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裡的芸芸眾生,手裡端的、嘴裡吃的,都是「老北京」

2020-12-09 尋菡探史

老舍茶館

老舍,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其《茶館》一作不僅深刻的體現了老北京的生活習俗,而且還深入刻畫了老北京的茶文化。《茶館》裡面的茶文化描寫,主要是通過從側面切入各個場景和人物特徵,來進行描繪。因此,對於《茶館》當中的茶文化解讀,自然也需要從多個側面來進行解讀。下面,本文就通過與茶文化有關的茶館、茶客、茶語和茶食等等方面,來討論一下老舍《茶館》當中的茶文化。

老北京茶館:既能喝茶,也可玩耍

茶館,既是老舍《茶館》作品的主要名稱,也是刻畫茶文化的主要場景,至今都存在著老北京的小巷裡,甚至北京的「老舍茶館」還真真是存在的。

1、老北京的茶館經營品類豐富

有人以為茶館就只是經營茶品的,那可不一定,老北京的茶館的經營活動涉獵很廣泛:包括酒菜和點心等等食品服務,也包括各種說唱評書等娛樂活動服務。

茶館茶客

幾乎所有的老北京茶館,都不會只是經營茶品這一種項目。在老舍的《茶館》當中也有提及兼賣點心和茶品的茶館——北京裕泰大茶館。這個茶館在之前以比較簡單的經營食品和茶品為主,之後才發展起來成為了大茶館,而且這種只賣點心和茶品的茶館,在老北京當中是最常見的。

2、在北京人心裡,茶館還是「說合事兒」的場所

雖然茶館中賣的最多的是茶與點心,但是在北京人這邊,他們在茶館做的最多的事情可不是喝茶。茶館,承載著北京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很多茶館會提供各種娛樂活動供茶客觀賞。包括增加評書曲藝、提供女侍服務等等娛樂活動。但是到了北京人這,茶館所發揮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侃大天」和「說合事兒」的場所

在《茶館》當中,也有描繪出在茶館中調解兩方矛盾的情景「那年月兒時常 有打群架的,但是總會有朋友出頭給雙方來調解,三五十口子打手, 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那時候的矛盾調解,雙方能夠坐在一起喝碗茶,已經是最大的和解了。

茶客和茶文化——保留著貴族特徵的旗人茶客和普通消費者並存

要說在這茶文化當中的主要人物,那肯定是非茶客莫屬。茶客是什麼人?就是在茶館當中的主要消費者,更是老北京茶文化的主要展現者。

旗人茶客

1、保留著貴族特徵的旗人茶客

能夠展現老北京特色茶客文化的主要人物,就是在老舍《茶館》中的旗人茶客。旗人茶客,其實就是比起普通茶客來說,還保留著清代時期的貴族特徵的一批茶客。

旗人茶客的家底一般都比較豐厚,所以他們在茶館中的消費也比較高,對於喝茶時的茶葉要求更高一些。就因為他們的要求很高,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旗人會自己帶茶葉到茶館裡面泡茶。在《茶館》當中,就有提到茶客甲和茶客乙都是帶自己的茶葉去大茶館泡茶。這裡邊的茶客甲和茶客乙,便都是當時的旗人茶客了。

除了對茶葉要求高之外,這些旗人茶客喝茶時的行為舉止和禮儀,都還保留著貴族特徵,因此和茶館裡面的尋常老百姓不同。他們的喝茶禮儀,也是茶客文化中的重要代表。

2、最常出入茶館的消費者,還是普通老百姓

雖說旗人茶客是存在的,但是在茶館當中最為普遍的消費者,還是老百姓。所以說,老北京茶館的主要茶客代表,還是這普通老百姓。在茶館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社會階層的出入。因為茶館的消費水平不高,又是極好的聊天和談生意的場所,因此出入茶館的人,幾乎遍布各種社會階層

老百姓來到茶館中,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談論奇異故事,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尋得一絲消遣和娛樂,這些老百姓對茶葉的要求,就遠遠不及旗人茶客的要求之高了。因為在茶館當中普通消費者最為普遍,因此在各類茶館當中,提供的最多的茶葉,也就是比較普通的茶葉。

普通民眾

茶語和茶文化——茶客的談話內容,體現了老北京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除此之外,在茶客嘴邊的一些語言和故事,便被稱為「茶語」,而「茶語」,也正是老北京茶文化當中的主要內容。上文中也提到過,大多數北京人來到茶館,都是為了「侃大天」的,因此他們的談話內容,也能體現老北京茶文化的特色。

