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繼承人還是要奔著完美去

2020-12-25 新京報

雷佳

閆銳

班贊

金漢

相對於前兩代《茶館》演員來說,第二版「茶館」裡的年輕人雖然都有著多年在話劇《茶館》中跑龍套的鍛鍊經歷,畢竟距離《茶館》的時代背景太遠,已經無法通過自身來感受那段歷史和生活,他們更多地是反覆通過觀看之前的錄像來學習揣摩表演。在他們看來,首先是要保留經典原作的原汁原味,然後才能提到創新和尋求進步的空間。同時他們也很清楚被拿來同前輩們比較是無可避免的事,必須接受。

這批新鮮血液能否在未來順利接班?在將來會遇到什麼挑戰?新京報採訪了《茶館》中「劉麻子」「龐太監」「二德子」「黃胖子」的飾演者,聽這些年輕演員講述幕後故事。

「劉麻子」演了五年後才熟悉

能夠接著英若誠與何冰後出演劉麻子在雷佳看來,是一個意外的驚喜。當時何冰因故無法參加那一年《茶館》的演出,便推薦雷佳出演。這不是雷佳第一次登上《茶館》舞臺,他一直在劇中跑大兵和學生,能跟老藝術家們同臺,就已經很滿足了。

直到演了五年後,雷佳才感覺自己熟悉了劉麻子這個角色,那是一種很難找到捷徑的漸進過程,似乎只有時間和經歷,才會讓該有的味道沁出來。他記得有一次看老版《茶館》錄像,驚嘆於所有演員的狀態,「那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流露,只有仰望的份兒。」

雷佳在人藝工作超過了十年,他覺得自己這一批年輕演員如今有責任把《茶館》經營下去,有幸還有一批老師在臺上帶著。有時觀眾看《茶館》不僅是看戲,還在看歷史,「觀眾的詞比你演員的詞都熟,人家可能看了一輩子了,可能有的人看過兩版的《茶館》然後還來看,那人家看的是什麼?」能夠參與《茶館》演出令雷佳引以為傲,「現實主義表演風格到頭了就是這個戲」。

「龐太監」加入了戲曲表演

2009年,剛從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的閆銳成為《茶館》劇組裡新的一員,在跑了三年的龍套之後接演了龐太監的角色。

閆銳在學習前輩演出經驗的基礎上,還在表演中加入了自己擅長的戲曲特色。將臺詞用京白的方式說出來,不論扮相還是聲音,都讓觀眾恍如龐太監在世。

閆銳剛接龐太監的角色正趕上人藝60年院慶,朱旭先生和藍天野先生看了他演的龐太監之後,表示「演得很不錯」。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演員注入《茶館》,閆銳解釋說,「換演員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個演員是一直在《茶館》組的,它是要有一個過程的。需要對文本、群體以及演劇風格的熟悉。」閆銳認為當下的戲劇人對人物的理解和審美,是不能與之前比較的。演員是一個階段性的成長,是慢慢爬坡,不是一次登頂。「所以我們人藝講傳幫帶,那就體現在《茶館》裡邊。他們演著我們看著學著,同時我們也演著。」

面對于是之版本《茶館》,這群青年演員只能通過觀看之前的錄像來學習。閆銳說:「只有原汁原味地保留和繼承,然後才能談創新。」對於1999年林兆華版的《茶館》,閆銳覺得那是不同時期的創造。「有創新的地方,也有繼承的地方。」

「黃胖子」在夾縫中尋找進步

在北京人藝青年演員、導演班贊看來,《茶館》是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很重要的藝術成就,它所給予後輩每個人的藝術財富是取之不盡的。「我們這一代人無論是誰在《茶館》面前都是要俯首稱臣的,老一代藝術家所創造的巔峰,幾乎是完美的。而作為《茶館》的繼承人,我們還是要奔著完美去,在夾縫中去尋找一絲絲的進步的空間,而這個進步的空間在哪,這就是我們未來更多需要去探索的。」

