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茶館》迎來700場 馮遠徵等「名角兒」這麼說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6月15日訊,被譽為北京人藝「鎮院之寶」的老舍經典名劇《茶館》再次在首都劇場公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吳剛、龔麗君、馮遠徵、雷佳等眾多人藝名角也再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今年,《茶館》不僅迎來了上演60周年紀念,6月16日還將迎來第700場演出。

「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從此,中國話劇舞臺上誕生了一部經典。如今,一個甲子的時間,這部由焦菊隱、夏淳導演,林兆華任復排藝術指導,楊立新任復排執行藝術指導的《茶館》,經過時間的淬鍊和時代的考驗,以其經典的力量依然受到觀眾們的熱捧。近幾年來,《茶館》雖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難求,甚至無數觀眾熬夜排長隊購票。觀眾們的支持北京人藝同時感受到榮耀與壓力,也讓如今這代「《茶館》人」時刻不敢忘記身上肩負的擔子。因為這不僅僅是繼承一部劇目,而是要始終堅守和傳承經典的味道和戲比天大的藝術初心,「要對得起觀眾」。

梁冠華:看著過癮,演著難

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華已經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憶起十幾年前接演這個角色,他開了個玩笑,「當時我跟別人說,《茶館》裡除了女角和王利發,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沒想到最後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發這一角色。他說這是看著容易演著難,「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根本演不出來。」「演了十多年,我覺得這個戲真的要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東西。」

濮存昕 感謝觀眾的參與、寬容與陪伴

剛剛結束話劇《李白》演出的第二天,濮存昕就開始進入到常四爺的狀態,作為這版《茶館》的元老之一,他時刻記著老藝術家鄭榕當年對他們接演《茶館》時說的一句話:「不怕沒演好,就怕糟蹋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覺得要時常面對觀眾問自己,我演對了嗎?我們這一代《茶館》的傳承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參與、寬容與陪伴。我們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楊立新:人物要有根

從19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和學生等角色,到新版《茶館》中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不僅同時擔任主演還要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經有三十餘年。「秦二爺為什麼要上場?」楊立新談及演出感受時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他直言自己創作角色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這個戲要怎麼演。」

吳剛:我們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

吳剛扮演的唐鐵嘴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他把這歸功於前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前輩們是大樹,我們這一輩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他們把這部戲立得那麼高,我們這一輩雖然到目前為止比起他們還有距離,但我們有責任去傳承。我們當年就是靠著老一輩的傳幫帶才有了今天,所以今天我們要把他們傳給我們的,再教給年輕人。把《茶館》一代一代傳下去。」

龔麗君:誰都不願意落後

「《茶館》讓觀眾看到經典是什麼樣的。」作為《茶館》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康順子的扮演者龔麗君表示,演員需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我們為了拉開大幕後對得起每一位觀眾,所以都在劇組裡較勁兒地排,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茶館》裡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大家都不敢放鬆,怕落後,希望自己演得好。」

馮遠徵:經典造就演員

「我們北京人藝的演員很幸運,有機會去演《茶館》這樣的經典,好的劇本是鍛鍊人的,經典可以造就演員。」松二爺的扮演者馮遠徵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員需要這樣的經典。「我們這一代演員是跟著《茶館》一起成長的,從敬畏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習。這麼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經化到了我們的心裡和血液裡。同時成長也需要時間,我們的年輕演員要去儘早學習,經典會讓人成長。」

蘭法慶:35歲飾李三63歲是李三

同樣是從老版演到新版的演員,蘭法慶進入《茶館》劇組已經有28個年頭。從最初的李三,到後來的大栓子,此輪演出他又回到了李三這個角色。他坦言,從35歲到63歲,對一個角色的理解更為成熟,「到了我如今的歲數,對於李三這個角色感覺更得心應手了,爭取隨著人的成熟,也把角色演得更成熟。一句話來說,對我而言,35歲飾李三,63歲是李三!」

雷佳、閆銳:劇院的傳統需要年輕人去繼承

近幾年的演出,觀眾逐漸在《茶館》中看到青年演員的影子,其中扮演劉麻子的雷佳和扮演龐太監的閆銳成為青年演員中的代表。在雷佳看來,老藝術家所說的「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是對他的一種激勵,「我目前還在演戲,但在努力演人,要演出自己的風格。從開始的學生、大兵到現在的劉麻子,我進入《茶館》劇組的時間也不算短,要努力演出觀眾想看的那點味道。」