1、茶客之間的交流,是最能體現茶語文化多元化特徵的象徵

茶館,就是為了能夠聚集起來,聚集起來幹嘛呢?自然是為了討論和交流。當然,不同的群體所交談的內容也完全不同,但是茶館當中的茶客茶語,基本是涵蓋了世界上的方方面面。

因此,這也就形成了老北京茶館的另一種經營活動——說書。在老北京茶館當中,說書這種經營活動已經被簡化了,只需要一張桌子和一張嘴,說書者便可以給你說出一段精彩紛呈的故事來。因此,在茶館當中的多元的談話內容,正是老北京多元茶文化的象徵。

2、多種方言茶語,更是茶客多種群體特徵的一種重要代表

其次,方言也是當時茶客茶語的一種重要特色。都是北京人,那講的自然就是北京話。我這裡說到的方言,其實說的是與茶文化有關的一些特殊的茶語,與我們尋常的理解不同的一些方言茶語。

老舍的《茶館》就曾經提到過這種方言:「有人拿起了茶碗口粗的木棒向外走出去」 。這「茶碗口粗」便是一種方言茶語了,因為沒去過茶館喝茶的人,肯定不知道這「茶碗口粗」有多粗。除此之外,「茶」這一詞,在北京的方言當中多有體現。飲茶,更是老北京人當時的一種日常行為,從茶文化當中衍生的各種「茶言茶語」,構成了老北京的各種方言文化。

侃天交談

茶食與茶文化——喝茶時搭配的小吃,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要提及的,就是老北京的「茶食」。飲食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象徵,而「茶食」也更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老北京的茶食十分具有北京特色,多以甜食為主

北京人喝茶時都搭配一些什麼食品呢?一般來說,有鹹食和甜食,但是因為茶很苦,所以大部分北京人都會搭配甜食來吃。

旗人茶客,在喝茶時特別講究,因此他們在喝茶時所搭配的茶食,實際上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名的茶食代表,就是蜜麻花、糖耳朵和喇叭糕等等一些甜食。而在當時的老北京當中,還有幾家茶館,因為所賣的茶食也特別有特色,因此得以出名。比如說當時的紅爐館,就以十分具有特色的滿漢餑餑為主要賣點,吸引了不少的人來茶館內吃茶。

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茶食不僅僅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夠成為當時茶館當中的主要特色,吸引不少茶客來店吃茶,形成非常有特色的茶文化。

2、在小吃名稱前面加上「茶」字,是北京人對茶文化的尊重

十分了解老北京的小吃的人就會知道,在老北京的小吃當中,有不少小吃裡面都是包含「茶」字的。與茶有關的茶食名稱裡面有「茶」字無可厚非,但是在很多與茶無關的小吃當中,也會出現這「茶」字。

比如說「油茶」、「茶湯」、「麵茶」等食物,都是和茶無關的。油茶是一種早餐食品,茶湯是一種起源於明代的用熱水衝食的小吃,麵茶也是一種用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小吃。這三種小吃基本上都和喝茶沒什麼關係,但是卻因為名稱,成為了另一個方面上的「茶食」,可見,茶文化對北京人飲食文化的影響有多大。

總結

老舍的《茶館》當中,對老北京茶文化的茶館、茶客、茶食和茶語等等各個側面都進行了深刻的描寫。茶館承載了老北京人心中的對茶的最深層次的記憶,茶客則是老北京人的另一種身份,茶語是老北京茶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內容,茶食則是茶文化對北京飲食文化的重要影響的象徵。在老舍的作品《茶館》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北京茶文化的深層次底蘊,也可以領會到茶館中的各種風土人情。

參考文獻:

