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
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
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
「品茶」二十年,依然在尋味
1992年,于是之等老一輩藝術家告別演出;1999年,導演林兆華推出林版《茶館》;2005年,恢復排演焦菊隱版《茶館》。
以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徵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茶客」從老藝術家手中端過這杯「茶」已經近二十年了。他們對於這部經典從仰視到對視再到身處其中,對於這部戲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卻從未敢放鬆,依然在努力咂摸其中的味道。
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華如今已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回憶起十幾年前接演這個角色,他開了個玩笑,「當時我跟別人說,《茶館》裡除了女角和王利發,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沒想到最後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發這一角色。他說這是看著容易演著難,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閱歷根本演不出來,「演了十幾年,我覺得這個戲真的要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還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東西。」
從19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和學生等角色,到新版中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不僅擔任演員還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經有三十餘年。「秦二爺為什麼要上場?」楊立新表示,自己創作角色就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而是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這個戲要怎麼演。」
「我們北京人藝的演員很幸運,有機會去演《茶館》這樣的經典,好的劇本是鍛鍊人的,經典可以造就演員。」松二爺的扮演者馮遠徵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員需要這樣的經典。「我們這一代演員是跟著《茶館》一起成長的,從敬畏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習。這麼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經融化到了我們的心裡和血液裡。同時成長也需要時間,我們的年輕演員要去儘早學習,經典會讓人成長。」
較勁兒排演,人人怕落後
第一版《茶館》不僅有大名鼎鼎的焦菊隱、夏淳導演,主演也是個頂個的響噹噹,于是之、鄭榕、黃宗洛、藍天野等老一輩藝術家聯袂演出的精彩,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但藍天野認為現在有些演員其實已經達到老一輩演員的表演水準了,「第二幕、第三幕的一些地方,都讓我很感動。」
本輪首演,91歲高齡的藍天野作為藝委會成員再次在臺下觀看這一代演員對經典的詮釋。演出結束後,他又仔細回想了一下,才給濮存昕發了一條簡訊,肯定了他們的表演,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已經演出了三百多場,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表演也得到了提升,演得更好更自如了。」
他說當年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很有特點,別人都演不出來,但馮遠徵演的松二爺則有著自己的特色,「人藝的演員就是這樣,一個是一個,每個都不一樣,正是這樣不同的風格形成了統一的北京人藝風格。」濮存昕演的常四爺,也和鄭榕版不一樣,「演員不同,角色不同,『濮哥』塑造了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常四爺。這個非常好。當初他們接這個戲的時候,我就覺得不能演成一樣的,不能描紅模子。」藍天野認為這種不一樣正是兩代《茶館》的統一之處。
對於龔麗君的表演,藍天野尤其肯定。他說,當年她飾演的這個角色康順子由優秀藝術家胡宗溫飾演,有過非常精彩的表現,而龔麗君的表演已經可以比肩胡宗溫,同時還有自己獨特的處理。龔麗君則表示:「為了拉開大幕對得起每一位觀眾,整個劇組都在較勁兒地排演,每個人都力求完美,不敢放鬆,更怕落後。」
濮存昕則時刻記著老藝術家鄭榕當年對他們接演《茶館》時說的一句話:「不怕沒演好,就怕糟蹋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覺得要時常面對觀眾問自己,我演對了嗎?我們這一代的《茶館》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參與、寬容與陪伴。我們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茶館」裡無龍套,只有人物
「大傻楊」這個角色,最初的劇本裡並沒有,是老舍先生按照導演的需求後加的。很多人對這個角色的認識,大概就是個「串場」的龍套。剛開始接過這個角色時,張福元也是這麼想的,並不是太喜歡這個角色。
張福元的家庭和「大傻楊」這個角色頗有淵源,甚至大家認為演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原來張福元的嶽父,北京人藝的表演藝術家童弟先生正是第一版「大傻楊」的飾演者,演這個角色演了二百多場。即便如此,張福元對「大傻楊」也並沒有投入太多心思,「我不想演和嶽父一樣的角色,他見過以前打骨板的人,而我只看過他的表演,沒法和他去比較。」
但就是這麼一個大家都沒看上的角色,在有些人眼裡卻成了主角。2005年,《茶館》在美國演出,甘迺迪藝術中心掛了一幅巨大的海報,上面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張福元飾演的「大傻楊」。他懷著不解去問美方工作人員,得知對方認為「『大傻楊』是整個《茶館》裡活得最明白的人,而且也是劇本裡比較完整的重要角色」的答覆。
這個回答讓張福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演的角色,意識到了「大傻楊」其實是個正正經經的角色,就像那幾個老頭兒一樣有比較豐富的呈現,「從那以後我就更多的是去演人物,而不是背快板兒詞。」
張福元說,在焦菊隱、夏淳導演眼裡,《茶館》裡沒有小角色,無論是「大傻楊」,還是劇中「沒名沒姓」的龍套都非常講究,無論是走路的姿勢,還是打一個哈欠都要再三琢磨,「這就是《茶館》為什麼好看的秘密之一。」
在扮演唐鐵嘴的吳剛看來,前輩們就像是大樹,「我們這一輩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有責任去傳承經典,把《茶館》一代一代傳下去。」而更新一代的「茶客」也正在這部戲的滋養下成長著。從群眾演員開始到劉麻子,年輕演員雷佳說自己進入《茶館》劇組的時間也不算短了,正在努力演出觀眾想看的那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