同樣也是從群眾演員開始到飾演龐太監,閆銳進入《茶館》劇組9年,演了累計一百場,「能在組裡演群眾都很榮幸,這個劇組滋養人,上課教學不如在劇組中跟優秀的前輩交流、演出,這也是我們劇院的一種傳承,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幾年間,我從龍套演員到重要配角,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成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潤

相關焦點

  • 60歲的《茶館》迎來700場 馮遠徵等「名角兒」這麼說
    2018年6月15日訊,被譽為北京人藝「鎮院之寶」的老舍經典名劇《茶館》再次在首都劇場公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吳剛、龔麗君、馮遠徵、雷佳等眾多人藝名角也再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今年,《茶館》不僅迎來了上演60周年紀念,6月16日還將迎來第700場演出。
  • 《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
  • 《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
  • 60年 700場 北京人藝首次開放《茶館》後臺
    籤海報、切蛋糕、拍全家福,700場大茶館熱熱鬧鬧,60年「老裕泰」轟轟烈烈——6月16日,被冠以話劇代名詞、人藝看家戲、演員試金石的《茶館》在演出中度過了60年700場的大日子。這一天,人藝首次向媒體開放後臺,本報新媒體獨家直播了《茶館》700場幕後的備場以及紀念儀式——梁冠華化妝間從來不貼名字的慣例,「達康書記」吳剛自己化妝的畫面,還有上萬件道具如何一個不差地調度歸位,乃至《茶館》的後臺滿是咖啡香氣……都是首次向觀眾公開。不到5點直播團隊走進後臺,馮遠徵已經坐在了化妝間。
  • 北京人藝三代演員吐心聲 《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   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   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
  • 北京人藝《茶館》演了60多年700多場,回顧這部看家戲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半夜就冒著嚴寒搬著小凳熬夜在此排隊等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買上《茶館》的話劇票。從1958年3月29日首演至今,《茶館》已經演了六十多年700多場,人藝老院長曹禺曾說,北京人藝的生命,一部分是由老舍先生的心血灌溉的。《茶館》不僅濃縮著以北京人藝一代代戲劇人對藝術的堅守和傳承,也濃縮著人民群眾對經典藝術的執著和渴求。
  • 北京人藝鎮院之寶亮相津城 《茶館》連演三場
    楊立新  建組十五年共演近300場  老舍的三幕話劇《茶館》於1958年3月首演,在過去的56年中,已演出近700場,並受到了國內、外劇評家的一致認可為慶祝2002年北京人藝建院50周年,1999年,在導演林兆華的組織下,以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徵、吳剛為首的中青年演員開始重排《茶館》。15年中,重排版《茶館》共演了294場,幾乎每年春節過後,北京人藝劇院都會連演10場,即便如此,演出還是場場爆滿,可謂是「鐵打的《茶館》,流水的觀眾」。
  • 人藝馮遠徵點評:電視劇《茶館》刻意減京味兒
    人藝馮遠徵點評電視劇《茶館》。北京晨報7月22日報導 最近一直沒怎麼在首都劇場露面的馮遠徵,將於8月13日在首都劇場再次帶來他主演的話劇《知己》。昨天馮遠徵向記者透露,根據觀眾的感受,這次演出長度刪去大約20分鐘,結尾也有重大修改。《知己》佔了人和《知己》是一部文人大戲,同時也是對「士為知己者死」的質疑,馮遠徵扮演的顧貞觀是清代一才子,著名詩詞《金縷曲》的作者。他為了營救知己吳兆騫,到宰相府上做教書先生,一等就是20年。
  • 共築經典:藍天野、濮存昕老中青三代同"演"《茶館》
    【現場畫面】  【解說】話劇《茶館》於1958年在北京人藝首演。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等一批藝術家的精彩演繹,讓該劇一經上映便引起轟動。60多年來,共演出700多場。  在當天的劇本朗讀會中,「秦二爺」藍天野與「常四爺」濮存昕一登臺,便迎來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 「演員隊長」馮遠徵:「想花1000萬進《茶館》來演戲」,沒門兒
    於是,在他二十歲那年,他辭掉了拉鏈廠的工作,下定決心在演藝的道路上謀求發展。可是見過馮遠徵的許多人都對他說 :「你長成這樣,既不帥,像人家唐國強那樣。又不醜,演不過陳佩斯這樣的,還是回廠裡做拉鏈吧。」正巧,1984 年張暖忻導演籌拍電影《青春祭》,需要找一個掉人堆裡看不出是演員的男一號,在北京電影學院的考場外發現了馮遠徵。