1、《《茶館》與文學規律》

2、《老舍與話劇》

3、《茶館裡的情感人生》

相關焦點

  • 老北京茶館的故事 清茶館和書茶館
    清茶館是老北京茶館中飲茶主題最為的突出的一種 。 與 大茶館兼營 飲食明顯 不同的是 , 清茶館 只賣茶 , 而無吃食 。 因此 , 從消費上說 , 清茶館較之大茶館更低廉 , 適合普通 大眾 。在裝潢布置上更 顯得簡潔 , 一般 的 清茶館除嚴寒的冬季外 , 其餘的季節均在門外 或院內搭一個大涼棚 。
  • 一起讀書:茶館裡的人物和社會---老舍《茶館》
    他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紮根土裡的穩重感。初讀他的書是《駱駝祥子》,如今又讀《茶館》,先生書裡帶著老北京味兒的語言和描寫的底層群眾的生活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館》講的是在新舊中國交替期間,以戊戌變法、軍閥爭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為背景,通過茶館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發生的人生百態與風雲變化。
  • 進茶館看《茶館》觀眾成了劇中人
    銅搬壺細蓋碗兒小葉香片兒,侃西山道北海取樂兒消閒兒……」30日,通州臺湖金福魚匯溼地公園慶禮堂三層變成了茶館,地道的京腔京韻和布置擺設,讓人仿佛穿越到了老北京的茶館,看著王利發、唐鐵嘴、秦二爺在眼前穿梭往來,又像是穿越到了曲劇《茶館》的世界裡。其實,這裡是北京市曲劇團帶來的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的演出現場。劇場約有三百多平方米,錯落有致地擺放著條凳方桌。
  • 沉浸式體驗《茶館》 觀眾進茶館成了劇中人
    銅搬壺細蓋碗兒小葉香片兒,侃西山道北海取樂兒消閒兒……」30日,通州臺湖金福魚匯溼地公園慶禮堂三層變成了茶館,地道的京腔京韻和布置擺設,讓人仿佛穿越到了老北京的茶館,看著王利發、唐鐵嘴、秦二爺在眼前穿梭往來,又像是穿越到了曲劇《茶館》的世界裡。其實,這裡是北京市曲劇團帶來的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的演出現場。劇場約有三百多平方米,錯落有致地擺放著條凳方桌。桌上放著老式的茶壺茶碗。
  • 《茶館》裡帶著濃濃北京味兒的世情人生,藏著老北京茶文化的興衰
    這種潮流在千年的變遷裡從未消散,一直到了清朝,茶文化在皇家的推崇下以北京為圓心更加繁盛,而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老舍先生對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上自宮廷中的皇室貴胄,下至茶鄉的農忙耕夫,可能是閒情逸緻,可能是養家餬口,無論哪種,茶都承載了人們太多的情感和願景。」因此茶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商業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 一個人一座城,讀《茶館》《駱駝祥子》,看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風味
    ——《茶館》節選「鐵桿莊稼」,也稱「吃皇糧」,老北京的方言用語,指的是清代旗人當兵代代世襲,按時領俸祿,「鐵桿莊稼」,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即「鐵飯碗」之意。「灰色大褂」,代指封建復闢。老舍先生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老北京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透過一個小場景的對話,我們大體可以想像到當時老北京市民在茶館裡飲茶聊天,論國事天下事的場景,也大體可以感知當時的時代變遷和改革。
  • 茶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 《茶館》裡「莫談國事」 「京片子」品世態炎涼
    《茶館》開篇就洋溢著極為濃厚的「京味兒」,從第一集中說書人的自說自唱,到「茶館」中各色人物一口流利的「京片子」,雖然該劇將老舍短短三集的話劇擴充至39集,臺詞也大多為編劇重新編寫,但不少觀眾認為,該劇的臺詞沒丟掉老北京的魂,寥寥數語就展現出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感。
  • 老北京小茶館推薦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老舍茶館在老舍茶館能深深的感受老北京的傳統文化。這裡古香古色、京味十足!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臺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餚茶宴。
  • 豬五花炸醬噴香,麵條爽滑勁道,老北京美食地圖裡這碗面決不能少
    北京的海納百川讓這個城市的味道不能簡單地按照年代和地域劃分,一切都雜糅得剛剛好。在北京的美食地圖中,有一個坐標決定了北京城性格中最醇厚的一個,那就是以炸醬麵,滷煮火燒,和爆肚炒肝豌豆黃為代表的老北京美食。出生在北京的我在大院中長大,並沒有和北京的四九城有著太多的交集。在胡同深深深幾許的畫面中,和老北京離得最近的就是各種好吃的了。
