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正式覆滅之後,老北京四九城裡,似乎多了許多無所事事的閒漢。大約上世紀20年代,也就是民國時期,城裡頭有一群大哥們,清晨起來不去工作,不看書,不讀報。吃完了早飯上了街買包好茶葉,便三五成群地走進了茶館。很奇怪,民國雖已經正式進入新社會,可那個年月天下格局也不太平,有手有腳的大老爺們,清早起來不應該勤奮踏實工作,為自己和家人努力奔前程,而是去茶館喝閒茶呢?
筆者近日翻閱不少舊版文摘,其中《新社會報》,《天光報》都報導了,關於老北京這檔的特殊癖好,坊間稱之為「喝大茶」。早晨起來吃完了早飯,這些懶漢閒漢溜溜噠嗒上街,買包茶葉便走進了茶館子,由此一直喝到夕陽西去才紛紛回家散去。筆者起初看到這些報紙文摘覺得很不可思議,可是又轉念一想,《駱駝祥子》中不也曾經出現這樣的場景嗎?以及《子夜》《茶館》似乎都有類似相關的描述,那麼北京人為何喜歡如此興師動眾的喝大茶?
經過筆者多方探究發現,北京喝大茶,和廣東地區早茶還不一樣。粵東粵南地區的早茶,基本上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頓豐盛的早飯,吃完之後該幹嘛幹嘛。但是四九城的這幫老爺們,一直在茶館裡待到晚飯才散去,這就有些不可思議。他們一整天都泡在茶館裡,難道只是為了喝茶嗎?其實不然,愛喝茶的這些老哥們,大多都是無所事事。茶館裡人多,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匯聚於此。
像前門天繪閣那樣的大茶館,能足足容納六~七百個人,可想而知,這麼多無所事事的閒漢聚在一起,那得有多少共同話題可聊?畢竟民國時期不像如今,網絡通訊特別發達,即使在家便能知曉,全世界各個角落發生的新鮮事。那個年月消息閉塞,茶館則是許多消息匯聚之所。其中有滿清八旗貴胄之後,或者是破落少爺,家中有點閒錢不愁吃穿,沒事幹,所以起個大早,去茶館裡一泡一整天。
茶館對於這些閒漢而言可謂是好處多多,有些人性子較為內向,去了茶館可以免費聽到五湖四海的新鮮奇事。若是有表演欲望的人,則是搜腸刮肚,或是編,或是聽說,或是略有耳聞,將自己知道的雞毛蒜皮,添油加醋的說出來博得滿堂彩,這樣臉上有了光,也不會覺得整日苦悶了。
說到底這些只喝茶不工作的人,還是沒有被生活逼到絕路上,若是像祥子那樣喝茶只是為了解渴,冬日裡要在街上跑來跑去,自是不會來到茶館喝大茶。這也就是孔子說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大家也別以為茶館裡面可都是這沒文化,下三濫的主兒。魯迅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大文豪,他也喜歡到北京青雲閣「飲茗,食春卷」,所以茶館裡,也不乏藏龍臥虎之輩。那些閒漢和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又打在一起,成為南北文化的一鍋燴了。
所以茶館裡面,包含了許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恰逢民國各地軍閥四起,茶館裡一坐一整天,耗費完這十幾個小時的光陰,除此之外這些人也並無目的。筆者認為,大部分喝大茶的人,都是只顧著眼麼前的光景,眾位「茶客」中,小部分諸如魯迅先生那樣的文人墨客,品讀人生百味找尋靈感。大部分人則是「破落戶、閒漢」,為了湊熱鬧來到茶館吆五喝六。那時候的茶館,就如同如今的娛樂場所一樣,其中五花八門東西比比皆是,稍不留神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轉念一想,泡茶館比泡大煙館,那可是強上百倍吧?
參考文獻:民國趣事、舊版文報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