班贊飾演的黃胖子,是過去那個時代的特有產物,他具有一定的社會勢力,靠專門為發生衝突的不同社會群體「說和」為生。在塑造這個「社會人」角色時,班贊覺得是《茶館》教會他如何去創造一個人物,「當導演需要一個演員去刻畫好一個人物時,我在《茶館》排演過程掌握的方法就能夠運用起來。比如,如何寫人物小傳,如何體驗生活,如何分析臺詞,如何設計人物的習慣動作,如何尋找人物的身份,如何尋找人物之間的關係,如何尋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等,這些都是我個人取之不盡的現實主義表演創作方法,很有意義。」

「二德子」舞臺上膽識最珍貴

金漢剛進《茶館》的時候演的是打手、站在後面的大兵。後來2016年去加拿大演出的時候,藝術指導楊立新突然讓他好好看一下二德子的角色。金漢便開始去認真琢磨。二德子是個善撲營,「剛開始完全不懂什麼是善撲營。」後來才知道就是現在的「摔跤手」。於是,金漢查了很多資料去了解摔跤手的日常狀態,「善撲營經常摔在地上,所以耳朵都不太好,聽人家說話的時候要側著耳朵。」經過反覆磨鍊,在今年五月底,楊立新正式決定由金漢出演二德子。

儘管在不斷調節心態,金漢的第一場演出還是膽戰心驚的。「如果臺下有一千個觀眾,站在舞臺上就是一個被審視者,你永遠會覺得千人在看你。」演員要研究怎麼能從一個被審視者變成一個審視者,身份轉過來,這個過程很難。金漢認為,「演員的膽識是特別珍貴的。」人藝演員之前飾演二德子的王剛也說,「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成事。」人的一生很長,想要演很多年,金漢心態特別好。

對於年輕人和老一輩藝術家之間的斷層,在金漢看來很自然。「現在這個時代,這麼多外界的吸引,人非聖賢,你很難說全神貫注」。但金漢同時也覺得,「遇到這種事兒不能怕,只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藝術修養。熟能生巧,慢慢用時間去磨鍊演技。」《茶館》第一幕是光緒年間,現在的人都沒有經歷過。「我不敢說自己是傳承人,只能去努力做到最好。其實結果也沒有那麼重要,很享受這個過程。」