  • 茶館,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
    茶館,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經過老舍先生的筆,凝聚了人藝眾多藝術大師的心血,半個世紀以來在舞臺上長盛不衰。茶館裡那些百年前的達官顯貴、遺老遺少、販夫走卒,三教九流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展現給世人一幅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畫卷。自打清末到民國的百十來年裡,北京的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匯聚過京城裡的各色人等。
  • 老北京的「茶生活」
    老北京人睜眼頭件事就是沏茶,喝完茶才吃早點。早點以豆漿、油條、燒餅、包子為常品。也有出門至街頭鋪子攤兒,吃餛飩、豆腐腦兒、麵茶、炒肝兒、小豆粥等。老北京人吃完早點還接著喝茶。喝茶既能解渴生津,也是待客交際之道。過去北京的茶館兒近乎眼下的交際及信息中心。人們熱衷以茶待客,常約上好友到茶館喝茶。在他們的演繹下,老北京的茶文化變得有聲有色。
  • 濃縮老北京精華之地:喝茶看戲吃宮廷小吃,這地方超好卻被你忽視
    我們都在電視裡看過,以前的茶館都是設置一個看臺,點一杯茶水可以觀看一些評書的表演等。老舍茶館就是還原了這樣的一個模式,老舍茶館定期會有一些表演,這些表演主要是京劇和其它的一些曲藝,這個我是很推薦也很喜歡的。之前我分享過一些北京的戲樓,其實這個老師茶館也算是一個小戲樓了。在京劇國粹越來越不受到人關注的現在,這樣的茶館還堅持有京劇表演,我覺得是難能可貴的。
  • 胡同裡簡陋麵館,做一碗麵臨失傳的老北京「爛肉麵」,你吃過嗎?
    人們常說大隱隱於市,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美食也是如此,很多好吃的美食店都開在不起眼的巷子裡或者老城區裡,一般人真找不到,也只有真正的吃貨才知道了。像北京一家超有名的麵館,就開在小胡同裡,沒有指示牌,能不能在胡同裡找到這家店就得靠運氣了,這就是律姥姥麵館。
  • 肖復興:書寫天壇裡的芸芸眾生
    2020年是明成祖遷都建立北京城600周年,天壇和故宮都600歲了。在這份獻給天壇600周年的另類紀念中,肖復興描述了昔日皇家祭壇逐步成為「人民的公園」的歷程,書寫了天壇裡芸芸眾生的人生百態。我寫天壇,則不僅僅是寫自己,更多的是寫天壇裡的芸芸眾生,寫天壇作為皇家的祭壇是如何演進並演變成為人民的園林的。在這種由時代推動所演進和演變的歷史進程中,不僅在於天壇在空間上對於普通百姓一步步的開放,還在於人對時間和空間新的利用和定義。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人與時間、空間三位一體的縱橫交錯中,書寫天壇和芸芸眾生尤其是和北京人如今的密切關係。我希望這本《天壇六十記》即使寫不成天壇的交響,起碼是一支迴旋曲。
  • 2017年帝都9家經典老北京小吃,吃過5家以上的都是頂級吃貨!
    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味道香醇濃厚,讓人回味無窮。剛出鍋的滷煮火燒肉香濃鬱,細細品嘗,經過燉煮的肉爛而不糟,而小腸更為醇厚酥軟,配上微鹹的老湯,在口中再一次融合,有種大氣而又沉穩的感覺。
  • 大茶館,小社會——淺析影片《茶館》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電影講述老北京的一個茶館裡發生的故事,折射老北京幾十年的盛衰和變遷。第一幕,背景:戊戌變法。熱鬧茶館裡匯聚著各種人,唱著"數來寶"的衣著整齊的大傻楊,唱詞和茶客們的言談舉止相得益彰。
  • 《故都風物》:老北京的那些風物人情
    不少人也都去過北京這所城市,還有許多人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很久。各種名勝遺蹟去瞧過,一些所謂的老北京的「京味兒」也都見識過,可是總覺得這老北京似乎不是那麼一回子事兒,仿佛缺少了什麼韻味?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每一座城市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以往的歷史痕跡卻變得越來越淡,北京這座城市也不例外。
  • 老北京人的下午茶「麵茶」,您愛喝嗎?
    為什麼這麼說,早年間麵茶是四九城老少爺們兒下午的吃食兒,一般是下午賣下午吃,「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現如今,麵茶不用受時間的限制,想什麼時候吃,都能熱熱乎乎地來上一碗,反而覺得更適合早上吃。在北京話裡,麵茶不僅是吃食,還有糊塗的意思。比如說:「說你麵茶吧你還不愛聽?」
  • 清晨的老北京,一大幫老爺們不工作卻去茶館,他們真的只是喝茶嗎
    自從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正式覆滅之後,老北京四九城裡,似乎多了許多無所事事的閒漢。大約上世紀20年代,也就是民國時期,城裡頭有一群大哥們,清晨起來不去工作,不看書,不讀報。吃完了早飯上了街買包好茶葉,便三五成群地走進了茶館。