七),整整歷時4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