相關焦點

  • 茶館中的翹楚: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18家茶館
    要體驗成都的原味,簡單說來,就是在天府之國屯聚起的安逸風氣,這裡不得不來。話說回來,喝得胃空了,緊挨著就是寺裡的素齋飯館。最市井的露天茶園:人民公園露天茶館如果說散漫是成都的特點,那麼隨意和市井,就是成都茶館的特點。
  • 去四川,一定要知道這些茶館裡的講究
    無論什麼目的,無論什麼活動,只要是進到茶館這個大舞臺裡,茶客們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要一碗茶。四川人對茶館的愛,是深入骨子裡的。四川是茶飲的發源地之一,說起喝茶,四川人是有足夠資格驕傲的。茶,是四川人的半條命。初到四川的北方人,沒走幾條街,就會發現「十步一茶館,百步一茶樓」這種現象並非誇張。如果不是馬路上要行車,四川人就要把茶館開到路中間去了。
  • 沙家浜的三個「春來茶館」
    每個到沙家浜旅遊的人,可能都想看一看春來茶館,品一品阿慶嫂的新茶,聽一聽三個人的對唱。而我最近去了發現,這裡竟然有三個春來茶館,分別屬於三個時代。 第一代春來茶館是歷史上遺存的茶館,地點在紅石村南幾百米外的水道邊。相傳在抗日戰爭時期,常熟蘆蕩區有十多家茶館。其中的幾家,都曾成為地下黨的交通站。
  • 清晨的老北京,一大幫老爺們不工作卻去茶館,他們真的只是喝茶嗎
    大約上世紀20年代,也就是民國時期,城裡頭有一群大哥們,清晨起來不去工作,不看書,不讀報。吃完了早飯上了街買包好茶葉,便三五成群地走進了茶館。很奇怪,民國雖已經正式進入新社會,可那個年月天下格局也不太平,有手有腳的大老爺們,清早起來不應該勤奮踏實工作,為自己和家人努力奔前程,而是去茶館喝閒茶呢?
  • 茶館沒意思?那你可能去了假茶館
    茶館從"二分錢一碗"的北京"大碗茶"起家。如果說前幾家茶館喝的是清靜,北京大前門的老舍茶館,喝的就是熱鬧。老舍茶館字畫:野茶館,開在郊野,武俠劇裡常有此類茶館。老舍茶館不僅是品茶的去處,也是了解舊時老北京茶風俗的地方,老北京傳統六大茶館——野茶館、書茶館、清音桌茶館、餐茶館、清茶館、大茶館,都可以在這裡看到文字記錄、麵塑展示,還有真真的味蕾體驗。老舍茶館,估計是想用1方小茶館,展示1個茶世界。
  • 未見舊時茶館的90後,茶館文化在消亡還是已重生
    唐朝飲茶之風盛行,也在此基礎上茶館得以形成,"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正是對當時茶館的描述。唐朝"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繁榮,促進了商品的交換與流通,在民眾的需求與商業往來之間促進了茶攤向茶館的發展,同時也具備了更多的功能,相對來說經營方式還是比較單一,主要以賣茶為主,主要對象也是面向一般的市民,從陳設到服務功能都處於起步階段。
  • 【茶世界】一生中必須要去一次的20家中國茶館
    導讀[導讀]:短暫人生,必須要有一處心靈的寄所。茶館,便是心靈最好的寄所,哪天,心累了,到茶館坐坐吧。
  • 一生必去的17家茶館
    這些要推薦的茶館都是五花八門茶館裡泡大的茶友們心中的翹楚。
  • 重慶交通茶館要拆了?不!這是33年來,茶館最大的一次翻修
    重慶黃桷坪交通茶館要拆了重建?不!只是瓦片翻新文/雙姐旅遊近日,網上有消息稱:有市民從位於九龍坡區黃桷坪的交通茶館經過看見,裡面正在拆建。交通茶館的老茶客很關心,茶館的裝修風格變不變,氛圍變不變,茶錢變不變?
  • 中國茶館文化
    宋代飲茶之風極盛,茶肆布滿大街小巷,而且花樣各異,竟相爭奇。從北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即可看到汴河兩岸茶坊林立。元明之際,操茶肆之業者更多。至清代,茶肆極盛,種類繁多,星羅棋布,以北京西城論,相繼出現了大茶館、書茶館、戲茶館、棋茶館、清茶館、野茶館、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茶館文化。 大茶館的特色一是規模大,二是貴族化。
  • 【海上疊夢】老虎灶茶館記
    老虎灶茶館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除了泡開水以外,水老闆還會勒店堂裡擺幾隻方臺子搭幾隻長板凳,多個六七隻,少個兩三隻,順帶便也做茶館生意。來搿搭吃茶個儕是上了年紀個人,伊拉勿管颳風落雨還是大熱天大冷天,每日天必定來茶館店,一隻之飽經風霜、爬滿皺紋個面孔浪向,笑咪咪個。
