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訊,被譽為北京人藝「鎮院之寶」的老舍經典名劇《茶館》再次在首都劇場公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吳剛、龔麗君、馮遠徵、雷佳等眾多人藝名角也再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今年,《茶館》不僅迎來了上演60周年紀念,6月16日還將迎來第700場演出。
「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從此,中國話劇舞臺上誕生了一部經典。如今,一個甲子的時間,這部由焦菊隱、夏淳導演,林兆華任復排藝術指導,楊立新任復排執行藝術指導的《茶館》,經過時間的淬鍊和時代的考驗,以其經典的力量依然受到觀眾們的熱捧。近幾年來,《茶館》雖然年年上演,但仍然一票難求,甚至無數觀眾熬夜排長隊購票。觀眾們的支持北京人藝同時感受到榮耀與壓力,也讓如今這代「《茶館》人」時刻不敢忘記身上肩負的擔子。因為這不僅僅是繼承一部劇目,而是要始終堅守和傳承經典的味道和戲比天大的藝術初心,「要對得起觀眾」。
梁冠華:看著過癮,演著難
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華已經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憶起十幾年前接演這個角色,他開了個玩笑,「當時我跟別人說,《茶館》裡除了女角和王利發,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沒想到最後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發這一角色。他說這是看著容易演著難,「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根本演不出來。」「演了十多年,我覺得這個戲真的要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東西。」
濮存昕 感謝觀眾的參與、寬容與陪伴
剛剛結束話劇《李白》演出的第二天,濮存昕就開始進入到常四爺的狀態,作為這版《茶館》的元老之一,他時刻記著老藝術家鄭榕當年對他們接演《茶館》時說的一句話:「不怕沒演好,就怕糟蹋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覺得要時常面對觀眾問自己,我演對了嗎?我們這一代《茶館》的傳承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參與、寬容與陪伴。我們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楊立新:人物要有根
從19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和學生等角色,到新版《茶館》中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不僅同時擔任主演還要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經有三十餘年。「秦二爺為什麼要上場?」楊立新談及演出感受時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他直言自己創作角色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這個戲要怎麼演。」
吳剛:我們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
吳剛扮演的唐鐵嘴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他把這歸功於前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前輩們是大樹,我們這一輩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他們把這部戲立得那麼高,我們這一輩雖然到目前為止比起他們還有距離,但我們有責任去傳承。我們當年就是靠著老一輩的傳幫帶才有了今天,所以今天我們要把他們傳給我們的,再教給年輕人。把《茶館》一代一代傳下去。」
龔麗君:誰都不願意落後
「《茶館》讓觀眾看到經典是什麼樣的。」作為《茶館》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康順子的扮演者龔麗君表示,演員需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我們為了拉開大幕後對得起每一位觀眾,所以都在劇組裡較勁兒地排,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茶館》裡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大家都不敢放鬆,怕落後,希望自己演得好。」
馮遠徵:經典造就演員
「我們北京人藝的演員很幸運,有機會去演《茶館》這樣的經典,好的劇本是鍛鍊人的,經典可以造就演員。」松二爺的扮演者馮遠徵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員需要這樣的經典。「我們這一代演員是跟著《茶館》一起成長的,從敬畏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習。這麼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經化到了我們的心裡和血液裡。同時成長也需要時間,我們的年輕演員要去儘早學習,經典會讓人成長。」
蘭法慶:35歲飾李三63歲是李三
同樣是從老版演到新版的演員,蘭法慶進入《茶館》劇組已經有28個年頭。從最初的李三,到後來的大栓子,此輪演出他又回到了李三這個角色。他坦言,從35歲到63歲,對一個角色的理解更為成熟,「到了我如今的歲數,對於李三這個角色感覺更得心應手了,爭取隨著人的成熟,也把角色演得更成熟。一句話來說,對我而言,35歲飾李三,63歲是李三!」
雷佳、閆銳:劇院的傳統需要年輕人去繼承
近幾年的演出,觀眾逐漸在《茶館》中看到青年演員的影子,其中扮演劉麻子的雷佳和扮演龐太監的閆銳成為青年演員中的代表。在雷佳看來,老藝術家所說的「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是對他的一種激勵,「我目前還在演戲,但在努力演人,要演出自己的風格。從開始的學生、大兵到現在的劉麻子,我進入《茶館》劇組的時間也不算短,要努力演出觀眾想看的那點味道。」
同樣也是從群眾演員開始到飾演龐太監,閆銳進入《茶館》劇組9年,演了累計一百場,「能在組裡演群眾都很榮幸,這個劇組滋養人,上課教學不如在劇組中跟優秀的前輩交流、演出,這也是我們劇院的一種傳承,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幾年間,我從龍套演員到重要配角,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成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