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一甲子 人藝《茶館》再現恆久魅力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李春光 攝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高凱)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歷經一甲子近七百場演出,2018年6月8日晚,這部經典之作再次登上人藝舞臺。

「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一個甲子的時間,《茶館》依舊在舞臺上展現出其恆久的魅力。

「導演焦菊隱、夏淳,復排藝術指導林兆華,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主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雷佳、吳剛、龔麗君、馮遠徵等」,從《茶館》的主創陣容上就可窺見傳承的意味。

李春光 攝

近幾年來,《茶館》雖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難求」。

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著名演員梁冠華已經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憶起十幾年前接演這個角色,他開了個玩笑,「當時我跟別人說,《茶館》裡除了女角和王利發,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沒想到最後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發這一角色。他說這是看著容易演著難,「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根本演不出來。」

「演了十多年,我覺得這個戲真的要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東西。」梁冠華說。

結束《李白》演出的第二天,濮存昕就開始進入到常四爺的狀態,作為新一版《茶館》的元老之一,他時刻記著老藝術家鄭榕當年對他們接演《茶館》時說的一句話:「不怕沒演好,就怕糟蹋了。」

濮存昕感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覺得要時常面對觀眾問自己,我演對了嗎?我們這一代的《茶館》的傳承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參與、寬容與陪伴。我們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從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和學生等角色,到新版中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不僅擔任演員還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經有三十餘年。

「秦二爺為什麼要上場?」楊立新談及演出感受時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他直言自己創作角色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這個戲要怎麼演。」

李春光 攝

吳剛扮演的唐鐵嘴讓人總是忘了他生活中的儒雅形象,可見角色的魅力。而他把這歸功於前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前輩們是大樹,我們這一輩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他們把這部戲立的那麼高,我們這一輩雖然到目前為止比起他們還有距離,但有責任去傳承。我們當年就是靠著老一輩的傳幫帶才有了今天,所以今天我們要把他們傳給我們的,再教給年輕人。把《茶館》一代一代傳下去。」

「《茶館》讓觀眾看到經典是什麼樣的。」作為《茶館》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康順子的扮演者龔麗君表示,演員需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我們為了拉開大幕對得起每一位觀眾,所以都在劇組裡較勁兒地排,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茶館》裡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大家都不敢放鬆,怕落後,希望自己要演的好。」

松二爺的扮演者馮遠徵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員需要這樣的經典,「我們北京人藝的演員很幸運,有機會去演《茶館》這樣的經典,好的劇本是鍛鍊人的,經典可以造就演員。」

他說:「我們這一代演員是跟著《茶館》一起成長的,從敬畏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習。這麼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經化到了我們的心裡和血液裡。同時成長也需要時間,我們的年輕演員要去儘早學習,經典會讓人成長。」

同樣是從老版演出到新版的演員,蘭法慶進入《茶館》劇組已經有28個年頭。從最初的李三,到後來的大栓子,此輪演出他又回到了李三這個角色。他坦言,從35歲到63歲,對一個角色的理解更為成熟,「到了我如今的歲數,對於李三這個角色感覺更得心應手了,爭取隨著人的成熟,也把角色演得更成熟。一句話來說,對我而言,35歲飾李三,63歲是李三!」

近幾年的演出,觀眾逐漸在《茶館》中看到青年演員的影子,其中扮演劉麻子的雷佳和扮演龐太監的閆銳成為青年演員中的代表。

在雷佳看來,老藝術家所說的「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是對他的一種激勵,「我目前還在演戲,但在努力演人,要演出自己的風格。從開始的學生、大兵到現在的劉麻子,我進入《茶館》劇組的時間也不算短,要努力演出觀眾想看的那點味道。」

同樣也是從群眾演員開始到龐太監,閆銳進入《茶館》劇組9年,演了累計一百場,「能在組裡演群眾都很榮幸,這個劇組滋養人,上課教學不如在劇組中跟優秀的前輩交流、演出,這也是我們劇院的一種傳承,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幾年間,我從龍套演員到重要配角,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成長。」

伴隨著此輪演出大幕的拉開,《茶館》也進入700場倒計時,6月16日,《茶館》劇組將共聚一堂,慶祝演出這一珍貴時刻。(完)