  • 60年前的《茶館》,一直被翻新重建
    為了買一張《茶館》的戲票,觀眾寧願通宵排長隊苦苦守候,是每一輪演出前必定上演的場景,堪比從前春運大潮搶火車票。這是專屬《茶館》的儀式感。距離首演60年後,2018年的中國戲劇舞臺,一口氣為觀眾蓋起了好幾座面貌不同的「茶館」:北京人藝的看家戲,「經典版」《茶館》,於2018年6月16日迎來700場演出紀念;四川人藝的「川味版」是第二年演出,而孟京輝的「現代版」則在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首次拉開大幕,以顛覆經典式的演繹,接受了第一批觀眾的檢閱。
  • 共築經典:藍天野、濮存昕老中青三代同"演"《茶館》
    【現場畫面】  【解說】話劇《茶館》於1958年在北京人藝首演。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等一批藝術家的精彩演繹,讓該劇一經上映便引起轟動。60多年來,共演出700多場。  在當天的劇本朗讀會中,「秦二爺」藍天野與「常四爺」濮存昕一登臺,便迎來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 名角兒講述舞臺後面的「秘密」,濮存昕說了半小時還意猶未盡
    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戲劇博物館,北京人藝舉辦「雲上博物館」直播活動,邀來濮存昕、馮遠徵兩位名角兒和劇院的唐燁導演,以及于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等年輕演員一起當導遊,帶大家在雲端了解劇院的歷史和故事。從小在北京人藝大院長大,於1987年調動至北京人藝工作的濮存昕,對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第一位導遊由他來做再合適不過。
  • 舞臺一甲子 人藝《茶館》再現恆久魅力
    「導演焦菊隱、夏淳,復排藝術指導林兆華,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主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雷佳、吳剛、龔麗君、馮遠徵等」,從《茶館》的主創陣容上就可窺見傳承的意味。李春光 攝近幾年來,《茶館》雖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難求」。
  •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 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  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距離他第一次演《茶館》,已經過去了61年。
  •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 舞臺一甲子 人藝《茶館》再現恆久魅力
    「導演焦菊隱、夏淳,復排藝術指導林兆華,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主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雷佳、吳剛、龔麗君、馮遠徵等」,從《茶館》的主創陣容上就可窺見傳承的意味。李春光 攝近幾年來,《茶館》雖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難求」。
  • 一臺朗讀會《茶館》接班人定了
    ▲于震與藍天野同臺一出《茶館》已足夠令人矚目,更何況三代藝術家同臺,昨天下午,北京人藝精心策劃的青年演員劇本朗讀迎來每個演員的終極舞臺夢《茶館》。雖然僅僅是第三幕,卻以強大號召力在周一下午的首都劇場迎來滿場觀眾。
  • 藍天野、濮存昕合演《茶館》新人接班還得兩三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0日電(袁秀月)8月19日下午,《茶館》第三幕正在首都劇場上演。尾聲處,秦二爺、常四爺、王利發三個老頭一起撒紙錢祭奠自己。祭奠結束,秦二爺留下一句:「我沒的說了,再見吧!」轉身離開。他走得很慢,但大家都在耐心等待,因為臺上是92歲的藍天野。
  • 馮遠徵憑實力獲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
    上任隊長後,馮遠徵一改之前自己「連劇院裡誰結婚都不知道」的處事方式,開始狠抓劇院的紀律,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調動年輕演員的積極性,挖掘每個人的潛力,把人藝表演隊大變模樣,得到了大家的認可。2019年馮遠徵出了新書《馮遠徵的表演課》,這本書是他常年演話劇,帶學生上表演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