  • 這些年,和娃一起去過的茶館
    2019年暑假,我和八月一起去雲南旅行:昆明-普者黑-大理。雲南是我國的茶葉主要產區之一,著名的普洱茶、月光白、滇紅都出自雲南。我們的三個目的地中,只有普者黑沒有去茶館體驗,因為在鄉村旅行,我們主要泡在客棧和自然風景中。昆明的茶館,我們主要體驗的是翠湖地區的景素。景素是一家售賣茶葉、茶具的連鎖茶館。
  • 踏青茶館地圖 聞著茶香去-茶館,杭州,旅遊,推薦-浙江在線-城市頻道
    後人常把蘇東坡這兩句詩詞放在一起,去形容茶館與杭州城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繫。  龍井茶、虎跑泉、各式各樣的茶館,是理解杭州這座千年古都獨有的一扇秘窗。再沒有另一座城市能像杭州這般,把秀美的山水和古老的人文凝結成輕盈的幾片葉芽,在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中載浮載沉。  杭州的茶樓,是最具本土特色的自助型茶館,在初時是一種風尚,而今已滲入市井生活。
  • 孫潔:充滿「無恥的笑聲」 老舍的《茶館》是喜劇還是悲劇
    《離婚》(1933年)、《四世同堂》(1944—1951年)、《茶館》(1957年)、《正紅旗下》殘篇(1962年)便是老舍每次重拾幽默之筆的階段性代表作。 和這一創作現象相關聯的首先是幽默寫作和自由主義的關係。老舍本人對這個問題有過闡釋。他在《「幽默」的危險》中說:「幽默的人,據說,會鄭重的去思索,而不會鄭重的寫出來;他老要嘻嘻哈哈。假若這是真的,幽默寫家便只能寫實,而不能浪漫。
  • 來四川旅遊,要先了解茶館的意義,否則只是走馬觀花
    在很多人眼裡,四川"一半在火鍋裡,一半在茶館裡",四川人的生活就是喝茶、打麻將、吃火鍋,仿佛不用工作一般。四川的茶館可以說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據統計,就成都而言,茶館的數量就超過了10000家,而且四川人的一生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時間都會在茶館中度過,難道他們真的不需要工作嗎?殊不知,當他們在喝茶的時候,已經搞定了一樁生意。
  • 南昌泊園:把茶館開到美國去
    如今,美國有很多中國茶館,在張衛華看來,它們基本上被西化了,在茶的品種、裝修風格、茶藝師著裝、禮儀、衝泡技巧、茶具使用等方面,大多偏離了中華茶道的精髓。談及此,他信心滿滿的說到,泊園茶館要做的,就是讓正統的中國茶文化打入國外市場,進入尋常百姓家。談布局:一兩年內把茶館開到美國去泊園對傳統茶道的守護,也引來老外的關注。
  • 來到世界屋脊的西藏,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一定要去小茶館
    小編覺得不管你是泡酒吧、話吧還是網吧,來到西藏可千萬別錯過茶吧!這裡的茶可不是傳統的藏地酥油茶,而是由印度或雲南引進來的紅茶,加鮮奶和白糖熬煮而成的奶茶。三、四十年代時印度傳過來飲茶習慣,從拉薩興起漸而擴大到整個藏區。
  • 給茶館起名字的6個要點
    例如:小罐茶、喜茶、老舍茶館,在名字裡就直接帶了「茶」字,簡單直接卻是最好的。不要為了附庸風雅去起一些不知所云的名字,比如:江南水鄉、皖南風情,如果你的門頭再做得更隱晦一點,就更沒人知道你是一家餐飲店,還是一家服裝店,還是一家茶館了,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可能不會主動走進你的店。
  • 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走,洛帶老茶館吃茶去
    泡茶是成都人的一種特別嗜好,歷來如此,老成都人眼中,茶館總有難以忘懷的回憶。 據《成都通覽》載,清末成都街巷共計516條,而茶館即有454家;1930年代,成都共有茶館近600家,每天茶客達12萬人之多;到如今,據不完全統計,成都茶館已超15000家,可見茶館對於成都的重要性。
  • 孟京輝版《茶館》:重塑經典,要真正與經典對話
    孟京輝(左一)、塞巴斯蒂安·凱撒、漢斯-蒂斯·雷曼和沈林參加小鎮對話孟京輝版《茶館》為老舍的經典文本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對經典的再演繹向來容易引起爭議,時常會遭到經典愛好者的批評。而在沈林看來,對經典的頂禮膜拜非但不可取,而且還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