相關焦點

  • 川版「裕泰茶館」北京開張 四川人藝「精雕」四川話版《茶館》
    在李六乙看來,「《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是經典中的經典。但遺憾的是,60年來除了北京人藝,全國其他話劇院沒有以其他的形式重演這個經典。」此次創排四川話版《茶館》,並不容易。「我們在開始創作時,有思考是照搬北京人藝還是有所改變,照搬是非常安全和保險的,我們只是用另一個語言來傳承。但照搬缺少挑戰及創造性的轉換和提升。
  • 北京人藝劇本朗讀《茶館》,老中青三代同臺獻藝
    朗讀會最大的驚喜,是92歲的第一代《茶館》中「秦二爺」的扮演者藍天野與第二代《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和青年演員們一同同臺朗讀,在人藝舞臺上實現了幾代《茶館》演員的對話。2017年北京人藝開辦的劇本朗讀活動,兩年來讓觀眾了解到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精品劇本,也展示和提升了北京人藝青年演員的臺詞實力,如今已經積累了不少人氣和口碑。
  • 從《茶館》到《蘇東坡》四川人藝在京推介精品劇目
    從《茶館》到《蘇東坡》四川人藝在京推介精品劇目 2018-12-13》現場片段演示 十月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高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建院65周年之際,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於13日在北京舉辦「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劇目推介會」,從講述一代文豪一生風景的《蘇東坡》,到對老舍經典名著進行重新解讀的《茶館》,無不在舞台風格上顯露出強烈的川味特色。
  • 川人李六乙成打破北京人藝《茶館》「壟斷」第一人
    》:臺上臺下皆「麻辣」  大幕拉開,階梯式舞臺大擺龍門陣,麻辣燙味兒的叫賣聲起起伏伏,手巾板兒滿天飛,春熙路的大茶館一副市井氣派……昨晚,全國專業院團中繼北京人藝之後的第二個《茶館》版本在天橋藝術中心麻辣登場。
  • 北京人藝《茶館》再開張 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白瀛)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北京人藝2月23日至3月5日再次在首都劇場上演話劇《茶館》。  《茶館》分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的衰敗為背景,以茶館掌柜王利發為線索,展現了戊戌變法後、軍閥混戰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社會變化,用老舍自己的話說,要表達「葬送三個時代的目的」。
  • 人藝表演藝術家鄭榕:「《茶館》伴我一起成長」
    來訪者愈加感動這位老人的認真,欣欣然向他講起他工作大半生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裡,人們從凌晨便排起長長的隊伍,等著天亮時話劇《茶館》演出票開售……  1958年3月,34歲的鄭榕和他的同事們,把老舍的劇作《茶館》搬上北京人藝的話劇舞臺。這些同事包括曹禺、焦菊隱、夏淳、于是之、藍天野、英若誠……這是一串閃光的名字。  2019年,話劇《茶館》首演61周年。
  • 戲劇舞臺,被《茶館》霸臺
    原標題:戲劇舞臺,被《茶館》霸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戲劇舞臺上除了為數不多的亮眼新作之外,致敬經典應該還是今年話劇舞臺的主流。尤其是根據老舍先生經典作品《茶館》衍生出來的「新作」更是都成為今年引人關注的亮點,一整年的時間,接長不短就有關於話劇《茶館》的新聞爆出,觀眾對於經典的喜愛從未消退,即便在今天很多作品一陣風一樣地紅過就散去的年代,戲劇舞臺依舊被這齣經典作品霸佔著。根據老舍先生《茶館》劇本,李六乙導演和孟京輝導演都做了大膽地解讀,李六乙是用他擅長的四川話做成了川語版,而孟京輝則是用他一貫的先鋒姿態解構了《茶館》。
  • 藍天野、濮存昕「加盟」 北京人藝三代同臺「演」《茶館》
    ,而同臺的「王掌柜」則換成了青年演員餘震——19日,北京人藝的舞臺迎來「鎮院之寶」《茶館》的一次別樣呈現。2017年北京人藝開辦的劇本朗讀活動迅速累積了人氣和口碑。當日的劇本朗讀將《茶館》的第三幕用朗讀形式呈現給觀眾。
  •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創作戲劇精品 展現藝術魅力
    王府井大街22號的首都劇場,每當夜幕降臨,帷幕緩緩拉開,聚光燈照向舞臺中央……在這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觀眾有著長達67年的舞臺之約,成就了人養戲、戲養舞臺、舞臺吸引觀眾的良性循環,也成就了一座藝術殿堂。我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北京人藝,與它的改革發展同步成長到今天。不管時代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始終恪守北京人藝排練廳內四個大字:「戲比天大」。
  • 人藝馮遠徵點評:電視劇《茶館》刻意減京味兒
    人藝馮遠徵點評電視劇《茶館》。北京晨報7月22日報導 最近一直沒怎麼在首都劇場露面的馮遠徵,將於8月13日在首都劇場再次帶來他主演的話劇《知己》。《茶館》無法比較最近陳寶國主演的電視劇《茶館》引起不少爭議,馮遠徵看得不多,他說這部戲開始也找過他演,但後來因為檔期錯過了。對於陳寶國的表演,馮遠徵說:「他就是力圖擺脫人藝版本的影子,拍得挺認真,因為陳寶國也沒看過話劇表演,所以沒有固定化的表演模式,少了一些風格化和地域化的表演。
  • 塵封觀劇: 堅守舞臺, 不忘初心, 盤點北京人藝幾大臺柱子(男)
    北京人藝(1952年)成立至今已然65載,其演出的經典劇目包括但不限於《龍鬚溝》、《雷雨》、《日出》、《北京人》、《虎符》、《王昭君》、《蔡文姬》、《關漢卿》、《茶館》、《李白》、《丹心譜》、《小井胡同》、《推銷員之死》等,亦推出了一大批堪稱國寶級的劇場表演藝術家,這其中以焦菊隱、舒繡文、于是之、英若誠、藍天野、林連昆等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於多年前隱退,甚至不為年輕一代所知;但目前仍活躍在演藝舞臺
  • 京味兒《茶館》與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一票難求 燃爆京城
    一個是中國話劇經典、北京人藝的鎮院之作;一個是在全球都掀起旋風、當今法語音樂劇的時尚弄潮兒……連日來,在北京人藝上演的話劇《茶館》,和首次來到北京、在天橋藝術中心首演的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以各自不同的魅力燃爆京城劇場,點燃新老戲迷熱情。
  • 大碗茶變蓋碗茶 四川人藝「泡」出川版《茶館》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8年由北京人藝首排,歷經近半個多世紀經久不衰,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如今,為了呈現給觀眾一出真正意義上的四川《茶館》,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邀請到北京人藝著名川籍導演李六乙,力求將這部上演數十年的「奇蹟」,打造成全新版本——從普通話轉成川話、融入四川茶館文化,慶祝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
  • 話劇《茶館》它的每一次舞臺亮相都成為文化熱點
    右圖:由于是之等主演的《茶館》劇照下圖:由濮存昕、梁冠華、楊立新、馮遠徵等主演的《茶館》劇照宋寶珍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0周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藝在首都劇場再度公演話劇《茶館》。《茶館》的每一次舞臺亮相都成為文化熱點。人們不禁要問,《茶館》為什麼這麼火?它又給了我們哪些藝術啟示?——編者老舍編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是一部久演不衰的話劇。
  • 青大劇院發布演出季劇目 《茶館》來青引關注
    北京人藝《茶館》  新年、新春將至,青島大劇院也拉開了「2014青島大劇院新春演出季」的序幕,所有的演出將於今日全線開票,本次演出季由三大系列組成:「火爆巨星」名家名團系列;「餘音繞梁」樂曲賞析系列;「精彩紛呈」戲曲舞蹈系列,共計有十多場世界頂尖精品演出陸續登陸青島,原版美國音樂劇《芝加哥》、話劇舞臺巔峰之作北京人藝《茶館》、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天鵝湖》則是大劇院力薦的劇目。
  • 再看《茶館》
    近日,北京人藝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0周年,一是舉辦了「經典劇目情景朗讀會」;二是,再一次公演老舍代表作《茶館》。雖說《茶館》問世已經六十餘年,演出也超過七百場,但是,現在還是一票難求、劇場裡座無虛席。《茶館》已經被譽為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是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
  • 淺談《茶館》,人藝甚至電影藝術的巔峰之作!
    打開優酷視頻翻來覆去的看始終沒有想到看那一部電影,靈犀一閃而過,一直聽好多人藝的演員和其他一些老演員說茶館是人藝的巔峰之作,一直沒有機會得以觀看。今天剛好又比較閒,又想淨下來看一部電影,就它吧。茶館是由老舍先生1956年創作的話劇,1982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了影片。
  • 新民晚報數字報-再看《茶館》
    雖說《茶館》問世已經六十餘年,演出也超過七百場,但是,現在還是一票難求、劇場裡座無虛席。《茶館》已經被譽為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是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  一開始,《茶館》就引人注目、傳為美談。一個北京的大茶館,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進進出出,卻深刻展示了戊戌變法失敗、民國初期以及抗戰剛剛結束三幅歷史畫卷。
  • 北京人藝《茶館》開票,觀眾不懼嚴寒凌晨排長隊
    今日上午8點半,北京人藝《茶館》正式開票。和往年一樣,從半夜就有觀眾冒著嚴寒搬著小凳到劇院門口排隊買票。今天凌晨五點多,北京人藝門口就排起了長龍,而且這些還只是人藝會員觀眾。資料圖 shey:白繼開由於《茶館》開票首日不接受電話訂票,而且12點以後人藝會員才能通過北京人藝網站或微信購票,所以如果想要選擇自己心儀的日期和座位,人藝會員也只能拿著本人身份證和會員卡到現場購票
  • 北京人藝《茶館》今早開票:該劇匯聚最強演員陣容 觀眾熬夜排長隊
    2018年5月28日訊,昨天,北京人藝官網、官微發布了今天上午將開售話劇《茶館》門票的消息,從昨天下午便有觀眾開始到北京人藝票房門口排隊。昨天夜裡,北京人藝門口就已經開始有不少觀眾趕來熬夜排隊;今天上午正式開票前,人藝門口的長隊已經排到了旁邊的胡同裡。這一幕,去年北京人藝開售《茶館》和《窩頭會館》兩部熱門話劇時,已經連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